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分析

2016-07-21李太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变化趋势食品安全

李太平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5)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分析

李太平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5)

摘要食品安全形势是政府调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设定监管力度的判别依据。文中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食物中毒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法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在1999~2014年期间表现为“前期不断恶化、后期逐步好转”的变化特征,病原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表明我国政府应当稳定现有监管体制,继续完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确保消费者饮食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物中毒;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据中国小康网的在线调查,食品安全问题在2012、2013和2014年连续成为中国社会“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的首要问题[1]。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1982、2004、2009、2013年4次从国家层面上调整过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断提高监管力度[2]。2013年3月国务院重新组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部分地方政府还相继合并工商局、质监局和食药监局为市场监管局,增设了食品安全警察队伍。2015年4月全国人大重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目前正在加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一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试图“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形势是政府设定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客观基础,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趋势(继续恶化还是根本好转)是检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是否取得实际成效的基本标志。如果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已经根本好转,那么我国政府就应该稳定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保持现有监管力度,保证人们的饮食健康;如果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则意味着我国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继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努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姜长云[3]与高玲美[4]分别对我国食品安全和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定性评价,李丹[5]、张萌[6]与孙丽萍[7]分别对我国加工食品安全现状、天津市食品安全现状和山东水产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洪魏[8]运用12个省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城乡居民对当前食品安全现状的主观判断。但这些文献大多缺乏较长时间跨度的论证数据,研究结论也存在较大争议,难以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评判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拟从食品不安全导致的后果(食物中毒)角度,运用国家卫计委1999~2014年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数据,定量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试图为我国政府准确判断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科学开展未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1数据来源选择

按照2013年3月14日全国人大批准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任务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农业部、以及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个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从2014年5月4日开始在官方网站上陆续公布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但这些数据只反映了加工食品如粮食制品、肉制品、蛋制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水产制品、饮料、调味品、食糖、酒类等24类制成品抽检样本的合格与不合格情况,以及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没有包含农产品的合格与不合格状况。而且,对外发布数据的周期较短,只能反映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而不能系统说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动态变化。另外,国家农业部从2009年开始在官方网站也陆续公布全国31个省市的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四大类产品例行监测数据,但这些数据只包含了这四类初级农产品在全国总体合格情况,没有公布不合格原因、地区分布、以及分类别的不合格情况,而且统计口径不统一,前后数据不对应、不连续,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量很少。但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国家卫生部)从80年代初就开始在卫生系统统计全国食物中毒情况,从1999年开始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和官方网站上对外发布我国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包括每年食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中毒场所和主要中毒原因等方面数据。相对于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农业部公布的食品安全数据而言,国家卫计委公布的食物中毒数据要相对系统完整,时间跨度相对较长,达到16年之久。因此,本文选用国家卫计委公布的食物中毒数据来分析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及其变化趋势。

2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分析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这里所指的食品,包括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9]。也就是说,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包括加工食品、饮品和可食用农产品。因此,运用全国食物中毒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较为客观反映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

2.1从食物中毒起数角度分析

从食物中毒起数角度来看,在1999~2014年期间以2006年为时间节点表现为前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例如1999年全国共发生食物中毒97起,而到2006年则达到596起,是1999年食物中毒起数的6.14倍,除了2002、2005两年比上一年的食物中毒起数有所下降以外,其他各年度中毒起数均比上一年度有所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85.73%,表明在此期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在不断恶化。而在2006~2014年期间,我国食物中毒起数在逐年下降,2014年已下降到160起,几乎接近1999年的食物中毒的水平,年均下降率为9.14%,其中在2006~2010年期间下降速度最快,年均下降速度达到15.77%,表明在此期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有所好转(见图1)。

2.2从食物中毒死亡人数角度分析

从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来看,在1999~2014年期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以2003年为时间界限呈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例如在1999~2003年期间,除2002年食物中毒死亡人数较2001年有少量减少以外,其他各年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长,其中2003年增长最快,比2002年增长了1.34倍。而在2003~2014年,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总体上呈逐年下降变化趋势,除2007、2009两年死亡人数较上一年度有明显增加以外,其他各年度死亡人数较上一年度均有下降或仅有很少量增加。以2014年与2003年相比,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有大幅度的减少,前者仅为后者的近1/3,在此期间死亡人数年均下降率为5.99%,基本上回归到1999年的中毒死亡水平(见图1)。表明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有所好转。

2.3从食物中毒发病人数角度分析

从食物中毒发病人数来看,在1999~2014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也明显表现为以2006年为时间界限,前期越来越严峻、后期逐步改善的特征,与食物中毒起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例如在1999~2006年期间,除2001、2003、2004和2006年有大幅度的增长以外,2000、2002和2005也比1999年的发病人数有所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37.33%,其中2001年增幅最大,比2000年增长1.25倍,比1999年增长2.14倍。与之类似,2006年发病人数也较上一年度有较大增幅,是2005年发病人数的2倍多,是1999年的3.61倍。而在2006~2014年期间发病人数则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到2014年已经下降到5 657人,接近2009年的4 999人,年均下降率为27.41%。如图2所示。表明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有所好转。

图2 1999~2014年期间我国食物中毒发病人数(人)Fig.2 The disease number caused by food poisoning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14 (person)

2.4从平均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角度分析

从平均每起食物中毒所引起的发病人数来看,在1999~2014年期间平均值为40.95,标准差为13.98,只有2001年平均发病人数较高,达到85人之多,其他年份基本处在56~26人之间,而且每起食物中毒事件引起的发病人数相对比较稳定,仅仅略呈下降趋势。从平均每起食物中毒所引起的死亡人数来看,在1999~2014年期间平均值为0.75人,标准差为0.21,只有1999年和2001年平均死亡人数超过1人,其他年份均处在1.0以下,而且也仅仅略呈下降趋势(见表1)。这2项数据表明我国因食物中毒引起的发病规模和死亡人数,并没有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而出现明显改善。也就是说,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表1 1999~2014年期间我国每起食物中毒引起的

3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分析

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在统计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时,把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不明原因四类。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以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和葡萄球菌、肉毒杆菌等污染食物为主;化学性食物中毒则以农药、兽药、假酒、甲醇、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为主;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主要以河豚鱼、扁豆、毒芹、发芽马铃薯、有毒菌菇等动植物为主[10]。其中,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这两类中毒原因的统计口径在1999~2014年期间略有调整,微生物性中毒原因在2000年以前的统计口径为“细菌性”中毒原因;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原因的统计口径曾发生过两次变化,在2000年以前为“天然毒素”、在2000~2010年期间为“有毒动植物”、在2010年以后更名为“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 中毒原因。另外,1999年原卫生部没有分类发布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不明原因四类原因的中毒起数数据,因此下面主要分析2000~2014年期间导致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图3 2000~2014年期间各类食物中毒事件起数的分布比例(%)Fig.3 The distributionproportion of food poisoning by four causes from 2000 to 2014 (%)

3.1从食物中毒起数角度分析

从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来看,以2006年为时间界限可以大致划分为2个阶段。在2000~2006年期间以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诸多,其次是微生物性中毒事件较多。例如在2000年因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的中毒事件达到63起,占当年总食物中毒事件的42.00%,在2001年达到90起,占当年总食物中毒时间的48.65%,随后各年占比均有所下降,到2006年下降到17.28%,此后不再成为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而在2007~2014年期间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食物中毒事件较多,例如在2007年两者分别占食物中毒事件的34.39%和37.35%,合计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的71.74%,而且随后各年两者呈波动性增长趋势,截止到2014年,两者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分别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的42.50%和38.13%,合计占全年中毒事件的80.63%(见图3)。因此,从食物中毒引发中毒事件起数来看,我国今后应重点防范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3.2从食物中毒发病人数角度分析

从食物中毒发病人数来看,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引起中毒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呈逐年波动性上升趋势。具体来说,微生物性食物引发中毒人数在2000年为2 585人,占当年总发病人数6 237人的45.82%,到2014年已经缓慢上升到67.72%,占四大致病原因引起发病人数的2/3以上。另外,化学性食物中毒在2000~2006年期间是引起中毒发病的次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发病人数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呈逐年显著性减少趋势,转而被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致病原因所取代。例如2000年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发病人数为2 158人,占当年总发病人数的34.60%,随后各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14年其引起的发病人数仅有237人,只有2000年的近1/9,仅占当年总发病人数的4.19%。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发病人数则刚好相反,在2000年引起发病人数仅有281人,只占当年总发病人数的4.5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2007、2008年前后为峰值(分别为21.00%、21.56%),呈波动性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2014年下降到13.79%(见图4)。因此,从食物中毒发病人数来看,我国今后应主要防范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图4 2000~2014年期间各类食物中毒发病人数的分布比例(%)Fig.4 The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poisoning disease number from 2000 to 2014 (%)

3.3从食物中毒死亡人数角度分析

从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来看,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且呈逐年波动性上升趋势。例如在2000年因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致人死亡的人数是51人,占当年总死亡人数的37.78%,到2013、2014年尽管死亡人数仅有小幅上升,分别为79人和77人,但由于总死亡人数呈波动性逐年下降趋势,该2年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死亡的比例分别上升到72.48%和70.00%,成为中毒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次要原因,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在2000年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死亡人数为59人,比当年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还要多8人,占当年总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43.70%,但在2013、2014年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分别只有26人和16人,分别只占当年死亡总人数的23.8%和14.55%,与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致人死亡原因一起,占到2013、2014年总死亡人数的96.33%和84.55%(见图5)。因此,从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来看,我国今后应该重点防范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致人死亡的事件的发生。

图5 2000-2014年期间各类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分布比例(%)Fig.5 The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poisoning death number from 2000 to 2014 (%)

4结论与讨论

4.1主要结论

(1)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有所好转。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时间系列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法分析发现,在1999~2014年期间食物中毒起数、死亡人数和发病人数,分别以2006年前后为时间节点表现为前期呈波动性增长、后期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14年已经基本接近1999年的水平,但平均每起食物中毒事件所引起的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并没有明显下降。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在本世纪初呈现“前期不断恶化、后期逐步好转”的变化趋势,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已基本接近1999年的安全水平,但每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程度并没有改变。这意味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确保消费者的食物安全。

(2)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我国食物中毒的主因。从食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三个维度,分析1999~2014年我国食物中毒原因,发现近年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食物中毒是诱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因, 而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诱致中毒发病的主因,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则是诱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因,而且这三类主因均呈逐年波动性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政府今后应该重点防范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加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管控。

4.2两点讨论

(1)食物中毒数据仅仅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正如食物中毒的定义所指出的那样,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不包含慢性疾病。实际上不安全的食品产生的危害绝大部分是慢性疾病,当时很难被消费者察觉到它的危害,往往会继续食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危害在消费者体内不断累积,最终酿成的后果可能远比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程度更可怕。另外国家卫计委统计的食物中毒事件,既包含了无意误食非食品类的有毒有害物质所产生的中毒事件,也包含了人为投毒等刑事犯罪导致食物中毒的案件,不完全是食品不安全所产生的极端事件。因此运用食物中毒数据分析食品安全问题时需要加以注意。

(2)近年来食品安全形势有所好转与多数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多数文献认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例如王常伟[11]在上海、江苏等地就调查发现,与5年前相比,有52.7%的受访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变差了,有28.1%的受访消费者认为没有什么变化,仅有19.2%的消费者认为有所好转。这与本文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首先,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望水平(诉求)也在随之提高,但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步伐还跟不上消费者期望提升的速度,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在变差。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更加容易关注到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现实状况的判断。这种推断是否正确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小康网. 2014最受关注十大焦点问题[OB/OL]. http://www.chinaxiaokang.com/html/ 2014-12/306282.html, 2014-12-10/2015-02-11.

[2]王贵松.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调整的可能空间[J]. 食品工业科技,2013(20):32-33.

[3]姜长云.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未来选择[J]. 宏观经济管理,2013(9):58-59.

[4]高玲美,王春玲,张海龙.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12):53-54.

[5]李丹,王守伟,臧明伍,等. 中国加工食品安全现状研究——基于国家质检总局2009~2012年抽查数据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5,36(13):275-281.

[6]张萌,胡晓川,张斌. 天津市食品安全现状及监管[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2):150-152.

[7]孙丽萍,杨萌,杨树奇. 山东省水产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11):14-16.

[8]洪巍,吴林海. 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及其对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启示[J].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3):268-271.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3-14.

[10]聂艳,尹春,唐晓纯,等. 1985-2011年我国食物中毒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食品科学,2013,34(5):218-222.

[11]王常伟,顾海英. 我国食品安全态势与政策启示——基于事件统计、监测与消费者认知的对比分析[J]. 社会科学,2013(7):24-38.

On China’s food safety situation and cause analysis

LI Tai-p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Food safety situation is the basic judge foundation of improving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etting supervision strength. According to the food intoxication data published by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China’s food safety situation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ethod, and found that food safety situation went bad at the beginning and changed for the better in recent years during 1999 to 2014.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poisonous animals, plants along with mushrooms were the main reasons of food poisoning in the past sixteen years. It implied that our government would keep current food supervision structure, further improve supervision system and enhance supervision strength to ensure customer’s food safety.

Key wordsfood safety; food intoxication; variation tendency; cause analysis

DOI:10.13995/j.cnki.11-1802/ts.201606038

基金项目: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制研究”(No.71173114);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收稿日期:2015-10-16,改回日期:2015-11-05

第一作者:博士,教授(本文通讯作者,E-mail:ltp@njau.edu.cn)

猜你喜欢

变化趋势食品安全
科技政策演变与科技成果产出的关联研究(1978—2016)
昆明地区降水、气温及极端天气的
南京市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市场经济下食品安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宝鸡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