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大数字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07-25

老干部之家(健康)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纲要生存率医疗

文 曾 礼

十大数字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文 曾 礼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纲要》将成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纲要》全文近两万字,涉及健康领域的各个方面。我们就从里面的10个数字变化,进行重点解读。

1.人均预期寿命提高3岁,达到79岁(目前76.34岁)。

人均期望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就是说如果它提升了,说明这个社会生活质量在提高。人的寿命长短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生活水平等;另一个是内在的,如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体差异。到2030年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在内在条件下,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在外在条件下,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对此,中国老年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用15年时间将人均预期寿命提升3岁,可能性很大。尽管2030年达标后,我国与美、日等国家仍存在差距,但只要整体趋势是前进的,就是进步。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3亿人,目前水平3.6亿。

近些年,我国在体育建设上下了很大工夫。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安装公共健身器材,在城市邻水区建设步行或骑行绿道等,但体育场地不足,仍是制约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最重要因素。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不到美国的1/10,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是极不匹配的。

调查发现,从锻炼地点到家的距离超过15分钟路程,人们运动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纲要》提出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就是为了保证公众的运动积极性。除了“硬件”建设,还有“软件”指导。《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以保证公众获得专业指导,提高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向妇女、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推广适合他们的健身方式。

3.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2013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9.1%。

慢性病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成年人中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每四个人中有一个患有高血压,有不少人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不高。如果仅仅将健康的追求等同于医疗治病,不加强预防,就难以应对严峻的健康国情。

对此,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许顶立说,衰老过程中,若能尽早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就能延缓或避免一些慢病的发生发展。但这一点,目前一些医生都做不到,更何况普通民众。很多人对常见慢性病的防控理念等都存在误区和认识不足。比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常需终身治疗,辅以运动、饮食、情绪等的调整,但有的患者放了支架才半年就把药停了;还有人觉得,术后要长期吃药是医生水平差的表现。“从慢病的筛查、早诊早治到用药依从性、疾病管理,我们都离目标有不小的差距。”

而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普及这一理念,有助于实现慢病防控目标。

4.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2015年为10%。

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与健康素养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具体到每一个人,就是能对健康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和处理,并切实改变自身行为,远离疾病困扰,有力维护自身健康。近年来,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48%,已提高到2015年的10.25%。需要认识到,10.25%这一比例意味着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仅仅只有10人,整体水平依旧偏低。离2030年30%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首先要让居民获得健康信息和服务,这就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控烟、远离手机依赖等等。让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就需要从娃娃抓起,首先要让家长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水平,以此率先垂范,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应该认识到,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基础性、复杂性的工作。

5.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五年生存率”即某种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通常,各种肿瘤根治术后五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少了,故医学界常用五年生存率表示各种癌症的疗效。据了解,两年前,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发布我国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生存数据,这则“我国发布最大规模癌症生存数据”汇总分析表明,我国年龄标准化后的全部癌症5年生存率为30.9%,女性的生存率总体高于男性。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基金会副理事长罗荣城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较大信心。他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癌症治疗差距较大,死亡率高,生存率低,主要是因为早诊早治还很薄弱。若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就能将5年生存率提高10%~15%。

6.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2015年为28.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受烟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烟草消费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相关疾病。

为此,《纲要》从三方面开展禁烟工作。首先,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其次,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最后,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

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认为,吸烟成瘾是一种病症,又称为烟草依赖或者尼古丁依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对于大部分烟草依赖的吸烟者,需要专业化戒烟干预,医生要为吸烟者开具有针对性的戒烟处方。他表示,将把控烟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做好学科建设,并搭建好平台,建立控烟大数据库。

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达到25%左右。2015年为29.3%。

卫生总费用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政府支出(财政支出)、社会支出(医保支出)和个人支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解释说,作为一个宏观指标,占比降低未必说明老百姓真正的医疗支出减少了。虽然政府卫生总费用在逐年不断增加,但因物价的上涨、医疗成本的提高等因素,个人卫生支出的绝对数是在上涨的。所以即使比值降低,很多时候人们也感受不到看病花的钱少了。

为了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医疗费用的降低,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医疗投入,让个人卫生支出费用真正实现下降;其次,合理调整投资目标。现在政府习惯将钱用于建医院、买设备等“物”的建设,很少用于“人”的投入,导致医务人员待遇没有保障,致使医生收入更多依靠患者,出现过度医疗现象。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在医护人员收入上投入得越多,个人医疗费用越少。

8.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全国100%覆盖。

《纲要》提出,要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

首都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系教授崔小波解释说,中国医疗急救和西方医疗急救存在的差距是地区差异过大,尤其在投资规模、卫生人力水平和医疗设备等方面。大城市的医疗急救还可以维持,但广大农村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急救和医疗水平过低,无法起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而光靠大城市的卫生急救也存在地理上的困难,一处较偏远地区出现重大疫情,省级应急队伍到达现场都需要10个小时以上。所以,要求每个地区公共卫生机构能够独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提高本区县的应对水平和能力。

目前,发达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事件到来的应急,向事件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的转变,即在人员、设备、网络、资金、体系整合等方面的转变。我们的《纲要》就是要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具有前瞻性的部署,也是国家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高风险时代到来的必然准备。

9.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

《纲要》用专篇提出“发展健康产业”,包括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认为,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是公立体系,深化医改以来,一直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这就要鼓励社会多元化办医,不是办医疗,是多元化办健康产业,推动医疗服务,比如政府现在没有提供的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很多方面,可以由社会力量来实施。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从提供传统的看病就医到提供全生命、全周期、全人群的健康服务,会催生出很多以前没有的新的业态。比如“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都是有待发展的新业态。未来非医疗及泛医疗相关产业,如健康旅游、健身、康复、健康管理服务等将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10.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50%,有条件的省(区、市)实现全覆盖。

据调查,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转好趋势,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但三大重点区域,只有珠三角9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超过了80%,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为72.1%,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仅为52.4%,南北城市空气质量差异较大。而要达到国家卫生城市,需要全方位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解决噪音污染等问题。

而空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在人类健康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为60%~70%,环境对健康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可谓健康影响因素的重中之重。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认为,因为涉及能源结构改革,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关系,15年时间可能不够。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公众对

猜你喜欢

纲要生存率医疗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