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时期船政造船技术的进步

2016-07-23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马尾造船公司党群工作部周满琴李林富

海峡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船政轮机轮船

.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 .马尾造船公司党群工作部 周满琴李林富

晚清时期船政造船技术的进步

1.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 2.马尾造船公司党群工作部 周满琴1李林富2

福建船政是晚清时期我国最大的舰船制造基地,其造船技术水平代表着中国水平。在艰难条件下,船政员工敢于对外开放引进,认真学习外部经验,并推陈出新,开拓进取,仅用20年时间,轮船制造技术便接近西方先进水平。在中国造船工业起始阶段,船政的辉煌业绩令人瞩目。

船政 轮船制造 技术进步

1807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在英国伦敦应用蒸汽机为动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造船工业由此肇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十年间,西方造船技术发展快速,船体建造由木壳到铁木合构,再而铁壳、钢质;蒸汽机由立式到卧式,功率不断强大;推进器由航侧明轮到艉部螺旋桨暗轮。轮船最终取代帆船,成为人类航海的得力工具。

中国自古造船业发达,尤以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显示了我国造船技术远超世界各国。然而,明朝中叶沿海倭寇侵扰,朝廷实行退缩的“禁海”政策,且越演越烈,中国造船业因而严重受挫。至清代,入主中原的北方满洲贵族,沉醉于金戈铁马的战功,认识不到海洋事业重要性,也频频施行禁海政策,中国先进的造船业从此一落千丈。直至近代福建船政的创办,造船业才重新开始从谷底的爬坡。

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清廷,在马尾创设船政,聘法国人日意格为总监督,实施对外开放引进政策,建起了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在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领导下,船政员工艰苦创业,为国图强,在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落后条件下,开拓了中国造船工业。

1 引进技术,首制中国千吨级轮船

1868年1月18日,沈葆桢率领員绅“捧龙骨安上船台”,开始了第一艘轮船的制造。这艘排水量达1370吨的木质船舶,以西方实体放样技术的应用开始建造。沈葆桢对新技术工艺的应用,上折奏道:“日意格先令木匠将从前所盖栈房按段编门,平铺地板。令画匠绘一百五十匹马力船式于地板上,分行布线,细如茧丝。凡船身所有斗笋衔接处莫不有图,各不相混;曲直、尺寸志以洋字,令中国木匠一一辨识。俾按图仿造,可以不烦言而解。”①轮船要承受蒸汽机强烈震动力,木结构船身的牢固性明显地不同于传统帆船,金属材料大量应用,而这一切都要经过力学计算和物理实验。

首制船经过一年多的制作,船台工程完工,船舶将以纵向方式入水。中国造船史上,千吨级轮船在船台实施下水,这是第一遭。在具有倾斜度的滑道上要保证船体的稳定性、下滑速度和入水瞬间的冲击力,都须通过精细计算,才能确保下水成功。船政大臣沈葆桢亲临现场,对下水方式和步骤仔细观察,描述了轮船下水的情况:“向午潮平,日意格督匠作人等尽拔撑柱,将船头所衔木楔众斧齐敲,使船势全力趋下。再将船头拖辋锯断。锯甫过半,船砉然自行。一瞬之间,离岸数十丈。船上人乘势下碇,抛泊江心。万斤艨艟自陆入水,微波不溅,江岸无声。中外欢呼,诧为神助。”②应用新技术实现千吨级轮船顺利下水,沈葆桢的惊奇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艘轮船建成下水,采用的是暗轮推进动力,表明了西方造船技术工艺在马尾引进、植入并取得成功。有了好的开端,后续各船技术工艺应用日趋熟练,船政引进外部技术,使新兴的中国造船工业迈出了稳实的第一步。

2 自主造船,全面掌握造船技术

左宗棠对自制轮船的设想,要求具有兵、商两用功能。想象是美好的,但实际应用中,两项功能难以兼容。船政最初建造的6艘轮船,因局限于兵商两用的设计,在军事行动中机动性不强,火力配备较弱。而用于商业,则载运量有限,运输成本高。船政大臣沈葆桢很快意识到这种弊端,他关注国外兵船制造的最新技术动向,决定自第七号轮船起,所造各船不再兵商兼用。作为战船使用,就要强化其作战功能。1872年,具有西方二等巡洋舰性能的“扬武”号诞生,排水量1560吨,主机功率1130马力,航速每小时12海里(12节),配备各种口径火炮11门。这艘新式巡洋舰,成为不久后组建的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船政轮船水师的旗舰。“扬武”号在1874年由“牡丹社事件”引发的日军侵台事件中,驰赴台湾,对入侵者产生了威慑作用。1875年11月,“扬武”号曾扬帆东瀛,游历日本长崎、横滨各港,引起东洋人的“骇异”“艳羡”。这一史实反映了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造船工业和海军建设,以船政“扬武”号为代表,在最初的十年间,一度领先于日本。

船政高薪聘外国技术人员,要求他们在五年内制造16艘轮船,还须“包教包会”,指导中方人员学会设计、监造和管理驾驶轮船。以日意格为代表的洋员团队在高薪激励下,克服言语不通等各种困难,认真向船政员工传授了技艺。在船政学堂接受专业教育的学生,学习勤奋,追求上进,且“讲求利用实际”,短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造船工程技术。他们的学业成就,连最初信心不足的洋教员,最后也钦佩不已。在履约的最后阶段,洋员有意识地不到生产现场,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学双方的有效配合,使船政造船技术不断取得进步。

1874年2月,洋员完成任务离厂回国,船政学生担当起了自主造船的重任。他们动手绘制出一艘245吨炮艇图纸,请求自制。1876年3月28日,学生们制造的这艘小型炮艇“艺新”号成功下水,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船政大臣丁日昌会同已调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联名上奏,极度欣喜地赞曰:“惟艺童吴德章等独出心裁,克著成效,实中华发轫之始。”铿锵的评语,表明船政已掌握近代造船技术,进入独立自主造船的新阶段。

3 制造铁胁船,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至1876年,船政共造出19艘木壳舰船。而此际,西方已盛行铁木合构轮船,统称“铁胁船”,金属材料的应用,已在船舶结构中占据了很高分量。1874年由“牡丹社事件”引发的台海危机中,沈葆桢打探到日本舰队购有两艘铁胁船。相对于木壳船,铁胁船更具牢固性。为此,沈葆桢奏准朝廷,把制造铁胁船摆上了船政议事日程,船政的船舶产品着手更新换代。

制造铁胁船必须掌握新的技术。船政仍从仿制入手,派员到欧洲采购全套铁胁构件,并雇聘擅长制造铁胁船的法国工程师来厂监造。船政还改造部分厂房,建立铁胁构件制造车间。1876年初,第一艘铁胁船兴工,用金属材料作为船舶龙骨、肋骨、舱室构架,以及船体各重要支撑部位,铁胁船建造工程全面铺开。与此同时,船政也着手自行制作第二艘铁胁船的金属构件。面对铁工占总工程量80%的造船新技术,船政工人重新学习,认真领会新工艺要领,第一艘铁胁船工程进展顺利,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全面完工并试洋成功。这艘排水量1268吨的木壳铁胁军舰,命名“威远”号,配备新式省煤卧式主机,功率750马力,时速12海里。“威远”号尚在制造阶段,第二号铁胁船也随即开工,所用铁胁构件全由厂内自制,制造技术和工艺的应用由船政学生自行承担。首制铁胁船完工不到两个月,命名为“超武”号的第二号铁胁船也宣告建成。铁胁技术的应用,使船政舰船技术攀上新台阶。

1879年底,赴欧留学归来的船政学生提出制造铁胁快舰,也就是航速更快武力更猛的大型巡洋舰。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甚感兴趣,筹款订购以加强南洋海军。船政工程技术人员大显身手,于1882年底造出排水量2200吨、轮机功率2400马力、航速达15节的铁胁快舰,也称快碰兵船。与之前所造铁胁船相比较,铁胁快舰强化了船体坚固性,铁胁外掩以双重厚木,内重以铁栓,外重以铜栓,两相嵌固。主机为两台新式康邦卧机,机件之多,功率之大,皆为前所未有。武备也大加改进,全舰前后左右置炮10门,每炮均可旋转大角度发射。舰艉水线下设碰撞金属装置,用以冲击敌船。时任船政大臣黎兆棠在《创制巡海快船下水并陈工厂情形折》中奏道,这艘命名为“开济”号新式铁胁快船,“其大段款式已与常式兵轮有异,制作之精良,算配之合法,悉皆制造学生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等本外洋最新、最上、最便捷之法,而损益之,尤为各船所不可及”③。黎兆棠还亲自参加第一次试航,高度评价新船性能,“船身尚属牢固,轮机尚属灵捷,洵中华所未曾有之巨舰,海防必不可少之利器”。

自“开济”号后,船政又续造了镜清、寰泰、横海、广甲各种型号铁胁快船,制式愈加精良,显示了很高的技艺水平。如铁胁快船制造中,不少铁件改用韧性更好的钢件,主机也由二汽缸卧式康邦汽机发展至三汽缸,功率大增。从第二号铁胁巡海快船“镜清”号开始,“船底两旁添帮龙骨两条,日后船行愈稳而不簸”。帮龙骨现称舭龙骨,这也是我国造船史上首次应用了减少船舶摇摆度的消摇装置。

船政制造铁胁快舰获得成功,具有紧跟世界先进造船技术的重大意义。迟于西方60年后才开始轮船制造的中国,经过船政十余年的努力,其技术水平与西方的差距已大大缩短。更重要的是,铁胁快船建造成功,为即将来临的又一次造船技术突破,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4 跨越发展,建造钢质军舰

1884年8月23日,中法马江海战爆发,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战后,有识之士总结战败原因,认为我舰队未装备钢铁军舰,仅以木壳舰船迎战拥有铁甲舰的法国远东舰队,失败自是难免。1885年7月,船政大臣裴荫森与督办福建军务军机大臣左宗棠联名上奏,请求在船政开造钢壳军船。裴荫森采纳了船政学生魏瀚、郑清濂、陈兆翱等工程人员的建议,提出建造在西方也刚时兴不久的钢质军舰。

以钢材造船,始于19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冶炼技术尚未成熟,钢板强度有余柔性不足,无法全面取代柔韧度有余但刚硬度不足的铁甲船。十余年后,炼钢技术改进,钢材的柔性已适于造船,钢质舰船才真正登上造船舞台。对于局外人而言,钢铁均属坚硬的金属材料,对金属船只统称钢铁船。而已经领略钢铁冶炼技术且了解钢与铁有本质区分的船政留学生,他们看到了钢质材料的先进性,因而提出超越铁壳船阶段,直接建造钢壳船。不同凡响的见解,表明船政工程人员敢于追求近代造船前沿技术。

1886年12月,钢质军舰正式开工。首制钢质舰的设计与监造由船政工程技术人员自行承担,“不用洋员洋匠,脱手自造。独运精思,汇集新法,绘制图式,累黍无差”,在建造过程中,有“外国师匠入厂游观,莫不诧为奇能,动色相告”。该舰于1888年1月2日下水,1889年9月完工。建成后入编北洋舰队,命名“平远”号。

“平远”号船体、甲板、驾驶台均为钢板构建,是船政所造舰船中最精良者,号称“钢壳钢甲”。舰长62.5米,宽12.6米,型深6.8米,吃水4.2米。两重钢底、弹药舱外的防护装甲,宽1.53米,厚200毫米。舱面甲板厚50毫米。改舰排水量2150吨,配新式省康邦轮机及推进系统两副,两台主机功率合计2400马力,设计航速14节。武备方面,设有260毫米前主炮1门,120毫米副炮2门,120毫米后主炮1门,连珠炮4门,鱼雷发射管前后各2具。大炮属旋台式,可三面施放。船上还装有探照灯2具,用以远照敌船。“平远”号制造成功,再次表明船政紧跟世界造船先进技术跨步向前发展。

船政制成“平远”号之后,所造各船均以钢材为主体,或钢壳钢甲如“广乙”舰,或钢壳钢胁如“广丙”、“福靖”、“通济”、“福安”各舰,或时速达23海里之钢质鱼雷快舰“建威”、“建安”号。

5 制造蒸汽机

近代轮船建造技术,主要分为船身和船机两大类。船机以蒸汽机与锅炉相结合,统称轮机。船政创办者左宗棠对轮机的认识,始于1864年10月。当时他委托浙江工匠试制一艘小轮船,在杭州西湖试航,唯轮机尚难达到技术要求,“行使不速”。因此,左宗棠特别关注船政轮机厂的建设,全部采纳法国工程师的欧式厂房设计。轮机厂及相配套的锅炉厂(时称水缸厂),成为早期“船政十三厂”中规模最优者,配备众多机械加工设备。左宗棠在《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中,对轮机的制造作了重要论述,要“以机器制造机器,积微成巨,化一为百。机器既备,成一船之轮机即成一船;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

学习并掌握轮机制造技术,是船政必须尽快突破的技术难关。船政所造前四艘轮机的蒸汽机,先购自国外。对引进的轮机,到厂后每台均先行拆解,按实体测量绘制零部件图纸,而后再行安装合拢。所绘图纸即让船政学堂制造专业学生和绘事院艺徒认真消化吸收。

1870年,船政开始蒸汽机的制造。木模车间造出所需的所有铸模,翻砂车间浇铸出各部件铸件,锻造车间锻打各铸件,包括制造出金属密度极高的直轴和曲轴。轮机车间专事加工各金属部件,锅炉车间按样式制造锅炉。经过“成胚、车光、刮磨、合拢”各道工艺,1871年6月,第一台二汽缸竖式蒸汽机制造完工,功率580马力。当时随军舰来厂内参观的英国海军技术军官寿尔,经过实地认真考察,高度评价船政的蒸汽机制造:“他们的技术与最后的细工,可以和我们英国自己的机械工厂的任何出品相媲美而无愧色”④。

船政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安装在第五号轮船“安澜”号上,经航行检验,其性能甚至优于前几台外购轮机。以此为开端,船政的轮机制造进入常态化生产,且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提高机器性能,从普通立机到省煤卧机,从小功率到大功率,均能自主制造。船政的蒸汽机制造,开拓了中国的机械制造工业。

船用设备甚多,观察、通讯、导航各种航海仪器和辅助动力装备等,早期也都先行进口,再而加以仿造。船政配置的仪表厂,实为精密仪器制造车间,专事生产罗盘、望远镜、气压表、温度计、船炮瞄准器等。经纬仪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但工人们也很快掌握了制造技术。洋监督日意格赞曰。“这是难度很大的产品,在欧洲,制造这种仪器的熟练工人,也是很少的”⑤。

6 结语

福建船政所属“船政十三厂”,实际上是完整意义上的船舶制造厂,与现代造船厂有明显区别。因为现代造船,自有专业性的厂家提供各种装备,用于船上安装。而当时的船政造船,自己培养技术人才,自己制造配套设备。造船所需原材料自我加工,涉及的产品种类众多,一切都要自己生产自我装备。由此产生了特殊现象,包括机械制造等众多工业门类,首先在船政产生。有人曾言,造船工业是中国工业的母行业,许多新兴产业都是从造船工业母体中分娩出且衍生开来。船政作为中国第一家专业造船企业,其“母体”作用十分明显,成就突出。闽籍旅美历史学家刘广京在为林崇墉先生所著《沈葆桢与福州船政》一书所作序言中,就感慨地写道:“福州船厂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在历史上意义极大”。

1907年,清廷下令船政停止造船,马尾从此失去了中国最大造船基地之地位。从1868年初开造轮船,40年间,船政共造各式轮船40余艘,合计排水量4.7万多吨,产量占当时中国自造舰船的70%,其造船规模和技术能力,代表着晚清时期中国造船的最高水平。

注释:

①张作兴. 船政文化研究——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M]. 福州: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6: 30.

②张作兴. 船政文化研究——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M]. 福州: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6: 48

③张作兴. 船政文化研究——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M]. 福州: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6: 201.

④《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412.

⑤日意格. 福州军械厂及其成果(未刊本).

猜你喜欢

船政轮机轮船
码头和轮船
轮船
“一带一路”背景下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探究*
船政文化对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中国第一艘轮船的由来
高职轮机专业高中职衔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船舶轮机常见的故障
面向实操评估的轮机虚拟拆装考试系统开发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