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共享研究述评

2016-07-26金桂根张悟移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金桂根,张悟移(.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2.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



知识共享研究述评

金桂根1,2,张悟移1(1.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2.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

摘要:在知识合作和创新日益重要的新经济时代,知识共享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跨组织的研究趋向较为明显。文章对2006年至2015年以知识共享为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筛选分析,从知识共享理论、方法、实践三个角度,对应影响因素、机制策略、跨组织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共享;跨组织;影响因素;机制策略

过去十年间,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文献大幅提升。以中文检索关键词“知识共享”为例,1996年至2005年间的国内外文献为 319篇,而从 2006年到2015年间的国内外文献为2298篇。2006年樊治平等发表了《知识共享研究综述》,评述了2006年之前10年间关于知识共享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数据库被引频次为231,具有较高的影响性和代表性,在该领域综评文献中有着近乎“分水岭”的作用。[1]到目前刚好又过去十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跨组织及分布式创新为特征的经济一体化模式发展迅速,以知识合作及创新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愈益凸显,知识共享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有必要对这些文献再作梳理。本文评述文献均为2006年至今以知识共享为主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经过综合梳理后认为研究的范畴都可以归属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大类,相对应地进一步归类和对焦,发现有关理论的大量文献都是关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因为这是深入认知知识共享内涵的关键;认知了问题的原因,其后的研究主要是采取措施和方法,对应的文献就是机制策略方面的研究;因为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较为容易且相对成熟,而组织间的合作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其中的知识共享更为复杂和困难,所以作为研究实践的对象和目标,自然是跨组织的知识共享,该方面的研究文献近年来增幅较为明显。而跨组织知识共享研究的主题又回归到前述的两点上,即跨组织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和机制策略。因此,本文就从这三个角度、两个论点进行知识共享综述,以期能综合涵盖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并从中梳理出相关研究成果的亮点和热点,归纳和探讨后续研究的发展趋势。

1 主题检索及综述回顾

本文检索知识共享相关文献的时间范围是从2006 年1月1日到2015年8月31日,以“知识共享”、“知识分享”作为关键词进行国内外文献检索,其中

表 筛选后文献时间分布

另外,以“知识共享”、“综述”、“述评”、“评述”作为关键词进行国内文献检索,以“Knowledge sharing Review”、“Re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作为关键词进行国外文献检索。自2006年1月1日到2015年8月31日,检索结果中国内综评期刊有68篇,国外综评期刊仅有4篇。下面以一年一篇的方式简评有代表性的10篇文献,从中可基本窥见知识共享研究的多角度、多层面及发展梗概。

樊治平等从知识共享的经济性、对象、主体和手段四个方面对1996年至2005年国内外有关知识共享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1]卜心怡等从知识共享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环境方面进行综述。[2]雷志柱从知识转移、市场交易、知识创造、组织学习视角进行综述。[3]王玉梅等从知识共享手段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系方面进行综述。[4]Sheng Wang从供应链跨组织合作模式、企业间知识共享研究及共享激励的角度进行综述。[5]牛根义基于Elsevier外文数据库知识共享期刊论文统计,从管理支持、影响因素、组织文化、社会网络、共享系统等方面综述了2000年至2010年国外知识共享研究的内容分布和重点研究领域。[6]王伟军等运用CiteSpaceⅡ软件绘制了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国家或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研究热点与前沿的知识图谱,从知识共享理论研究、技术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三个层面进行了综述。[7]李纲等认为社会网络已逐渐成为知识共享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对知识共享设计、交流、本体、网络、绩效等研究热点进行综述。[8]黄彦婷等认为国家文化是知识共享的关键驱动因素或阻碍因素,并综述分析了隐性知识、实践社区、知识建模、决策支持、人力资源开发等研究热点。[9]孙孝科等对2000年至2015年国内外企业知识共享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隐性知识、供应链、企业集群三个领域是国内企业知识共享的研究热点。[10]

2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知识共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同的知识主体、客体,不同的共享情景、文化,不同的共享渠道和机制,都会对知识共享的意愿、行为和效果产生影响,因此,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知识共享研究中研讨最多的热点,其中的重点是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内涵及相关性分析方面的研究。

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内涵及类别方面,邓丹认为具有差异的知识、文化及沟通方式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三个方面;[11]Wagner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为情景、文化和机制。[12]Lin Hsiu-Fen总结了促进知识共享的多种因素,认为组织文化、工作态度、企业领导和信息媒介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四个方面。[13]邱茜等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分为个体、组织、知识主体和环境氛围。[14]叶璐认为影响企业知识共享的因素有组织特性、团队特征、文化特征、个人特征、动机。[15]倪国栋等从知识主体的角度将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为特有因素、共性因素以及关联因素。[16]

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方面,路琳着重研究和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发现组织信任、个体利益及成就感对知识共享的成效正相关。[17]Benn Lawson研究发现传递规则、交流原则、社会活动等非正式的社会化机制对组织间知识共享是正相关,而跨组织机构、管理团队、垂直及矩阵结构等正式的社会化机制则对组织间知识共享是负相关。[18]Park认为跨国企业的信任度、支持度比一般组织氛围对知识分享有更多正向作用。[19]Chih-Jou Chen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互利规则、交际信任、感知效能对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性。[20]Wei Li发现组织文化不仅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起决定性的作用,还会影响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对企业知识共享绩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正向作用。[21]W.K.Will和H.K.Allan从社会交际关系的角度,认为长期的交流和合作对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有效展开是正相关。[22]Michele Swift的研究表明,具有共同绩效目标导向的组织之间更容易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具有明显的正相关。[23]

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很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和相关性分析,上述文献难以概全,但基本原因是知识提供方担心失去利益及优势、降低竞争力而不愿意分享信息,其中,知识本身的因素:知识的效用未经证实;知识提供者的因素:缺乏可信度;知识接受方的因素:接收方不愿意学习新知识、不愿意改变现状,甚至不能学习新知识、不能固化所学知识;文化上的因素:思想不一致,关系不亲密等。[24]

3 知识共享的机制策略

研究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不是目的,只是为实现有效共享的目标而进行的原因分析。研究知识共享的目的或目标是实现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调用,是个体知识向集体智慧的扩展,是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时间传递给适当的组织或个人,体现在知识的顺畅流动和可达性。围绕上述目标及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寻求解决的办法,也就是要研究行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策略或方法。

如何有效构建有效知识共享的机制策略,宋宝香等通过知识共享的内在方式与途径,从知识主客体、共享过程及手段,提出了知识共享机制。[25]丛海涛等设计了共享激励模型,讨论了实现隐性知识有效转移的共享机制。[26]N.R.Quigley构建了促进知识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并在三个不同激励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共享机制对共享双方的作用。[27]范道津等把知识贡献激励和成本作为相互制约条件,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弃理论,提出企业知识共享的最优激励机制。[28]王晓园等从信任机制、情景机制和沟通机制三方面,构建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共享策略。[29]在知识共享的机制策略中,激励是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Yao,Kam&Chan的研究表明,缺乏激励措施被认为是实现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合作性的奖励机制促进组织间知识共享,而竞争性的激励机制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知识共享与认知成本负相关,而与感知收益正相关。[30]

上述的策略方法仅是有限或局部的陈述,从系统、整体和全局角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知识主体、客体,在不同的情景、环境下,应该有不同的机制策略,而且是动态调整的。所以,未来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

4 跨组织知识共享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化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细化,无论企业或个人都越来越难以孤立发展,需要与其他组织、团体或个人进行合作、协作,甚至包括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或协作。组织的合作或协作就是运用集体的力量实现资源、市场、成本、创新的有效整合和互补,包括知识资源。而且知识创新是组织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集体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组织间合作的紧密度与契约、信用、文化等有较大关系,一般会呈现一定的松散性、竞争性,所以组织间知识共享比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更为复杂、动态。其中,供应链、产业集群、产学研联盟是较为成熟有效的组织合作模式,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研究也就大多围绕这三个组织模式。

对于供应链组织模式,供应链知识一般位于企业核心知识的外层,是与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有交集、可共用、可利用的知识,其中的边界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可根据共享情景发生变化。供应链知识共享研究大多集中在知识共享的必要性、共享的内容、利益分配、知识共享的动因、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等方面。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如何进行有效的扩散、流动及共享,吴冰等分析了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的因素,提出了供应链企业协同的机理,构建了相应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31]张旭梅等从技术壁垒属性的角度将供应链知识特征划分为知识专属性、路径依赖性和模块化,认为知识专属性、路径依赖性不利于共享行为,而知识模块化能促进知识共享。[32]林焜等认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知识相容性和一致性,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可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33]Baker W.E.实证研究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知识共享的影响路径、方法和机理,得出了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显著性。[34]计国君等从组织间强关系与弱关系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动力特征和策略。[35]徐升华等基于Albino知识转移分析框架,认为共享主客体、共享渠道、共享情境是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出知识转移和共享的途径方法。[36]Wolf J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基础对知识共享及知识转移有着重要作用。[37]Hou Y等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并遵守承诺。[38]陈伟等实证研究了关系和信任对知识共享的相关性,关系对显性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不明显,对隐性知识共享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而信任对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共享均有显著正向作用。[39]

对于产业集群组织模式,是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集群中集聚了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和附属性组织,形成了特有的集聚效应。虽然集群成员间的合作关系更为松散,但知识共享是成员企业聚集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进一步促进知识在成员企业间有效流动,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万幼清等分析了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和五种模式。[40]金潇明基于中介服务机构在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催化剂作用,提出了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四种力量交叉互动的“四螺旋”结构模型。[41]Li Z等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之间相互知识共享,可以使企业快捷地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通过知识的整合和创新,可以加快技术开发的进程,对产品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42]

对于产学研联盟组织模式,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形成较为传统及稳定的联盟关系,其中重要的纽带就是三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国内外均有丰富的实践。吴婷等认为产学研联盟的知识共享过程是一个知识跨越组织边界的双向流动过程。[43]魏奇锋等建立了产学研联盟的知识共享模型,从环境、组织、个人、知识几个方面讨论了产学研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知识共享的途径。[44]Delbufalo认为产学研联盟间的信任对于知识共享的意愿及行为都是非常重要的,各方均不会因为私利而侵占对方利益。[45]Wu W等认为在产学研联盟具有相互依存或面临风险的关系,在知识共享过程中需自愿承担责任和义务,遵守契约规定。[46]胡刃锋等提出了基于云平台环境下的产学研隐性知识共享协同机制。[47]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知识共享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评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知识共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思路层出不穷,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所述文献涉及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体现出知识共享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多个特征。对比来说,理论、定性的研究文献偏多,实证、定量的研究文献偏少;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研究文献趋多,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研究文献趋少;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文献趋多,显性知识共享的研究文献趋少。国内研究重点逐渐从知识共享的内涵逐渐过渡到共享对象、方法、机制等方面;国外研究则侧重于组织环境、团队特征、文化特征、个人特征和激励因素(Sheng Wang,Raymond,2014),但国内外当前一个相同的研究重点或热点,就是如何有效构建知识共享的途径,提高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及创新能力。

知识共享具有双面性,共享有益于组织和社会,但有损于知识创新者。笔者认为,可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对知识的独占性和共享性作进一步研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共享之间实现双方和多方的均衡,促进个人、组织及社会的共同发展。此外,知识共享的前因变量、中介变量的作用机理,情景、文化,尤其跨文化对共享意愿的影响及策略,共享过程及机制的有效构建等方面还需深入,趋向于用综合跨学科的框架来进行建模,采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现状及趋势来看,对跨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尤其在隐性知识共享方面,既是知识共享研究的难点,也是知识共享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樊治平,孙永洪.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3(3):371-378.

[2]卜心怡,赵灵丽.知识共享研究方法与进展综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43-46.

[3]雷志柱.知识共享研究视角综述[J].商业时代,2008,419(16):38-39.

[4]王玉梅,王宪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研究综述与展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83-87.

[5]Sheng Wang,Raymond A.Knowledge sharing:A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4(20):115-131.

[6]牛根义.基于Elsevier数据库的国外知识共享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 (5):23-27.

[7]王伟军,等.知识共享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J].图书情报知识,2012,145(1):115-123.

[8]李纲,等.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3(2):50-58.

[9]黄彦婷,等.国家文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4(8):139-144.

[10]孙孝科,邵林锋.新世纪国内企业知识共享研究热点综述及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管理与经营,2015,372(6):86-88.

[11]邓丹,等.加权小世界网络模型在知识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4):65-67.

[12]Wagner S 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network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8,41(4):17-31.

[13]LinHsiu-Fen,etal.Evaluationoffactorsinfluencing know-ledge sharing based on a fuzzy AHP approach [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2009,35(1):25-441.

[14]邱茜,等.国外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3):120-124.

[15]叶璐,等.国外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情报杂志,2010(7):79-82.

[16]倪国栋,等.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之主体因素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 (5):21-25.

[17]路琳.人际关系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4):116-121.

[18]Benn Lawson.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r organiza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The effect of formal andinformalsocializationmechanisms[J].Journalof KnowledgeManagement,2009(2):156-172.

[19]Park B.What matters to manageri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Asia Pacific JournalofManagement,2010,27(1):55-79.

[20]Chih Jou Chen,ShiuWan Hung.To give or to receive?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mo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0(4):226-236.

[21]Wei Li.Virtual knowledge sharing 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38-50.

[22]Will W K Maa,Allan H K Yuen.Understanding online knowledge sharing: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erspective[J].Computers&Education,2011,56 (2):210-219.

[23]Michele Swift,David B.Balkin.Goal orientations andthe motivation to share knowledge[J].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15(3):378-393.

[24]王伟军,等.知识共享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知识管理,2012,145(1):115-123.

[25]宋宝香,彭纪生.组织内知识共享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 (7):21-24.

[26]丛海涛,唐元虎.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8(1):33-37.

[27]N R Quigley.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18 (1):71-88.

[28]范道沖,郭瑜桥.基于激励优化的企业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4):39-41.

[29]王晓园,等.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4(30):89-90.

[30]Yao,L J,et al.Knowledge sharing in as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ctor:The case of Hong Kong[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7,20(1):51-69.

[31]吴冰,等.供应链协同的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5-20.

[32]张旭梅,等.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9(10):1296-1301.

[33]林焜,彭灿.供应链知识共享与供应链能力的关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 (5):30-35.

[34]Baker W E.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2012,27(4):411-428.

[35]计国君,于文鹏.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动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 (11):66-74.

[36]徐升华,徐生菊.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9):113-117.

[37]Wolf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akeholder pressure and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2014,119(3):317-328.

[38]Hou Y,et al.The effects of atrust mechanism on a dynamic supply chain network[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4,41(6):3060-3068.

[39]陈伟,潘成蓉.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创新效应分析——关系和信任导向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5):26-30.

[40]万幼清,邓明然.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及促进策略 [J].企业经济,2006 (10):59-61.

[41]金潇明.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四螺旋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2010(1):90-93.

[42]Li Z,et al.The approach to accelerate collabora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through managing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s[J].European Journal of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4,6(2):146-153.

[43]吴婷,等.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10(3):99-102.

[44]魏奇锋,顾新.产学研知识联盟的知识共享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6):89-93.

[45]Delbufalo E.Outcomes of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me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2,17(4):377-402.

[46]Wu W,et al.Trust and the provision of trade credit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14,39(2): 146-159.

[47]胡刃锋,等.云平台环境下产学研隐性知识共享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5(4):53-58.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6-0039-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智力资本导向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562023)的研究成果。英文检索的关键词为“Knowledge sharing”、“Sharing knowledge”。中文数据库检索范围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论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检索范围为 Elsevier SDOS、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Theses Professional(Module)、Gale Group Newsletter Database、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其中,从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2298篇文献,从外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526篇文献。通过筛选过滤,本文选取了其中与知识共享研究主题相关性较高的中外文献分别为203篇和67篇,其文献时间分布见下表。

[作者简介]金桂根(1969-),男,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张悟移(1963-),男,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收稿日期]2015-09-20[责任编辑]菊秋芳

The Re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Jin Gui-gen,Zhang Wu-yi

Abstract:The knowledg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is much more important and beneficial in the new economic era.The focus and hot topic of the knowledge sharing research have changed relatively in recent years.One of the increased trends is cross-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 research.This article selectively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knowledge sharing research literature from 2006 to 2015.The review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haring research theory,method and practice,which is corresponding to influencing factors,mechanism and cross-organization.Meanwhile,the future research of knowledge sharing was proposed.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Cross-organization;Influencing Factors;MechanismStrategy;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价值网络关系结构跃迁中知识共享模式演变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及社会资本影响因素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