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客家瓷艺与客家精神的谐适性

2016-07-31李敏韩馨

关键词:客家人陶瓷精神

李敏 韩馨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浅论客家瓷艺与客家精神的谐适性

李敏 韩馨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陶瓷是人类最早的手工业制品之一,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它同时还是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极为重要的文化承传的载体。客家瓷正是为了满足客家先民从各地迁徙游居逐步过渡到定居生活的需要而生产的,其发展更是和客家精神、客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客家瓷艺与客家精神在漫长的历史整合兼容中,通过内在驱动与外在延伸的相互谐适关系,不断演化革新。

客家瓷艺;客家精神;谐适性

客家是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东晋永嘉之乱、西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迁入闽西、赣南、粤东一带,经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在迁徙历史中,客家人精诚团结、吃苦耐劳、勇于开拓,不断与迁徙途经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既传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各地文化之精华,形成了具有丰富精深的客家文化与坚韧进取的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客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关系密切。客家精神是在客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为客家社会的人文发展起引导作用。客家先民离乡别井、客居他乡,扎根于南方的穷乡僻壤,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凭着自己的智慧、勤劳、坚毅的性格与拼搏进取的精神,开辟客家新天地。正是当时生活的艰苦及客家人骨髓里的吃苦精神和顽强意志激励着他们,磨炼出了他们不安现状、勇于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

陶瓷器皿是人类最早的手工业制品,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它同时还是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极为重要的文化承传的载体。客家瓷的产生正是为了满足客家民系从各地迁徙游居逐步过渡到定居生活需要而生产的。客家瓷艺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与物质的产物,是一种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本元文化现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造物艺术。客家瓷艺与客家精神在漫长的历史整合兼容中,通过内在驱动与外在延伸的相互谐适关系,不断演化革新,客家瓷艺是客家文化与精神的重要物质体现。

一、客家精神是客家瓷艺发展的内在驱动

1.吃苦耐劳的客家精神对客家瓷艺的影响

美国天主教神父拜尔德耳著的《客话易通》与《客话浅说》两书中曾写到:“客家祖先历经变乱,流离转徙,老弱已淘汰,存者较属少壮,此乃中华民族之精华,有如牛乳中之乳酪一般。彼等将其刻苦耐劳等优良经验传与子孙。因此,现有客家人均具有一种聪颖坚强之特性,求知欲因亦随之发达。” 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客家瓷业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图1 宋代汀州窑青白釉刻莲弦纹盖罐

图2 宋代将乐窑青釉菊瓣纹杯口瓶

图3 宋代 三明中村窑青釉瓜棱小口瓶

客家瓷古窑业是客家先民在经历了长时间迁徙跋涉之后,不辞辛劳地在荒芜的南方盆地山脉间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选窑址、建窑场、烧窑火到开窑业等,客家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把客家窑业不断发展壮大。客家瓷从唐代时期为满足当地民众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而生产的胎体粗糙、釉色欠莹润的酱釉陶瓷,到宋代窑址遍布、瓷器品种丰富、纹饰精美、釉色青澄透亮莹润的大量青白瓷烧制,再到元明时期大量精良瓷品运销周边区域甚至是海外区域,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陶瓷贸易的兴盛做出贡献的发展历程,把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客家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客家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支柱,一直在客家人心中深深扎根并世代相传,对客家瓷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追本溯源的客家精神对客家瓷艺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亲密相融,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人情味浓厚,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着无限的眷恋之情。客家人远离乡土,背井离乡,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虽身在异乡异邦,但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满怀赤子之心。客家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精神之中。

陶从远古走来,它的器皿形状和装饰的象征意义,从一开始就带着远古生活实用和精神载体的痕迹,是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呈现,表明人类在求生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精神需求,对生存和对心灵寄托的渴望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因为那些既实用又美丽的东西不是天然存在于世,它是被人创造出来的,陶瓷生产是一种融精神性和实用性的生产活动。从闽西等客家区域挖掘出土的许多碗、碟、罐、盏、壶等陶瓷器的造型和工艺特征来看,客家瓷艺与中原各地的窑业产品就有着溯本传承、眷恋故情的脉络关系。例如南宋闽西客家区域流行以莲花、牡丹、月华锦、水波、云纹、海螺纹等题材的刻划花、印花装饰技法,装饰器皿以碗、盘、钵、盏居多,大碗常见外面刻划莲花瓣纹,里面划以简单的水波纹、云纹,或花卉、游鱼等纹样的印花装饰。这些技法与装饰纹样都广泛吸收传承了中原及江西、浙江、安徽等地的许多窑口制艺之道。客家瓷艺人怀着对中原大地的一种深深眷恋,在敬祖穆宗、追本溯源的精神情结之下,传承吸收南北窑业制艺之经验,而后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创新和发展, 才渐次形成了自己的瓷艺风格。

3.克勤克俭的客家精神对客家瓷艺的影响

克勤克俭的客家精神对客家瓷艺的影响表现在审美特征的“简”与功能设计的“俭”上。客家瓷的艺术特征除了来自于南北交融的传承性和本土民俗的原始性外,另一个根本艺术特征是民间艺人的真、趣、美的朴素审美特征与创新本能使然。客家瓷艺就是在自由、天然、本性中的抒发与写意表露中尽情呈现,具有朴素自然、格调清新雅致性的美学特征。在客家瓷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淡泊汪洋的朴素,那种素面无雕的无言之色、无言之声,其挥洒自然、不拘一格的装饰手法,追求的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合流的温文尔雅、含蓄内蕴、自然天成的意境之美,独具客家瓷艺鲜明的地域审美特性。

客家瓷的“俭”主要体现为:客家瓷的生产销售主要面对于一般广大农民,本着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和务实的精神,客家瓷的生产者生产设计的瓷器也尽可能符合具体使用要求,为生活服务,实用是第一性的,功能效用为根本。大多数客家瓷的适用功能并不是单一的,比较常见的品种是罐、坛、壶、盘、碗类器物,这些器物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如罐类、瓶类或壶类产品,可以装酒、盛水,也可以盛装粮食等其它物品,这种功能上的适用性是与生活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同时,客家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客家瓷艺的创造,相应地把美的形式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加以装饰和美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为使用者所喜爱。

二、客家瓷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外延

1.客家瓷艺的本土化创新展现了客家革新精神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在客家精神中,不仅有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精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一面,还有着深化发展进程中对异体文化吸收融合、变异革新的一面。

客家人自秦朝开始历经千年六次大迁徙,不仅扩展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台湾等省,还大量远渡外迁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分布于80余个国家,在全球繁衍了近一亿客家后裔。客家革新精神深入客家人的血液中,对客家瓷艺的创新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纵观历史,南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习俗等一直在客家区域发生着碰撞、裂变、互补和优化。客家瓷的生产者根据本地区或附近地区的生活需要,以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及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按照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凭着娴熟的工艺技巧和智慧,把当地的动物、植物等自然景物和客家民俗中表达吉庆寓意的纹样形象充分结合,并将中原、江西景德镇等地窑业的技法应用装饰于生活陶瓷器皿中,同时也将自己美好的情感、质朴的目的融入到生产制作之中,其中蕴含着原始的革新生命力。客家瓷艺的本土化创新显示着人类本源的生命力和创造世界的朴实理想与能量,它是民族群体历史积淀的革新本能性对异体文化的融合再造。

2.客家陶瓷的外销诠释了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

客家区域作为中国客家民系数次南迁的聚集区、中转站,南北文化交流的汇聚区,自唐宋以来,就是联通南北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动海外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的重要路线。客家瓷业凭借位于南方河流充裕之地,得江河直达海港之利,客家瓷因此借机兴起,烧制产品并不仅仅满足于当地的市场需求,还有大量的产品是运销周边区域甚至是海外区域,成为“海上陶瓷之路”外销瓷生产的基地之一。通过考察,客家区域古陶瓷窑业的外销,宋元时期主要通过泉州港口、汕头港口,销往日本和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明清时期主要由厦门港、漳州月港,通过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进入印度洋,到达南亚、西亚,甚至经过红海,进入非洲、欧洲市场。

客家瓷的外销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陶瓷贸易的兴盛作出贡献,尤其在东南亚各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用器,改善和丰富了东南亚人民的物质生活。客家瓷在宋元明时期大量运销东南亚,大大改善和丰富了东南亚人民的物质生活。二是伴随着陶瓷器的输入还有制瓷技艺与文化的传播。

客家瓷器的外销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还有文化上的意义,象征着一种文化的对外输出与交流共建。由此我们看到了客家瓷艺中有着对异体文化吸纳、融汇的特性,具有开放创新风尚,很好地诠释了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

三、总结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中原文明的圣火,随客家族群迁徙的脚步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不断拓展着中国文化版图。客家先民们在跋山涉水的艰难环境中求生存,经受过了无比的艰辛的考验,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磨炼出了追求理想、勇于开拓、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客家精神。

经南北文化的大碰撞,历数千年的兼容并蓄,客家瓷艺在与中原瓷文化的传承、交汇融合中坚持秉承客家精神中吃苦耐劳、追本溯源、克勤克俭等优良遗风,构成了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陶瓷造型手法与装饰审美特性,其根植于客家人的迁徙历程与现实生活之中,所呈现出来的朴实内蕴、自然天成的坚毅品格,充分体现了客家精神的特点。客家瓷艺与客家精神在漫长的历史整合兼容中,通过内在驱动与外在延伸的相互谐适关系,不断演化革新。客家瓷艺的内涵丰厚而深远,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朽的传统造物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客家精神的经典物化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 林梓波.闽西客家瓷的发展生态与审美特性 [J].中国陶瓷,2010(1).

[2]客家文化第四讲:客家精神与客家骄子 [EB/OL] (2012-09-02).[2016-08-01]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view/0e3381f17c1cfad6195fa7e7.html.

[3] 林梓波.谈民间陶瓷的审美特性 [J].艺术教育,2009(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西客家古陶瓷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0YJC76004)

J527

A

1003-9481(2016)04-0027-03

李敏(1979 - ),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陶艺教学与研究。

韩馨(1991- ),女,贵州凯里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陶瓷美术。

猜你喜欢

客家人陶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客家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拿出精神
陶瓷艺术作品
行酒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