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电视类参评作品评析与建议
2016-07-29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编辑部副主任李宝萍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编辑部副主任 李宝萍
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电视类参评作品评析与建议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编辑部副主任李宝萍
第25届山西新闻奖电视参评作品分为消息、评论、系列和连续、专题、重大题材以及国际传播、电视访谈、电视栏目几类,共189件。
参评作品亮点频出
电视节目创优,是电视媒体出精品、出人才、扩大收视率、打造品牌的重要推动力和有效路径。做好做精电视新闻节目,是“新闻立台”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衡量一家电视台的新闻采编业务水平,而且能够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增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扩大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今年众多的报送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电视台都在朝着创新创优的方向积极地努力着。
其次,在作品评选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山西的电视工作者在过去一年中,通过“走转改”实践活动,善于发现并牢牢抓住当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挖掘出独具特色的、鲜活的第一手素材,采编和创作了一批可圈可点的电视节目。这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以真实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清新的文风,为三晋大地的电视荧屏注入新的活力,给电视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也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届优秀作品都具有如下这些特征和潜质:
第一,具有大手笔,表现大题材
题材的重要性对电视节目来讲是不言而喻的,一些作品以表现重大题材取胜,说明记者具有发现重要新闻的能力。重大题材的新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报道国家民族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在本地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必然要求导向正确,主题宏大,围绕大局。表现重大题材的新闻要求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因为它表现的是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成果和新趋势。
在这批优秀作品中,包括反映山西省“六大发展”、山西各地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反腐倡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题材。这些作品都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48字职责和使命中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例如,电视评论作品《反腐重在依法治权》是反腐题材中的代表作。面对山西省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山西该如何在短时间内治理沉疴、重新振作?山西电视台记者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跟踪调查了山西政界的多件大事,用纪实性的电视表现手法,公开了“三严三实”的党课,平息了网上和坊间炒作的谣传,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使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发出权威、真实的声音。
再如,城中村改造也是山西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电视媒体予以了高度关注。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围绕中央治吏问题,从城中村改造入手,在解决经济难题的过程中,体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太原广播电视台的《反腐肃纪护航城中村改造》《铁腕反腐助力太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作品,通过城中村改造,配合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好廉洁发展和经济发展。这些节目立意高远,获得好评。
其他表现重大题材的优秀作品还有,《实现三个突破推动六大发展:临汾——光伏发电助力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中村改造:太原拍出全国首批置换商铺》《同煤集团成功破解世界性煤炭开采难题》《太谷:盘活“沉睡”土地激发农村融资活力》《运城苹果进入美国市场山西领到首张出口美国苹果检验检疫证书》等等。
第二,直击现实,注重创新
电视节目的创优离不开创新。对于重大题材来讲,如何在新闻报道的理念上有所突破?有哪些创新手段?《新闻特写:山水画换进度表优劣公开晒排名》获得评审组一致好评,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这则成功的新闻报道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它体现的是新闻报道理念和表现能力的突破、创新。过去一提到时政报道,电视台就难免有一些畏难思想,认为它涉及政治领域,比较敏感又不好把控,而且事关大政方针和政府决策,显得“高大上”,内容上与老百姓生活有距离,难以接地气,苦于找不到新闻“抓手”,电视画面很难做到生动化。上述这个例子表明,电视工作者只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新闻敏感,就不难发现重大题材中的好素材,不难拍到生动感人的镜头。
参评作品《五县长扶贫齐吆喝一网买尽吕梁山》既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宏大主题,又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节目报道了中央单位在山西挂职的五位副县长,通过电商平台启动吕梁山区特色农产品网上展销活动,为山西干部扶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对五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了深入报道。整个节目画面生动,结构得当,把全国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和实践浓缩在一篇消息中。创新,可以让一个地方性新闻题材走向全国。
重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服务于新形势。山西是革命老区,山西人民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是电视工作者可以深入挖掘的“富矿”。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题材的节目中,如《吕梁抗战记忆》《太行抗战密码》《滕杨方案》等专题片,记者通过对上百位当事人的采访,记录了大量珍贵史料,收获颇多,有的采访到了很有故事的人物,有的获得了意外线索。这些节目经过反复修改,内容更加全面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既有历史凝重感,又符合当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习惯,加深了人们对革命传统的认识和感悟。
第三,以小见大,关注细节
电视节目要善于通过观察,发现生动而独特的细节,采集鲜活的素材,用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对于电视而言,细节就是微小、典型、活生生的画面以及真实的声音,再加上人物的各种微妙神态表情,以此来达到感染观众、有效传播的目的。
大同广播电视台的《无声餐厅托起身残志坚年轻人的创业梦》,报道的是12名聋哑人互相照顾,彼此依靠,携手创办无声餐厅,向社会证明自己身残志不残。作品以小见大,用小主题折射出大爱心。消息播出后,引起社会共鸣,大家纷纷向这12名聋哑人伸出援手,呈现爱的接力。
晋城广播电视台的《农家兄弟双双上阵阅兵场》,标题醒目,视角独特,情感真实,获得了评委一致认可。晋城兄弟俩作为军人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活动。记者全程记录了一家人观看阅兵直播的场面,充分运用了电视表述方式。比如,镜头捕捉到了儿子还没出现在画面时妈妈那急切寻找和期盼的目光;捕捉到了孩子出现时全家人那激动的表情,还有在同期声中,奶奶用晋城话喊道为中国加油的细节,这些都特别真实传情,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突发事件报道中注意细节,形象生动,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消息类评选中有两件代表作。第一件是太原广播电视台的《风雪夜的生命救护》,报道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要从代县转往太原,在遭遇大雪封路后求助。四个大队20名高速交警接力,完成了一场雪夜里的生命救护。作品记录完整,拍摄角度好并巧妙地运用同期声,节奏紧凑,扣人心弦。通过交警的救助行动,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满满的正能量。第二件作品是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十秒!生死救援!》,报道的是在一次事故中,救援人员仅用十秒钟就挽救了一条生命。作品最能体现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短平快”特征。
第四,深入生活“走转改”
在这届新闻奖评选活动中,山西省记协要求上报参选作品能展示“走转改”的成果,这反映了当前传统新闻媒体在新媒体背景下转型、迎接挑战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和深入“走转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华北屋脊山的“测天人”》是一档优秀的电视系列节目,它生动地反映了山西老中青三代气象工作者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心甘情愿地坚守在山顶气象站的事迹,传递给观众是正能量和敬业精神。
《高山上的电视人》专题节目,真实地记录了电视转播这个不为人们所熟悉的职业。节目集纪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同期声、画面等丰富的素材都是记者深入第一线所得到的。俯下身去挖掘生活、实地采访,才能使节目产生独特的感染力。
“走转改”是对新闻工作改革创新的职业要求,也是地方台走出困境、转型发展的事业要求。相对于中央台来讲,地方台的优势在于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与观众更贴近,更能接地气,节目到达目标受众的精准度更高。地方媒体通过“走转改”,便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以发挥优势,打造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一些问题
从评选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说明有些电视工作者的新闻能力和新闻素养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一、新闻基本功不扎实。在评论类节目中,对评论的概念和定义认识不清。有的把评论节目做成了新闻调查,有的又做成了消息;有些节目的评论性不强;有的虽然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深入细致地分析,缺少思辨性。
有些消息类节目的标题不讲究,不具备新闻性,做成了通讯标题。电视工作者不妨多学习报纸消息的标题;有些节目定位不准,有的不交待时间、地点等要素;有的在突发事件中,消息主体把握不当。这些现象都说明新闻基本功不扎实就会影响到节目的质量。
二、精品意识不强。有的节目虽然表现了重大题材,但是缺乏精品意识,不够严谨,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例如,新闻节目加配乐的不在少数,成了普遍现象;有的节目字幕写的是: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少了“人民”二字。
三、新闻的真实性不够。新闻要讲究客观真实,但是,有的节目使用虚构方式就不妥了。如采用情景再现,把在消息里的真事做假了;另有一个节目刻意拔高,采访一个捐款人时,记者问这是什么信念,画面上出现了四书五经,采访人回答自己喜欢看国学类书籍。如果消息做得不太真实,就失去了朴实的闪光点。
四、对媒体特性认识不足。对电视特性和节目元素认识不足,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媒体优势。有的节目问题抓得好,选题好,但是在电视手段和文字叙述方面配合不当,语言过密,时空较乱;有的画面反复使用,难免给人以不严谨、不专业的感觉;有一个作品题材重大,但是,画蛇添足,没给观众留有思考的余地;还有的消息景别、角度都比较单调。
五、技术上不太讲究。有的节目整体都出现声音空、眼圈空洞的问题,这是因为演播室连接线和光圈大、亮度太大;有的出现了很多转场关屏的问题,这在电视剧里常用,但在消息里数次黑场,造成了新闻描述空间的不连续。
六、主持人表现欠佳。有的作品主题非常好,如关于“三个突破”、“六大发展”,但是,女主持人表达夸张、手势频繁,更像是大厅的讲解员,分散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另一部作品的内容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节目提醒大家不要上当,但美中不足的是,主持人手握平板电脑,时不时低头念一段,给观众不太舒服的感觉。
七、有些评选节目不符合报送要求。比如,消息节目的时长超过4分钟、系列节目的集数少于3集;有的报送作品只有视频,缺少音频。
建议
对于评选中的问题和今后报送作品,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明确有关的定义、内涵。例如,电视消息、电视评论、电视新闻专题、电视系列的界定、内涵和特征。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要符合电视传播规律,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用电视语言表达,要反映特性和专业性。主题要鲜明,感染力要强,就要深入挖掘主题涵义,这样才能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报送作品的工作,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诸如报错类别、时间超长、集数不够等问题,既不难以辨别,也不容易混淆,主要是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在态度上认真。新闻奖评选既然有规则,我们就按规则办事,否则,应该算作硬伤。
第三、下届评奖时要明确制定有关规则。比如,有的市台报送的作品是在省台播出过的,这其中有省台的二度创作。省记协是否可以明确规定,一定要报送只在本台播出的作品
第四、现场直播类空缺,是这次评奖的一个遗憾。现场直播是中国新闻奖中的一大类别,说明这类节目的重要性。建议下次评选时,要关注和鼓励更多的电视台报送电视现场直播类节目。
现场直播的定义指的是与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播出,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于一体的新闻节目,还有一些具体规定。节目要同时符合重大事件和现场这两个条件。在这类节目中要注意,有的直播节目为拉长时间、节约成本,就由演播室连线现场记者,再切到演播室开始评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现场直播的定义是与重大事件同步播出,背景资料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否则就会稀释新闻性和现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