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用““工工匠匠精精神神””记记录录时时代代
——第二十五届山西新闻奖广播类参评作品评析
2016-07-29山西广播电视台编委罗庆东
◇ 山西广播电视台编委 罗庆东
用用““工工匠匠精精神神””记记录录时时代代
——第二十五届山西新闻奖广播类参评作品评析
◇ 山西广播电视台编委罗庆东
作为山西新闻界年度作品最高奖,一年一度的山西新闻奖汇集纸媒、广电、网络等不同业态主流媒体的精品佳作,历来被业界所瞩目并视为标杆。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共有158件广播作品参评,这些作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广播的独特表达,记录着过去一年里三晋大地发生的大事要事,讲述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作为,让我们触摸到这个时代跃动的脉博。而参评作品背后,也承载着全省广播人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当下肩负使命,不负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从来都没有弱势的媒体,只有弱势的团队和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西的广播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敬业、心血和汗水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精品标准
1.主题精深。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紧扣时代脉博,倾听时代声音,反映重大主题、重大成就、重大事件,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本届评奖而言,体现在传播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成就上,体现在传播省委提出的“六大发展”、“六型转变”、“六权治本”、“三大突破”、“三个文化”等重大决策部署上;体现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体现在彰显山西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上。主题的立意决定着作品的高度,而立意高远、时代感强一定是衡量优秀作品的第一标尺。
2.表现精湛。较之主题为作品之“魂”,表现则可视为作品之“体”。媒体传播定有自身规律与法则,广播人应摸索符合广播传播规律的表现方式,让作品有温度、更鲜活、更亲和。好新闻永远在路上,近年来,在全国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已经让我们找到了让作品鲜活起来的不二法则,那就是走出编辑部、带着感情在基层找灵感,在现场找感动,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去表达,用真实、生活、鲜活的声音讲好百姓故事,讲好山西故事。
3.制作精良。拥有线性的传播特质的广电媒体都属于技术领先的媒体,在媒体格局发生裂变的大背景下,顺应媒体转型融合趋势,优秀的作品应树立全媒体传播理念,并将之贯彻于选题策划、素材采集、谋篇布局、编辑制作、语言语态等全过程中,既张扬自身传播的独特优势,也适应新媒体海量传播、即时传播、互动传播的传播特点。说到底,表现和创作都属于转变文风范畴,其原动力来自深入和创新,贴近时代,心怀人民,鼎力创新定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
4.传播精准。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每天面对着扑面而来的庞杂信息,如何让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能够接地气、聚人气?这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我们应当更加强化受众意识,适应受众心理,增强针对性、贴近性和服务性,提升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让主流新闻传播落地有声,声声入耳、入脑、入心,故此,传播精确是衡量优秀作品的最终标尺。
二、精品范例
1.主题报道:引领导向,凝心聚力。
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去年我省煤电、冶金等支柱产业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痛,省委适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为能源大省的再生闯关寻路。山西广播电视台消息《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拆掉村落,没丢文化》聚焦古城太原在城中村改造中,以多留遗产、不留遗憾的追求和情怀,悉心呵护2500年的历史文脉,对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山西极具针对性和示范意义。仅有1分28秒的这篇作品选取太原城南城北两个典型村落为切入点,结构精巧,简洁明快,体现出新闻界一贯倡导的“短、实、新”的好文风。
大同广播电视台消息《“大同机车”牵引“山西制造”重走丝绸之路》紧扣“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车大同机车公司潜心研究大功率电力机车、勇闯欧洲市场为切入点,阐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选取在极寒天气下,白俄罗斯原有的机车全部停用,而“山西制造”依旧飞驰在东欧平原这一典型细节,凸显创新驱动下的“中国制造”和山西品牌在国际竞争中的作为,极具说服力,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山西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联合冀、鲁、豫三省农村广播推出跨地域大型采访活动,四省上百名广播人在两个月时间里寻访当年洒满先烈鲜血的热土,记录老区沧海桑田的变迁,并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甚至繁华街区的户外大屏实现立体化传播。系列报道《回声》既是对重大历史事件抢救性的珍贵记录,也承载着新一代广播人在追忆历史过程中的震憾、感动和感悟。与之异曲同工的作品还有山西广播电视台健康之声广播的系列报道《烽火中的救护》,其发挥广播专业频率的特色,挖掘八路军在战火硝烟背后的救护故事,展现敌后根据地军民鱼水深情,可谓题材新颖,匠心独具。晋城广播电视台消息《农家兄弟双双上阵阅兵场》则聚焦与首都阅兵仪式同步的一户泽州农家小院,采用热烈激昂的现场同期声,真实生动地展现普通民众的家国情怀,广播特点鲜明,起到了“小切入,大主题”、“滴水见太阳”的传播效果。
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119个县中有58个属贫困县,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吕梁广播电视台消息《农业产业化引领吕梁农业驶入快车道》、长治广播电视台消息《用阳光发电,让屋顶增收》,或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扶贫攻坚、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或透过解剖一户贫困家庭建电站的收支帐,反映国家的光伏扶贫政策给贫困山区带来的阳光雨露,视角独特,突出广播特色。
2.典型宣传:发现英雄,成风化人。
参评作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报道中,注重抓情节、细节,写人物、故事,尤其注重挖掘平凡人内心非凡的精神世界,传播正能量。忻州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小雨润得百花香》讲述神池县义井乡明德小学90后特岗教师张小雨的从教故事,大学毕业的张小雨从城市来到贫困山区,在克服环境困难教书育人的同时,时常为大多是留守儿童的农村孩子带去生活和学习用品以及从来没有吃过的汉堡包,而回报她的是班级全县英语考试第一的佳绩和孩子们对她盛满感恩的生日祝福。作品通过展示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生追求,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乐观向上、充满爱心的90后阳光女孩,丰满立体,真实感人。
激情是记者的生命。山西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太行山里有娘亲》将话筒伸向一个特殊的群体——太行奶娘,用深情的笔触和质朴的讲述,讴歌太行老区人民为民族解放做出的奉献与牺牲,追寻党和人民群众血乳交融的深厚情谊。散文式的笔法与纪实的手法相互融合,营造出对人间大爱的深情表达,使听众产出强烈的震撼。晋城广播电视台消息《山庄快乐的“领舞人”》同样把发现的眼光投向今天的太行山区,陵川县秦家庄村妇女主任王雪英成为作品的主角,年已半百的她“图了村民的高兴”,买电脑、刻光盘、练舞步,顶着家人的不理解,劝导想不通的村民,把广场舞引进到这个平日里文化生活贫乏的小山村,为“美丽乡村”建设划出一道动感绚丽的风景线。
把典型人物放在时代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而体现时代精神,展示时代特征是典型报道成功的必要手段。山西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行走在星际间的阳泉宅男》在讲述国内科幻文学领军人物刘慈欣的成长故事时,将其置于当下中国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怎样培养创新能力等焦点话题,带给人们无限启发。为了能与刘慈欣实现面对面深入采访交流,作者花费数月与其沟通,最终靠诚心打动对方,成为走进刘慈欣家中,与其聊天采访的第一家媒体记者。同样体现创新精神,山西广播电视台消息《卖不一样的苹果》则讲述晋中市80后女孩武祝琴利用互联网营销苹果的故事,彰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中,新一代农民创新思维的萌动与觉醒。去年秋天,各地苹果喜获丰收,不少苹果主产区甚至出现价低卖难的现象,武祝琴的“高价苹果”为什么会热销?她是怎么做到的?记者从相同中发现不同,进而一探究竟。所以我们常说,发现力是记者的基本功,好新闻首先需要好眼力。
3.党风廉政建设报道:角度新颖,务实具体。
评论是主流媒体掌握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工具,传递着权威的主流声音。山西广播电视台评论《脚上沾满泥土,才能心中装满群众》选取我省优秀共产党员申纪兰、段爱平、李培斌三大先进典型,以他们对党忠诚、爱民、为民的先进事迹为论据,从“对党忠诚,严于修身”、“接地气,用真情”、“既要‘身’入听众,更要‘心’入群众”、“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等方面展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论证。作者思想的广度决定着作品的高度、深度和锐度,面对广播评论长期成为评选中“短板”的现象,我们应该提倡大家重视评论写作,多思考、多动笔。
临汾广播电视台消息《临汾韩村:话说明,事干实,百姓就信赖》、山西广播电视台消息《晋中市在干部公示中亮成绩,晒不足》等作品均以典型事例说话,从具体人或事切入,用事故呈现,关注各地全面从严治党和“六权治本”后党风和党群关系出现的可喜变化。
4.服务民生:从心做起,至诚至真。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走转改”活动让广播人在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中锤炼作风,改进文风。2015年5月12日上午,祁县一位两岁幼童因异物卡喉并进入气管,呼吸困难,生命受到危胁,急需由祁县转院至省儿童医院,9点15分,山西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在接到听众希望提供交通保障服务的热线求助电话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交警连线》栏目资源联络沿途4个交警大队,依次联勤护送,多路记者分赴高速口、医院等处接应,保证幼童及其家属于10点24分顺利抵达医院,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广播现场直播《两岁幼童异物卡喉,警媒联合紧急救助》以强烈的媒体责任感,通过大量的现场连线,从当事人、交警、记者、医护人员等多个视角,第一时间让听众真切地了解护送救助的细节、进展,体味爱心汇聚的感动。作品的实践再一次证明,突发事件中的广播现场直播即时性强,且可实现多方互动并与新媒体融合,其在今后应急保障中的功能不可限量。
5.舆论监督:直面问题,注重效果。
舆论监督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与正面宣传互为统一。关注社会热点,激浊扬清,守望正义,应当把握好时、度、效,力求通过舆论监督促进问题的解决。太原广播电视台评论《别让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从太原市大东关小学拆迁六年仍得不到重建说起,追问造成这一现象的浅层原因——多环节审批导致推诿扯皮,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再好的决策遇到错位的政绩观也难以落地,作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播出后引起市政府的重视,在简易板房里工作和学习六年的师生们得以盼来新校址。
新闻的力量在于“用事实说话”,而“用事实说话”即“用事实说理”。阳泉广播电视台连续报道《当“任性的猫”遇到“较真的鼠”》追踪一起因交警超期扣押事故车辆而引发被执行人依法维权的典型事件。记者全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进展,将交警执法中的随性与事主维权时的较真形成的激烈矛盾冲突和博弈公之于众,引发社会舆论关注,最终被执行人成功索赔,而警民双方也借此感知到法律的尊严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
三、打造精品需要“工匠精神”
与往届评选相比,本届广播作品评选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提升主题报道水平依然有着很大空间。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日常报道最常见的题材,从评选情况看,如何进一步提高主题报道的策划水平?如何增强主题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何提升主题报道的精准度、新鲜度?如何让更多的主题报道成为精品?所有这些仍是广播人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一大课题。
2.一些参评稿件仍然存在观念滞后、主题琐碎、手法陈旧、表达呆板等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常报道中存在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较弱,暴露出质量管理、业务能力、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缺陷。
3.个别参评单位和作者对参评作品的体裁项目分类把握不准。送评时出现错分类别的情况,或送评作品体裁单一,缺项严重,还有一些作品出现超时、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常识性错误,需要在今后的遴选推荐时加以严格要求和规范。
今年,“工匠精神”一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其做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和转型方向,将引领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中扬帆启航。“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精神,注重细节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耐心、专注的职业行为,专业、敬业的职业精神,不甘人后、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等等,亦适用于各行各业,理应成为各行业从业者的内在精神品质。
应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主流媒体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等方面共享融合的同时,也应将“工匠精神”渗透于统筹策划报道、重点选题研讨、深入一线采集,后期集纳编辑和播前审定把关的全过程,进而提升新常态下新闻舆论的传播水平。而每一位从业者则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把精品意识熔铸在日常工作中,成为“胸中有大局,心里有百姓;脚上沾泥土,笔下见真情”的合格新闻工作者。□但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报社没有从思想上把评论重视起来,没有把评论人才的培养纳入干部队伍建设计划当中。在报社岗位上,很少设有专门的评论员岗位,评论员的地位显现不出来。从胡乔木的论述中,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对于地方报纸长期存在评论少的这个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而要从报社的人才结构、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找问题。也就是说,要将评论工作真正地加强起来,重视和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是根本性的前提因素。
就评论人才的培养问题,记得胡乔木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评论人才难得,培养一个评论员起码要十年。”他道出评论人才的重要与难得、稀缺与艰辛。所以,他在这篇文章中,强调提出,要解决好评论少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经过很多的努力,要经过很长时期的努力。
卫君翔(右二)芮城虎庙山采访生态文明建设典型(高文毓 摄)
二、如何使评论多起来?“要使各种问题都能上报”,报纸需要各种形式的评论。
按照当代一些新闻学家的意见,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媒体的竞争,已从信息量竞争阶段进入了观点竞争阶段。在探索媒体特别是党报新闻评论改革的路途上,追求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和新闻评论形式的多样化,已形成一个共识。
但是,早在50年代的上半期,胡乔木就如何才能使报纸上的评论多起来的问题,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并给予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回答。胡乔木在文章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要使各种问题都能上报”。二是“报纸需要各种形式的评论”。他认为,报纸自己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就是对各种工作、各种事情都要加以干涉、加以督促。要使各种问题都能上报。问题上到报纸来,就意味着报纸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给予了督促。同时还专门指出,报纸需要各种形式的评论,标出“评论”的是评论,没有标出来而内容带有评论性的也是评论。光靠社论一种形式,不能完全解决评论的任务。报纸要评论的问题很多,所以除了社论之外,还要有四五百字或六七百字的小评论。为了切实解决评论文章少的问题,胡乔木提出,希望各地方报纸能够创造各种形式的评论:长的、短的、一看就知道是评论的、一看不是而内容带有评论性质的。他极富远见地说:“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一种评论形式,即评论式的报道,也就是在作关于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件事情的报道的时候,使这种报道带有评论性。”
在这里,胡乔木把拓宽评论视野、创新评论形式,当做报纸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任务提了出来。他从通讯写作的具体问题入手,讲出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通讯里面也可以有评论的问题。“通讯里面也可以有相当的评论。……除了纯粹纪事通讯以外,还可以有穿插着评论的通讯。这种通讯的整个结构还是通讯,也可以说是评论性的通讯。”胡乔木举例说,假使通讯里记叙的是某地方的某种工作,那就有加以评论的较多机会。接着指出,现在这样的通讯,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胡乔木之所以要提醒在通讯里增加评论成分,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通讯作者的饱满感情应当适当地加以表达,要使读者从通讯里能得到适当的启发,知道怎样去观察生活。”同时还提出“春秋”笔法的问题,也是充满新意、富有创造的,对于我们如何组织评论和运用评论很有启发。
在50多年前,胡乔木即提出要写带有评论性的通讯的观点,体现了一个理论家、政论家和新闻大家的远见卓识以及辩证的发展观点和实践观点。他的新闻思想和论述,值得我们报纸工作者认真地学习和研究。
三、“评论中一些常常发生的缺点”,在时下的报刊中依然存在,必须引起注意。
胡乔木对报纸上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八股评论,做出毫不客气的揭露和批评,并将一些表现形式列举了出来。他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其实是关于文风的问题。
1、对于尖锐的事件无动于衷,报纸没有自己的声音。“党报工作者不应该用无动于衷的态度去对待一个非常尖锐的事件,把它写成故宫里的档案那样的东西。”他举例,人民日报曾发过一篇这样的通讯,那是一篇关于太钢厂炼焦部压制批评事件的通讯。这篇通讯,对这样严重的压制批评的事件无动于衷,它没有鲜明的爱憎。对此类现象,胡乔木极其尖锐地说道:“说的不客气些,这篇通讯甚至比孔夫子著的‘春秋’里的党性还要差些,因为它没有表明党的立场,当然,这就不能给读者什么教育了。”
2、把文件搬来改头换面,没有作者自己思想。他说,最常见的一种评论是:一开头说问题是如何重要;接着就是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必须这样、应当那样,一、二、三、四;最后就是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如何如何等等。就是这些,也并非作者自己思想的产物,因为作者对这些事情也不甚明了,他只不过是把看到的文件和所听到的报告搬了来或者是来了个改头换面。
3、为评论而评论,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他指出,我们不是为评论而评论,评论是为了解决群众提出的和迫切希望加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题目越具体越好。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评论题目都不够具体,所以评论的目的也不够具体。题目不够具体,评论写成泛论,没有指导性。
4、没有把矛盾展开,不能把本质的东西反映出来。他从逻辑角度讲了这个问题:写文章无非是要表明支持一些什么,反对一些什么,把矛盾展开在文章里,用正面的意见去批驳反面的意见。只有提出疑问,才能批驳。这种辩论应当在逻辑上表现出来。文章平淡,就是没有反映出事物的全面——没有把事物的矛盾反映出来,这只能说明作者不准备去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因为作者只是反映了事物的一个片面,同事物的实际状态不一样。
5、武断,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而一任居高临下。他说,现在的评论,常常是武断,只说必须这样,应当那样,但并没有把必须这样、那样的相当事实根据告诉给读者。这里说的事实根据,包括统计数字,但不仅是统计数字,还要有具体的事实。当然事实也可以概括地抽象地叙述,但只是抽象的叙述往往是不够的。没有具体事实的评论,就是枯燥无味的。
四、掌握写好评论的几种方法
关于评论写作的方法问题,胡乔木谈的比较详细,语言表述很是生动。大致从五个方面谈起。
1、评论的题目要具体,不可写成泛论。
2、评论总是要提出具体的意见,才能解决问题,最忌通篇谈的是大道理。他举例说,苏联真理报的社论,就不是老谈大道理,而往往是开头谈大道理,在文章的三分之一处,就转到具体问题的讨论,例如提出某部的工作没有做好,某一个地方工作没有做好,等等。这样的评论,才是解决问题的评论。
3、评论不等于批评和表扬,不只局限在判断的范围内。就人们对评论范畴的一些错误认识,胡乔木明确地指出,不要把评论单纯地理解为批评,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批评和表扬。评论比批评和表扬,在含义上要广泛得多。因为批评和表扬只是在判断的范围才发生,除了批评和表扬之外,评论里还有其他的东西,要求、建议、号召、督促等等,这都是评论的内容。
4、评论文章的结构不是几条平行线,而是要像大海一样要有变化。评论是文章的一种,是现实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评论一样要讲究文章的结构,而结构不能平淡,这样才能使评论显示生动。胡乔木讲道,农业喜欢平原,文章最好不要平原。文章结构如果像平原,要写好也就困难了。但是现在大多数文章就是平原——平铺直叙,很少有变化,多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个一二三四还不是一级比一级高的四层楼梯,而往往只是地平线上任意加的几条线。这样的文章就很难让人看下去。
他进一步说,文章怎样才能有变化?“在于有正面的东西,又有反面的东西,有陈述的语气,又有疑问的语气。”他风趣地说,海浪为什么给诗人很大的灵感?因为海浪汹涌澎湃,给予人一种生命激动的感觉。并建议:“不会写文章的人,就应当到有悬崖的海边去看看,看看自己的文章里有没有这种波浪、悬崖,有没有这种奔腾澎湃、冲激和激怒。”胡乔木提出“六有”,就是文章要有变化、有波澜、有辩论、有疑问、有批驳、有激动。没有这些,文章是不会好的。
5、既要有具体的叙述,又要让读者享受抽象的过程。胡乔木指出,文章不生动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适当地结合起来,不能反映出客观世界的丰富性。他说,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本质是带有规律性的,是抽象的;现象是具体的,形象的。只有全面反映出事物的两重性,即现象与本质,才是生动的、全面的。好的文章都是夹叙夹议。他特别强调,任何的议论,都是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出来的。思想是抽象的过程。作者要说服读者,就要为他的结论提出相当的根据,让读者享受这个抽象的过程。他举例《资本论》就是这样的典范,称赞“它是彻底的夹叙夹议。其中有事实、有形象、有分析、有议论、有讽刺、有攻击……”
6、评论里面有幽默,就能加强辩论的力量。胡乔木说,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首先你要看所论述的问题本身怎么样,要是所论述的问题本身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假使问题能引起兴趣,这不等于读者对你说的话有兴趣。要想让人把你的文章一直读下去,就要把话说得有兴趣。胡乔木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幽默的问题。他说:“我们好的评论,都有一定的幽默……评论里真正的幽默是表现一个人有很高的逻辑能力,能够把矛盾摆到一个尖锐的位置上,使评论本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有了幽默,有了讽刺,就能加强辩证的力量。幽默就是一种讽刺,当然幽默并不都是讽刺。”
在论述报纸评论问题的过程中,胡乔木还就报纸批评做了提醒,他说,报纸要有批评,但不能全是批评。要注意一种倾向,就是在刊登评论时,一定要注意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在报纸篇幅上的平衡。“如果一个报纸从头到尾都是批评缺点,虽然每个批评都是正确的,但它的综合就是不正确的了,因为他把我们的国家写成了一片黑暗,这就是不真实。”这些观点和论述,都是值得我们在报纸工作中认真研究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