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拓展的体育教育新模式

2016-07-22

运动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余素质体育

黎 伟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基于素质拓展的体育教育新模式

黎 伟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体育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全面培养与发展的重任。因此,探究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关键。素质拓展引入到体育教学模式当中,不单是一种教学新模式,同样也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育发展方向,素质拓展教育新模式的出现,对学生的成长与人才的养成价值显著,值得人们深思。

素质拓展;体育教育;新模式

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担负着大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任。素质拓展糅合了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以及运动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理念,为体育教育新模式探索提供了坚实理论根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全能型人才;素质拓展模式则旨在提升人格、增强责任感、磨砺意志以及强化团队意识,这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1 基于素质拓展的体育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前提

1.1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新时代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思维活跃,但容易产生情绪化。同时,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团队观念、责任意识淡薄,社会适应性较差。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将导致进入社会以及工作之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无法融入到一个集体环境中,长期受到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体育教育的本质则是增强与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把素质拓展引入到体育教育环境中,一方面有助于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作用显著。

1.2 高等教育发展要求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走向普遍化,导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高校发展面临竞争与压力,这都会对高等教育学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现代社会职业活动的状况可以发现,工作过程中非职业能力往往能够发挥出较大作用,并高于职业能力。比如,健康的心理素质、坚毅的品格、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些都能够在素质拓展的实践中得到强化,满足体育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样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1.3 顺应大学生体育价值观

从体育价值观的发展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传统体育价值观相比较而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追求新兴时尚、个性体育、激情体育,将体育运动实践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社交能力、竞争意识以及社会适应性能力培养等作为主导要求。素质拓展教育模式在体育教育环境中,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实用性较强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方法上追求创新。素质拓展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敢于面对生活困难,并协同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增强与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1.4 体育课程目标生活化

素质拓展有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生活化的要求。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过度关注竞技运动项目,其课程目标的设置也并非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与之形成紧密联合。从体育课程目标当中可以看到传统体育存在的弊端。素质拓展应该运用到高等体育教育中,其课程目标在内容上具有丰富、实用、贴近生活、形式灵活的优点,这不仅能够冷静地应对突发事件,还能够塑造一个果断、勇敢、坚毅的性格品质,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

2 基于素质拓展的体育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素质拓展想要作为体育教育的新模式并在高等体育教育环境中得到重视,就应该在实践探索中逐渐与课程融合,展现出素质拓展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知识储备,提出了实现新模式的有效途径。

2.1 素质拓展与体育课相结合

素质拓展想要在体育教育环境中发挥教育作用,为体育教育新途径培养确定一个新的途径,就应该要求与体育课相结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质拓展手段以及目标与高校体育课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通过体育课的形式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当然,与体育课结合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形式开设。

2.1.1 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拓展训练,所需器材简单,训练方式灵活,训练项目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在开展过程中能够保证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项目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不是很高,普及性较强,适合在高校开展并广泛运用。通过必修课的形式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能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适当的锻炼机会。并且在素质拓展训练中,所涉及到的身体运动项目较多,这与体育运动本质十分相似。从教师的角度看,只需拓展完全理解素质的理论知识结构以及内容,完成学习之后,就能够在体育教学实践探索中胜任这一角色;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融合潜移默化,能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对体育教育模式的全新理解。

2.1.2 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虽然素质拓展的普遍性较高,但并非适合全部学生。例如,有些素质拓展项目属于极限运动项目,对于这一类项目则对学生提出了一定要求,需要学生结合适应性进行选择。选修课形式的开设,则是学生衡量自身体育素养的过程中能否适应拓展训练的目标与要求,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素质拓展与课余体育相结合

素质拓展与课余体育相结合,是对素质拓展引入体育教育环境中的一种延伸。素质拓展与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教育新模式,要从2个角度进行实践探索。(1)从体育教研室组织课余体育训练角度来看,课余体育的开展能够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增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并最终达到锻炼效果;从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喜欢群体活动,但课余体育执行过程中则受到条件的限制,其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跑步与球类运动为主。为全面拓展运动内容的丰富性,由体育教研室负责拓展训练的开展,规划课余训练的开展时间、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式,保证拓展训练有效开展。(2)从院团委、学生处、体育协会开展体育训练角度来看,高等院校要加强课余体育管理组织方面的创新,特别需要加强体育协会与社团等多元化体系的构建。这能够让素质拓展在课余体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及功能,推进课余体育与素质拓展实体化建设目标,建立符合高校体育系统的多元化发展环境,保证内部运行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以便于素质拓展有声有色、如火如荼。

2.3 素质拓展以俱乐部形式开设

素质拓展以俱乐部形式开设,实质上是对素质拓展体育教育新模式的全新探索。这种形式具体包括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形式以及校内外素质拓展训练俱乐部相结合的模式。

2.3.1 校内拓展训练俱乐部开设模式,这种俱乐部形式适应性较强,具有自愿性、自主性、丰富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能够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整体发展。该模式的应用,在协同、锻炼以及交友为前提的体育教育前提下,学生运动技能得以提升。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锻炼时间相对自由。

2.3.2 校内、外素质拓展俱乐部联合培训模式,能够协调拓展训练开展环境,以学校资源为根本进行社会资源整合,将两个资源内在价值充分进行挖掘。教师可以进入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实地考核并接受培训,回到学校之后将先进的校外拓展训练俱乐部内容与校内拓展训练俱乐部结合,在体育课堂实践中寻求两者的融合途径。学生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校外拓展训练俱乐部当中,接受先进的思想与多元化的理论构成,以点带面,优化拓展训练的整体格局,保证素质拓展有序、丰富、安全。

2.4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

检验素质拓展体育教育新模式的价值,根本保障是要具备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现阶段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已经发生转变,逐渐从终结评价向着过程评价转移。传统的考核方式以考技术、测素质为主,属于终结性评价。这种方式不利于体育教育的拓展研究。而现代高等教育普及的大环境下,则要求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过程评价实用性较强,也是本次研究素质拓展这一体育教育新模式所运用的方法。在内容上,关注素质测试、学习态度测试、技能达标测试等;在方法上,既要表现出对分值的关注度,也要淡化分值,将评价重点放在过程评价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表现出素质拓展体育教育新模式的可应用性,实现评价的真正目标。

3 基于素质拓展的体育教育新模式的实效性

3.1 教师自身素质全面提升

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拓展素质引入到体育教育环境中成功推动了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当然,这一过程得以实现,教师作为促进者与协调者的作用不容忽视。素质拓展的体育教育新模式实效性,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即素质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创新教育观、现代人才观、终身体育观等;(2)为人师表,德才兼备。以服务学生为核心,注重学生自我健康能力的维护;(3)更新知识,新时代背景下能够快速接受新的知识体系,时刻更新知识储备;(4)掌握娴熟的体育技能与教学手段,熟练操作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器材。素质拓展体育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单单只要求教师掌握这几种素养,而是更加注重教师素养养成,从整体中改变。

3.2 体育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并为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保障。(1)实践能力,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能够通过身体练习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要求在不断地实践中成长,属于体育课程独有的优势。拓展训练与体育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了教学目标共性要求,教师也可通过拓展训练方法针对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2)组织能力,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比赛项目所表现出的规则不同。在参与比赛的过程可让学生自己组织,增强组织、协调以及公关能力;(3)裁判能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所选项目具备一定的了解。通过素质拓展练习,逐步增强裁判能力;(4)创新能力,素质拓展的核心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体育教育自身所具备的特点。

3.3 共筑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导向性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之后释放潜能的一个途径,也是属于其自身发展的空间。素质拓展体育教育新模式,结合课内外资源,有目的、有组织的将体育资源进行处理与优化,极大地激发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从素质拓展训练的自身角度出发,对当代大学生体育兴趣以及体育精神的养成作用显著。例如,增强学生校园生活品质、发挥陶冶情操、凝聚品格以及导向育人。素质拓展引入到体育教育环境中属于一种新模式的探索,值得推广与应用。

[ 1 ]樊嘉琳.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相融合的路径探析[ J ].高教学刊,2016(7).

[ 2 ]韦超.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

[ 3 ]于佳祥.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 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13-115.

G807.0

A

1674-151X(2016)06-11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1.064

投稿日期:2016-05-10

黎伟(1984—),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户外运动。

猜你喜欢

课余素质体育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我们的“体育梦”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