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拿大式亲情

2016-08-01

世界博览 2016年14期
关键词:加拿大人生活空间琳达

青溪

最近,我们楼里住户来了次大换血,不少老人去了“养老院”,搬来几个年轻家庭,为我们这座曾经是老人公寓的大楼增添了些许活力。不过,和老人们处久了,一时见不到他们,我还觉得有些不习惯,我得向住楼底下琳达打听打听他们的下落,因为她是我们楼里消息最灵通人士,虽然她搬进这个楼并不比我早几天。她是个自来熟,跟谁都聊得来。不管是大人孩子,都很喜欢她。我觉得她代表了典型的加拿大人性格:热情开朗、宽容豁达。

对她而言,我也许只是她每天遇到聊天对象中最普通的一个;但对我而言,她却是我在邻居中主要的聊天对象。我喜欢和她聊天,正因为她从不和人发生争执,总爱赞美别人,满身正能量,使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最近遇到她,话题当然离不开搬走的老邻居们。尽管我知道自己离这样的日子还远,但多少还是对人生有点感伤。

说实话,我对加拿大文化习惯肯定的地方很多,但对于这种“老有所养”的方式真不敢苟同。至少,等我老了,可不想孤独的面对四壁,或者望着窗外花草树木发呆。骨子里,我还是盼望能安享中国传统似的晚年,毕竟含饴弄孙、和孩子们共享天伦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是件美好事情。

琳达听我说这番话时,不停地瞪大眼睛,或不自觉的皱一下眉头,她弄不明白,住到孩子家里,既打扰晚辈生活又失去自己隐私的生活有什么乐趣可言。

她毫不隐讳地说:“我现在一个人住也很好,多自在啊。你看,我们家肯尼迪不是常来陪我吗?等我老了,我也会去‘家里住。”

她说的“家”其实就是养老院,而“养老院”只是我们华人的叫法。在加拿大坊间,养老院的称呼其实是很好听的,有人称之为“老年之家”,有人叫它“看护中心”,而更多人则像琳达那样,直接称其为“家”(The Home),因为在“家”之前加了一个定冠词“the”,所以指代极其明确。

加拿大人的孩子一到18岁,便自动搬出去独立生活了。如果孩子想上大学,很好,不过他们得以自己的名义贷款,工作后要靠他们自己偿还。同样,加拿大人老了,不会和子女共同生活,即便近在咫尺,也要各过各的。等到实在老得无力照顾自己,就卖掉房子,拿着房款和养老院签个合同,把自己的余生交给那里,直到进天堂。

不过,儿女并非万事大吉撒手不管,他们其实会来看父母,也会邀请父母上自己家做客。琳达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就常带着孩子来看她。她的三个孩子中只有二女儿育有一女,因为琳达喜欢孩子,所以二女儿比其他两个兄弟姊妹来得更勤些。孩子好像能给琳达晚年生活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她女儿有时干脆把肯尼迪交给外婆看一整天甚至两三天。

每当孩子来时,琳达就格外高兴,一见到邻居就介绍:“我不知道有没有向你介绍过,这是我外孙女,叫肯尼迪。”我们自然知道这孩子是谁,因为之前已被介绍过好多次了。继而,她又转向孩子:“快说你好,甜心!”

很奇怪,孩子的性格一点也不像外婆,看起来十分腼腆,说话也很小声,不注意都听不清。原来这孩子有点语言发育迟缓症,难怪琳达不厌其烦把她介绍给大家,费这么大劲是让她尽量学会和别人打交道呢,她这个外婆真是用心良苦。

正如加拿大人不理解我们四代同堂的生活,我们也不一定理解他们亲情的疏远。其实,说加拿大人亲情淡薄并不确切,我渐渐发现,这是他们的文化传统。在他们心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生活空间,并尊重别人的生活空间,即使父母儿女也不能混为一谈。他们实际上是很注重亲情的,在有些事上比我们看得更重,只是中西方人想法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猜你喜欢

加拿大人生活空间琳达
超1/3加拿大人 应急储蓄撑不了2个月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快乐的琳达
山骨云根
鸽子琳达的特殊任务
小常识
加拿大人想尽办法对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