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同发展下创新资源集聚路径和模式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2016-08-01严建援董坤祥杨银厂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严建援,甄 杰,董坤祥,杨银厂



●“985”高校经济学人计划

区域协同发展下创新资源集聚路径和模式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严建援,甄杰,董坤祥,杨银厂

(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针对区域协同发展下如何有效实现创新资源集聚这一现实问题,文章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创新资源分类体系、分析了协同创新参与主体之间的基本需求和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创新资源集聚的路径和模式,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市集聚和承接中关村创新资源的实践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创新资源可以按照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及创新载体进行分类;协同创新中的不同参与主体应该依据需求和功能定位相互协作,以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效应;区域协同下创新资源可以以知识链为发展路径形成平台式的集聚模式,也可以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形成链式的集聚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资源;产业集聚;发展路径;京津冀协同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7.001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深圳、海南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再到近年自贸区的建设,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期而至,中国亟待推进产业升级和转移、推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往我国通过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之中,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资源消耗的加剧,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为此国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原因。创新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国家经济发展可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而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其中主体要素、功能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地理要素和环境要素等都是影响创新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2-3]。现有研究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整合的方式:例如,将不同的创新要素纳入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技术联盟范畴下探讨创新资源的整合[4];或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框架体系下分析创新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5];又或是从网络结构的视角来证明创新网络结构可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6]。然而,已有文献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解释较为有限:第一,区域协同发展下创新资源整合过程中不能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同样也不能缺少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保障。无论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还是产学研一体化框架,都没有明确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和定位;第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创新资源的集聚需要考虑创新资源以及相关产业的转移和对接问题,应该突破以静态的视角分析创新资源集聚的思路。

本文尝试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如何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是由于在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中不仅强调了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的组织和保障功能,而且还涉及了资源和产业的跨区域重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产业集聚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为理论指导,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情境下创新资源的分类体系、论述协同创新多个参与主体之间基本需求和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探讨创新资源集聚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最后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天津市集聚和承接中关村创新资源的实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得出有利于区域协同下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启示和对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

通过归纳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理论在区域协同创新与发展中的理论演进过程,论述区域协同创新与发展框架下相关理论之间可能的融合与拓展,并以此为基础识别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以及明晰其功能定位。

(一)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是指同处特定产业领域,在地理、资源区位上相互靠近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空间聚集的企业组织网络,产业集聚通过合理分工和协作可以使区域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产业风险和交易成本、加快创新、吸引投资,因此产业集聚是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7]。对于创新资源集聚来说,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研发和创新[8],具体形式包含非正式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技术外溢、创新资源和人才的引入、创新技术开发配套支撑能力的保证和区域内相关支持性技术水平的提升[9]。而围绕知识增值的各种活动容易导致衍生企业的出现,衍生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持续寻找被大公司忽略的技术和市场进行创新,进而促进相关产品的不断更新和改良,为资源的集聚和发展带来活力[10]。由此可见,基于本地能力的知识增值活动能够促进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而知识溢出对于产业集聚、协同创新以及区域增长又有着重要影响[11]。

根据集聚经济理论,外部创新资源要素的融入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通过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增强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带动产业的变革与持续发展[12]。在产业和市场分工日渐明确的趋势下,产业价值链的可分割性持续增强,因此建立在价值链分割基础之上的产业转移越发常见,其中包括原产业集群中的环节转移到新的区域之后,通过与高附加值环节的协作完成产业的集聚和升级[13]。由此可见,产业集聚理论视角下的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知识共享、产业转移以及价值链的分割等众多环节是相互交融与促进的,需要对众多环节和众多要素进行有效整合。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是多种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无障碍流动,它是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14]。协同创新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简言之,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的各种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其存在方式、目标和功能都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整体性[15]。

以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增值为例,知识流动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探索和寻找、知识的检索和提取、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知识的获取和共享。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活动过程在多元主体之间的不断循环,形成很强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进而实现了知识的增值[16],如图1所示。具体来讲,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将知识转化为资本可以增加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投入又有利于对新知识探索和发现,从而实现知识创造—知识收入—知识投入的良性循环;企业则可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创新资源,实现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过程;对政府来说,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降低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及道德风险[17]。总之,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为了实现知识增值和科技创新而开展的跨组织的创新模式。

图1 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模型

三、创新资源分类及各主体需求与功能分析

创新资源体系的构建对于明确区域协同下的参与主体,推进区域组织网络和平台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而对于协同创新参与主体之间需求和功能关系的分析有助于促进新技术或新知识的创造、流动、更新、转化和增值。

(一)创新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

创新资源是指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创新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等。创新资源集聚有静态和动态两个内涵:静态的创新资源集聚,即创新资源的存量及创新资源在各创新主体间的配比状态;动态的创新资源集聚,即创新资源在地区积累、优化、整合的动态过程[18]。无论是静态或是动态的创新资源集聚都需要明确创新资源参与主体。

因此,本文根据创新资源的内涵,按照如图2所示的研究思路,建立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分类体系。

图2 创新资源分类体系

(1)创新主体,由有创新能力并实际从事创新活动的各类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构成。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发挥着技术创造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是决定区域创新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高校及各类科研机构是知识创造和创新的主体,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着知识源的作用,是决定区域创新知识基础的重要因素。

(2)创新环境,由政府主导、各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的相关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基础。地方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是建设区域创新环境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3)创新服务,科技中介机构发挥着信息平台的作用,即通过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技术信息、鉴定评估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外部互补性技术和知识,推动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产业协同创新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织形态;而金融机构主要为相关创新主体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4)创新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创新资源的空间载体,趋向于在具有良好环境、公共服务完善、交通设施便利的地区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创新资源区域内的集聚和发展。

(二)创新资源中参与主体的需求与功能分析

创新资源集聚中的多个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的关系,这是由于不同主体之间对于资源的需求以及功能服务的提供之间存在衔接的可能性,同时基于各方优势的协作也是解决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只有明晰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需求和功能才能够保证相互合作的效果,进而发挥区域协同和产业集聚的作用。根据协同创新理论对创新主体的界定和功能描述,按照创新资源的分类体系,将协同创新中主要构成主体的需求和功能关系描述如表1所示列。

表1 基于创新资源体系的各参与主体需求和功能

四、创新资源集聚路径和模式分析

创新资源集聚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科技资源相互联系与流通的综合体,这必然需要一个具有价值性、共享性和流动性的媒介为发展路径。根据协同创新理论可知:知识的创造、转移与共享等知识增值活动对于产业集聚、协同创新以及区域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创新资源集聚过程中可能存在以知识增值活动为发展路径的集聚模式。而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可知:在产业集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高新技术资源分布和集聚的现象,因此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创新资源集聚是另一种资源集聚模式。

(一)以知识链为发展路径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

创新资源集聚中的知识增值活动将产业集群模式演变成了知识联盟模式,因此各创新主体可以以知识等创新要素的创造、转移和共享等一系列围绕知识链的知识增值活动为发展路径形成创新资源的集聚。具体来说,通过知识的流转多个协同创新主体之间不仅能够明确对方的战略定位、意图、目标和能力,还能够发现自身与对方合作的空间与潜力,从而将创新资源的集聚发展为一个协同与创新发展共同体[19]。

以知识链为发展路径所形成的创新资源集聚强调区域内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把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运作有效结合起来,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加强交流、联系和沟通,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如图3所示。其中,政府是协同创新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除了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之外还需要确保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如网络、生活环境和运输等);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中介机构是知识创造和转移的活跃主体;而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主体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图3 基于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

协同创新主体首先基于共同的平台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转移以及共享:①知识创新平台。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要的研发机构组成,通过知识创新平台的构建,使得科研成果和知识流入企业,迅速地将信息科学技术转化为新产品,为高技术企业降低研发和创新的成本,促进高技术产业的集聚。②科技中介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目的是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各种服务,具体包括科技咨询培训、科技孵化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主要由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金融机构构成。③技术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协同发展下创新资源集聚的主要受益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享受知识创新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也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开发力度,促进技术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加快与知识创新主体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的完成。

(二)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例如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行业内部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着行业的价值链;产业集群由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也存在着明显的价值链分工。

在创新资源的产业集群中,企业的价值链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横向延伸,因此可以形成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20]。在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资源集聚过程中,不同的创新资源占据着不同的价值节点,它们随着资源集聚的成熟而分工愈发明确,每一个创新主体必定为集群内其他企业和自身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增值,如图4所示。此外,创新资源集群之所以能够协同发展,其实质是源于利润和价值的追求,因此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创新资源集聚相对来说较为稳固。

图4 基于价值链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

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①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可以分割出很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由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组成。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同一环节中的企业相互竞争、不同环节中的企业相互协作,价值链内部的衔接主要依靠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实现。②知识创新平台。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要的研发机构组成,围绕产业价值链实施有针对性的知识创新活动。③科技中介结构。主要目的是围绕价值链的资源和服务需求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

五、案例分析——以天津为例

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北京中关村是全国科技创新最密集的地区,聚集了大批优势科技资源,是我国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和科技体制的先试区,是大量科技人才、高新技术和资金的汇集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虽然已经迈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天津市科技研发能力还不够强,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迫切需要大量引进创新资源及成果,以增强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因此,中关村企业通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人才共享、输送先进科技园区模式等方式,与天津实现了多种创新要素的共享和对接;而天津积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在加快中高端创新资源向天津市集聚、吸引中关村创新成果落户到天津科技园区的实践中取得了相当的经验。

(一)天津市创新资源需求分析

2014年4月,天津宣布将与北京中关村联合打造具有世界创新影响力的京津创新共同体,双方开始共建武清、北辰、宝坻、东丽、滨海科技园5大协同创新社区。通过调研和分析5大协同创新社区的发展现状、比较优势以及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天津市对不同创新资源的需求(见表2),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天津市创新资源的集聚。

表2 天津市5大协同创新社区现状、功能定位及需求分析

(二)天津市科技创新资源分布现状

天津市目前有31个示范工业园区、5个市级高新区,同时还拥有滨海国家级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转化一体化平台、重大创新平台、国家级产业化基地、未来科技城等创新资源,其空间地理分布现状如图5所示。

图5 天津市相关科技创新资源地理分布

中央政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转变观念、突破行政区域的惯性思维,依托现有的创新资源基础分布全力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重点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建设“京津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具体来说,天津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京津区位互邻、产业互补、政策互通、资源开放共享等优势,进一步完善两地科技创新资源的协调沟通机制;天津市内各区县之间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配置,形成目标统一、科技协作的新格局。将天津市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三)天津市集聚创新资源的路径和模式分析

在以知识链为发展路径和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两种创新资源集聚模式中,前者强调多个参与主体以知识链的增值为核心,以平台协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而后者则强调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产业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合理分工与协作。与此同时,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较为适合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区域协同发展要求。基于上述两点原因,本文认为天津市较为适合采纳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首先,根据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政务网的统计信息,截止到2015年6月天津市2015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 266家,已完成全年增长任务的71%,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68 208家;而2015年全市新增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也已达到298家,全市小巨人企业累计总数达到3 351家,相关数据和信息见表3所列。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衍生和迅速发展为天津市以价值链为路径的创新资源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天津市以建设天津—中关村协同发展5大创新社区为依托,确立了高精尖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与生物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并以此为目标积极承接北京科技成果的输出和转化,因此天津市具备大力发展产业链的契机和条件。最后,天津市当前创新资源的分布主要以市级高新区为主、示范工业园区为辅,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见图5),这就导致以平台式集聚创新资源的模式其适用性受到相当的制约。综合上述三点原因,天津市应该鼓励创新资源以价值链为核心,依托5大创新社区的建设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和整合。

表3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2015年上半年认定情况

此外,针对天津市集聚和承接中关村创新资源的实践,借鉴国内外区域协同下创新资源集聚的先进经验,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制度建设是天津市集聚中关村创新资源的保障。必须有合适的政策氛围,才能保证创新要素在京津两地间的自由流动。目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闽台等地在区域科技合作进程中,多是政府出面牵头签署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为区域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从长远来看,必须建立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体制,统一规范区内各主体的活动,实现“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完美结合,为参与区域发展进程的主体创造一种宽松稳定的制度氛围;第二,重视区域内部创新创业的合作活动。日本筑波科技城以及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发展证明了知识本土化、科技创新本土化的重要性。因此促进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思路应该不仅限于对外招商引资,而是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本土化,即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外来企业参与到本土技术经济网络当中,并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鼓励本土创新创业活动。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如何有效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整合这一现实问题出发,以产业集聚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创新资源集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①构建了创新资源分类体系。按照创新主体—创新主体资源(包括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环境资源、创新服务—创新服务资源和创新载体—创新载体资源的标准将科技创新资源进行了分类。②分析了协同创新各参与主体的需求和功能。③创新资源集聚的路径和模式分析。分别提出了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的平台式创新资源集聚模式以及以知识链为发展路径的链条式创新资源集聚模式。④案例分析。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天津市集聚和承接中关村创新资源的实践为例,分析和论证了本研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针对天津市的实践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充分理解和明确创新资源集聚的路径和模式对于天津市相关科技部门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天津市应当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既要通过加大科研资源的投入,突出企业和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大相关技术和产业人才的引进;其次,科技中介机构在创新资源集聚中起着衔接创新主体、促进知识流动的桥梁作用,因此天津市应该采取措施鼓励科技中介机构的大力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最后,天津市应当注重区域创新和创业环境的改善。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创新主体的知识创造成本,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向天津集聚。而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发展以及衍生企业的不断扩展和延伸,这对于保持天津的持续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戚湧,张明,李太生.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江苏创新资源

整合共享效率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3(10):101-110.

[2]陈菲琼,任森.创新资源集聚的主导因素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研管理,2011,32(1):89-96.

[3]王海花,彭正龙,蒋旭灿.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J].科研管理,2012,33(3):49-55.

[4]王珊珊,王宏起.面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3):11-17.

[5]张学文.知识功能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来自美国的实证测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5):100-108.

[6]张永安,李晨光.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9(1):81-89.

[7]Ellison G,Glaseser E L,Kerr W.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s[J].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0,100(3):1195-1213.

[8]Miguelez E,Moreno R.Knowledge flows and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regions[J].Research Policy,2015,44(4):833-848.

[9]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激励研究:一个都市圈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7-1920.

[10]Clarysse B,Wright M,Velde E V.Entrepreneurial origin,technological knowledge,and the growth of spin-off compa⁃n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420-1440.

[11]陈劲,梁靓,吴航.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产业集聚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3,31(4):623-629.

[12]Braunerhjelm P,Feldman M.Cluster genesis:Technology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Economic Geography,2008,84(2):245-246.

[13]胡汉辉,赵红英,陈金丹.基于价值链分割的产业集群不完全转移及升级研究:以南京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集群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3):109-115.

[1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15]Davis J P,Eisenhardt K M.Rotating leadership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combination processes in symbiotic relationshi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1,56(2):159-201.

[16]Adner R,Kapp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1(3):306-333.

[17]Huber F.Do clusters really matter for innovation practi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Questio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spillov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2(1):107-126.

[18]薛伟贤,陈小辉,张月华.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9):131-136.

[19]许彩侠.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创新驿站的再思考[J].科研管理,2012,33(5):19-25.

[20]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 (4):114-120.

[责任编辑:周业柱]

中图分类号:F127;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6)07-0001-07

收稿日期:2015-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072);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5ZLZLZF00730)

作者简介:严建援(1955-),女,辽宁辽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IT服务供应链管理;甄杰(1986-),男,山东德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电子商务;董坤祥(1988-),男,山东德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外包;杨银厂(1980-),男,山东广饶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创新管理。富驱动四个阶段,我国正处于从投资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的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加快科技体制机制的革新,以建立创新资源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如何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问题。

A Study on Path and Patter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Cluster in Regional Synergy —A Case in Tianjin

YAN Jian-yuan,ZHEN Jie,DONG Kun-xiang,YANG Yin-chang
(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Aimi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to achieve innovation resources cluster in regional synergy,this study classifies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analyzes the demand and function based on synergy innovation theory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In addition,the path and patter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cluster are also discuss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synergy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Tianjin that how to integrate and agglomerate innova⁃tion resources of Beijing.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novation resources can be classified in terms of innovation subject,inno⁃vation environment,innovation service and innovation carrier;the different subjects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eeds and functions;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can agglomerate around knowledge activities and industrial val⁃ue chain,respectively.

Keywords:synergy innovation;innovation resources;industry cluster;development path;regional synergy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