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打造科学高效课堂
2016-07-20牟向前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只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2-01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下面就以《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1.关注教学内容间的前后联系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每一课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前后相联系的,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前后联系,准确把握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了解本课在单元乃至整套科学教材中的地位,再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物的多样性”。第1、2课从搜索校园中的生物入手,让学生从生物种类(物种)的角度感受校园生物的多样性。第3、4课,从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第5课,以我们人类自己为研究对象,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是多样的,就一种生物而言,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第6、7课从现象入手,通过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8课,通过运用资料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的生存权利。
不难看出,《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一课,既是前面几课学习内容的深化,又是后面几课学习的基础。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同了生物的种类是多样的,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时,学生们的头脑中自然会生成这样的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不同?怎样带领学生搞清楚这一问题呢?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从现象入手,让学生从直观的现象中逐渐领悟。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学生们关注更多的是生物的外部形态的多样性。而在生物诸多的外部形态特征中,那些特殊的身体特征往往更容易吸引学生的视线。因此以这些具有特殊结构的生物为研究对象,更容易发现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科学概念: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渗透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活动开展要有效
为了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活动的: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几种动植物特殊形态结构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围绕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学生观察老师准备的根、叶实物及图片资料,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认识到植物的不同形态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活动二: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组织学生对金鱼和鸽子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它们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对一些特征的功能作出推测,并进行验证,理解动物的不同形态结构也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活动三:探究它们与什么相关联。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资料,指导学生推测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相关联的,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通过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四)通过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搜集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力求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在组织严谨的活动中,使学生一步一步推测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教学目标就是课堂学习的核心,课堂教学活动要始终不移的围绕着目标展开、进行。只要我们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我们的科学课堂将处处生花。
参考文献:
[1]何绣伶. 关于我国中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6:125-126+129.
[2]刘本剑. 对“公开课”的反思[J]. 基础教育研究,2008,03:16-18.
作者简介:
牟向前(1975-),男,汉族,山东省博兴县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