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供需视角
2016-07-26万晓榆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万晓榆,齐 捷,袁 野(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供需视角
万晓榆,齐捷,袁野(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梳理出信息消费环境的影响因素,借助供需视角,结合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从供给环境、需求环境和监管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弥补了国内外信息消费环境研究的不足,为后续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兴信息消费;环境;指标体系;供需视角
1 引言
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我国2014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对GDP贡献约为0.8个百分点。信息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信息消费高速发展的同时,诸如“弹窗广告泛滥”、“电商假货泛滥”、“伪基站横行”、“黑电台”等信息消费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公众个人隐私及财产安全、信息消费市场秩序及国家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信息消费的发展。尤其是在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能终端为载体进行比特产品为主要信息消费对象的新兴信息消费业态下,信息消费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上述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2013年8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的四项意见。工信部2013年底也明确提出将“改善信息消费环境,规范信息消费市场”作为重点任务。学术界对信息消费环境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环境建设对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意义,但未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政府和学术界虽已对信息消费环境提出了相关治理意见,但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对消费环境影响因素认识不足,未能进行有效评估,导致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理体系。因此,本文尝试借助经济学的
2 文献综述
在对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尚无信息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专业国外文献检索系统中,检索关键词“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和“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没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内关于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的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2.1信息消费环境
我国关于信息消费环境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郑英隆在对信息消费进行系统研究时提出了信息环境会影响人们产生信息产品的信息需求问题。[1]之后,学者主要从信息消费环境的内涵和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关于信息消费环境内涵的研究,沙勇忠指出人、信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政策和法规是宏观信息环境的基本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信息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2]张鑫将信息消费环境定义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并进一步将其细分为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观念环境四个方面;[3]金燕指出信息消费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价格水平和社会信息环境等方面。[4]
关于信息消费环境对信息消费影响的研究,王景艳等指出信息消费环境的建设是保障信息化消费正常运作和有效完成的支撑体系;[5]吴君格在中外信息比较研究中指出,一个发展完善的市场和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首要条件;[6]沙勇忠等指出信息环境与信息消费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同时信息消费环境对信息消费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2]
2.2信息消费的指标体系
国内关于信息消费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消费客体和信息消费环境进行构建,但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主要可以概况为针对区域、组织和群体的信息消费(见表1)。
2.3评述
上述研究成果为信息消费环境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论证了信息消费环境建设对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意义,并且为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在对信息消费环境的内涵进行界定时,除个别学者将信息消费主体和客体相关影响因素也纳入其中外,大多学者只考虑了国家宏观环境背景;指标构建的分类维度显得较为单调,指标选取均为宽带普及率、电话使用次数等传统信息技术指标,缺乏时效性,还没有基于新兴信息技术背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将扩展信息消费环境内涵,将影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消费的所有因素均纳入环境范畴,并借助供需分类视角,结合时代新兴信息技术背景,构建一套完整的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1 我国信息消费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概况
3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基于供需视角的指标构建模型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市场中存在供给方和需求方,而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价格水平、收入和未来期望外,还包括税收、货币供给和政策等宏观政策变量。即政府以监管方的角色制定相关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确保市场有效运行。另外,在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ICT产业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构建指标,对成员国社会信息化进行测度和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以下指标构建模型(见图1)。
图1 基于供需视角的指标构建模型
本文将信息消费环境定义为:影响以比特流为内容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消费的所有因素总和,其中,人、信息和观念及国家政策、社会均为环境的组成部分;供给环境指影响供给数量及供给质量的环境因素,[14]本文主要侧重宏观层面衡量信息产业状况及环境;[14]需求环境指影响需求数量及需求质量的环境因素,[14]本文主要侧重从微观层面衡量个体和组织信息消费的素质、能力及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状况;监管环境指影响新兴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发展的政策及市场建设环境,主要从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衡量。供给环境和需求环境相互影响和制约,监管方环境作为中间变量对新兴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起着调节作用。
3.2构建原则及流程
根据信息消费环境的相关理论基础,针对我国新兴信息消费特征及新兴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本着科学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持续性原则,从供需视角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71个四级指标。构建流程(见图2)。
图2 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3.3新兴信息消费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估视角模型,本文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论述到三级指标,具体的四级指标见表2。
(1)监管环境指标。监管环境指政府对新兴信息消费市场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营造的环境,主要衡量与新兴信息消费直接相关的政策及信息社会的发展状况。信息消费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均需要政策法规的调节和规范,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指引。[4]同时,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社会建设也是信息环境的支撑体系。[2]
① 政策支撑环境。政策支持指国家或地区为促进新兴信息消费的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或规定,如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信息消费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推动整个信息产业和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转型。根据出台政策的针对主体和范围不同,分为以下指标进行衡量。
表2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消费专项政策。针对我国新兴信息消费的发展,国家或地区已经或将来制定出台的关于信息消费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专项政策。
信息消费市场政策。为发展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相关政府部门为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完善信息消费市场体系制定相关的信息消费市场政策,包括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等。
② 信息社会环境。社会信息环境主要指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还包括消费环境和管理机构等间接影响社会信息流动的环境因素。社会信息环境影响信息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习惯和偏好,进而对信息消费力具有间接显著的影响。
基础设施环境。随着网民上网习惯改变和“宽带中国”战略有效落实,现已不再选取宽带普及率和光纤里程等作为衡量指标,而是选取如4G基站数、WLAN数和云计算服务器数等新兴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环境指标。
信息污染度。指社会信息流中混杂着许多陈旧过时、虚假伪劣的信息,以至于危害人类的信息环境,[15]影响信息消费。
相关机构数。指与信息消费相关的一些政府部门数量和社会组织协会,如,政府监管部门数,电子商务协会数。这些机构和组织协会对信息消费企业、消费者和信息消费市场起到一定的监管和规范作用,是新兴信息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2)供给环境指标。新兴信息消费的供给环境,即生产和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信息消费供给方的环境。该环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量。考虑信息产业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因此,本文供给方的环境指标主要衡量信息产业环境,而经济、政策法律、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等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16]具体选取以下衡量指标。
① 产业政策环境。信息产业政策指国家或地区直接对信息产业的结构、组织和区域布局等出台的相关政策建议,指明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指引新兴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在政策制定中,有直接提及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也有关于信息产业中具体某一领域的政策建议,因此,本文选取以下指标。
产业发展政策。国家、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法令,具体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进出口政策等,[17]是对整体信息产业发展作出的规划。
产业专项领域发展政策。除对信息产业进行全局规划外,地方政府更多结合自身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制定了专项领域政策,如移动互联网发展政策、电子商务政策、物联网政策等专项政策。
② 产业经济环境。产业经济环境指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经济水平的高低将进一步影响信息产业的扩大化再生产和规模经济效益,对新兴信息消费供给产生较大影响。
整体市场规模。指信息产业的市场容量,即其产业在特定时间内的产值或产量。主要包括现有市场规模和潜在市场规模两方面。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指信息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多少及其经济总量。该指标可以从另一面直接反映信息供给方的经济环境,可以通过经济总量占本地区GDP比重、出口创汇总额、经济增长率等主要指标进行衡量。[18]
③ 产业科创环境。科技人才环境指政府机构和相关企业在信息产业发展中营造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人才培养战略。信息产业科技人才的使用状况直接影响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水平。[16]
科技人才与经费投入。指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对其进行衡量时,主要从相关人员数量和资金投入进行衡量。
科技产出。指的是通过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结果,包括科技出版物、专利和成果转化率等。科技产出的水平是衡量企业竞争环境的重要指标。
④ 产业结构状况。本文主要指构成信息产业的企业类型和数量。目前,国内外信息产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类。[19]因此,这两类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将直接关系到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和种类。
信息制造业。主要指电子信息制造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的工业,本文主要衡量其三个大类产品中的消费类产品。
信息服务业: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和处理等过程,以信息产品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IT服务业。
(3)需求环境指标。需求环境指对信息产品和服务进行消费产生需求的使用方环境,使用者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需求方的环境建设情况将直接影响需求量的高低,从而影响信息消费市场的活跃程度。对于个人来说,信息消费能力和素质是影响个体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20]而组织(企业和政府)信息消费水平和信息消费能力决定了组织的信息消费。[11]
① 个体需求能力。该指标主要指个体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能力程度的环境指标,将其归为环境指标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个体信息需求能力是个体进行信息消费的基础,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和信息消费成本两个方面。[20]
价格因素。指获取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
人均信息消费比重。该指标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消费中的支出占日常生活总支出的比重,该指标作为环境指标,反映个体信息消费频率的高低或者信息消费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反映信息消费需求的大小。
② 个体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一种判断、获取、分析、评价和整合利用信息的综合行为能力。只有具有这种行为能力才会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其也是推动信息需求的外在条件。
信息能力。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分析识别能力等(见表2)。
信息意识。该指标反映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意识是个体信息素质的深层次体现,拥有与时俱进的信息意识,才能产生有效利用信息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其主要体现在对信息重要性、敏感度和需求的认识上。
信息知识。指个体拥有的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信息常识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结合新兴信息消费的概念和我国文化教育的推动,本文不对传统的文化素质进行衡量。
信息道德。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主要体现在对隐私的尊重程度、抵制不良信息和对知识产权认识等方面。
③ 组织信息消费水平。[11]信息消费水平是指在组织有信息消费能力基础上,进行信息消费活动时所体现出的本身状况或相对水平。它既反映了组织的信息消费能力及应用程度,又是组织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状况的主要体现。
信息设备使用状况。指组织对各类信息设备的使用水平。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对信息设备的依赖和使用程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信息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的推动。
信息资源使用状况。主要指组织内部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集合,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使用状况是促进组织信息消费的重要外在条件。
信息消费资金投入:指组织在信息消费中的资金投入情况。营造一个良好的资金投入和资金运作环境,可以有效提升组织信息需求,促进信息消费。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信息消费日常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及年R&D投入。
④ 组织信息消费能力。组织信息消费能力指组织对信息进行获取、组织、吸收、处理及价值再创的能力,是组织信息消费的支撑基础和实施环境。考虑到工具、人才和资金是组织信息消费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选取以下指标。
信息设备数。指组织具有的能够进行比特产品消费的智能终端,如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组织设备作为组织进行信息消费的硬件基础,是组织信息消费需求的重要环境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状况。指组织内部主要从事信息消费或者信息再创的人员状况,主要包括R&D人员和工程师数等。
经济状况。主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情况。组织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进行信息消费的重要基础。考虑到政府是非营利性组织,所以,政府的经济状况主要考虑其年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投入。
综上所述,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新兴信息消费的时代特征,从供需视角对宏观产业和市场的供给环境,个体、组织的微观需求环境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将对双方环境建设起着调节作用的政策和信息社会建设现状作为监管环境因素加以研究,且部分指标明显区别于传统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完整性、实时性和科学性,能够对新兴信息消费进行有效评价。
评估过程中,应该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整个国家、区域或者省份),再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组织门户网站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多途径的数据收集,最后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相关部门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评价,明确治理和提升信息消费环境的具体方向,有效地推动信息消费供给和拉动信息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4 结语
本文借助供需视角,结合信息消费的内涵、特征及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再参照和汲取有关信息消费、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方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从监管环境、供给环境和需求环境构建了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弥补了国内外关于信息消费环境研究的不足,尤其是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新兴信息消费及其环境的研究,为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价和治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相关政府部门评价和研究新兴信息消费环境制约因素和明确治理重点提供了依据。
虽然本文指标体系的构建比较系统,并按照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进行了相关指标的遴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在后续数据收集中,由于统计指标的差异性,可能存在一些指标难以获取或者剥离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借助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提炼精简和归类,在数据收集中,应该使用同一标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等,并且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删减和改动,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郑英隆.信息消费论纲[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2):51-59.
[2]沙勇忠,刘焕成.信息环境演化对信息消费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1(12):1310-1313.
[3]张鑫.基于消费环境不对称性的信息势差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00-102.
[4]金燕.信息消费质量:含义、评估及提高[J].情报资料工作,2002(1):26-27.
[5]王景艳,朱珍.信息消费与信息化消费[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4-68.
[6]吴君格,何宗辉.中外信息消费比较分析[J].经济师,2014(6):11-12.
[7]胡琪君.我国信息消费力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07(17):22-27.
[8]胡金祎,李旭辉.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1): 143-145.
[9]邓胜利,况能富.企业信息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5(7):33-37.
[10]刘勇,黎婷.学习型企业信息消费满意度指数研究[J].情报科学,2006(7):1082-1086.
[11]黄郴,况能富.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消费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2(6):73-77.
[12]王梦云,李旭辉.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 11-14.
[13]汪景梁,王叶冰.高校学生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 (1):69-72.
[14]《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组,等.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J].会计研究,2006(10):72-78,96.
[15]周淑云.信息污染及其控制[J].现代情报,2009(2):68-70.
[16]方维慰.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与评价[J].情报杂志,2003(8):61-63.
[17]周九常,邹思广.信息产业政策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9-21.
[18]杨建华,卢波.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6-60.
[19]牟锐,闵连星.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效应分析——两部门视角[J].软科学,2015(4):38-42.
[20]胡琪君.信息消费力的制约因素和指标体系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3.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6-0055-06
[基金项目]本文系社科基金项目“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5XGL02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重庆市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价及治理研究”(2015YBGL111)的成果。供需理论,通过建立供需视角模型对我国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研究,进而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万晓榆(1963-),男,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通信企业管理,信息消费;齐捷(1990-),男,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消费;袁野(1985-),男,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经济、通信运营管理。
[收稿日期]2015-11-22[责任编辑]张雅妮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Wan Xiao-yu,Qi Jie,Yuan Ye
Abstract:Information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providing power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in our country,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has provided a significant foundation that help implementing national strategic policies such as promoting consumption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Though the 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with the help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and takes considera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s article classifi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merging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 3 aspects:supply environment,demand environment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and finally build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he research results made up the inadequacy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and lay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assessment.
Keywords:New Information Consumption;Environmen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