APP下载

制度改革是分级诊疗破题的关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继同访谈

2016-08-02钱圣哲

中国社会保障 2016年4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分级医生

■文/本刊记者 钱圣哲



制度改革是分级诊疗破题的关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继同访谈

■文/本刊记者 钱圣哲

“分级诊疗”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之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究竟分级诊疗该如何破局呢?对此,本刊专访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

刘继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

记者: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各省市开始部署分级诊疗试点,那么分级诊疗有哪些模式?

刘继同:分级诊疗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指病人的分类管理和医疗机构的分类服务。第二种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例如,按人群分类,有老人、儿童;按病种分类,有急病、慢性病、多发病。第三种是指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转诊,也既包括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病人由小医院、小诊所向高级别医院转诊的政策;包括由上而下的,例如,某病人在三甲医院看病,病情好转后,可以转到专科或社区医院去做康复治疗,不用挤占大医院的医疗资源。

记者:就我国而言,分级诊疗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刘继同:分级诊疗,要对病人进行分流,比如现在有100人就诊,这么多病人,哪些是急病的、哪些是慢病的、哪些是常见病的、哪些是需要转到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去的、哪些是要去社区服务中心康复的。要实现这种功能,就需要有一整套的配套体系,恰巧我们就不具备这个体系。

现在北京的网上预约挂号就是分级诊疗中最简单的技术尝试,来调整病人的就医行为。它的意义却是革命性的,极大地改变了整个病人就医挂号的模式,现在欧美都是预约制,方便了患者,省得起早贪黑地去挂号。对医生呢,今天就10个号,便能详细地进行问诊。但我们的医生现在一天看80—90个病人,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哪还有医患沟通?

在制度设计层面,要建立现代化的卫生保健体系,在体系内要加强预防作用,我们的健康保障应该是多样性的,分级诊疗需要大量的前期分流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很多都不是医生做的事情,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在社区里面对家庭其他成员进行健康教育。但是现在所有服务都集中在医院,而且专业人员构成只有医生和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等进入不了这个体系。

记者:国外社区层面是怎么运作的?

刘继同:英国的体系设计是最科学的,他将医疗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初级服务最为普遍,主要针对一些较轻的疾病提供普通的门诊服务,提供者为守门人医生(家庭医生)。英国法律规定,公民和持有6个月以上签证的外国人都必须注册家庭医生,并与其签约。每个居民都会有对应的免费服务的家庭医生,指导患者按需就诊。英国的全科医生要经过系统、规范化的培养,加之薪水丰厚,所以全科医生数量很大,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日本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因素,打破行政区划,设立了层级衔接、功能协同的三级医疗圈。其中一次医疗圈以市町村为单位,为居民提供便捷的门诊服务。其中的母子保健所,从怀孕开始,负责检查的医生都是同一人,这样保证了医生对这个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非常清楚,一些常见病根本不需要到大医院看。日本的分级诊疗主要依靠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强化医疗机能和分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宣传教育、人性化服务引导。

中国由于存在患者就医习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和就诊患者流向不合理等问题,而面临挑战。为此,更需要加快分级诊疗改革步伐。

记者: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对我国有什么益处?

刘继同:我们国家没有家庭医生制度,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今天去北医三院抽个血,明天再跑北京医院抽个血,反复检查,标准都不统一,最后倒霉的是患者。如果家庭医生制度建立起来,就不用往大医院跑了,生病了直接找家庭医生,他觉得这个病应该去哪个医院做手术,他去与专科医生联系,他们对专科医生的业务能力十分熟悉,专科医生直接与家庭医生联系,机构对机构,这才是专业的转接。建立起家庭医生制度,我们的医疗费用也会降低,没有必要动辄去大医院看病,不用来回奔波、抽血检查,避免了浪费,节省了医保基金,也解放了患者。

记者:我国如何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刘继同:要真正建立起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制度,就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分级诊疗主要难在利益协调,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福利性的,由国家承担责任,财政进行扶持,还有三医联动,要发挥医疗保险应有的作用。医疗本应该是福利性的,进行市场化筹资,从病人身上拿钱,弄成商业化的服务了。医疗机构之间本应是相互衔接、协同的关系,现在变成利益竞争关系了,就不可能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很多问题都是我们的制度设计出了问题,结构性的缺陷单单靠医疗卫生系统分级诊疗这种医疗性的措施,是没法奏效的。由于我们的制度设计带来的医患的矛盾,表面上医生和病人受到损失,其实是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声誉和权威。现在健康是老百姓最大的期待。2020年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主要看健康。老百姓身体都不健康,其他都等于零,要站在卫生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问题。

此外,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公有制的,不是个体的行医。当然我提倡的个体行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诊所,而是几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全科医生一起开的联合诊所。

3月25日,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2016年医疗保险研究工作会议”。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熊先军汇报了研究会2015年工作情况和2016年工作安排;会长王东进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26个省(区、市)及35个地市的11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图/文 潘苏瑞)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分级医生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分级诊疗路难行?
家庭医生签约理 想照进现实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中国家庭医生困局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