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与CT技术的应用价值

2016-07-26刘枫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6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

刘枫

【摘要】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在受伤3 d内均接受CT与MRI检查, 观察记录两种方法确诊率与漏诊率, 对比特殊部位检出率。结果 MRI与CT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与颅骨骨折的诊断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上, CT的敏感度高于MRI, 而在脑叶挫裂伤与脑深部挫伤的诊断上, MRI较CT更为敏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特殊部位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CT与MRI的敏感度分别为75.5%、85.7%,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比CT有更为明显的诊断效果, CT对脑干、小脑、颞叶边缘部位的损伤并不敏感, 临床可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CT;急性颅脑损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028

急性颅脑损伤是具有发病凶猛、进展快速、高病死率的特点[1, 2], 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提高诊断率至关重要。CT是常见的颅脑损伤检查技术, MRI由于速度较慢、要求较高, 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应用不同。本文旨在探究二者诊断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在受伤3 d内均接受CT与MRI检查, 以《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为确诊标准。男59例, 女39例, 平均年龄为(34.2±1.8)岁。临床表现:31例出现重影、头痛, 28例出现恶心呕吐, 12例出现轻偏瘫、偏瘫, 27例出现身体不自主抽搐。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9例, 9~12分11例, 3~8分78例。

1. 2 方法

1. 2. 1 CT诊断 患者均进行CT扫描, 采用产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EMOTION 64排螺旋CT, 患者呈仰卧体位, 头部进入接受常规扫描, 自患者颅顶开始扫描, 扫描线平行于听眦线。CT扫描的管电压为130 kV, 管电流为150 mA, 层厚为10 mm,

层距为10 mm, 螺距为1 mm, 扫描时间为2~3 s;对兴趣区域重点扫描, 选用薄层扫描参数, 层厚5 mm, 层距5 mm。

1. 2. 2 MRI诊断 MRI检查在CT检查之后, 采用日本飞利浦68层螺旋CT机进行常规性扫描, 包括横轴位及矢状位成像。采用Avanto1.5T磁共振扫描仪, 应用IR、FSE序列, 在FSE序列上T2加权成像, IR序列上T1WI选择横轴位与矢状位。T1WI的TR、TE分别为1830 ms、19 ms, 矩阵288×192;T2WI的TR、TE分别为4700 ms、137 ms, 矩阵288×244。其中层厚7 mm, 层间隔为1 mm, 部分区域可薄层或加层扫描(层厚3 mm)。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方法敏感度比较 MRI敏感度优于CT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种方法特殊部位检出结果比较 MRI与CT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与颅骨骨折的诊断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上, CT的敏感度高于MRI, 而在脑叶挫裂伤与脑深部挫伤的诊断上, MRI较CT更为敏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损伤部位均经手术证实, 共计损伤108处, MRI共检出86处(79.6%), CT共检出65处(60.2%), 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的原因大多数是重物撞击、交通事故以及高空坠落, 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为脑膜、颅骨、脑组织以及脑血管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 不同的损伤部位与损伤原因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机械形变。CT是现代影像学的发展产物, 可显示人体断层的具体形态的病变情况, 在颅脑诊断的应用中, 可直接判别损伤部位与严重程度, 由于其检查速度较快, 结果较为明确, 因此在急救中, 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但CT对幕下病灶的敏感性较低, 在颅脑诊断过程中, 患者的血肿血红蛋白(Hb)浓度需>70 g/L, 而MRI能克服这些问题。在小病灶、额颞叶的挫伤中, MRI的敏感度与检出率均高于CT, 临床效果更为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 CT与MRI的敏感度分别为75.5%、85.7%, 漏诊率分别为24.5%、14.3%, 与沈远望[3]结果相近。部分容积效应不能影响MRI的结果, 因此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T2WI表现为高信号, 损伤部位在T2WI中较为敏感。本研究结果显示, MRI对脑深部挫伤的诊断中检出率明显高于CT, 脑叶挫裂伤T1与T2均表现为长信号, 在2周后逐渐消失。相关研究表明, 胼胝体挫伤由于其血供较少因此不表现为出血性损伤, MRI对此类损伤最为敏感。MRI可以对颅脑的多层进行检查, 通过TR与TE的选择, 提高对病灶的敏感度。尤其适用于CT难以检出的特殊部位, 如胼胝体、脑干、小脑等。本研究结果显示, MRI与CT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与颅骨骨折的诊断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上, CT的敏感度高于MRI, 而在脑叶挫裂伤与脑深部挫伤的诊断上, MRI较CT更为敏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上, MRI的临床诊断范围比CT更广泛, 有更为明显的诊断效果, CT对脑干、小脑、颞叶边缘部位的损伤并不敏感, 在实际应用中, 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做出最优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傅锦.急性颅脑损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湖南中医杂志, 2012, 28(2):53-54.

[2] 陈盛亮.急性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8):1369.

[3] 沈远望.急性颅脑损伤中CT与MRI诊断价值比较.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8):71.

[收稿日期:2016-01-29]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16例多系统脑萎缩的临床与MRI分析
MRI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