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事物和符号的虚实论汉字起源二元说

2016-07-31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指事六书象形

蒋 瑞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从事物和符号的虚实论汉字起源二元说

蒋 瑞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由于事物有虚实,则反映事物的符号也有虚实。早期汉字象形和指事一实一虚的二分,证明了汉字起源于二元。史前象形性符号和指事性符号一实一虚的二分实践,则从方法上为汉字起源于二元做好了铺垫。

虚实;文字起源;二元说;六书;史前符号

长期以来,在文字起源研究中,实际上存在着一元说和二元说两种说法。一元说指文字起源于图画,其指相对简单。二元说则所指稍多,或说文字起源于指事和象形,或说起源于记号和图画,或说起源于图画和指事。说法看似不一,而实际上可以象形和指事统之。在整个20世纪,文字起源一元说占强。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二元说逐渐抬头,对文字起源一元说形成了冲击。

一、研究回顾与简评

最早明确提出汉字起源二元说的,是杨建芳先生。随着新中国考古发现的增多,尤其是仰韶文化的陶符和大汶口文化的陶符发现以后,人们对中国文字起源研究的热情重新燃起。在对比了仰韶文化的陶符和大汶口文化的陶符以后,联系商周成熟的文字系统,杨建芳先生认为:“在古代黄河流域,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一种是指事文字,另一种是图画文字或意符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出现都相当早而且流行不同的地区。大约在龙山文化时期,由于文化的互相影响,指事文字传播到山东一带,而图画文字则输入中原地区。到了商代中期,图画文字系统融合一部分指事文字,形成商周流行的六书文字,也就是早期的汉字。原来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指事文字逐渐消失,但在甘、青地区仍然较长时间地被运用。客观事实既然如上所述,那么,汉字起源并非一元,而系二元,应当是比较合理的结论。”[1]

可是实际上,汉字起源二元说自汉代就已暗暗存在于“六书”说之中。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认为:“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2](P754—755)

“六书”是依照汉字形成的先后、构形的规律和衍生的规律总结出来的。许慎等人的“六书”和后来历代学人的“六书”,顺序或有不同,但是绝大多数是将象形、指事放在前两位。许慎将最初产生的文字,称作“文”,将从“文”衍生而出的文字,称作“字”。“文”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明确的“指事、象形二者也”[2](P754)。“字”即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这种“文”与“字”的区分,包含了先贤对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和指事的看法,也为历代很多学者所接受。所以,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许氏的意思,大概依照发生的前后来排列的……他显然把‘依类象形',跟‘形声相益'来划一个界限,一曰指事,二曰象形,都是‘文';三曰形声,四曰会意,都是‘字'。再加上了转注和假借两样方法,把六书分成三类。后来徐锴所谓‘六书三耦',我们可以说就是许叔重的原意。”[3](P56)

唐兰先生对许慎、徐锴原意的把握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现代以来,赞同汉字起源于二元的也大有人在。

1933年出版的刘大白之《文字学概论》说:“仓颉之初作书,实依类象形,盖于六书之中,仅有‘指事'‘象形'二书也。指事多为古代符号之变,象形则为古代图画之变,此两书之字形均极简单,准以近代文字学之见解,彼之所造,殆‘文'(letter)而非字(word)也。”[4](P125)

1939年出版的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也认为,“向来的见解,都以为文字是起于象形的;换句话说,就是文字是起源于图画的。然而文字的发生,实在有记号和图画的二源。而且记号比起来,似乎更早于图画。”[5](P14—15)根据本书后面所附“六书发生演变次第图”,知道汪国镇说的记号就是指的指事[5](P38)。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先生在考察半坡遗址等新石器时代的陶符之后,得出结论:“根据种种地下资料、现存民俗和文献记载等参证起来看,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至于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是更在其后的。”[6]郭先生明确将指事置于象形之前。

台湾地区李孝定先生,先是赞成文字起源于象形与指事[7](P1—42),后来又认为指事、象形难以确定谁先谁后。就是在《汉字起源的一元说和二元说》一文中,针对杨建芳先生汉字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发展而来的说法,并将半坡文字作为最早的指事字、大汶口文字作为最早的图画文字,李先生认为:“纯指事的刻划文字和图画文字,究竟何者较早,是很难确定的”[8](P262),“文字是绝大多数人的创造,有的创造指事的刻划文字,有的创造象形的图画文字,二者是同时并存是极可能的,在笔者看来,毋宁是必然的;并不是因为东西文化的相互影响才有这种现象。”[8](P263)

再后来曾宪通先生也赞成汉字起源于二元:“从考古发现的古老文字资料来看,汉字大体上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划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与绘画和契刻一脉相承的象形符号和刻划记号,则是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先驱。由象形字和指事字构成了独体汉字的初文,成千上万的汉字,就是由独体的初文组合、演化而成的。”[9](P15)

然而文字起源一元说即文字起源图画说仍大行其是。我们认为,文字起源图画说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如果承认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么文字与图画显然属于不同的系统。最重要的一点是,图画有形有意然而无声,这一点近年已受很多人诟病,例如何丹女士的观点[10]。文字起源图画说忽略了图画变文字的关键步骤——符号化。符号化的过程不仅是形体的简化、抽象化,同时也是凝固形、音、义的过程。在未经符号化之前,图画是不能称作文字的,也不可能成为文字。若说很多文字是渊源于图画的,是能够接受的,也是合理的。若说文字起源于图画,则一方面开了跨界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也无视了指事字的发生机缘。

当然,汉字起源二元说的自身,也还需要加强,目前已有的说法,从已有符号的实践的角度谈的多,从理论上解释象形、指事是如何产生的少。本文拟将理论的思考和考古的发现结合起来,对汉字起源二元说作进一步的申论。

二、从事物的虚实属性看早期汉字的二分

许慎所说的“文”,后来也被称作“初文”,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两类,也就是早期的汉字。

初文与由初文衍生出来的会意、形声以及假借、转注的不同,不仅仅是产生先后的不同,更在于模拟、反映事物的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运用文字可以反映事物,可是文字自身的创造、定型,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尤其是相对于早期汉字来说。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两类在内的早期汉字,是以特定的形象来反映事物的。例如“人)”“水)”“木)”“日()”,通过模拟事物的形状反映事物;“一)”“二()”“上)”“下()”,则用特殊的形象反映人们心目中对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的看法。

跟象形符号的主要区别在于,象形符号从模拟实物开始,到模仿概念终结;指事符号则从一开始就模仿概念,不模拟实物。而绝大多数的图画,都只模拟事物的形状,不模仿事物的概念。这也是图画与文字在反映事物的方式上的根本区别。当象形符号和指事符号的形态、意义和声音都比较固定的时候,它们就完成了符号化的过程,成为正式的文字。

而造成象形字和指事字反映事物的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之《通释》“上”字条下,将以前的六书两两分类为三类:“大凡六书之中,象形、指事相类,象形实而指事虚;形声、会意相类,形声实而会意虚;转注则形、事之别,然立字之始类于形声,而训释之以与假借为对,假借则一字数用……(引者按:省略号为引者所加,省去几个举例的字,下同)转注则一义数文……凡六书为三耦也。”[12](P2)其实不仅是六书三耦的说法,六书虚实的分类,也是徐锴的一大发明。徐锴论形声实而会意虚,由于形声、会意的情况很复杂,也许并非都如徐说那般分明。但是象形为实,指事为虚,则是非常明确的。

随着先民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先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起源是很早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存在,可分别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得到反映,哪怕这种反映是不自觉的、朦胧的。这就决定了先民在用符号反映事物的时候,可以存在虚实的分别。象形字起初模拟的是具体事物的形状,当然为实;指事字则从一开始就模仿抽象事物的概念,当然为虚;象形字表现具体事物,指事字表现抽象事物。其分类、分工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一个自圆的系统。

笔者因为研究过先秦阴阳理论的起源,又略懂中医,对于事物虚实的情况,自然比较关注。在探究文字起源的过程中,看到早期汉字的二分,认为当与虚实有关。及见徐锴论象形、指事的虚实,后来又见白兆麟先生《传统“六书”所贯串的“虚实”理念》[13],更坚定了这个看法。原来初文二分的秘密,正在于此。由于事物有虚实,则反映事物的文字符号也有虚实。这是先民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必然。

至于假借字和转注字,这里也有必要作些说明。假借字甲骨文已多有,转注字则难以确定[7](P19—20)。转注字自古歧义纷纭,至今争议不绝。我们认为许慎的原意,是根据已有的字,按照部首相同(“建类一首”)和意义相同(“同意相受”)的原则,新造同义字(用作同义词)。例如,在“老”的基础上造“考”,和在“舟”的基础上造“船”“舸”[14]。新造的“考”“船”“舸”都是在已有字的基础上造的,而授予其义的“老”本是从人、毛、匕的会意字,“舟”本是象形字(只有舟是初文),故“考”“船”“舸”都是另一种意义的后起字。相比之下,对于假借字的争议就少多了,就是本无其字,借用已有的字用作这个新字。例如,东西方位之“西”,甲骨文作合01672”,本像鸟巢之巢形,太阳西下而鸟归巢,故借用为方位字。又如“我”本为器物之象形,借用为第一人称字。所以采用转注、假借造出的字,皆非初文,皆无关造字之始。

由此可知,最初汉字的二分,无意中暗合了虚实的原理,象形、指事,从一实一虚两个方向,完成了汉字的起源。此后,从象形、指事繁衍而出的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共同汇成了汉字生生不息的长河。尤其是形声字的出现,更为汉字找到了一个便捷而又高效的造字方法,从此以后,无论虚实事物就都可由形声字来表现了。

三、从史前符号的二分看汉字起源的二途

其实不仅文字符号反映事物存在虚实之分,史前各种符号在反映事物的时候,也可存在虚实的分别。大约在造字之前,远古先民为了记事的需要,已经使用各种符号记事表意,那些遗留在陶、骨、石(玉)等载体上的符号,随着考古的发现而为今人广泛知晓。这些符号,就已经存在虚实二分。我们且选择其中重要的几处略加论述。

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比较集中的一批新石器时代的记事符号,出自距今7000~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344出土的龟甲上,发现有人工刻划的痕迹,划痕较深。标本M344:18,在腹甲后叶左侧刻一”形符号;M335:15,在一腹甲后叶左侧残片上刻一“”形符号;M387:4,左侧第九缘板,上刻一“”形符号,腹甲前叶右侧刻一“八”形符号,并有一“一”形刻痕;M344:28,腹甲前叶首端左侧有”形刻符;M233:15,内腹甲有一“二”形刻符[15](P458,446)。其中M344的碳14测年距现在8000年左右[15](P516)。

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符号中,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的符号比较特别,与更多所见为刻划符号不同的是,大地湾一期的符号都是彩绘符号,多为红彩,少数为白彩。一期彩绘符号的陶片有23片,是在盆、钵形器残片的内腹壁上用红彩画的连续性线条或单独个体的符号,种类有13种。大体可分两类:A类主要是由折线、曲线构成的类似植物的符号,如“”;B类是以直线构成的符号,如“”。报告认为其中有些可能具有记事或表达某种意义的功能(图1)。[16](P46—48)

值得注意的是,《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报告(上)》对这些符号进行了分类,其所谓由折线、曲线构成的类似植物的A类符号,和由直线构成的B类符号,跟早期文字中的象形符号和指事符号很像。这些符号应该已具备某些特定的含义,但是很难相信它们已经是形音义具备的文字。可以称作前文字符号。我们分别命名为“象形性符号”和“指事性符号”。

此前在对新石器时代各种符号的分类命名中,裘锡圭先生的两分法最有代表性:“几何形符号”和“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17](P22)。我们说的“象形性符号”相当于“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我们说的“指事性符号”相当于“几何形符号”。因为“几何形符号”如果有特定含义,那跟“指事”无异,如果没有特定含义,是不能算作符号的。贾湖遗址出土的符号因为数量较少,原报告没有对其分类,其实也可以分类为“象形性符号”和“指事性符号”。这也可以证明,先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生与发展是很早的。只不过考古发现中有的是两种符号一起发现,如贾湖和大地湾,有的只发现其中的一类。

像浙江跨湖桥遗址所发现的刻划类符号,就只有指事性符号。其符号刻划在骨器上和木器上。在所见的3件鹿角器中,标本T0512湖Ⅳ:7,为两残件,似可拼合。宽端刻饰四周弦纹,器身刻有数组由条、角线组成的刻划装饰[18](P187)。木器上的符号则见跨湖桥分类为Ba型木锥标本T0409⑤A:1,标本完整,长17.8厘米、圆径0.8厘米,符号刻在木锥扁舌端尾部,正面刻有两个近似“元”字形的刻痕,反面刻有一个“”形刻痕[18](P327)。

鹿角和木锥上这两类刻痕,经王长丰、张居中、蒋乐平三位先生在《浙江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试析》一文中整理后,得到如下的图像(图2)[19]:

显然,这跟甲骨金文和其他史前考古发现所见的所谓“数字卦”,就很像了。为此《浙江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试析》的作者认为,跨湖桥遗址的这些刻划符号,有可能是用于占卜的数字卦符号。当然就属于指事性符号。

在年代上接下来发现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符号,是安徽双墩刻符。双墩符号数量庞大,在史前符号中很有代表性。出土有刻符的陶器共632件。报告对1991年至1992年两次发掘的331件刻符陶器[20](P183—272),及1986年发掘的301件刻符陶器[20](P320—398),分别按“象形类符号”、“几何类符号”和“其他类符号”做了介绍。其中“象形类符号”相当于我们说的“象形性符号”,“几何类符号”相当于我们说的“指事性符号”,“其他类符号”有的难以明确归类,有的是残符。双墩的符号已比较接近后世的文字符号。

不过接下来跟文字符号更像的,是仰韶文化的陶符。仰韶文化的陶符最典型的有两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两处的风格很接近。

以半坡符号为例。半坡遗址发现有刻划符号的标本共113个,共有符号22种(图3)[21](P196)。

一般认为,这些符号是以指事性符号为主。但是如符号第15像草木初生之形(似古文字“屮”字,如合27218),符号第20、21、22像攀崖之脚窝之形(似古文字“阜”字,如合20600),则为象形性符号。

再后来于山东陵阳河、诸城以及皖北尉迟寺等地多次出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等象形符号[22](P118),我们认为已经是原始的象形文字(原始汉字)了[23](P53—58)。

考古发现的史前符号还有很多,不必一一列举。根据我们的观察,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用“象形性符号”和“指事性符号”来概括。可见新石器时代符号的二分,是非常普遍的。

这些符号在有些地方是同时存在的,在另一些地方则只发现单一的种类。发现单一种类的地方并不能代表该处就只有一种符号。正如李孝定先生所说:“文字是配合语言发展而成,并非一时时尚,某地区流行图画文字,而另一地区则流行指事文字,它们原就是同时被使用的;至于某一文化遗址只有指事字而无象形字,而另一遗址则相反,却是因为目前的发现不够全面,而且陶器上的文字,也绝不能代表那一文化期文字的全貌。”[8](P264)我们不同意李先生说有的半坡符号已经是文字,但是他对史前符号二分的论述,却是我们赞同的。

这样的符号,在龙山时代仍然继续发展甚至可能出现了原始的非汉字的文字[23](P58—60)。

从时间上看,从半坡到大汶口再到龙山时代,史前符号的实践是连续不断的。龙山时代的末期已经进入夏代的初期,所以总的来看,史前符号的发展与早期汉字的产生,在时间上是先后延续的。

古代创立六书的人并没有见过很多史前的符号,作为早期汉字的象形字和指事字与史前象形性符号和指事性符号反映事物方式的一致,完全是用符号反映事物的共同规律在起作用。象形性符号和指事性符号一实一虚的长期的创造实践,为后世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创造从方法上做好了铺垫。

因此,杨建芳先生的汉字起源二元说,虽然其具体论述的内容,尤其是说存在指事文字和图画文字两种独立的文字体系,值得商榷,而其论汉字起源于二元的结论,却是应该肯定的。

[1]杨建芳.汉字起源二元说[J].中国语文研究,1981(3):55—66.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民国丛书第一编第53册)[M]//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丛书.上海:上海书店,1989.

[5]汪国镇.文字学概论(民国丛书第一编第53册)[M]//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丛书.上海:上海书店,1989.

[6]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1972(3):2—13.

[7]李孝定.从六书的观点看甲骨文字[C]//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

[8]李孝定.汉字起源的一元说和二元说[C]//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

[9]曾宪通.汉字起源的探索[M]//曾宪通.曾宪通学术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10]何丹.论“图画文字说”的原始版[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142—148.

[11]汪宁生.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白兆麟.传统“六书”所贯串的“虚实”理念[J].华夏文化论坛,2008(辑刊):111—119.

[14]王礼贤.转注造字法及转注字的学术价值[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7—120.

[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报告(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9]王长丰,张居中,蒋乐平.浙江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试析[J].东南文化,2008(1):26—29.

[20]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22]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23]蒋瑞.铭刻书写与中国散文的产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A study on the Statement of Duality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Xu and Shi of Things and Symbols

JIANG Rui
(College of Humanities,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s things have xu and shi situations,the symbols to reflect things also have xu and shi. The dichotomy of early Chinese characters between pictographs and ideographs which signify xu and shi respectively proves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ated from duality.The dichotomous practice of xu and shi of prehistoric pictographic and ideographic symbols have prepared for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methods.

xu and shi;the origin of character;the statement of duality;liushu;prehistoric symbols

H121

A

10091734(2016)05 007307

[责任编辑 铁晓娜]

20160315

蒋瑞,副教授,博士,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指事六书象形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说文解字》“象形”辨
画说汉字——百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象形数字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文心雕龙》的“指事”与文体叙事传统
指事理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