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学院”模式破解养老人才培养困境
2016-08-02文丨汪群龙
文丨汪群龙
专业
“行业学院”模式破解养老人才培养困境
文丨汪群龙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教育,吸引大学生进入养老服务从业队伍,不仅能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要,也是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必然选择。本文聚焦职业教育如何回应产业需求这一核心问题,以增强职业教育模式与社会现实需求的契合度,继而满足高校和市场的共同需求。
不同利益主体对养老服务职业教育的诉求
2015年8月—10月,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浙江省的5家养老服务组织、2所高校以及2家起草标准的组织进行了深度访谈。内容涉及养老服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践教育,养老服务组织运营的人才需求、能力结构要求、人才质量评价以及目前相关标准起草的动因、标准的宣贯及存在的问题等。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5种不同模式的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基本集中在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康复服务、个人卫生起居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方面,主要针对的是自理老人和失能老人两类服务对象。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中职学校毕业的护士、劳务市场中的护工、高校培养的专业人员以及部分具备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等4类。
当我们问及“目前机构最急需的从业人员类型”时,5家养老服务组织负责人明确表示,一类是具备护理、康复、保健等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另一类是具备机构运营管理、活动策划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见表1)。当我们问到“对高校培养的养老服务职业人才的主要诉求是什么”,养老服务组织负责人表示希望能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熟悉养老服务全流程,并能进行运营管理创新,尤其是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进行安排、策划的专业型人才。例如,YY国际老年公寓和HM养老公寓的负责人表示,对于技能型人才主要通过中职院校或劳务市场来解决,而对于高校毕业生希望能具备一定人文关怀精神,能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并有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升组织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能力。当我们进一步问到“对高校毕业生进入本行业的担忧是什么”,养老服务组织负责人均表示目前高校毕业生从业的稳定性和职业适应能力都不强,对行业的相关岗位认识不足,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职业归属感缺失。从以上的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养老产业对高校职业人才集中在跨职业能力诉求方面,尤其是体现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性表征上。
而在对高校的访谈中,我们发现2所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能力定位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SR大学和WS学院在培养方案中都明确了,毕业生应具备老年人照护能力,老年人健康教育、咨询、管理能力,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老年社会工作能力,老年政策执行能力等,同时也设计了相应的课程(见表2),这基本也契合了职业教育中对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而对于跨职业能力的培养似乎比较欠缺。我们仅从其实践教学安排中捕捉到了相关信息,例如SR大学设计了458个学时的包含认识实习、职业岗位认知、专业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的实践教学安排。WS学院专业负责人也表示,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加大对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实际上,从目前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对学生跨职业能力的培养仅局限于方法能力层面,例如转化式学习、职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等。而对于职业精神、职业归属感、职业适应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还未构建起相关的知识语言,其实这也是行业、企业最担心的问题。
表1 养老服务组织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表2 高校养老服务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目标
在对起草养老服务相关标准的NB标准化研究院、JZ服务业协会等组织的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由社会组织和协会、企业等起草的标准主要是行业管理类、质量规范类、从业人员等级评定类、机构等级评定类等四类标准,主要适用于行业企业的规范和发展。而与职业教育直接相联系的还是由人社部门开发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 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从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而对于关键能力培养的引导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例如,标准中对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以及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等方面未有系统的描述。因此,国家职业标准也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既要能引导职业教育开发出不同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也要兼顾对职业教育跨职业能力培养的引导。
从以上对三个不同利益主体的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实践与行业产业对职业人才的期望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建设的层次上,尤其是在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追其根源,实际上是未能构建互联、互补、互动的职业教育机制。
构建新的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机制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机制建设,实际上是将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以及职业标准建设进行互构的过程,因此,如何协同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地方院校都在进行应用型转型,其实质就是要结合产业需求,让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有职业精神和职业归属感。通过调研访谈,笔者认为建立养老服务职业教育长效机制,应构建基于能力、质量、标准互构的利益相关者体系的“行业学院”模式。
第一,建议成立以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高校为牵头单位的“行业学院”,汇聚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形成集行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与职业标准研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组织平台,以牵头单位为母体,贯通分散的各个参与方:上接政府有关部门,中提学校、协会、研究机构等组织,下联企业、社会组织等服务机构,形成“母体为圆心、三点为一线”的布局,促进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发生“政产学研用”共振效应。在“行业学院”平台上,将政策导向、产业需求、学生成长、高校发展、社会满意度充分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各方资源以更集约的形式、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质量得以开发。
第二,具体的互构过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职业能力建设方面,通过“行业学院”积极发挥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共建课程库、师资库、实习基地等平台,实施“行业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模式,构筑“实验、实训、实习、实战”为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职业人才的技能化、职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导师实实在在的切身体会与生动案例,让学生深化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与归属感的培养,提升跨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方面,不仅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重要指标,同时应实行“滚动式”的职业教育质量考核,即在学生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以企业为主导进行轮番考核与反馈,动态检测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在职业标准的研制方面,应结合区域特点,对本行业所需人才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涉及行业各岗位的专业能力与跨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标准体系设计,为高校设计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引导。
同时,“行业学院”通过协同各方资源可以主动服务地方政府养老服务产业标准、流程、评估、项目、布局等数据统计和政策咨询工作;也可以通过技术研发和建设实体运营机构,对养老服务的产品生产与制造、运行与管理、服务终端设计等开展“研发+培育+实践”的试点工作,为人才培养落地服务。最终形成集“孵化、输出、跟踪、评估”于一体的立体化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机制
(作者为浙江树人大学家政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