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转型改革研究综述
2016-07-23李许卡杨天英
李许卡,杨天英
(1.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311)
东北地区转型改革研究综述
李许卡1,杨天英2
(1.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19;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海口570311)
[摘要]东北地区的良好发展对全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之始,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重心的转移,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学者们称之为“东北现象”。近几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出现了断崖式下滑问题,学者们将其定义为“新东北现象”。本文对学者们就东北地区发展现状、问题、制约因素和转型改革的政策建议进行了全面综述,在评述的基础上对实现东北地区“二次振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东北地区;经济下滑;制约因素;转型改革
一、 引言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多年来,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总量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张宇帆等,2013)。[1]但近两年,东北地区又开始出现经济增速下滑、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康成文,2015)。[2]东北地区曾是引领我国经济增长重要的增长极,全国六个老工业基地中有四个在东北(赵昌文等,2015),[3]其出现如此困难的局面,尽管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关,但更多是由东北地区有关转型改革不到位所导致(李政等,2015)。[4]“十三五”时期,东北振兴的核心问题不应该再依赖新政策的“输血”扶持,而应该对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进行改造,以改革促进发展,是加快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以时间换空间,是加快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推进东北地区转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唯有坚持深化改革、全力构建新体制机制,东北地区才有可能轻装前行(迟福林等,2015)。[5]
二、 东北地区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标志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拉开了序幕。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多年来,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的严峻。
1.主要成绩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3年-2014年,东北地区的经济一直增速高于同期全国的增速,也快于一些沿海省份。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额年均增长24.3%(朱天星等,2015)。[6]经济总量也居于全国排名的中间和靠前位置(张一鸣,2015)。[7]借助国家启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遇,东北地区已基本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哈尔滨至大连高铁实现全面通车,大连机场、朝阳机场和丹东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也实现了竣工(张宇帆等,2013)。[8]2015年,京沈高铁项目正全线进场,吉林也正加快推进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张海莺,2015)。[9]
(2)民生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在过去十多年当中,东北地区民生质量得到不断提升(臧微等,2015)。[10]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且呈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农村人均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格局。(周建平,2015)。[11]近年来,东北地区实现以辽宁省为首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呈现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张莉莉,2015)。[12]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对外开放水平均呈现不断提高(张彬彬等,2015)[13]、(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14]
2.主要问题
(1)经济增速和经济效益下滑明显。受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回落十分明显,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2014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位列全国后五位,增速在我国四大地区中处于最低水平(见表1)。
表1 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魏后凯.新区域经济战略中的东北棋局[J].人民论坛,2015,(08):40-42.[15]
从企业效益看,工业企业利润全部呈现负增长,其中黑龙江省同比下降 58%,辽宁省、吉林省分别下降22.1%、18.1%。2015年1-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黑龙江省为-0.1%,居全国倒数第三;辽宁省为-5.5%,居全国倒数第一;吉林省为4.9%,居全国第24 位(高国力等,2015)。[16]
(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占比过高。2013年,东北三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6∶49.7∶38.7,其中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工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5.8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3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看,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初级产品居多,技术装备老化,低效益、低附加值企业多,产业层级低、核心竞争优势缺乏等问题十分严重(赵昌文等,2015)。[17]
(3)人才流失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依据人口经济学,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失与经济下滑有着密切联系。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达180万。“新东北现象”的人口危机十分严重,许多年轻人流向了东部发达地区,这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无疑雪上加霜(张占斌,2015)。[18]目前,辽宁省65岁以上人口为451万,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达10.3%,超全国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石耀东,2014)。[19]
(4)地区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协调。从空间维度看,东北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各省区之间差异,各省区内部差异明显不同,呈现出“低低”、“高高”的俱乐部式发展态势。从经济水平看,东北地区经济水平呈现出“T”字型空间格局,即哈大线,滨州、滨绥线沿线城市经济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李汝资等,2013)。[20]两极分化严重,相对欠发达地市占比高,相对发达地市占比小,且主要分布在哈长地区和辽宁中南地区(慕晓飞等,2013)。[21]
三、东北经济增长陷入低谷的主要成因分析
备受关注的“新东北现象” 表面看来是一种新的现象,但导致东北经济增长断崖式下滑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1.结构性矛盾突出
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而不是基于市场经济、社会化分工体系下形成(宋冬林,2015)。[22]经济增长面临着两大结构性矛盾,一是传统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过高,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2014年,黑龙江省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吉林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更是达到52.8%,辽宁省仅装备工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增加值之和就占到整个工业增加值的65%;二是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4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李政,2015)。[23]
2.装备制造业“排头兵”作用减弱
东北地区的重大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而处于专精制造领域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并不领先,尚未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组织结构。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活力差和产品配套能力不强等问题(孟韬,2012)。[24]整个装备制造业适应能力差、对市场反应慢,产品成本高,有竞争力的产品少等问题。尽管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在一些技术上处于全国前列,但由于许多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小,不能够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徐充等,2011)。[25]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粘合剂,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重要(盛龙等,2013)。[26]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短缺、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在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中,不仅缺乏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实操和高级管理等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也缺乏配套资金的支持。就其原因,一是由于东北地区工资福利水平较低、个人发展前景有限;二是由于来自企业自身积累、金融机构贷款的“两业”互动发展资金支持不足,金融体系不健全,资金流通不顺畅,导致生产性服务业融资非常困难。(徐索菲,2013)。[27]
4.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
东北是我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而又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使得东北国企块头大、占比高,普遍运行效率低下,包袱却比较重。例如,辽宁省国有及国有控股资产总额占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44%,但产值仅占22%,盈利更是只占10%(刘洋,2013)。[28]尽管国企改革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仍显滞后,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用人“铁交椅”、分配“大锅饭”等问题。一些国有企业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用积极的市场办法解决发展问题的水平仍然落后,存在着“等、靠、要”现象(张占斌,2015)。[29]东北国企改革还有待深化,特别是在国有垦区、林区和厂办大集体等的改革亟待突破(王晓雨等,2015)。[30]
5.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机制问题早已有之,集中体现在“强政府”与“弱市场”的结合,政府长期在资源调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市场体系下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宋冬林,2015)。[31]“体制病”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为,政府权力明显越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难以保证;在企业内部,企业家的作用和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常修泽,2015)。[32]目前,企业面临最多的就是政府管得太多、卡的过死、服务不到位、办事效率低和投资环境差等问题(段成荣,2015)。[33]尽管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在不断深化,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不完善,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王晓雨等,2015)。[34]
6.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东北地区区域合作面临着三大阻碍:一是各地区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十分严重,区域间协调难度大。受政府职能边界不清影响,各地政府倾向于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乐于推行地方保护,省际间的要素和商品难以实现充分自由流动(李静秋,2014);[35]二是统筹规划力度不够,各地的发展规划主要是根据行政区划制定,都强调属地管理,产业发展乃至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以省为单位,缺乏统一规划,以致重复建设大量出现(廉晓梅,2006);[36]三是产业结构相似,同质性强而互补性弱,主导产业基本都是钢铁、机械、能源等重工业,地区间缺乏分工合作(赵昌文等,2015)。[37]
7.对外开放水平低
开放度低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突破的重症所在。相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迟福林,2015)。[38]目前,全国各地区对外开放趋势呈现不同特征,中部地区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地区也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而东北上升趋势则十分不明显(王洪庆,2015)。[39]
四、推动东北实现“二次振兴”的政策建议
东北振兴1.0时代,发展是靠政府主导、投资和要素驱动;东北振兴2.0时代,发展应该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转型改革。
1.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东北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中,应聚焦“加减乘除”,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的工业转型升级。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方向,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提升研发、设计、物流、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刘洋,2013)。[40]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重点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李汝资等,2013);[41]加快完善产业配套,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为创新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张占斌,2015);[42]大力整合制造业,建立产业集群,实现从单纯的制造业服务化;并加大对设备和技术的投资力度(徐充等,2011)。[43]
2.下决心啃下国企改革的“硬骨头”
国企改革要由过去的做大,逐步转向做专、做活、做优(常修泽,2015)。[4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展多类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模式。二是加快推进分类改革,明晰各类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配套改革有关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按照把优质企业做大做强、祛除劣质的企业的思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实行员工持股、多元化股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赵昌文等,2015)。[45]五是大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督机构职能的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六是建立“国企改革先行试验区”,彻底打破国有企业占绝对主题的格局(迟福林等,2015)。[46]
3.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在实施创新驱动中,一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大力培养、吸引创新人才和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优化留住人才的制度环境,充分重视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徐充等,2011)。[47]二是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功能性平台为载体,积极构建创新链形成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是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丰富产业扶持方式,搭建开放型融资平台,广泛吸引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参与,加快推进最新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陈套,2015)。[48]四是基于东北资源禀赋条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宋冬林,2015)。[49]
4.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中,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探索,又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赵昌文等,2015)。[50]改革中要做到上中下联动和差异化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以简政放权为重点,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张寒,2015)。[51]营造全面开放的创新环境,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体系,全力破解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开放便捷的引才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刘洋,2013)。[52]深化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郑杭生,2013)。[53]
5.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在推进区域合作上,确立以重点城市为支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框架,建立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孟韬,2012)。[54]其次,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发展,根据各个地区自身的优势,构建基于产业、资源等比较优势的分工体系。再次,针对区域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确定协调化政策,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实现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姜四清等,2010)。[55]最后,可以借助核心城市间的合作带动东北经济一体化,重点借鉴以沈阳为代表的辽宁中部经济区的合作经验,实现城市之间的高水平协调合作(孟韬,2012)。[56]
6.以自贸区为重点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
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上,要面向东北亚区域,以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依托,以建立东北亚自贸区网络为重要目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业市场为重点(迟福林,2015)。[57]一是加快在东北实施自贸区战略,设立沿边自贸试验区,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创新发展(王谢勇等,2015)。[58]二是全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三是创新产业园区合作模式,支持设立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大胆发展“飞地工业园区”。四是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鼓励和加快“东北制造”走出去。一方面,要扩大与俄、蒙、韩、朝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贸易合作;另一方面,把握国际产能合作的机会,加快组织东北优质富余产能“走出去”(迟福林等,2015)。[59]
五、结论与展望
新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断崖式下滑,归根结底是由经济转型改革滞后所造成的。对此,学者们围绕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国企改革、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等热点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就促进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创新驱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及加大金融创新等政策建议,这对东北地区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尽管学者们对东北地区发展的转型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对东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国企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开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些方面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一是深入挖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关系,探寻生产性服务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路径。二是借鉴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好的发展经验,从节能低碳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入手,研究探寻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
在国企改革方面:一是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研究重点,探寻有效破除东北国有企业垄断的方法和路径。二是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国有资产监管的经验,探寻东北地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是探索构建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支撑的东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框架,探索实现地区政策有效对接的新途径。二是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产业转移的转出地效应、 转入地效应及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效应,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在保持合理差距下协调发展。
在扩大开放方面:一是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大连、四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支点,研究尽快搭建面向东北亚的自贸区建设网络。二是依托“一带一路”,探索对外合作中新的管理模式,例如,充分将“负面清单”管理应用到对外经济合作中。
[参考文献]
[1]张宇帆,丁晓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就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06):26-30.
[2]康成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十年: 绩效与差距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05):3-11.
[3][17][37][45][50]赵昌文,李晓华,李政,银温泉,杨荫凯.新一轮东北振兴[J].改革,2015,(09):5-30.
[4]李政,薛营.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与创业经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5,(06):157-158.
[5][46][59]迟福林.以扩大开放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Z].济新常态下的东北振兴论坛研讨会,沈阳,2015-10-17.
[6]朱天星,宋永辉,宋力.东北三省能源消费、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经纬,2015,(04):13-18.
[7]张一鸣.东北转型的路还很长[N].中国经济时报,2015-08-11(07).
[8]张宇帆,丁晓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就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5,(06):26-30.
[9]张海莺.基础设施建设发力东北振兴再添筹码[N].中国改革报,2015-04-14(01).
[10]臧微,白雪梅.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区域结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7):57-73.
[11]周建平.东北振兴关键是做好“加减乘除”[N].中国改革报,2015-03-26(01).
[12]张莉莉.努力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N].辽宁日报,2015-10-22(02).
[13]张彬彬,李承真,刘会晶.把握机遇对外开放 顺势而为[N].吉林日报,2015-03-12(10).
[14]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N].黑龙江日报,2015-01-27(01).
[15]魏后凯.新区域经济战略中的东北棋局[J].人民论坛,2015,(08):40-42.
[16]高国力,刘洋.当前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15,(10):77-79.
[18][29][42]张占斌.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东北现象”辨析[J].人民论坛,2015,(08):14-17.
[19]石耀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与挑战并存[J].中国经济时报,2014-12-25(02).
[20][41]李汝资,王文刚,宋玉祥.东北地区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08):28-32.
[21]慕晓飞,雷磊.东北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差异性及关联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9):927-935.
[22][31][49]赵宋冬林.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及建议[J].经济纵横,2015,(07):11-13.
[23]李政.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问题成因与创新转型对策[J].经济纵横,2015,(07):14-17.
[24][54][56]孟韬.促进东北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策略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02):45-50.
[25][43][47]徐充,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及路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5):117-123.
[26]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4,(05):115-129.
[27]徐索菲.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06):55-59.
[28][40][52]刘洋.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特征与成因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5,(08):43-50.
[30][34]王晓雨,姜晓琳.制度安排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之转型[J].学术交流,2013,(08):106-110.
[32][44]常修泽.“再振兴”东北战略思路探讨[J].人民论坛,2015,(11):18-21.
[33]段成荣.东北振兴与破解人口困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07):64-67.
[35]李静秋.东北亚区域合作新变化及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4,(01):13-16.
[36]廉晓梅.论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23-28.
[38][57]迟福林.扩大开放是“十三五”东北振兴新动力[N].中国经济导报,2015-10-27(04).
[39]王洪庆.我国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趋势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4):3-12.
[48]陈套.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竞争力动态评价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04):51-57.
[51]张寒.破解“新东北现象”,应遵循市场原则[J].人民论坛,2015,(11):22-23.
[53]郑杭生.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N].光明日报,2013-12-11(11).
[55]姜四清,王姣娥,金凤君.全面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思路研究[J].经济地理,2010,(04):558-562.
[58]王谢勇,柴激扬,孙毅.“一带一路”战略下大连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31):51-56.
[责任编辑:安锦]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of Northeast China
LI Xu-ka1,YANG Tian-ying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2.China Institute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Haikou 570311,Chnia)
Abstract:The good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whole nation.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transform of national economic focus, northeastern economic growth began to decline, and the scholars call it “northeast phenomenon”.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northeast regions of presents a sharp decline, the scholars define it as “new northeast phenomenon”.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China,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Northeast China’s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are summarized,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road o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Key words:northeast China; economic downturn; restrictive factors;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收稿日期]2016-03-28
[作者简介]李许卡(1986-),男,河南许昌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与城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6)04-0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