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综合康复疗法及预防
2016-07-31孙桂红
孙桂红
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综合康复疗法及预防
孙桂红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探讨前斜角肌综合征的预防措施。方法将160例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温针灸、等长收缩运动、手法推拿的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75%,两组比较,P<0.05;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但治疗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疗效确切,效果满意。
康复;手法;前斜角肌综合征;预防
前斜角肌位于颈椎外侧的深部,起于颈椎3~6横突的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内缘斜角肌结节。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由前、中斜角肌肥厚痉挛或解剖学变异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前斜角肌水肿、增生,斜角肌间隙狭窄,卡压穿行其间的神经、动脉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2]。本文对2012-05—2015-05收治的80例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采用综合康复疗法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该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和纳入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相关标准拟定[3]。①年龄50~80岁。②无明显外伤史。③患者出现臂丛神经受压症状。④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可触及索条状前斜角肌,肌肉紧张,压之疼痛。⑤阿迪森试验呈阳性。⑥X线检查结果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⑦霍夫曼征(Hoffmann)均为阴性。
1.2 排除标准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②胸小肌综合征患者。③颈胸椎畸形者。④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
1.3 一般资料选择2012-05—2015-05我校按摩门诊部收治的160例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50~77岁,平均60.5岁;病程7 d~2个月,平均32.2 d;其中后枕部疼痛16例,上肢放射痛30例,颈部及肩部酸胀、紧、麻34例。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52~80岁,平均63.5岁;病程5 d~4个月,平均38.6 d;其中后枕部疼痛19例,上肢放射痛29例,颈部及肩部酸胀、紧、麻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1.4.1 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温针灸治疗。方法:患者坐在椅子上,充分放松肩部肌肉。取穴肩前、肩井、大椎、小海、云门、曲池、阿是穴、合谷等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1.5寸针灸针直刺穴位0.5~1寸,针刺补法,得气后,针柄上加艾绒团,燃艾绒2壮为度,留针30 min。针刺隔日一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治疗2个疗程。
1.4.2 治疗组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疗法,包括等长收缩运动治疗、推拿、温针灸。等长收缩运动治疗:患者取坐位,头部向患侧屈,患肩耸起,找准痛点的垂直位,做最大力量的瞬时头、双手抵抗运动,10 s,间歇1 min,重复3次,1次/d,5次为1个疗程。推拿:①患者取坐位,根据中医“以痛为腧”的原则,以阿是穴为主穴,点按的同时配以松解手法,在患者前斜角肌起止点用拇指尖以穴位为圆心作小圆周运动,顺时针揉压,揉压的力度要由轻到重,缓缓用力,速度由慢到快,最后控制速度为80~90圈/次,10 min/次。②患者取俯卧位,放松肩部肌肉筋膜,然后患者仰卧位,头转向健侧,采用点按手法,用拇指点按颈椎横突,用食指、中指和无名三指沿斜角肌走形分别放松和弹拨前、中、后斜角肌,然后再手法牵引前、中、后斜角肌。③将患者患侧上肢托起,使患者侧肩部肌肉充分放松,在患侧上臂施以滚法,然后按点风池、风府、肩井穴,时间约5 min。使患侧上肢有酸麻、胀的感觉时,随后用双手拇指对按天宗、中府穴约3 min,最后点按极泉、曲池、合谷、内关,指拨腋神经和小海穴约5 min,揉搓上肢而结束。6次为1个疗程,30 min/次,每个疗程间隔1 d。治疗3个疗程进行结果评定。温针灸:方法同对照组。
1.5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肢活动自如。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但劳动后仍有轻微疼痛或不适感。③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改善,功能有所恢复。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根据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8分,极度疼痛:9~10分。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但治疗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比较(±s)
组别例数VA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805.34±1.121.47±0.15对照组805.28±1.153.18±0.16 t值0.597-2.361 P值>0.05<0.05
3 预防
导致斜角肌劳损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头颈长时间的侧屈或侧倾,如伏案工作、写字、看电视等,使前斜角肌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的状态,进而造成过度疲劳而损伤。另外,人体在长时间提拉重物时,由于在用力过程中,头部要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在长时间作用下,也很容易发生前斜角肌的损伤。可见,该病的发病是由于不良动作或姿势的长期牵拉而形成,因此,应做好日常的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做颈、肩部功能锻炼,增强局部肌肉的强度和弹性,避免长时间肩负重物或手提重物。睡觉不宜选择过高的枕头,注意患部保暖,多做等长收缩运动。等长收缩运动是一种离心、向心复合式收缩运动,可以松解肌肉痉挛和肌性牵涉痛,不仅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预防再次复发的有效方法[4]。
4 讨论
中医认为前斜角肌综合征属于“肩臂劳损”范畴,是由于积累性劳损或感受风寒而诱发,当经络受阻时,气血不畅,发生肿痛。治疗的关键在于化湿祛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温针灸是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散结、止痛的作用,手法推拿可以解除肌肉的痉挛,二者合用,较好的起到了化湿祛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根据中医“以痛为腧”的理论,局部穴位点按可以解除斜角肌的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运用穴位进行点、揉、按、弹拨等手法可以舒缓肌肉的紧张性同时活络筋脉从而改善血液流速进而达到治疗目的[5]。此外,推拿手法不仅可以放松肌肉,提高颈部血液流速,点按还可以达到调和阴阳、通经止痛与舒经活络的效果。由于手法治疗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及肌肉的痉挛状态,加快了代谢物的吸收,进一步减轻了对斜角肌与中斜肌之间锁骨下动脉与臂丛神经的压迫和刺激,因此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综上所述,等长收缩运动治疗、推拿、温针灸的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操作简单,温经散寒、舒筋缓急、通络止痛效果显著,疗效确切。
[1]储德林.前斜角肌综合征治疗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54-55.
[2]张爱敏.推拿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125例临床报告[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5):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4]张富洪.等长收缩运动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4):1.
[5]邵文飞.手法整复加中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606-607.
2015-12-24)
1005-619X(2016)06-0595-03
10.13517/j.cnki.ccm.2016.06.012
110173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