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造优秀的福建木帆船,弘扬中华海洋文化

2016-07-23武汉理工大学

海峡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板结构外板

武汉理工大学 顿 贺

建造优秀的福建木帆船,弘扬中华海洋文化

武汉理工大学 顿 贺

本文结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介绍了福船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提出建造一艘能靠风帆航行的福建漳州至泉州一带木帆船的建议。

海上丝绸之路 对外贸易 福船

1 没有船就没有“海上丝绸之路”

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陆上经河西走廊、敦煌到达中亚和西亚,进而抵达欧洲各地。海上从广东的徐闻、合浦(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扬帆起航,中国的商船活跃在东南亚,进入印度洋。

三国时期,东吴的海运发达。

到了唐代,中国已有两大著名的国际海港,广州港和登州港,其航线被称为“登州入高丽渤海道”和“广州通夷海道”。北路贸易的商船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南路除原有的东南亚地区外,贸易的商船已经到达幼发拉底河的巴士拉港、大食国。

宋代海外贸易更为发达,特别是南宋。北宋末年,汴京沦陷,“二帝蒙尘”,北方陆路贸易受阻,赵构偏安浙江临安,是为高宗,建立南宋。此时以海路贸易为主。为维系南宋的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海外贸易空前扩大,中国贸易的商船,已经到达阿拉伯地区的两河流域和非洲东海岸。

宋代海外贸易有四大海港(泉州、广州、明州、登州)或五大海港(泉州、广州、明州、登州、杭州)。被称为“刺桐港”的泉州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来中国游历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巴都他(1304~1377年)记载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实则可云唯一最大港。余见是港有大海船百艘,小者无数”。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在元代游历中国,写有《马可·波罗游记》,他说:“我们到一个很大繁荣的刺桐港”“这里是海港,所有印度船都来到这里”“商品宝石贸易之盛,的确是可惊的”“据商业额量说起来,这是世界两大港之一”。当时的泉州是中外客商云集,帆樯林立,成为国际的大都会。不少外国人在此定居娶妻生子。

明代是朝贡、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并举,以官方贸易为主。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集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次出海的船,数量多、吨位大,参加航行的人数每次达27000多人,航次与航次间距时间短,当时船队还在外国设有临时仓库,把国际贸易推到了顶峰。

2 郑和船队以福船为主

郑和下西洋的船以福建船为主。南京是下西洋造船的主要基地,但征用了许多福建造船师到南京宝船厂参与宝船建造。前几年出土的洪保墓的墓志铭,已经清楚证明了郑和下西洋中大船之一的 “五千料”是福船。

海上丝绸之路,使国内外受益匪浅,促进了世界各国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进了相互了解,实现了共赢。

以明清为例,明代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等著作中有很多记载。中国的大明历(历法)、丝绸、绢缎、萱丝、瓷器、茶叶、中草药、铜钱、铁器、木制家具、土特产等通过赠送或贸易传到国外。外国的香料、中药植物、珍禽、异兽、洋布、贵重木材、珠宝等输入中国。茶叶,瓷器,土特产远销欧洲等世界各地。

海上丝绸之路也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繁荣。江苏一带“人多饶于富,四民之业,商居强半”,也就是说很多人因经商致富。朱仙镇制曲酿酒、年画、染纸业发达,乾隆时该处成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清代龚自珍说:“五家之堡必有肆,十家之村必有贾,三十之城必有商”。各种作坊生产繁忙,使许多人有事做,有饭吃。

我们今天有的许多东西源于丝绸之路的引进,它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稻(水稻)、黍(高粱)、粟(谷子)、大豆是中国原有的粮食作物。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也同样受惠。大家饮食粮食中的土豆(马铃薯)、红心与黄心的番薯,蔬菜中的西红柿、菠菜、洋葱还有一些水果等,有许多源于丝绸之路的引进。人们把外来品,习惯加一“番”字如“番薯”“番茄”“番石榴”等,或加一“洋”字,如“洋葱”“洋布”“洋火”(火柴)“洋胰子”(肥皂)等,又如制糖技术源于唐代从印度引进等,它也使中国人受益。

“丝绸之路”做到了物质上互通有无,科技文化上传播与交流,国际关系上友好往来。

福船在海上丝绸之路、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等各方面,立下了丰功伟绩。

3 福船是优秀船型

虽然说“有水就能行船”,但是选择合适的优秀船型可做到“事半功倍”。

古代海域,把长江口以北称北洋,长江口以南称南洋,文莱以东称东洋,文莱以西称西洋。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又说:“从广州五虎门而出,水皆曰洋,在东为东洋,西为西洋”。不同海域,中国的造船师与航海家们发明使用了不同船型,并逐渐形成古代四大优秀船型。

福船是福建地区建造的船的统称。秦汉之际,越人被迁到广东、福建地区,越人善造舟楫,“以舟楫为舆马”,把先进的造船技术带到了福建、广东。从三国的温麻船屯开始,不断积累经验,到宋代,福船已经成熟。宋代有一大臣叫吕颐浩,他在《忠穆集》中评价全国海船哪个好,他说,“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广东西(广东、广西)船次之,温明州(温州、宁波)船又次之”。广东与福建接壤,潮汕地区的广船更多带有福船特点,如白槽船,乃“福船制式”。而“乌槽”则属福船式样,广东船的建造材料。

南洋水深,风大浪高,福船尖底,横剖线呈V形,适合破深水大浪。《明史·兵制四》:“福船耐风涛”。去琉球、到南洋、跨印度洋,福船是优秀适合的船型。

福船是远洋航海之利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用的是福船。据出使琉球的多个文献记载也可以看出,明清出使琉球的使节船是福船无疑。

沙船:沙船平头、平底、方尾,两舷设披水板,帆多为矩形帆,沙船主要航行于中国的北洋航线、去日本的航线。沙船起始于嘉定、崇明、太仓、常熟、南京一带。北洋水浅,多沙滩,由于平底,万一搁浅“无大奈”。但北洋海浪为“滚塗浪”,所谓滚塗浪,即呈直线或弧线状的涌浪,涌浪使平底沙船易产生漂移,故沙船两侧设披水板以抗漂。明代郑若曾在《筹海图编》写道:沙船“在直隶、太仓、崇明、嘉定有之”“沙船能调戗使斗风,然惟便于北洋,而不便于南洋。北洋浅,南洋深也。沙船底平不能破深水之大浪也。北洋有滚塗浪,福船、苍山船底尖,最畏此浪,沙船却不畏此”。明茅元仪的《武备志》、王鸣鹤的《登坛必究》,也有相同记载。

明永乐时的北直隶船属沙船,也到过菲律宾,虽然它更适合于北洋航线,但不是完全绝对,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总体看,沙船不适合深水大浪的南方航线。

广船: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广东,从徐闻、合浦出发,到东南亚一些地区进行商贸活动,到达斯里兰卡后转陆路。

广东面对礁石密布的南中国海,加之潮涨潮落,落差大,为了减少船舶因触礁导致的损坏,故广东广西海船的造船材料用好硬木。早期的船用铁力木建造,明代后期开始,铁力木资源奇缺,改用其他硬木,一直延续至今。

广船船体有突出的龙骨。在粤中、南部,船体前尖,后部呈U形或浅勺形,尾体逐渐收拢、上翘,如七艕船。先是圆尾船,后有开尾(美)船。大扇形帆,桅杆短而粗,设固桅的稳索,多无大,舷侧顶板为加宽加厚木板。

船在同样大小尺度下,广东船用的不是松杉,而是好硬木,故原始投资较大,且空船重量偏重,相对载货量变小,损坏维修,比福船难度大。广船一般不过多修理,而是折旧卖掉(拆做他用)造新船。

浙船:浙江地处南北洋交会区域,北洋水浅,多沙滩易搁浅,南洋水深风大浪高,故浙船底为前尖后平(略呈U形),既能破浪,也能减少了搁浅后的严重后果。可用于南北航线,南来北往,鸟船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有的文献说,鸟船早期的样式也是从福建传过去的。

远洋航行,是以福船与广船为主。

4 泉州至漳州一带木帆船是福船中佼佼者

下面先看出土的几艘福船。

1974年,福建省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海船有13个舱,外板的龙骨翼板为二重板,其他为三重板,鱼鳞式搭接,铁钉连接,用传统的捻料捻缝,使用了铁锔钉,有二个桅座,有舵承座。

1982年,福建省泉州市法石乡出土的南宋古船残留有4个水密舱,除用铁钉外,用了大量木锔钉,传统的捻料捻缝。

1976—1984年,韩国新安郡道德岛打捞出土的中国元代商船残留有7个舱,外板为单板鱼鳞式搭接,首封板为二重板,除铁钉外,使用了大量的木锔钉,用传统的捻料捻缝。

2007年12月打捞出土的南宋古船“南海一号”,残留十几个舱,外板可能为三重板结构,可能为鱼鳞式搭接,已经发现了主桅面梁、桅夹,下必有桅座,有舵承座,除用传统铁钉外,可能使用了木锔钉。用传统的捻料捻缝。

2010年在广东省南澳县南澳岛半潮礁附近水域打捞的明代海船“南澳一号”有多道水密舱,外板为二重板平对接结构,发现有桅夹,必有桅座,用传统的捻料捻缝。

2007—2008年中国西沙群岛打捞出土的宋代古船“华光礁一号”,残留多道舱壁,外板为五重板和六重板结构,可能为鱼鳞式搭接,用传统的捻料捻缝。

为了进一步加强横舱壁船的强度,这些古船在舱壁处设有舱壁肋骨。在船体结构与建造工艺上,这些古船极具区域特色。

重板结构,鱼鳞搭接,是漳、泉一带木船的特色。用重板结构,使船外板一旦受损时不易进水到舱内,对船的安全性有利。重板结构,就单个板而言,单个板薄了,板易弯,装配更容易。重板结构,可减小因板过度弯曲产生的内应力,对船体的稳定性有利。重板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材料。配合使用锔钉,进一步加强了外板与舱壁板的紧固连接。鱼鳞式搭接,有利于外板的水密性和外板接缝处的强度。

中国古代在造船技术上,有几项重大发明世界闻名,有的传到国外,对世界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促进了船舶技术的大发展。吴、越、齐、楚、秦都有自己的水师部队,配有各种战船。齐景公游玩于海上六个月不归;徐承率舟师从海上攻齐;秦代有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乘楼船东渡日本;汉武帝派“马援平南越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表明从春秋战国到了汉代,船舶已经具有良好的航行性能,并掌握了较为高超的操驾技术,中国的商船已经在风大浪高水深的印度洋来来去去。汉代又迎来了船舶与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汉代发明了船尾舵、橹、可方便操纵的帆;晋代发明了水密隔舱、车轮战船;唐代发明使用了减摇的舭龙骨;后周或北宋初发明使用了平衡舵,在北宋,指南针被普遍用于航海;到了元明时期,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水平领先于世界各国。

宋元明清时期,泉州至漳州一带的木帆船对中国古代造船卓越的技术成有较全面的体现,并极具地域特色。因此,建造一艘这样的木帆船,是发掘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有力的呼应与支撑,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地方的知名度,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及经济的发展。

5 仿造古木帆船实船的方案建议

船型:泉州至漳州地区的远洋货船。

船长:21~28米左右(相当于7~9丈)。

材料:船体外板用松木或杉木,舱壁用樟木或水曲柳或其它硬木,龙骨用花旗松,桅杆用杉木。木舵,舵杆用槐木或榆木、格木、梢木、巴老木(选适合做舵杆之木),舵夹板用硬木,舵叶板用松或杉木。帆建议用竹篾的硬帆(过去民船以竹篾帆较为普遍,且目前复原的其他仿古船,基本是布帆),龙竹用毛筋竹,帆的上下秤用杉木。滑轮用木滑轮。绳索用麻绳、棕绳。车员车耳(绞车、辘轳、云车)用硬木。捻料用桐油、蛎灰、麻丝。船钉用扁头钉、钩钉、枣核钉、蘑菇钉、铁锔钉,吊用木锔钉。

二桅二帆(或三桅三帆,据船大小再确定),木舵2个(备用1个),木石碇一只,备用铁锚二只。

配橹二把或四把,千斤跳板一或二个,钩篙几根,将军柱(系缆桩)二对或三对。

船体结构:全舱壁制,舱壁间不设肋骨,舱壁处设舱壁肋骨。外板采用二或三重板的重板结构,鱼鳞式搭接,子母启口缝。其他结构与工艺按当地传统的建造工艺和结构建造。

船体以桐油塗刷2~3道,不用油漆。

帆、绳索、龙竹、竹篙等应事先进行保护处理。

彩绘、旗帜配置、灯具等,应与所拟建造船的时代吻合,并体现地域性。

结构强度、稳性等应达到有关规范要求。

此船除个别规范要求外,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体现古船本来面貌。

船建造完工下水后,可先在海中以风帆航行(不另配机械动力,只配应急照明电源),操帆使舵。其后可以将船放置在博物馆或其他适宜场所展示。

可喜的是,目前能从事木帆船的建造、操帆使舵的老工人虽然年事多已高,但多还健在。目前尚有条件实施,抓住机会,时不我待。

猜你喜欢

板结构外板
四门两盖滚边分析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结构吸湿行为研究
通过对水泥管式磨机隔仓板结构改进提高水泥台产
侧围外板转角深拉伸起皱缺陷研究
侧围外板尾灯处排料困难的解决方案
汽车侧围外板A柱起皱缺陷分析及处理方法
基于蜂窝加肋板结构参数匹配抑制光学卫星随机响应
某型快艇船体外板腐蚀点焊补工艺研究
板结构-声场耦合分析的FE-LSPIM/FE法
连接界面不定性对筋板结构中频振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