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级分区模式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6-07-18陈绮坚麦明霞季艳
陈绮坚 麦明霞 季艳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 急诊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急诊分级分区模式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效果分析
陈绮坚麦明霞季艳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 急诊科广东 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分级分区模式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急诊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60例急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抢救成功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各分项评分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室护理实践中,可显著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是缓解护患矛盾、避免护理纠纷事件的重要举措之一,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分级分区模式;满意度;护理差错
分级分区管理干预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采取的预检分诊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护理效率及分诊准确率,为急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取时间[1]。国外众多国家已形成较成熟的分诊标准及分诊制度,而我国目前尚无分级分区的统一标准[2]。分级分区管理模式重视对患者的整体评估,以“人”为中心[1]。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急重症患者分流中,分析其应用效果,为其在急诊分级分诊管理中的推广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急诊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60例急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35~68岁,平均(53.12±4.32)岁,起病至入院时间40 min~6 h,平均(3.74±1.41)h。对照组中男53例,女27 例,年龄38~66岁,平均(52.28±3.98)岁,起病至入院时间40 min~6 h,平均(3.25±1.52)h。两组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患者进入急诊区域时,由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急诊分诊。分级标准:患者病情危重且随时危及生命安全,为Ⅰ级;患者病情有一定进展,可能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或有致残风险,为Ⅱ级;患者存在临床典型急性症状或其他相关急诊问题,但当前尚未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无致残风险,为Ⅲ级;患者症状轻微或非急诊,病情未处于急性发病状态,无或仅有轻微主诉不适症状,为Ⅳ级。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由预诊护士作出初步分级,安排就诊[2]。根据以上分级标准分级后用不同分诊章对患者进行区分。其中,Ⅰ、Ⅱ级为红色章,Ⅲ级为黄色章,Ⅳ级为绿色章。在急诊处理方面,对于Ⅰ~Ⅱ级患者,立即安排进入急诊抢救室(对于Ⅱ级患者,就诊时间应严格控制在10.0 min内);对于Ⅲ级患者,在急诊科候诊区内应用叫号系统指导患者排队就诊,就诊时间应严格控制在30.0 min内。对于特殊患者(如老年患者、妊娠期患者、儿童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有心肺相关基础性疾病患者),应当在分诊护士的指导下安排提前就诊;对于Ⅳ级患者,则严格按挂号时间排队就诊。到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为Ⅰ级或Ⅱ级,全部用红章进入抢救室,立即行心电图检查,对于心电图表现为可疑高危心源性疼痛者,立即联系心内科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
1.3效果评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和就诊效率。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研,包括就诊顺序、就诊秩序、就诊时间、服务质量等方面,共100分。统计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
2结果
2.1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比较对照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6.25%(5/80),抢救成功率为70.00(56/80);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25%(1/80),抢救成功率为91.25%(73/80)。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满意度各分项评分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3讨论
急诊科护理工作开展中所面临的客观现状是接诊患者人数多,多数患者需输液治疗,患者流动性大,就诊时间具有明显高峰期特点,以上特点导致急诊科室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过大的工作压力与超负荷工作状态下,护理风险发生可能性高。除此以外,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进展速度快,急诊抢救复杂,无论是诊断、治疗,还是护理都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如何提高急诊抢救有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既往报道中明确指出,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模式有助于急诊科护理人员根据分诊患者的病情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护理差错发生,并可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安全性及整体质量[4]。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模式更具针对性,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轻重分诊,使相应区域护士职责明确,工作细化,强化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另外,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可降低护士工作负担,为抢救患者提供更多的时间,使救治效率及救治效果得到提高。
张尉华等[5]研究指出,临床急救过程中构建针对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思路之一。基于成熟的研究经验,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得到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大力支持与推崇,将该模式与急诊科护理实践相结合,能够使护理人员有效区分患者的病情程度,根据病情危急等级安排科学合理的就诊顺序,使医院方面急诊空间及急诊医疗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应用,同时在打造医院良好社会形象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就诊顺序、就诊秩序、就诊时间和服务质量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急诊科护理实践中通过对分区分级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使急诊科患者就诊时间明显缩短,就诊顺序更为合理,就诊秩序更加规范,护理服务质量更理想,患者满意度有显著提高。
综上,将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护理实践中可显著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是缓解护患矛盾、避免护理纠纷事件的重要举措之一,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荷英,沈喜,王春燕,等.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
[2]刘瑛.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患者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1):46.
[3]董建兰.护理程序在急诊分诊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5(3):158.
[4]黄翠青,李月明,梁金清,等.分区责任制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8.
[5]张尉华,孙健,佟倩,等.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国“胸痛中心”建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412-4414.
【中图分类号】R 472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6.057
(收稿日期: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