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松卡《塔拉泰拉》演奏教学研究
2016-07-26张艳
张 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皮埃松卡《塔拉泰拉》演奏教学研究
张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摘要:钢琴演奏要求演奏者既要有娴熟的演奏技巧又要有丰富的音乐表现能力。本文将结合作品的技巧演奏和音乐分析,阐述皮埃松卡的《塔兰泰拉》在演奏教学中的基本特征,这对演奏此类作品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塔兰泰拉; 音乐分析; 演奏处理; 教学意义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编订的钢琴考级七级作品中,皮埃松卡的《塔拉泰拉舞曲》[1]兼具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和丰富的技巧训练,体现了钢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深受考生和钢琴演奏者的喜爱。本文将对其艺术特点、演奏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该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一、作品简介
塔兰泰拉是浪漫主义时期常见的一种6/8或3/8的急速舞曲,源于意大利南部一种有毒的蜘蛛塔兰图拉,据说被这种蜘蛛叮咬后,毒素会刺激中枢神经,让人产生疯狂的舞蹈,直至精疲力尽大汗淋漓,毒素才能排出。舞蹈既是中毒的表现,又是解毒的过程,因此节奏急促、强烈、腿部动作丰富多变,临结束时速度逐渐加快,情绪热烈。作曲家们以此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大多表现了民间舞蹈热烈奔放的气氛和壮观场面,既能展现乐器丰富多彩的演奏效果,又能体现演奏者高超洒脱的演奏魅力。因此肖邦、李斯特、普罗柯菲耶夫等作家都创作过钢琴曲《塔兰泰拉舞曲》,还有小提琴独奏、芭蕾舞剧、独舞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作品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二、乐曲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全曲为三部曲式,具体结构调性分析如下:
引子 + A段 + B段 + A’段 + 尾声
1-910-6869-121122-179180-214
aaA-a-Aaa
引子(1-9小节):开头PP三连音的跑动音群,仿佛是从远处传来的神秘的声音。在演奏时要求手指贴键,由手腕带动三连音的横向转动,并且一指触键深厚而连贯,乐句结束在a小调的I-V的半终止上,之后两小节的休止一定要将拍子停足,给人以神秘的期待感。
A段(10-68小节):这是一段热烈的舞蹈场景的描绘。主题旋律热情奔放,其中有较多上下音程的跳动及短小灵活的分句,联想到“塔兰泰拉”舞曲的由来,我们可以想象这一段舞蹈不可能是优美流畅的,而是癫狂的、近乎病态痉挛似的。为增强舞蹈的律动感,乐曲有很多节奏性的重音处理。
作者标注了“risoluto”,意为“果断地、果敢地”。因此在演奏时触键要直接果断,小分句要明确灵敏地起手。在26-42小节一串下行音阶跑动,由于分解八度的加入,使得乐句显得光彩华丽,富有炫技感。因此在演奏时手指积极主动地跑动,并利用手掌伸缩技巧突出高音区的分解八度,弹出富有“光辉的”(brillant)乐句。43-52小节为过渡句,低音声部F-E-D-C-B-A渐强的旋律线条充满了导向感,为主题的再现做铺垫。全段在坚定的FF中结束。
B段(69-121小节):这是在调式、音乐形象、织体、演奏法上富有对比性的三声中部。直接由A段的同名调A大调进入,转经a小调后又结束于A大调。对比于A段热烈果敢地舞蹈,这一段抒情而忧伤。如同舞者在癫狂舞蹈发作的间隙时,精疲力尽而产生了各种幻象。A大调的乐句柔美如歌(dolce e cantabile)、转入a小调后悲伤、悲痛的(doloroso),其后是十分热情的(con molto passione)。再次转回优美温暖的A大调,在过渡句的渐慢(un poco riten)之后,再现到A段。
三连音的高音声部细腻连贯,演奏时手指尽量贴键,在控制好内声部的同时突出强调外声部如歌的旋律,并运用手腕的横向转动,使高音旋律获得气息上的连贯。在大小调色彩的对比上可适当做弹性节奏处理(rubato)。
A’段(122-179小节):再次回到a小调,音乐形象与技巧处理与A段几乎一样。
尾声(180-214):此段主要是热烈音乐气氛的渲染,不断重复、跑动的三连音似乎是毒发最后疯狂的旋转,毫无喘歇地一气呵成。在乐句结构上是8+8+4+4+12,198小节的加快(accel)后情绪越来越激昂兴奋,直至最急板(prestissimo),乐曲在一泻而下的俯冲式音阶中达到最高潮,以坚定的和弦戛然而止。
这一段的三连音的触键与柔美的B段完全不同,要求手指击键积极主动,并配合低音声部有渐强渐弱的张力处理,曲尾a和声小调的音阶的弹奏,手指要跑动得清晰华丽,充满内在力量的积累。
三、作品的教学意义
1.生动丰富的音乐想象
“想象力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2]。钢琴的演奏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中不可缺少生动的音乐想象。著名钢琴教育家赵晓生曾说过“心中之意象愈丰满、愈清晰、愈强烈、愈有个性,其表现之意向亦愈明确”。教学中选用《塔兰泰拉》这样音乐形象生动、音乐情感对比强烈的作品,可以很好的结合素材背景启发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在意大利南部炎热的小岛上,当地居民敏感躁动,性情奔放,加上蜘蛛毒素的作用,可以想象狂欢似的舞蹈场面异常热烈。学生在学习演奏这样的曲目时不能过分拘泥,在音乐情感上要表现得激越飞扬。中段如歌忧伤的旋律,富有幻想性色彩,甚至带有悲伤黑暗的色彩。段落间一刚一柔、一明一暗的情感对比,可以给演奏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启发学生运用艺术理解力、创作性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调色、润色,呈现出更多层次与生动的内容, 使演奏充满戏剧性的张力。
2.音乐段落、乐句间的衔接
本乐曲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段落、乐句的衔接导入,对训练演奏者心理调节、情绪转换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如谱例一中a小调悬而未决的V级和弦紧接两小节休止符,让人在神秘的引子之后充满着期待感,除了要求演奏者节奏的准确严谨之外,更重要的是调整好音乐的呼吸和节奏的律动,在音乐情绪上为火热激越的舞蹈场面做好准备。
谱例一:
谱例二是乐句间的衍生、导入。渐强之势并没有一气呵成,而是突然的插入两大拍(六小拍)的休止。这样的休止充满了紧张感,如同毒发窒息之际心跳停漏了的两拍。在演奏处理这样的乐句时要富有张力感,神聚而不能势散。
谱例二:
3.简易隐伏声部的演奏处理
隐伏声部就是“单一的旋律线条中含两个声部的进行”[3]。这首作品除了中部的明显的三个声部进行之外,在多处地方也运用了较简易的线性声部的写作手法,需要在学习演奏中辨认和练习。特别是在重复性较多的乐句中,突出隐伏声部的旋律线条,弹奏出多层次的音响效果,造成重复性旋律在情绪上的推动感,这在本曲的教学演奏中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课题,对演奏者的手指控制能力和内心听觉的培养都是很好的锻炼。
如谱例四,在神秘的引子中滚动翻腾的三连音音群中有大量重复音型,其中每小节第一个音形成隐形声部的旋律F-E-D-E-F ,并与下行的低音声部形成的反向扩张之势。在演奏中要求一指突出这个隐伏的旋律线条,并弹出渐强的流动感。
谱例四:
前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为了表达现有的无比丰富的钢琴文献,钢琴艺术节必须有丰富多样的钢琴手法,而这些手法的准确性和微妙之处的发展,只有通过对这些钢琴乐曲本身的研究,也就是说对活的,具体的音乐的研究才能获得”[4]。皮埃松卡的《塔兰泰拉舞曲》就是这种鲜活具体的音乐作品,它的演奏技巧适中,需要用多层次的演奏手法表现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通过学习研究此类作品的演奏,将使学生演奏水平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铭孙.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2]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赵德义.隐伏声部剖析[J].中央音乐学院院报,1985,(12).
[4]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彭雷生
收稿日期:2016-04-08
作者简介:张艳(1981- ),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5-0028-0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Pieczonka’s Tarantella
ZHANG Yan
(College of Art,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Piano performance requires the player to have a stand-up performance skills and excellent ability of music expression. Combined with musical skills and music analysis of relevant work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basic performance teaching features of Pieczonka’s Tarantella, which will certainly leave positive implic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uch works.
Key words:Tarantella; music analysi;performance processing;teaching 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