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障碍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
2016-07-27刘爱敏
刘爱敏
(湖南科技学院 理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大学生抑郁障碍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
刘爱敏
(湖南科技学院 理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摘 要:文章测查了大学生抑郁障碍、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状况,分析了抑郁、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抑郁;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中介效应
生活事件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抑郁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抑制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严重的抑郁情绪不仅会损坏个体动机和情绪,甚至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1]。抑郁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且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2]。我们以在校大学生为被测对象,实证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一 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04份,其中男生363人,女生441人;一年级275人,二年级263人,三年级266人;年龄为20.38±1.31岁。调查内容包括抑郁自评量表(CES-D)中文修订版[3]、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3]、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3]。
二 结果与分析
(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表1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的描述分析表。由表1可知,抑郁与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p<0.001);生活事件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p<0.001);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p<0.05)。
表1.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的描述统计分析表
(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表2为应对方式对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中介作用逐步回归分析。以生活事件为自变量,抑郁为因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为中介变量,按照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检验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4]。结果表明,容差远大于0.10,即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由表2可知,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和各路径的标准回归系数均显著,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显著,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积极应对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0.179× 0.398/0.368=19.36%,消极应对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26×0.266/ 0.368=16.34%,那么,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5.70 %。综合以上分析可构建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模型,如图1。
表2.应对方式对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中介作用逐步回归分析
图1.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图
三 讨 论
(一)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结果表明,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均显著:抑郁与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生活事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消极应对将加重抑郁,而积极应对则会缓解抑郁。
(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当加入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后,生活事件影响抑郁水平的路径系数由0.368下降到了0.237,说明生活事件既可直接影响抑郁,又可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抑郁。生活事件显著影响抑郁,应对方式抑制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35.70%。结合中介模型,应对方式在缓解抑郁中发挥重要作用。个人的抑郁情绪不仅与应对方式有关,也与个体内在的心理素质有关。因此,预防、缓解大学生的抑郁,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外界和自身两方面来进行。尽量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等,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睡眠,沐浴阳光多做运动,合理宣泄抑郁情绪,明确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从而减少抑郁的产生。
结 论
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均显著;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应对方式在缓解抑郁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全明,陈小琴.师范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5):76-78.
[2]陈小琴,张进辅.师范大学生生活事件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1510-1511.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06-202.
[4]温忠麟,张雷,候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责任编校:宫彦军)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7-0141-02
收稿日期:2015-01-05
基金项目:永州市科研项目(永科发[2015]11号)。
作者简介:刘爱敏(1973-),女,湖南娄底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