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秦事迹述略
——为纪年苏秦逝世2300周年而作

2016-07-27蔡运章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苏秦

蔡运章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苏秦事迹述略
——为纪年苏秦逝世2300周年而作

蔡运章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摘 要: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的主要事迹是作为燕昭王的亲信出使齐国,执行“以弱燕并强齐”的战略使命。先是合纵五国攻秦,后又“恶齐、赵之交”,策划由乐毅统率五国联军攻入齐都临淄。这时,他被齐闵王以“阴与燕谋齐”的罪名车裂处死,被誉为“燕之尾生”。苏秦合纵五国伐齐,使齐国从此走向衰落,客观上促进了六国的统一,有其进步意义。苏秦及其学派撰有《苏子》一书,是研究战国历史和纵横家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苏秦;纵横家;战国史

苏秦(约前340-前284)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谋略家和外交家。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以抑强秦。然而,因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依据纵横家后学拟作的长篇游说辞,认为苏秦是与张仪同时合纵连横的敌对人物;再加上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后人涂改,致使后世对他的生活年代及其真实面目认识不清。值得庆幸的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有十六篇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其中十四篇是连司马迁也没有见过的珍贵文献,为我们研究苏秦的真实事迹,提供了可靠的新资料(图1)[1][2]。我们以这些文献为标尺,在甄别传世苏秦资料的基础上,兹将苏秦的真实事迹,略作考述。

一 家居洛阳,师事鬼谷

苏秦是战国时期东周雒阳人。他本是周初司寇苏忿生的后裔,年轻时曾师事鬼谷子,研习纵横术。

(一)籍贯族属

苏秦是东周雒阳乘轩里人。据《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的话:“臣东周之鄙人也,且闻王义甚高、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鉏耨以干大王。”《史记·苏秦列传》说:“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张守节正义引《战国策》云:“苏秦,雒阳乘轩里人也。”《淮南子·氾沦训》也说:“苏秦,匹夫徙歩之人也。”可见苏秦出身于东周洛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相传,苏秦故里在今洛阳市洛龙区李楼乡太平庄村。村南有苏秦墓冢和唐代以来的墓碑,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秦,字季子,有兄弟三人。《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这是说苏代、苏厉均为苏秦之弟。然而,《史记·索隐》引谯周云:“秦兄弟五人,秦最少。兄代,代弟厉及辟、鹄,并为游说之士。”苏秦兄弟皆习纵横之术,因他年纪最少,故称“季子”。

苏秦本是周初司寇苏忿生的后裔。司马贞《史记·苏秦列传》索隐说:“苏秦字季子,盖苏忿生之后,己姓也。”须知有苏氏是商周时期的著名国族。《国语·晋语一》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膠鬲比而殷亡。”这说明商纣王宠爱的“妲已”,就是有苏氏之女。《左传·成公十一年》载:“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武王克商后封有苏氏首领苏忿生为主管刑狱诉讼的职官。《左传·僖公十年》说:“狄灭温,温子奔卫。”公元前650年,狄人灭有苏国。因有苏氏都于“温”(在今河南温县西南),故“温子”即有苏氏之君。《左传·文公十年》载:“及苏子盟于女粟。”杜预注:“苏子,周卿士。”公元前617年,苏国之君任周王室的最高执政长官,曾代表周王与鲁文公举行盟会。可见有苏国被狄人灭亡后,其国君先是逃往卫国(在今河南辉县境),后又迁居周王畿内,并取得周王的信任,担任“卿士”的重要职务。《潜夫论·志氏姓》载:“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为司寇而封温。其后洛邑有苏秦。”由此可见,苏秦本是周初司寇苏忿生的后裔。

图1.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残卷照片

(二)列国形势

战国之世,诸侯称雄,列国纷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然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黄金时代。我国历史上凭借为诸侯各国制定、实施合纵连横战略,从而达到匡济乱世、救倾扶危、择交安民的纵横家,就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社会群体。

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战国之世“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珍、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赵蕤《长短经·臣行》说:“商鞅起徒步,干孝公,挟三术之略,吞六国之纵,使秦业帝,可为霸者之佐乎?”同书《七雄略》说:“秦据形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山东患之。苏秦,洛阳人也,合诸侯之以纵宾秦。张仪,魏人也,破诸侯之纵以连横。此纵横之所起也。”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秦国走向富国强兵,迅速形成蚕食山东六国的战略形势。山东六国为了抗击强秦的侵略,实行合纵抗秦的战略。

战国中晚期,纵横家己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当时,他们多被称为“游士”、“说士”、“辨士”、“智士”或“权变之士”等。只是由于这些“游土”都亲身参与了合纵连横的伟大斗争,后人才将他们统称为纵横家。纵横家们的合纵连横谋略,当时多被称为“从横长短之说”或“长短术”。这些合纵连横的奇谋异策,多被收录在《战国策》、《史记》等文献里,是我们研究战国纵横家和战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三)师事鬼谷

苏秦青年时期曾师事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据扬雄《法言·渊骞》,“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王充《论衡·答佞》载:“人自有知以诈人,及其说人主,须术以动上,犹上人自有勇威之人;及其战斗须兵法以进众,术则从横,师则鬼谷也。”鬼谷子战国中期的著名隐士,也是纵横家的鼻祖。

据《史记·苏秦列传》,苏秦“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张仪开始游说诸侯时,在楚国曾从楚相宴饮。不久,楚相的玉璧丢失,张仪遭人陷害,被鞭笞“数百”。这时,苏秦已说服赵肃侯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国攻赵败约,便暗中设计激怒张仪,使其西赴秦国,并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张仪为感激苏秦,说:“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论衡·明雩》说:“苏秦、张仪悲说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论衡·答佞篇》也说:“苏秦相赵,并相六国。张仪贫贱,往归苏秦,坐之堂下,食以仆妾之食,数让激怒,欲令相秦。仪忿恨遂西入秦,苏秦使人厚送。其后觉知,曰:‘此在其术中,吾不知也。此吾所不及苏君者。’”这些记载都说,苏秦、张仪是同时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的师兄弟,张仪在苏秦的激励资助下才得到秦惠文王重用的。

然而,据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珍章”,公元前 312年苏秦到陈畛门下游说时,还是个刚涉世事的年轻人。这时张仪早已名冠诸侯,而进入老年。据《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十年(前 328),张仪相秦”。秦武王二年(前 309)“张仪死于魏。”《史记·魏世家》也说:魏襄王“十年(前309),张仪死”。因此,苏秦的年代大体应比张仪晚一代人。他们并非是同时师事鬼谷子的同学,更不是同时进行合纵连横的对手人物。但不能排除的是,张仪有可能是鬼谷子早期的学生,而苏秦则是鬼谷子晚年的学生。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习的课目。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载:“战国争雄,辨士云湧,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辞巧,《飞箝》伏其精术。”刘知幾《史通·言语》说:“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弄丸》即《转丸》。这里所说体现纵横家游说技巧的《转丸》、《飞箝》典籍,都是《鬼谷子》的重要篇章。南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三引《中兴书目》云:鬼谷子“周时高士,无乡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隐自号鬼谷先生,苏秦、张仪事之,授以《捭阖》下至《符言》等十有二篇,及《转丸》、《本经》、《持枢》、《中经》等篇,亦以告仪、秦者也”。可见鬼谷先生教授苏秦、张仪的基本课目,就是《鬼谷子》一书的全部篇章。

当然,苏秦、张仪在向鬼谷子学习纵横家基本理论的同时,兼习诸子百家的学问,也是非常必要的。《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三说:“苏秦初与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十一年,皆通六艺,经营百家之言。”“六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儒家所说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一说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经营百家之言”就是学习儒、道、墨、法、名、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些学问,都是纵横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鬼谷子姓名和隐居的地方,迄今尚无定说。唐长孙无忌《鬼谷子序》说:“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郑樵《通志·艺文略》说:“鬼谷先生,楚人也,生于周世,隐居鬼谷。”史书记载的“鬼谷”地名,有河南汝阳、登封、淇县、山东蒙阴、湖南大庸、湖北远安、当阳、浙江宁波、四川广汉等多处地点。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苏代谓秦武王的话说:“甘茂,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殽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之。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王不若重其贽、厚其录以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终身勿出。”“殽塞”在今洛阳市洛宁县西北。明正德年间《汝州志》载:“云梦山在伊阳县南七里,相传鬼谷子修道处。”今洛阳市汝阳县南七里有鬼谷洞,地近京师洛阳。这是最早记录“鬼谷”地名的文献。这里的“鬼谷”当时在秦国统辖之内。而河南登封、陕西扶风的“鬼谷”,均无遗迹可寻。且河南登封、淇县、山东蒙阴、湖南大庸、湖北远安、当阳、浙江宁波、四川广汉等地的“鬼谷”,均不在秦国版图之内。因此,陈昌远先生力主“鬼谷”当在今汝阳云梦山麓[3][4],是颇有道理的。

(四)初游受挫

苏秦师从鬼谷数年下山,滿怀热情地投入“游士”生涯。谁知时运不济,他出游数年,除罢在陈珍门下短暂逗留外,先后求说周赧王、楚怀王和秦惠文王,均遭到冷遇。这时,苏秦“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当他神情憔悴,面容黄黑,回到家里时,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做饭,就连父母也不答理他。苏秦自我叹息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因此,当夜他就从书箱里找出姜太公的《阴符》来发奋苦读。他努力掌握要领,揣摩列国时事,每当读书困乏欲睡时,就“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成为后世发奋苦读的典范。于是,他自信地说:“难道这还不能打动人主出其金玉锦绣,而取得卿相的尊位吗?”一年多后,他完成对诸侯各国形势的揣摩和分析,便认为“我现在就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战国策·秦策一》)

正在这时,苏秦听到燕昭王广求贤才的大好消息,决心北上燕国,去施展自已的才华。

二 北投燕昭,功存危燕

燕是战国列强中的弱小国家。全境北近荒漠,东接胡貉,西连中山、赵国,南邻齐国。国都在蓟(今北京市西南),燕昭王时迁都武阳(今河北易县南)。当时,如《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说:“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可见燕国的劲敌,就是紧相毗邻的齐、赵两国。

(一)北投燕昭

公元前315年,燕王哙仿效尧、舜让贤的故事,将王位禅让给相国之子,自己退居臣位。这种“臣主易位”的反常举措,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不满,“将军市被围公宮,攻子之”。之子率众反攻,杀死市被和太子平。因此造成了“抅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史记·燕召公世家》)的重大事件。次年,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认为这是灭掉燕国的大好机会,派大将军匡章“将五都之兵”伐燕。齐军很快攻占燕国首都,“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哙和子之都被齐军杀死。这时,就连弱小的中山国,也乘机攻入燕国“方数百里”。(中山王铜鼎铭文说:中山攻燕“辟地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5]02840号)

齐军攻入燕境,“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激起燕国民众的反抗。这时,诸侯各国开始谋划出兵救燕,齐宣王见势不妙,被迫撤军。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派兵护送燕公子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前 311-前279年在位)。

燕昭王即位后,把齐国“破燕”看作奇耻大辱,立志报仇雪恨。他“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向谋士郭隗求教招贤纳士的良策。燕昭王筑起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四方贤士。《说苑·君道》载:“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这里的“苏子”就是苏秦。燕昭王对苏秦的到来非常重视,亲自到郊外去迊接,并设盛宴款待。这说明苏秦赴燕的时间,当在公元前308年。

(二)功存危燕

苏秦一生的主要事迹,是作为燕昭王的心腹大臣出使齐国,“以死之围(圉),治齐、燕之交”(《战国纵横家书》第四章)。《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为了帮助燕昭王制定“以弱燕并强齐”的战略,必须深入齐国了解虚实。因此,公元前307年,苏秦在燕昭王的支持下,便以讨还齐军“破燕”时夺取的燕国“十城”为名,首次出使齐国。

苏秦来到齐国,以“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的利害关系,劝说齐宣王不要与强秦为敌,而“归燕城”。齐宣王考虑到因齐军“破燕”,激起诸侯各国的不满,当即答应苏秦的要求,“乃归燕之十城”(《战国策·燕策一》)。这是齐军“破燕”后,燕、齐关系的重大转折点,也是苏秦游说诸侯才华的初步显示,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燕昭王听信谗言,认为苏秦是个不讲“忠信”的小人。当苏秦从齐国滿载外交成果归来时,燕昭王竞不再准备馆舍招待他。苏秦面对这个意外的打击,显得非常镇静。他决心耐着性子,来说服这位年轻的君王。

苏秦见到燕昭王,说:臣刚从东周来见大王时,身无尺寸之功,而大王迊臣于郊,显臣于庭。今臣为大王使齐,利得十城,功存危燕,却不以馆舍相款待,必定有人在大王面前讲坏话,说臣是个不守信用的人。臣有老母在东周家里,之所以离开老母来侍奉君王,正是对君王的忠信。臣是个“进取之臣,不事无为之君”。由于臣对君王的忠信,才引起别人的猜忌。苏秦用“离老母而事足下”的动人说辞,使燕昭王解除了疑虑,请他“复就故馆”,享受优厚的礼遇。

(三)谋划复仇

当苏秦初来燕国时,就看到燕昭王令士卒磨戟砥剑,登上高丘东向而叹,知其有伐齐之心。他乘机对燕昭王说,齐国虽然强大,若能 “恶齐、赵之交”,使其“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则齐军可败”,以“便王之大事”。燕昭王听到苏秦的建议,非常高兴,说:“好!寡人任命先生为上卿。”(《战国策·燕策一》,《战国纵横家书》第四、第五章)就是这次谈话,苏秦为燕昭王制定了“以弱燕并强齐”的长远战略。

当时,因稳键持重的齐宣王尚在君位,齐国局势稳定,燕国无机可乘。苏秦只得隐忍观察,等待时机。

三 舍身间齐,五国伐秦

公元前300年,齐宣王去世,其子齐闵王即位。齐闵王(前300年-前284年在位)任用孟尝君田文为相,齐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秦认为,这是赴齐反间的好机会。

(一)再使齐国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表示亲善,常派子弟到对方作人质。燕昭王就派其弟襄安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让苏秦陪同前住。苏秦的任务是“争取在齐国得到重用,大者可以使齐国不再图谋燕国,次者可以离间齐、赵的关系,以利燕昭王的大业”。苏秦来到齐国,向齐闵王表明愿意为他奔走效劳,于是委质为齐臣。因此,他便冒着死亡的威胁,来处理齐、燕间的邦交,并尽力与孟尝君搞好关系。(《战国纵横家书》第四章)

公元前301年,齐将匡章率齐、韩、魏联军在“垂沙之役”中战胜楚军,杀楚将唐蔑。楚国向齐屈服,派太子横为质,向齐国求和。前299年,秦昭王为了拉笼齐国,也派其弟泾阳君(公子市)到齐国作质子,并邀请孟尝君到秦国担任相国。面对秦国的盛请,孟尝君准备前往秦国,有成千的人来劝阻,他都听不进去。苏秦用泥偶与木偶对话的寓言,提醒孟尝君若落入秦国的“虎口”,则不知从何处逃生。苏秦机智委婉的劝告,受到孟尝君的赏识。同年,楚怀王受骗被囚禁在秦国,苏秦建议阻止楚太子横回国即位,意在破坏齐、楚关系。(《战国策·齐策三》)

当时,齐国的大权掌握在孟尝君手里,苏秦支持孟尝君南面“攻楚”的方针(《战国策·燕策一》),并取得齐闵王的信任。经过苏秦的努力,齐国对燕国较为信任,“齐兵数出,未尝谋燕”,并撤消在燕国边界防御的守兵。可是就在公元前296年,燕昭王听信田伐、参去疾的话,冒然出兵攻击齐国,吃了败仗,使齐国“覆三军,获二将”(《战国策·燕策一》)。这次盲憧行为,导致燕、齐关系急剧恶化,严重破坏了苏秦的外交战略。因此,苏秦只得返回燕国。

苏秦这次“任齐交五年”,虽然达到了使齐国“南罢于楚”、西劳于秦的愿望。但是,此时正值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推动政治改革,赵国的国力强盛。再加上孟尝君实行联络赵国,攻击楚、秦的方针,致使苏秦未能实现“恶齐、赵之交”的重要目标。

(二)五国伐秦

因孟尝君在齐国专权,“南攻楚五年,稸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战国策·燕策一》),引起齐闵王的不滿。公元前294年,孟尝君支持“田甲刼王”的叛乱失败(《史记·六国年表》),被迫出走到魏国担任相国。齐闵王赶走孟尝君,亲自主持国政。在外交上,齐闵王转而与秦国友善,任秦昭王的好友韩珉为相,使齐国与韩、赵、魏三国的关系产生裂痕。

公元前288年初,列国的政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当时,诸侯各国都已称王,齐、秦两国分居东西,称雄诸侯。秦昭王为了实施“远交近攻”的连横战略,派他的舅父穰侯魏冉来到齐国,约秦、齐两国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作东帝。也就使秦、齐两国凌驾于诸侯之上,类似于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苏秦认为有机可乘,便第三次奔赴齐国。

苏秦这次赴齐,燕昭王为他准备的礼物,整整装了一百五十辆马车,随行的队伍浩浩荡荡。这些丰厚的物资,为苏秦游说齐国、广结人脉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时,齐闵王正在准备称帝的兴头上,听说苏秦携带大量物资来到齐国,自然非常高兴,赶忙派齐相韩珉到国都高闾门外迊接。韩珉亲自为苏秦驾车,迊接苏秦入城。

公元前296年,赵国灭掉中山国,国力空前强盛。(《战国策·赵策二》载:“以赵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八年“赵破中山,其君亡”。《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赵国从公元前300年到前296年,历时五年灭掉中山国。)当时,赵惠文王年幼,奉阳君李兑已围杀赵武灵王,执掌赵国大权。韩、魏两国在秦国的进攻下,失去大片土地,不得已而投靠赵国。赵国的悄然崛起,使秦国如梗在喉,必欲除之而后快。秦国拉拢齐国“称帝”的用心,就是要约齐、韩、魏、燕五国联合“伐赵”,企图“三分赵国”(《战国策·赵策一》)。

韩珉见到苏秦,便说:“能够伤害齐国的,必定是赵国。秦国虽强,终不敢出塞溯河,隔着韩、魏来攻击齐国。楚、越偏远,宋、鲁国弱,燕国恭顺,韩、魏有秦患。因此,能够威胁齐国的,必定是赵国。而赵国始终不肯顺从,你看怎么办?”苏秦说:“那就用武力强迫它。你若能让齐国重用我,我可以使燕国服事齐国。若齐、燕联合为一,韩、魏一定顺从齐国,赵国若不顺服就兴兵讨伐,若顺服就拉着它去进攻宋国”。这就是苏秦赴齐后与韩珉商定互相支持的密约,为他立足齐国奠定了政治基础。接着,苏秦再三向齐闵王许诺,将“保燕而事王”(《战国纵横家书》第八、第十章)。这正是他在齐国得到重用的最大政治资本。

秦国派魏冉到齐国“致帝”,齐闵王拿不定主意,向苏秦征求意见。当时,若秦、齐结盟“三分赵国”,使齐国变得更加强大,这是燕国不愿看到的局面。苏秦便乘机劝齐闵王取消帝号“以收天下”,认为“伐赵不如伐宋之利”,要“天下爱齐而憎秦”,以便乘机“举宋”。这样,齐国就会“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战国策·齐策四》)。因齐闵王好大喜功,听从苏秦的建议,便决定取消帝号,攻取宋国,遂任苏秦为齐相。因此,苏秦便取得齐闵王的信任,在齐国站稳了脚跟。

齐国要攻取宋国,引起秦国的不滿。秦昭王派起贾到齐国来阻止。齐闵王知道攻宋必定要得罪秦国,苏秦便劝说齐闵王联合赵国,来共同对抗秦国。齐国为了联合赵、魏两国攻秦,答应把宋国的陶邑和平陵,分别送给赵相奉阳君和魏相孟尝君作为封邑。因秦国要瓜分赵国,齐国联赵攻秦,自然会得到赵国响应。于是,齐闵王与赵惠文王在阿(在今河北保定市东)地相会,“约攻秦去帝”。而苏秦劝说齐闵王攻秦取宋的真正意图,就是以便形成“以弱燕并强齐”的有利形势。[6]342

公元前287年,在苏秦的谋划下,齐国一面组织赵、魏、韩、燕五国共同讨伐秦国,一面率领燕军攻取宋国。苏秦以赵相李兑的名义,率领五国伐秦的联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市西北)集结,声势浩大,迫使秦国取消帝号,并把先前夺取的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市南)、高平(今南济源市西南)归还魏国,把王公、符逾归还于赵。(《战国纵横家书》第二一章)苏秦率领五国合约伐秦的行动,是秦国连横战略的重大挫折,也使苏秦的声名显赫诸侯。

这次五国联合攻伐秦国,名义上是奉阳君“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战国策·赵策四》),实际上是由苏秦具体组织的。因此,赵国封苏秦为“武安君”,后来所说的苏秦肩“佩六国相印”合纵攻秦,指的就是这回事。

(三)衣锦还乡

大约就在这年,苏秦顺便返回家乡。苏秦乘车回到洛阳,诸侯各国护送的车队,就像以往周王出行时那样排场。周赧王听到苏秦返乡,想到当年曾怠慢他的往事,甚是恐懼。他忙派人洒扫道路,让使者带着礼物“郊迊三十里”。

苏秦的父母听说后,陈列乐器,备置酒筵。妻子站在家门口,“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更是吓得伏地掩面,一再叩头谢罪。苏秦看到嫂子那狼狈的样子,问道:“嫂子为何以前那样傲慢,现在又这样谦恭?”嫂子说:“因为你现在位尊而钱多。”苏秦听罢,不觉叹息,说:“唉!一个人若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看待,然而一旦荣华富贵,连亲戚都感到畏惧。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富贵,岂能忽视啊!”(《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衣锦还乡,“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当初,苏秦为了筹措到燕国去的路费,曾向邻居借贷了一百个铜钱。这时,他便拿出一百斤黄金来偿还。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有“德者”,也都给予了丰厚的报答。(《史记·苏秦列传》)

四 五国伐齐,以身殉燕

公元前286年,齐国“三覆宋”(《战国策·燕策二》)。终于灭掉宋国。宋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等大国,这使齐国兼有宋国以前取得的楚国淮北地区,彊域、实力倍增,引起诸侯各国的恐懼。这时,五国伐秦的联军,仍滞留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前线。这为苏秦暗中联络诸侯各国伐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谋划伐齐

早在公元前287年初,在齐闵王第二次举兵攻宋时,魏相孟尝君和赵将韩徐为就在暗中联络燕昭王谋划攻齐。(《战国纵横家书》第三、第四章)秦相魏冉想得到宋国的商业城市陶邑作为自己的封地。燕昭王也“与群臣谋破齐于宋而攻齐”(《战国纵横家书》第六章)的事。他们都在暗中活动,企图联合伐齐。

齐闵王得知这些消息非常吃惊,急忙派使臣公王丹到赵国去,把齐国的蒙邑(今河南商丘市东北)献给奉阳君作封邑。并派人通报苏秦,让他回燕国打探虚实。苏秦回到燕国后写信给齐闵王说,燕国不会危害齐国,一定不要听信那些破坏结交燕国的人。他担保燕国会忠诚地服事齐国,诸侯各国必定不敢东向攻齐。大王若想再进攻宋国,就出兵吧。(《战国国纵横家书》第十章)这自然是蒙骗齐闵王的天大慌言。

苏秦离开燕国后,首先来到赵国,暗中联络伐齐的事宜。赵相奉阳君李兑本是五国伐秦的统帅,发现苏秦要联合秦国伐齐,非常恼怒。他当即把苏秦拘留起来,迅速将苏秦“欲谋齐”的话动通报齐闵王。苏秦被赵国拘留,处境十分危险。燕昭王得知后,忙派使者到赵国调解,使奉阳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时,齐闵王仍对苏秦深信不疑,并派人把奉阳君告密的话转告苏秦。(《战国国纵横家书》第一章)苏秦从赵国脱身回到齐国,立即阻止齐闵王把蒙邑赏给奉阳君的行动,巧妙地使齐、赵两国反目成仇。

乐毅投奔燕国后,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被封为“亚卿”。燕昭王为了伐齐雪恨,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使得“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一》),凡“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知齐之险阻要塞”者“尽养之”。(《吕氏春秋·应言篇》)可以说燕昭王为报仇雪恨,已做好充分淮备。

从公元前385年到次年初,秦昭王先后与楚襄王、赵惠文王、魏昭王、韩厘王相会,燕昭王也与赵惠文王相会,都相约伐齐。公元前284年初,燕昭王征发全国军队,遂以乐毅为上将军,挥师讨伐齐国。秦国也派蒙骜率兵越过韩、魏,向齐国发起攻击。这样,原本是苏秦组织的齐、赵、韩、魏、燕五国伐秦的联军,悄然变成了由苏秦策划的燕、秦、韩、赵、魏五国“合谋伐齐”的队伍。这个变化过程,齐闵王都被蒙在鼓里,毫无思想准备。

(二)以身殉燕

公元前284年夏初,赵国以相国印授乐毅,由乐毅统率的五国联军,迅速攻破齐国的济西防线,直逼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西)。这时,齐闵王如梦初醒,才知道上了苏秦的大当。他恼怒万分,将苏秦以“阴与燕谋齐”的“反间”罪,车裂处死。(《史记·苏秦列传》)那年,苏秦约56岁。苏秦以身殉燕,惨死在燕军胜利的前夕,实现了他“以弱燕并强齐”的庄重诺言。

乐毅率军攻入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宮室宗庙”。燕昭王亲自到前线慰劳将士,封乐毅为昌国(今山东临淄市东南)君。乐毅率大军乘胜追击,连续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齐闵王逃出临淄后,问随从大臣公玉丹:“我已亡矣,但不知其故。”公玉丹回答说:“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新序·杂事》)不久,齐闵王便被楚军杀死。

五 丰功伟业,《苏子》可鉴

苏秦合纵五国伐齐,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唐兰先生指出:公元前三世纪初“齐秦作为东西两帝,几乎是势均力敌的。由于燕昭王使苏秦治齐燕之交,最后乐毅伐齐,取得胜利,齐国由此削弱,这在客观上为秦国能够控制六国,统一全中国,造成有利条件”[7]138。特别是到战国末年,由秦国来统一全国的趋势己经形成,六国时常图谋“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来抵抗秦国。因此,“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史记·苏秦列传》)。这就是苏秦在纵横家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原因。

(一)丰功的业

纵横家为“扶急持倾”的伟大业绩。刘向《战国策·书录》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这是对战国纵横家为“扶急持倾”,“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业绩的充分肯定。

苏秦合纵,以安六国。据《战国策·秦策一》,苏秦“约纵散横,以抑强秦”。“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这里苏秦被誉为能使“天下服”的贤人。

刘向《说苑·善说》载:“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盐铁论·褒贤》说:“苏秦、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万乘之主莫不屈礼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论衡·答佞篇》也说:“太史公叙言众贤,仪、秦有篇,无嫉恶之文,功钧名敌,不异于贤。夫功之不可以效贤,犹名之不可实也。仪、秦,排难之人也,处扰攘之世,行揣摩之术。当此之时,稷、契不能与之争计,禹、皋陶不能与之比效。……以仪、秦功美,故列其状。”苏秦的合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诸侯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减轻了百姓的苦难。因此,苏秦被称为“排难之人”。他的伟大功绩,彪炳史册,受人敬仰!

苏秦格守信义,被称为“燕之尾生”。《淮南子·说林训》载:“苏之以百诞而成一诚。”《史记·邹阳列传》说:“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之尾生。”虽然苏秦对天下各国没有讲出真话,但他却成为燕国最守信用的“尾生”。

苏秦“以死之围(圉),治齐燕之交”(《战国纵横家书》第四章)。他冒着死亡的危险,来治理齐、燕两国的邦交。苏秦知道,要实现“以弱燕并强齐”的战略目标,必须先要“恶齐、赵之交”。公元前285年,苏秦已“令齐绝于赵”时,便写信向燕昭王报告说:

故齐、赵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为臣患,逃不足以为臣恥,为诸侯不足以为臣荣,被发自漆为厉不足以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齐、赵不循,恶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苏秦向燕昭王表明,如果齐、赵的结合 能够顺应燕国,他即使死也不足以成为遗憾。如果他死而齐、赵就能相互攻伐,那他必然努力要求去死。有生命的东西哪有不死的,用必死的生命来完成自已的志向,难道大王还会怀疑他的忠诚吗?他在这封信里特别强调:“臣死而齐大恶于燕,臣犹生也。”(《战国策·燕策二》)由此可见苏秦以死殉燕的忠贞情怀!

(二)《苏子》辑佚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苏秦大量的书信和游说辞,被后人编为“《苏子》三十一篇”。然而,这本书早在汉代就已亡佚。在《战国策》、《史记》和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等文献里,保存有《苏子》佚文70余篇,是研究苏秦及其学派的珍贵资料,也是苏秦一生伟大业绩的直接见证。

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将目前所见的《苏子》佚文汇辑、校勘、考辨、注释、译文,撰成《苏子辑校注译》一书,共约50余万字,就是要努力还原苏秦及其学派的本来面目,诚如司马迁所说:“毋令独蒙恶声焉!”同时,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已出版40年整,虽经裘锡圭、郑良树等先生的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未有新的读本问世。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夏初,2016年是苏秦逝世2300周年。我们将《苏子辑校注译》和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注译》两书整理出版,若能为战国历史以及纵横家研究有所裨益的话,则是对苏秦伟大人生的最好纪念!

2009年7月25日初稿

2016年2月10日定稿

参考文献: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2]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3]陈昌远.有关鬼谷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鬼谷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1.

[4]李佩今.鬼谷其地和鬼谷其人考辨[A].鬼谷子文化研究文集[C].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 [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长沙马王堆帛书[A].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7-0050-06

收稿日期:2016-02-28

作者简介:蔡运章(1942-),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兼任洛阳理工学院教授暨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洛阳苏秦研究会会长,洛阳易经学会会长,洛阳文物收藏学会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字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顾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鉴定与修复委员会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著作有《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1993)、《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1996)、《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增订本)》(2012)等二十余种。

猜你喜欢

苏秦
乱世中闪耀的智慧——苏秦
苏秦刺股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二百五”的由来
“羞辱”之恩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引锥刺股
苏秦:我是导演,我怕谁
苏秦之得,与苏秦之败
遇挫愈奋的书生相国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