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小组报告引入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尝试

2016-07-20李东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报告课程教学

【摘要】根据在地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现状与要求的教学矛盾,笔者尝试引入小组报告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取得了较高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高年级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组报告 地学基础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43038):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学术规范教育平台课程的实践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9-02

一、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学的学科特点

地学是指有关地球科学的所有学科的统称。除具有与其他基础自然学科的相同之处外,地学还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1)地学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既包括物质的复杂性,从基本离子到地球构成,从有机分子合成到生命演化的物质运动;也包括四维的时—空性,从毫秒到十亿年,从纳米到星系的大跨度时—空纬度;(2)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地学原理的普适性,又有各地域演化的独特性;(3)由于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能力,人—地关系已经不再是一城一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成为威胁到整个地球环境的全球问题,如碳循环与全球变暖。

地学基础课是包含地球科学内容的基础学科。在笔者所工作的教研室把《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等作为地质基础学科(以下所致地学基础课均为上述课程)。除地学课程的上述特点外,现存的部分问题也使地学基础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2.存在的问题

地学是以整个地球为研究内容的学科,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必需经过对描述对象进行哲学意义的抽象剥离和数理分析,才能获得有效认识。而目前的中学教学体系既没有基础哲学的讲授,也缺少科学思维训练。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习《普通地质学》课程中各种地质现象时,即使经过适度引导,也无法形成知识框架体系,疲于堆叠扑面而至的海量信息。

现有的中、小学教育方式,形成了以家庭和校园等人造建筑为主要环境的生活模式。这种成长于人造环境的圈养式生活方式从情感上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带着对自然的陌生和恐惧感,参加本来就不多的实地考察,不能放松体验和形成直接感受,因此也无法获得应有的感性认识,这为进一步提升为理性认识造成了先天的障碍。

以高考为目的的高中教育体系中,地理被划归为文科,而在高等教育中与地学相关的专业,基本上都是接受理科高中毕业生。根据笔者的部分学生讲述,在其高中阶段,除会考内容外其余内容基本不做讲授。这使得相当部分学生缺乏基础地学知识,如不能阅读地图,甚至不能理解方向。

此外,在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号召下,如何在上述条件下和基础课程总学时降低的趋势下改善教学效果,成了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把小组报告引入课堂的尝试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笔者及同事们进行了把小组报告引入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在此简要介绍。

本文中的小组报告是指,由学生自由成组、自由选择与课程相关的题目,主动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后形成文字报告或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和问答的学习形式。笔者及同事们在所讲授的《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水文地质学》等地学基础课上,进行了学生小组报告的教学改革尝试。

1.时间上的保证

在所讲授的三门课总学时超过120学时的条件下,每次大课第二节课的前5分钟为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间。短时多次,既保证了更多小组的参与机会,也由不同面孔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从学生表现来看,小组报告形式提高了上课的注意力。

2.在机会上的保证

每个小组一般可分为4-5人。较小的组员人数,给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和逻辑训练的尝试,也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能力基础。

3.题目选择的自由

关于题目选择,只要求和本课程相关即可,一般要求为以讲过内容为基础,以便同学们能够理解。从学生的题目选择来看,如在《普通地质学》中,内容大多为孤立的知识点,随着课程深入,学生题目选择逐渐趋于更高综合性或更深的描述和解释。题目难度的提升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对知识消化后,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步提高的表现。给予学生题目选择的自主性后,对个别兴趣点的深入挖掘,不仅在内容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也在形式上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4.本课程的综合报告

此外,在课程期末考试前后,另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综合小组报告。要求以小组某一成员的家乡为对象,以课程内容为分析工具,描述和分析其地质现象的形成和演化。综合小组报告与课间小组汇报不同,人数更少,一般以3-4人分组,时间延长为10分钟,并安排问答环节。由于该次综合报告被计入课程总成绩,学生参与较为积极,取得效果也较好。因要求和形式的安排,学生们称之为模拟答辩。

三、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笔者和同事们自2011年开始在课堂中引入各种形式的小组报告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发现了一定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1.针对地质学原理理解不足,缺少足够的野外实习时间

小组报告以学生的家乡为研究对象,这既为作报告的学生提供了研究自己家乡的机会,也给其他同学学习了解其它地域提供了窗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学原理的普适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2.根据学生信息收集能力较低,对网络信息不能有效甄别的现状

课堂上下补充讲授学术搜索引擎的使用,如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等。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讲授图书分类体系和电子数据库的使用,如本大类图书编号,和CNKI和维普等电子资料的利用,既提高小组报告中的科学水准,也为高年级撰写论文提供基础训练,同时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3.针对学生良莠不齐的计算机水平,要求在小组报告中使用Word、PowerPoint等常用的办公软件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和他人的错误中(课堂小组报告后进行的约1分钟点评)吸取经验,不断提高软件水平。同事反馈在历届毕业答辩中,经过小组报告训练的学生无论毕业论文(设计)的排版和幻灯片的设计制作,都表现出了质的提升。事实上,这在小组报告的进程中亦可见提高的迹象。

4.由老师主动的知识灌输,变为学生参与的主动学习

改变以往以体系完整为重的知识传授模式,强调学生参与感受的主动学习模式。强调能力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由于引入小组报告教学方式,目前还只是教学尝试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了一些问题:

(1)小组间差异较大。有的小组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同时个别小组中,也存在“搭车现象”,即坐享其成,完全交由同组组员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报告中,可见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和对于网资源的利用不加标注的剽窃。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承认这是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模仿阶段;但同时也严厉指出尊重他人劳动的必要性,剽窃的违法性。并注意在不同阶段中鼓励和告诫的引导比例,既鼓励其主动性,又不挫伤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余成.结合地方特色改进地学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4(9). P5.

[2]侯沛勇.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科技·人才:市场.1997(1). p25

作者简介:

李东(1979年-),男,汉族,甘肃省酒泉市人,供职于重庆交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貌学与地质工程。

猜你喜欢

报告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