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研究
——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与反思*

2016-07-18龙睿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龙睿赟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研究
——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与反思*

龙睿赟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观不稳定,存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的变化,全球化时代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多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三进”工作,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重视“一元”价值观主导下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偶像是价值观的反映,它表达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又以某种特质影响着社会。分析一个社会人们崇拜的偶像,可以观察出该社会的文化走向和价值取向。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青年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了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偶像的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崇拜革命英雄,到当前大学生对娱乐偶像、商业偶像的崇拜占据主流,印证了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也在远离自身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偶像调查与结论分析

2015年4月,笔者以开放式问卷,对任教的2013级400余名大二学生就“当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进行了深入调研。由于任教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全校选课课程,被调查学生来自学校各个专业,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你的偶像是谁?二是,你为什么崇拜他?三是,你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偶像?调查结束后,经过认真整理,共筛选出397份具有统计价值的问卷。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分类人数比例娱乐、体育明星娱乐明星17644.33%体育明星369.07%行业杰出人物企业家379.32%作家235.79%艺术家41.01%科学家61.51%经济学家10.25%政治家、军事家205.04%新中国历代领导人297.30%平凡人物身边人246.05%平民英雄92.27%自己41.01%无具体人物某种品质194.79%虚拟人物92.27%合计397100.00%

在397份问卷中,笔者选取了46份回答较深入的问卷作为样本,并对被调查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为方便表述,以下对进行深入访谈的同学统一编号为J1、J2、J3……以此类推。

(一)总体积极向上

统计数据表明,将娱乐、体育明星作为偶像的大学生多达212人,占总数的53.4%。在性别倾向上表现为崇拜娱乐明星的女生较多,崇拜体育明星的男生较多。J1提出“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盲目追星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正能量的偶像来引领我们的生活。”但在对“为什么崇拜他”的进一步追问中,崇拜娱乐、体育明星的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一是喜欢明星颜值高,公众形象好;二是对他们成名背后的坚韧和努力表示认同。这正如J2同学所说:“我们应该看到明星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面为梦想所经历的苦和泪,看到他们在取得光环前所受的黑暗和阴冷,体会他们坚强的决心和毅力。”因此,单凭大学生对娱乐、体育明星的崇拜就断定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是有失偏颇的。

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拜体育明星的J3同学谈到:“一代一代的体育人不仅仅是在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而且还肩负着振兴中国体育的历史使命。”崇拜李小龙的J4同学认为,“李小龙作为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就是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

被调查学生崇拜的偶像类别广泛,涉及娱乐、体育明星,各行各业杰出人物、平凡人物、虚拟人物等。在受访大学生崇拜的行业杰出人物中,企业家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新中国历代领导人。J5同学对于偶像崇拜的广泛性,提出了自己观点,她认为“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生崇拜的偶像各不相同,我们没有理由干涉别人的喜好和兴趣。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理由保护共同的文化环境,拒绝腐朽文化的蔓延、传播。”

将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作为偶像的受访学生占12.34%。J6同学的偶像是习近平,她认为“习总书记懂时尚,跟得上潮流;夫妻恩爱,让人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喜欢串门,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怀备至。最为重要的是,在他执政期间,中国的大事越来越多。”她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动描述反映了大学生对当今国家政治形势、政党形象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多达9.33%的受访学生认为偶像应该贴近生活,并将平凡人物作为偶像崇拜。6.05%的同学崇拜自己的老师、长辈、朋友,还有同学崇拜平凡、勤劳、认真的宿管阿姨。J7在访问中提到,“偶像不一定是拥有权势地位的人,不一定是人人脸熟的明星。善良、拥有人性闪光点的人就能成为偶像。”崇拜自己的4名同学均表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喜欢高中阶段勤奋好学、充满朝气的自己。

(三)价值观不稳定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调查结论显示,92.94%的学生能回答出崇拜的具体人物。4.79%的受访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固定的偶像,只是欣赏某种品质,因此具备这些品质的人物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偶像。但是2.27%的学生认为他们欣赏的具有某种品质的偶像,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找到,因此崇拜小说或电子游戏中的某个虚拟人物。

价值观的塑造是动态的,是个体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满足自身需要之间的选择、协调和整合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偶像崇拜上表现出从众性、短暂性、阶段性。部分受访学生列举了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崇拜过的不同偶像。J8同学从小学到大学崇拜过的偶像依次有影视明星林心如,歌手魏晨以及作家郭敬明。

(四)存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也存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被调查学生中,崇拜企业家的占9.32%。马云是大多数崇拜企业家的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坦言,马云一度成为中国的首富,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成功地实现了自我价值,是年轻人的榜样。J9同学还提到,人生一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名垂千古是他的理想。J10同学坦言,“他崇拜的偶像是巴菲特,原因是巴菲特很精明、会赚钱。”个别同学谈到偶像时,还非常羡慕因为偶然的机会而获得一时辉煌的影视明星、商界奇才。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经受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和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传入带来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单一走向多元,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特征突出,并表现出逐步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趋势。

(一)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利益格局变化引发的价值冲突。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分配方式的变革使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受到冲击。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多元利益主体,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风气盛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也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导致大学生新旧价值观念冲突严重。

(二)全球化时代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一体化,然后影响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包括政治、文化、技术等。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已成为一种历史潮流和趋势,势不可挡。各国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动力已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突,甚至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西方国家输出的某些意识形态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形成威胁。全球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它冲破了原有的一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进入到多元、复杂、矛盾的价值体系中。价值冲突使大学生在价值目标上更加重视物质,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功利、现实,在价值准则上的维度更加宽泛。

(三)多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

交互功能强大的便携式、智能化新媒体设备不断更新,吸引着有相应文化知识和社交需求的大学生使用。以手机、电脑为互联网终端的新媒体设备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课业辅导、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它使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打破了时空界限,拓展了视野,拓宽了社会化的途径;另一方面,新媒体带来的多样化信息冲击着主流文化,造成了主流价值观权威的弱化。此外,便携式新媒体设备还利用“新、奇、特”的热点消息,以爆炸式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使大学生信息获取碎片化、感性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的问题就是中国未来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回应了当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牢牢占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教材内容需优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并将其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考试评价之中。其次,以现有教材为依据,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通过专题教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容的学习,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第八章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课堂,实现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摆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重要途径。其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要培养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真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再次,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员化。要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师资力量,推动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最后,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科研促教学,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大学生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首先,教师要努力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它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民族性等特征,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实现教育的生活化。按照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高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

(二)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办好中国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即是中国特色。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如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追求和谐、仁爱的文化,倡导辩证思维的中庸文化等。大学生要增强自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要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但绝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增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吸取时代精华,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大学生要将修身与弘扬、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实现个体价值的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相结合。

(三)重视“一元”价值观主导下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转变,但社会主义“一元”价值观发挥着对“多元”价值观的凝聚和导向作用。这里需要区别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两者是不同的。主流价值观指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自发或自觉接受、认同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居于社会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表达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当前,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主导价值观“一元”性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我国个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国家价值导向的“一元”性之间的关系。对“一元”与“多元”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思路。

首先,“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并不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所有制结构演变、经济体制改革、全球化等带来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但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始终占据着“一元”的导向地位。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导价值观,主导着“多元”价值取向。

其次,“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之间可求同存异。“多元”价值取向的发展体现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对立统一。处理两者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价值取向。一方面,高校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高尚的师德和具有正确导向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引导大学生;另一方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一元”的前提下,在“多元”文化氛围中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环境。

(四)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已成为影响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新载体。这种新载体是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新媒体带来的多样化信息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使主流价值观权威弱化。但新媒体也可以成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马克思曾指出报刊作为媒体的重要作用:“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2]275

胡锦涛曾提出“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刊党报、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城市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3]这要求我们:第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终端是电脑和手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站,推广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手机、电脑客户端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要丰富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灌输、单一说教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图片、视频等呈现方式,论坛、聊天室等互动平台,微博、微信等互动软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形式,以更直观、更符合大学生身心特征的形式,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

[3]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1).

[4] 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人民日报,2014-05-23(7).

[5]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6]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潜涛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7] 姜美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N].光明日报,2009-03-21(7).

[8] 王典.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9] 邵明英,胡昌旭.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基于全国12所高校的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10] 刘素芬.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策略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11] 黄进.和而不同: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破解之道[N].中国教育报,2010-06-30(4).

[12] 王兴国,江滨,张浏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8).

(责任编校:杨睿)

A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utlook and the Path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Outlook Education——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Idol Worship

LONG Rui-yun

(MarxismSchool,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utlook is upward in general, but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is diversified, their value outlook is unstable and has the tendency of util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utlook are changes in the interests pattern at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 penetration of western value outlook in the global era, the impact of multiple cultures in the multi-media age and so on. We can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outlook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boosting the work of “Three Enters”, mak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 a role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outlook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clusion of multivariate value outlook under the guidance of unitary value outlook, making use of new media to spread socialist core value view and so on.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 outloo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672- 0598.2016.04.019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简介]龙睿赟(1981—),女;博士,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98(2016)04- 0123- 0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