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测度
——基于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实证
2016-07-19刘晓艳胡春阳
刘晓艳,胡春阳
(1.安徽科技贸易学校 经济贸易系,安徽 蚌埠 233080;2.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测度
——基于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实证
刘晓艳1,胡春阳2
(1.安徽科技贸易学校 经济贸易系,安徽 蚌埠 233080;2.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构建包含工作适应情况、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能力6个二级指标以及14个三级指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结合毕业生就业调查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而比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供求的结构。结果表明:独立工作能力、道德操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对培养质量具有较显著影响,而其他三级指标的影响不显著,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协调能力较强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创新能力尚未成为影响人才需求和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标准;Logistic回归分析
2015年全国高考计划招生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1978年提高了18倍,本科录取率高达52.3%,同时,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860万人,较上年增加了35.4个百分点。按照Trow(1972)的观点,毛入学率在15%~50%表明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1]。随着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要在实现“数量”扩张的同时,逐步“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1文献综述
质量是反映实体(组织、个人、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以及明确或潜在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综合,其本质是一种客观事物具有某种能力的属性。人才培养质量反映学校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等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同时也反映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以及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是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和根本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且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本科高校层面(徐安兴,2006),研究对象多为本科生、研究生(高博青、董石麟,2003; 李金林等,2008;韩映雄、张美娇,2011),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问卷调查(巩建闽等,2012)、评价体系(李小娟,2013)、满意度分析(韩映雄、张美娇,2011)、影响因素(张德江,2012)、保障体系(杨伟军,2012)、对策建议(范明,2011)等方面。郑延福(2012)构建了包含基本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书育人5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的教师教学质量自评体系,采用访谈法和文献法设计调查问卷,并对甘肃农业大学两位教师进修个案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2]。王广谦(201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五大原因,提出从加大教师投入、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3]。陈锋等(2011)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保障、教学执行和教学目标三大系统,分析了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实施、教学运行质量、学科设水平等关键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4]。曾小彬(2010)以广东商学院为例,探索通过学科机构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平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改革,实现培养“迁移、跃升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目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5]。张德江(2012)对高校教学中心地位、教师教学投入、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自主权、多媒体和德育教学效果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6]。
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目前关于质量标准的研究较少,缺乏同时考量学校内部质量评价与社会外部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且无论制定质量标准的任务分析法还是功能分析法都是基于人才就业能力进行的。鉴于此,本研究拟在综合学校内部质量评价与社会外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从学校层面界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结构维度,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在进行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情况,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测度质量标准体系中各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学校和用人单位关于各因素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显著性评价的差异,来检验质量标准体系,以期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提供借鉴。
2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搜集
在安徽K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处编制的《安徽K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的基础上,参考《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评估:实用指南修订版2》(Diamond,1998)[7]、《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与教学适应机制研究》(徐秀英、韩美贵、李中华,2008)[8]、《基于校友反馈的人才培养质量问卷及案例分析》(巩建闽、萧蓓蕾、董文娜,2012)[9]、《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施炜,2012)[10]等文献,构建初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并确定相应的问卷,小样本调查后,经过因子分析和专家咨询,删除区分度低的测量问项和部分载荷值小于0.5的三级指标,最终构建包含工作适应情况、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6个二级指标和环境适应能力X1、独立工作能力X2、自我管理能力X3、道德操守X4等14个三级指标的质量标准体系(刘晓艳、胡春阳,2015)[11],并设计由毕业生基本信息、测量问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建议三部分构成的调查问卷,其中基本信息由毕业生填写,测量问项包含对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涵盖所有三级指标的毕业生自我评价Q1、忍耐力Q2、灵活性Q3等28个测量问项。调查问卷中专业水平划分按“财务会计教育”=1、“财务管理”=2、“国际经济与贸易”=3、“经济学”=4,性别水平划分按“男”=1、“女”=2,就业途径划分按“安排就业”=1、“校园招聘会”=2、“人才交流中心”=3、“网上招聘”=4、“其他”=5,测量问项评分采用likert五点量表,由“不像我”、“不太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别按1分、2分到5分计算。
通过查阅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登记信息,首批就业的388名毕业生中有339人在外地就业,且由于联系方式变化等原因,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调查,出于可操作性和样本的独立性的考虑,有针对性地选取安徽K学院2013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6月1日~2日向毕业生统一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要求回收,共向财务会计教育、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等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6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8份。同时结合安徽L学院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设计包含独立工作能力、道德操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学院毕业生综合能力8个测量问项的调查问卷,每个测量问项满分均为100分,前7项用于衡量各项能力对用人单位的重要程度,为避免混淆,对毕业生综合能力测量问项单独进行说明,自2013年8月5日起向196家用人单位联系人开展调查,并在对导师和就业单位相同、籍贯与单位所在地相同、微小企业签约集中以及就业单位联系人信息失效的就业登记信息进行甄别、筛选之后,有针对性地选取27家用人单位进行重点访谈,以搜集人才需求方相关数据资料。
3质量标准体系测度过程
3.1多分类Logitic回归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采用EFA方法明确人才培养质量,并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测度质量标准体系中各因素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将X1~X14等14个指标一并作为解释变量,将性别、专业等毕业生基本信息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Logitic回归模型:
(l=1,2,…,k-1)
(1)
其中,Z为反应变量的内在趋势,Pi为反应变量取水平的概率,C为性别、专业等控制变量,Xj为第j个三级指标,m为三级指标数量,有m=14,为反应变量水平,有k=5,βl为常数项,δ为误差项。
3.2模型回归检验
按照人才培养质量反应变量综合得分的高低,依次将其水平取值为5、4、3、2、1,形成一个累计Logit回归模型(Cumulative Logits Model)。为逐一检验C、Xj与Z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采用似然比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表1可知,当回归方程仅有常数项时,模型的-2ln(L)值为146.017,引入自变量后-2ln(L)值降低为0,自由度df为21,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为0.000,拒绝零假设,表明整体而言C、Xj与Z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此外,通过拟合优度检验,Cox & Snell R2、Nagelkerke R2和McFadden R2统计量分别为0.952、1.000和1.000,表明模型预测的和实际观测的事件发生频数无显著差别,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利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方程参数估计情况。经过分析,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综合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的Wald检验概率P值分别为0.869、0.535、0.281、0.768、0.384、0.379、0.313,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和0.10,其回归估计系数与0无显著差异,因此从方程中剔除,回归得出新方程的估计系数如表2:
表2 回归方程估计系数
从表2来看,独立工作能力、道德操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等解释变量的Wlad观测值均较大,相应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水平0.10和0.05,创新能力的Wlad观测值为3.166,显著性概率P值为0.075,小于显著水平0.10大于显著水平0.05,就业途径除了个别水平以外,Wald检验概率P值也小于显著水平0.10,拒绝无效假设。按显著水平0.10,可将以上解释变量保留在方程中。
3.3结果分析与比较
结合回归系数估计,独立工作能力、道德操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质量的影响重要程度依次为协调能力(7.072)>道德操守(4.491)>独立工作能力(4.342)>专业实践能力(4.147)>专业技能(3.806)>专业知识(1.445)。
由于所进行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侧重的也是独立工作能力、道德操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全面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考虑其效率方面,比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供求的结构。通过对196家用人单位联系人的调查和27家用人单位的重点访谈,得出独立工作能力、道德操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7个因素对用人单位的重要程度。
表3 各因素对用人单位的重要程度
从表3来看,各因素对用人单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道德操守(87.9)>专业实践能力(83.8)>独立工作能力(83.5)>专业技能(83.2)>专业知识(80.1)>协调能力(73.8)>创新能力(69.9),与各因素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的重要程度相比较表明,学校对人才专业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力和思想道德的培育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协调能力较强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也尚未被用人单位所重视。
4研究结论
培养质量是决定应用型教育成败的重要衡量标准。构建包含工作适应情况、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6个二级指标以及14个三级指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并设计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在安徽K学院及安徽L学院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并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测度质量标准体系中各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对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综合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的Wald检验接受了对人才培养质量回归方程无效的假设。新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表明,独立工作能力、道德操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和协调能力对培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协调能力、道德操守、独立工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通过将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和用人单位注重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相比较,检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供求的结构,结果表明,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协调能力较强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创新能力尚未成为影响人才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Trow M.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72,18(1):61-84.
[2] 郑延福.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1-136.
[3] 王广谦.关于提高中国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7.
[4] 陈锋,吴明晖,颜晖.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23-25.
[5] 曾小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0,(3):17-18.
[6] 张德江.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2):11-13.
[7] Diamond R.M.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 A Practical Guide Revised Edition 2nd [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8:265-275.
[8] 徐秀英,韩美贵,李中华.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与教学适应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92-95.
[9] 巩建闽,萧蓓蕾,董文娜.基于校友反馈的人才培养质量问卷及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21-126.
[10]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1-129.
[11] 刘晓艳,胡春阳.中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基于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6):97-102.
Quality Standard Measure of Prac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LIU Xiao-yan1, HU Chun-yang2
(1.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de School, Bengbu Anhui 233080,China; 2.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Improving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is the core mission of practical talents education. The thesis establishes a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of prac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that contains 14 3rd level indices and 6 2nd level indices, namely work adaptability,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bas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ork practice skills, interpersonal skills, innovation and capacity. Through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clarifies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ompar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graduates’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ch factors as ability to work independently, ethic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capacity and coordinatio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personnel training, while other 3rd indices do not; and that the graduates’ ability to work independently,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al capacity basically meet the employers’ requirement, coordination good whil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latively weak. What’s more, innovative ability hasn’t yet become a vital factor of demand for and training quality of talents. After all, the thesis lays the ground for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Key words:practical talent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standar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5-12-21
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项目(BBB15004;BBB15005;BBB14007; BBB14008)
作者简介:刘晓艳(1985-),女,安徽怀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2-0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