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研究*
2016-07-27杨溢
杨 溢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贵阳 550025)
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研究*
杨溢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贵阳550025)
〔摘要〕首先,概述知识科学社会关注度、概念与特征,并从图书情报学视角探究知识科学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 对近20年来图书情报学知识问题研究成果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辨析出图书情报学重要的理论素材;最后,从三个模块及其分析框架和模块间的关联等方面构建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框架。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知识科学知识域智慧域
〔引用本文格式〕杨溢.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研究[J].图书馆,2016 (7):66-72
1 知识科学概述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于1794年发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时提出“知识学”的概念[1]。 20世纪20年代初,波兰社会学者兹纳涅斯基发表《论知识科学的最主要的课题和任务》一文,提出要建立专门研究知识的科学,主张把知识当作认识对象来研究[2]。自1981年以来,我国学者从基础理论层面对知识科学进行了探讨,在研究者中,图书情报学界的柯平、王知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陆汝钤、史忠植,管理学界的王众托,哲学界的何云峰,社会学界的郭强,科学学界的王绪琨等人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陆汝钤、王众托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著名学者的参与对于知识科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从研究机构来说,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于1997年组建了“知识科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于2000年12月成立“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后改名为“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在2002年成立“知识工程中心”,2004年改组为“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据不完全检索,仅2009年柯平团队就发表知识科学理论相关论文6篇,知识科学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从综合的理论视角,知识科学是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存在形态的知识与各类知识活动从理论、技术与应用层面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的综合交叉学科,与各门涉及知识研究的学科都有关联,但对知识的研究更为全面,为包括图书情报学在内的各门具体学科提供宏观的理论指导和基本的技术支持,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于知识与知识世界的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对人们知识活动的有效指导。知识科学具有如下特征:①核心概念的突出性:以知识为核心概念。②相关研究成果分布的广泛性: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均有涉猎。③学科体系的复杂性:既包括人文方面的研究,也包括技术方面的研究;既包括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包括应用层面的研究。④与社会知识活动的密切相关性。知识科学要对社会生活中具体的各种知识活动加以有效的甄别、分析,并提出抽象的理论模型、具体的技术方案或全面的应对策略。
2 从图书情报学视角探究知识科学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知识科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知识科学理论研究才全面开展起来。从1981年彭修义的文章开始算起,国内外研究比较深入的期刊文章仅20余篇。从研究者分布来说,哲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视角,社会学、科学学、图书情报学等社会科学视角,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视角都有研究,显示了知识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但各位学者对于知识科学的研究持久性较差,重要论文总体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对于知识科学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着知识科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学科地位等基础理论问题,各自坚持各自的学科立场,缺乏相对比较统一的理论观点。总而言之,目前知识科学研究人员较少,文章和专著数量也较少,研究内容难以涵盖整个知识范畴,对于知识科学的理论模型更是缺乏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其次,综合理论视角相对难以实现。①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知识越来越丰富,人们成为像达芬奇那样的通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②各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要将各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有效的加以整合难度较大,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像作为人文科学的哲学知识论研究和作为自然科学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工程研究两者之间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因此,目前各学者大多是从各自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即使部分学者视角非常开阔,也只能从综合视角提出大致的理论框架,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学者利用相关的知识来充实这个理论框架。所以,基于某学科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最后,图书情报学作为理论视角有其合理之处。①图书情报学是知识科学的重要相关学科之一。图书情报学研究经历了从文献层次、信息层次到知识层次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图书情报学都把知识作为研究的重要客体之一,在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元数据、本体、语义网等重要的知识技术。②图书情报学正成为目前知识科学研究的主力学科之一。国内图书馆学学者彭修义率先于1981年提出“知识学”研究的倡议[3],并进而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视角探讨了知识科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4]。2006年以来,柯平[5-6]、王知津[7]等图书情报学学者专注于此领域,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对知识科学理论起点、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以色列情报学学者Zins也于2006年提出了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的设想[8]。图书情报学理论视角中的知识科学理论研究素材相对丰富,研究内容也相对深入、全面,作为构建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理论视角相对比较合适。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试图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视角来审视知识科学理论,借鉴图书情报学相关研究素材,提出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来推动知识科学理论的发展。
3 知识科学的图书情报学理论素材
笔者对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研究知识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项目和研究专著进行了关键词词频统计,结果如下。
表1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知识问题研究成果关键词词频
表2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知识问题研究成果关键词词频叠加后对应高频关键词
在前文中关键词统计的基础上,从相关文献数量、研究项目数量、相关研究的倡导者和项目主持人的知名度、相关研究的持续时间和与图书情报工作实践的关联程度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图书情报工作的知识本质、知识管理、知识组织、知识服务和知识产权五大方面较为重要。上述表格中的这些关键词均可划分到这五大类之中,如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流、知识网络、知识地图、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等可以划分到知识管理的范畴,本体、知识库、语义网等可以划分到知识组织的范畴。
4 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
4.1三大模块
4.1.1实践域
实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实践域则是将社会中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划分而形成的若干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实践的集合体。在知识科学理论模型中实践域之所以站有其一席之地,其原因在于两点:其一,实践是知识生产的重要源泉。其二,庞杂的实践中包含着众多的知识行动,而知识行动是知识科学理论的重要研究客体之一。目前,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理论的知识素材都把知识与行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学认为行动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现为知识行动的能力。知识与行动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两者相互影响[9]。从知识科学理论视角,实践域的核心在于知识行动。以知识行动为核心,可以对实践中知识元素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辨别出人们日常行为中哪些行为知识含量较高,哪些行为属于浪费体力、脑力,尽量科学的规划日常行为,提高人们行为的知识含量,提高行为绩效。在三大模块中,实践域处于最底层的位置,是社会上知识资源蕴藏丰富,但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目前各社会科学都比较重视实证研究,其实质也在于要将知识与实践中的相关知识行动关联起来,深入考察现有理论缺乏的而在知识行动中能够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的未载入文献记录的知识,从而既丰富了现有知识成果,又将若干先进的知识成果应用于实践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域是知识科学重要的研究客体之一,是知识科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4.1.2知识域
知识域指在一定学科或组织范围内具有某些共同内在或外在特征的知识汇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若干知识集合体。作为以知识与知识活动为研究客体的学科,知识科学除了关注实践中的各种知识活动,更要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到现有的各种知识成果上来,关注其本质、类型、价值、演化及在各种知识活动的作用机理等。知识域应是知识科学的核心域之一,不论是实践也好,智慧也好,都只有和知识域中的某类知识发生关联才能引起知识科学学者的注意,从而纳入到知识科学研究范畴之中。目前,知识科学的知识域范畴还难以界定,随着全社会对知识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知识域不断扩张,但其核心知识域应加以巩固。文章认为,根据问题导向型思维模式,知识科学的核心知识域在于其与实践的密切关联、能够用以有效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知识科学不能够盲目的把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域统统归入自己的知识域之中,而要有所筛选,依据所遇到的问题筛选合适的知识来充实到自己的知识域之中。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知识域中的核心是知识理论,它是通过经验试错、哲学思辨、试验等方式通过对各种社会实践的考察总结出来的,既来自于知识行动又作用于知识行动。
4.1.3智慧域
据文献调研,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者都认为智慧是人们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域则是若干具有类似应用知识能力的人的集合体。它与实践域和知识域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载体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够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域更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智慧域可以体现为各种高新技术人才聚居地,如硅谷、中关村和各重点高校的重点实验室等。知识域与实践域和知识域不同之处还在于其核心是知识能力,而不是占有了多少文献,采取了多少行动,而是强调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利用知识等能力的提升,这是知识科学发展的高层阶段,通过智慧域的探寻,知识科学有望向智慧科学提升,推动社会知识利用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三大模块中,知识域是目前知识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其核心是知识理论;实践域是知识科学待开掘的知识源泉,其核心是知识行动;智慧域是知识科学未来需要重点发展领域,其核心是知识能力。
4.2基于信息链的三大模块整合
信息链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相互转化的理论[10]。在目前存在着三个域中,都很难有纯粹的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不论是社会环境中,还是承载知识的文献中,还是富集智慧的人群中,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都是混杂在一起,共同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起着各自的作用,难以清晰的分开。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域来说,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点,可能会存在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中的某一种富集现象。知识科学对于实践域主要关注它所拥有的大量数据、信息这些未能够得到有机的整合,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宝贵的知识素材。希望能够通过知识行动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地挖掘、合理地组织、积极地利用,转化为能够对实践产生更大价值的知识,以推动社会知识总量的增长。因此,基于信息链,本研究主要通过各种有意识的知识行动挖掘实践中蕴藏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促使其向知识转化。
同理,从知识域到智慧域,要求人们主动地去思考,去使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只有经过长期的锤炼,才能够逐渐把所学到的丰富的知识转化为智慧。但智慧也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只有经过长期的知识积淀,才能够逐渐视野开阔,思路灵活,能够见人所未见,做人所未想之事,永远处于时代前沿。这和信息链理论中智慧是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吻合的。
总而言之,以信息链理论为基础,努力实现从实践域中挖掘有用的数据和信息,将其转化为知识,并通过思考、应用知识,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变,使各模块之间内容流动频繁,推动各模块之间更好的整合在一起。
4.3各模块之间的衔接
三大模块之间的衔接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第一,以“知识的有效获取与利用”为衔接点。
人们之所以强调知识的有效获取与利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①人们在实践中日益高涨的知识需求。对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来说,能否辨别本组织内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特殊的知识资源的存在,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对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即使是图书馆这类非营利性组织,也必须对组织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充分利用,使组织的公共服务提升到知识服务的层次,才能够体现该组织在知识时代的价值。②人们对于知识能力增长的渴望。人们的知识需求的增长究其原因是面对知识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知识能力的增长幅度不够大。知识能力可包括基础资源能力、知识运作能力和知识机制。知识获取和利用是实践层面满足人们知识需求的直接活动。为了有效地实现知识获取与利用,人们还需要作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服务等间接工作。可见,实践层面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对于人们有效地开发与利用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通过智慧域对于知识域和实践域的影响实现衔接。
高层次的智慧域人士会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和参与知识域的知识共享等活动来影响知识域和实践域。首先,具有智慧的人会通过各种咨询活动等方式来参与实践活动。如资深管理咨询顾问会通过参与各种咨询项目来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员工工作的知识化程度的提高,使实践域与智慧域实现衔接。其次,具有智慧的人也会通过参与科研小组的活动,与各类知识域人士交换相关文献资料,实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知识域中的知识实现有效的共享,从而实现知识域与智慧域的衔接。
4.4元知识及其作用
4.4.1元知识的概念
从字面上解释元知识是对于知识从起源、本质的层面进行深入描述。元知识最早是从专家系统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软科学、管理学和图书情报学学者对元知识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在图书情报领域,通常认为元知识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元知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已知的知识,这类元知识刻画了已知知识的内容、结构和一般特征;另一类是关于如何运用知识的元知识。如柯平提出数字目录学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元知识系统[11]。
从知识科学理论视角,可以借鉴图书情报学的思维方式,利用元知识分析工具来有效地描述与管理知识资源。元知识涵盖以下要素:①元知识所描述与管理的知识的内涵与种类。元知识视野中的知识是人按照各种认知图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与社会因素的互动,将从外界获得的若干新的理念同人脑中原有的若干理念相融合所形成的新的理念。这种知识可以存储在大脑中,可以以组织文化、新产品等形式内化在组织或实物中,也可以用一定的标记符号记录在一定的知识载体之上保存和流传下来。②元知识所揭示知识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外部特征包括知识的作者、出版事项和知识产权事项,内部特征是知识内容的描述,即包括标题等浅层次的内部特征,也包括逻辑思路等深层次的内部特征,而这深层次的内部特征是一个知识单元与其他知识单元的根本区别所在。③元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元知识的本质可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它是知识科学元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第二,它是应用层面的分析工具之一。本研究可以根据元知识的理论分析构建出各种元知识基本元素,来对各种具体的知识单元进行具体描述,从而实现知识单元的有效管理。
综上所述,元知识是对广义的利用认知图式、认识活动和与社会因素的互动过程从外界得来的若干理念与已有理念进行知识建构过程所形成的知识进行描述与管理的高层次知识。这种知识既包括从元理论层面对知识的本质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描述,也包括从分析工具层面设计具体的元知识方案来对具体知识单元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进行描述与管理。
4.4.2元知识的类型
在分析工具层面,元知识可按照功能分为如下类型:①描述型元知识。即对静态知识单元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进行描述的元知识,特别是对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创新点等深层次挖掘和描述是描述型元知识的最大特色所在。②管理型元知识。即对于知识活动过程中动态的知识单元存在状态的描述,包括知识的存储载体、流动方式、情境嵌入性等描述。知识生产、知识获取等活动中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情境下和存在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知识单元,其存储方式、流动方式、对于情境的依赖性和是否可视化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对于该知识单元具体如何在生产、获取等活动中同其他知识单元协作或发生冲突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利用管理型元知识描述之后才能更好的管理。
4.4.3元知识的特点
作为分析工具的元知识具有如下特点:①抽象性。元知识要用最抽象的基本元素和辅助元素来实现对各种类型和存在状态的知识进行相对精确的描述。②全面性。需要能够尽量囊括所有知识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③发展性。元知识既然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也自然要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修正其元素设计。④工具性。即元知识从分析工具层面归根到底是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而已。
4.4.4元知识在知识科学中的作用
元知识在知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可起到如下作用。
第一,作为元理论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元知识能够指导知识科学理论如何分析、论证关于静态的知识和动态的知识活动的理论命题,对这些理论命题的内在特质进行考察,揭示这些理论命题的各种前提条件。
第二,作为分析工具的元知识通过对静态的知识单元和各种知识活动中动态的知识单元存在形态进行深层次的描述,从理论层面能够使人们相对透彻的辨别知识单元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将其与其他知识单元有效区分,从而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周围的世界,丰富知识科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并在知识生产、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等知识科学应用理论研究中从更全面的视角来开展研究,推动知识科学应用理论的发展。
4.5三大模块分析框架
4.5.1实践域分析框架
图1 实践域分析框架
在实践域,对于实践,可对实践活动进行分解来确定其分析框架。首先,通常任何实践都会涉及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通常来说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则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受动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其次,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的,社会情境的有利与否对实践活动的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实践域可从实践主客体、实践内容与实践情境三个维度来描述实践域的知识行动,如图1所示。
4.5.2知识域分析框架
考虑知识域描述维度时可以侧重于考虑图书情报学知识问题研究是如何构建相应的理论命题的。图书情报学一般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单元、知识链与知识网络等,可把知识形态作为描述维度之一。图书情报学擅长于使用各种分析工具来对各种存在形态的知识进行描述,分析工具维可以视为描述维度之一。图书情报学擅长于问题导向型思维模式,属于应用型学科,故应用方式也可作为描述维度之一。知识形态、分析工具、应用方式成为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知识域的三个描述维度。三个维度的交点是知识的有效获取与利用。从前文罗列的图书情报学知识问题研究关键词表中筛选各维度上的重要关键词。描述知识域的三个维度的重要关键词分别为:①知识形态维:知识单元、知识链、知识网络;②分析工具维:元知识、知识地图、知识图谱;③应用方式维: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知识域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域分析框架
4.5.3智慧域分析框架
对于知识能力,可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智慧层次。可以分为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第二是能力范畴。可以与智慧层次维的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对应,本描述维度也可以选取两个代表性知识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与知识利用能力。第三是能力强度。可选取强能力与弱能力作为描述维度。通过这三个维度以“知识的有效获取与利用”为核心交叉形成立体三维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智慧域分析框架
4.6 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框架
通过对实践域、知识域、智慧域三大模块特征及其关联的分析,对贯穿于其中的元知识的分析,对于三大模块分析框架的构建,可构建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总体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总体框架
理论模型有如下优点:①视野开阔,将知识从实践来源到理论形成到固化到人身上成为一种人固有的能力,将知识过程的三个阶段划分为实践域、知识域与智慧域三大模块,涵盖了知识从产生到利用的整个环节,把知识行动、知识理论与知识能力作为知识过程中重要的三种知识存在形态,能够实现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过程的全面描述。②对三大模块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进行了明确界定。区别在于核心不同,分别是知识行动、知识理论与知识能力,关联在于三大模块通过四种方式实现关联。一是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信息链转化模式实现模块间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的流动。二是借助于元知识实现对于三大模块内知识的深刻认识与明确描述。三是以“知识的有效获取与利用”为三大模块之间的衔接点,体现了图书情报学问题导向型思维模式。四是通过智慧域对于知识域和实践域的影响实现三大模块间的关联。
5 结语
作为一种探索性理论模型,本研究构建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用全景的视角来扫描社会整个知识过程及其中的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这些相关元素的流动过程,为知识科学理论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来稿时间:2016年2月)
参考文献:
1.(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译者导言
2.郭强.现代知识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绪论
3.彭修义.关于开展“知识学”研究的建议[J].图书馆学通讯,1981(3):85-88
4. 彭修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知识学研究[J].图书馆学通讯,1986(2):78-84
5. 柯平.知识学研究导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6(4):6-10, 34
6.柯平.21世纪知识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9(1):40-45
7.王知津,陈芳芳.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J].情报科学,2007(9):1281-1286, 1292
8. Chaim Zins. Redefining information science: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to “knowledge science”[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6, 62(4):447-461
9. 郭强.知识与行动:结构化凝视[J].社会,2005(5):18-38
10. 张勤.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路径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8):23-27
11.柯平.数字目录学——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J].图书情报知识,2005(3):18-22
〔分类号〕G302
〔作者简介〕杨溢(1977-),男,博士,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
*本文系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研究”和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视域下科技信息服务转型研究”(项目编号:黔科合尺字[2015] 2022-1)成果之一。
A Study on the Knowledge Science Theory Model Based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Yang Yi
( School of Inform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Abstract〕The paper frstly summarizes the social attentio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science,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knowledge scien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fterwards the paper discriminates the important theory materi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search output on the knowledge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during the past 20th years. Finally,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science theory model based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cluding three modules that analyzes framework and the relevancy between these modules.
〔Keyword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Knowledge scienceKnowledge domainWisdom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