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针肝穿刺活检在肝肿瘤患者的应用价值
2016-07-26叶星江秦娟文
叶星江 秦娟文
粗针肝穿刺活检在肝肿瘤患者的应用价值
叶星江秦娟文
530000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叶星江),消化内科(秦娟文)
【摘要】目的探讨肝肿瘤患者应用粗针肝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60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A组选择18G自动切割针行肝组织活检,B组选择20G自动切割针行肝组织活检,比较两组诊断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取材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5);A组确诊率为97.5%,高于B组的92.5%(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高于B组的3.75%(P>0.05)。结论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时,采用粗针或者细针均有较高的确诊率,且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但应用粗针可减少穿刺次数,因此选择18G穿刺针为宜。
【关键词】活组织检查;肝肿瘤;粗针穿刺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而自动切割活检枪的应用可使活检取材更简便,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选取我院160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CT引导下,采用18G与20G穿刺针经皮肝穿刺活检,以选择出较为适宜的穿刺针类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奇偶法随机分A、B两组。A组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47.2±5.7)岁;肝占位病灶直径大小为9例直径<1.0 cm、16例1.1 cm≤直径≤2.0 cm、33例2.1 cm≤直径≤3.0 cm、15例3.1 cm≤直径≤5.0 cm、7例>5.0 cm。B组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43.1±4.9)岁;肝占位病灶直径大小为6例直径<1.0 cm、17例1.1 cm≤直径≤2.0 cm、25例2.1 cm≤直径≤3.0 cm、19例3.1 cm≤直径≤5.0 cm、13例>5.0 cm。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一)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活检枪与活检针(18G与20G)均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取进入活检针槽内的完整肝组织。选取2条长度为1.2~2.0 cm的肝组织,使用新型固定液(哈尔滨格林标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对肝穿组织进行固定,染色方法包括: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如HBsAg、HBcAg、CK7、CEA等),浸银染色(网状纤维),Masson染色法(胶原纤维)[2]。
(二)脱水、染色采用新型常规石蜡无二甲苯制片套液(哈尔滨格林标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在低倍镜下观察整个组织切片,以判断肝组织的结构是否完整,了解其损伤程度和病变分布情况,再转换为高倍镜对肝细胞、中央静脉周围毛细血管与周围汇管区、肝血窦变化、炎细胞浸润、肝腺泡中的肝板、细胞种类等进行认真观察。观察毛细胆管淤胆、胆小管增生与肝细胞色素沉积情况。
(三)免疫组织化染色可对病毒载量进行定性,为HBsAg、HBcAg两项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四)Masson染色法可将胶原纤维的分布情况明确地显示出来,对区带性坏死纤维塌陷也有较好的分辨作用,有助于了解肝细胞周围血管与胶原沉积的改变情况,能充分显示肝纤维化程度与组织结构变化[3-4]。而采用网状纤维染色的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组织的小叶结构紊乱程度,如腺泡界面纤维组织塌陷、纤维间隔形成、纤维包绕的肝细胞结节与增生结节、血窦壁纤维化、中央静脉周围与汇管区芒状纤维向腺泡内伸展等。
三、判定标准
与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做比较;活检结果为良性病变者,通过手术或者随访证实;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但未发现肿瘤细胞者需进行再次活检。
四、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录入EXCEL(03版)行逻辑校对,数值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指标行χ2检验。
结果
一、两组取材次数比较
两组均成功取材,A组12例取材1次,53例取材2次,15例取材3次;B组9例取材1次,22例取材2次,49例取材3次。可见取材次数1~2次,A组有65例,B组31例,A组明显多于B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取材次数比较(n;次)
注:*与B组相比,P<0.05
二、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A组确诊率为97.5%,B组确诊率为92.5%。详见表2。
表2 两组诊断率比较[(%)]
注:*与B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三、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A组术后5例肝区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6.25%;B组术后3例肝区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3.7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52,P=0.4696)。于疼痛第2天对8例患者进行腹部CT扫描,以观察是否有胆汁漏、出血等并发症。疼痛于1周内自行消失。
四、病理诊断结果
A组肝细胞瘤5例,胆管细胞瘤4例,血管瘤3例;肝细胞癌44例,胆管细胞癌22例、血管肉瘤14例。B组肝细胞瘤4例、胆管细胞瘤4例,血管瘤2例;肝细胞癌38例,胆管细胞癌27例、血管肉瘤15例。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技术已成熟运用于切割活检取材中,可获得较多的病变组织,对提高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5]。在本研究中,A组有65例取材次数在1~2次,而B组有31例取材次数在1~2次,表明用18G自动切割针行肝组织活检,可减少取材次数,减少患者痛苦。但两组良性病变确诊率、恶性病变确诊率与假阴性率比较,差异不大,可见应用粗、细针对肝肿瘤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粗、细针对肝肿瘤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对导致假阴性的原因进行探讨,发现包括以下几点:①穿刺针到位不准确。在对合并肝硬化的患者进行肝穿活检时,由于肝组织纤维化,形成再生结节,造成肝脏质地变硬,进针时针尖所承受的力度不均衡,容易使进针方向发生偏离[6];或者在进针的过程中,由于外力的作用,导致脏器发生移动,从而使进针方向发生改变。在CT部分容积效应与穿刺针偏向的共同作用下,可造成针尖到位的假象。临床实践发现,对小病灶应用细针(如20G)穿刺时,极易发生穿刺针不到位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穿刺小病灶时,可采用薄层连续扫描[7]。②活检病灶较大时(病灶直径≥5 cm),肿瘤组织取材失败。活检较大病灶时,操作者应注意有效避开坏死病灶区,同时要仔细观察穿刺抽吸获取的组织标本,一般坏死组织呈“淤泥”样或“豆腐渣”样,此时需调整穿刺针进行再次穿刺取材。临床研究者通过试验证实,病灶边缘的肿瘤生长最为活跃,在同一段切取的组织中,肿瘤边缘部分存在的癌细胞最多[8-9]。因此,在肝穿活检中,取材部位应选择肿瘤边缘,并多方位,多点取材。研究报道[10],经皮肝脏穿刺活检中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是出血与疼痛,发生率高达30%以上。本研究中,虽然B组切割针数明显多于A组,但两组术后出现疼痛的机率差异不大。穿刺术后患者出现肝区疼痛,可能与穿刺中触碰到神经,形成血肿等有关[11]。如果在穿刺活检中,操作者操作方法不当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肝包膜下出血。用止血塞、纤维蜡、明胶海绵等封堵住置入穿刺道可防止拔针后血液流出[12]。但由于穿刺针直径小,一般栓塞药物难以经穿刺针注入针道。本研究中,采用分次退针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术后无1例出现肝包膜下出血。
综上所述,应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对肝肿瘤患者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确诊率,且安全性高。穿刺采用粗针或者细针均有较高的确诊率,且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但应用粗针可减少穿刺次数,因此选择18G穿刺针为宜。
参考文献
[ 1 ]陈仁,陈小苹,林秋雄,等.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相关基因16SrRNA的检测.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31-132,136.
[ 2 ]杨丹球.8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检临床病理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0,8:419-420.
[ 3 ]赵爱莲,周立新,李向红,等.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穿刺标本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23-26.
[ 4 ]徐建红,王知力,汪伟,等.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922-924.
[ 5 ]顾生旺.肝活检病理漏诊肝硬化失代偿8年后AFP阴性肝癌1例.肝脏,2014,19:895-896.
[ 6 ]冯勇,庄一平,韦强,等.肝脏恶性病变经皮穿刺不同活检方式比较.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793-796.
[ 7 ]刘友员,程志刚.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174-176.
[ 8 ]孙一欣,程文,杨洪艳,等.超声造影对提高肝多发占位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325-327,333.
[ 9 ]Yan Wang, Jin-Lin Hou.Current Strategies for Quantitating Fibrosis in Liver Biopsy.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5,128:252-258.
[10]刘毅强,孙宇,李忠武,等.穿刺活检在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价值.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18:52-55.
[11]Cope-Yokoyama S, Finegold MJ, Sturniolo GC, et al. Wilson disease: 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s with treatment on follow-up liver biopsie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1487-1494.
[12]刘柯慧,吴海清,阮隽,等.Fibroscan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肝脏,2012,17:621-625.
(本文编辑:易玲)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