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湖南省224份问卷的调查
2016-07-18欧阳涛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410128
欧阳涛,龙 晶(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10128)
·三农问题·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湖南省224份问卷的调查
欧阳涛,龙 晶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随着农村劳动力不同质的转移,大量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素质化等现象,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农村劳动力一定程度的畸形转移与结构性缺失,使得农村发展过渡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文章基于22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受人力资本、家庭、收入、就业因素的影响。其中,(1)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的贡献率是最大的,留守农户拥有技能、接受培训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结构;(2)家庭因素,家庭年纯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土地经营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较大,(3)收入因素,本人月收入的影响权重较大;(4)就业因素,就业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小,农户从事的行业以及就业地点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针对模型结果,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结构性短缺 影响因素 因子分析 人力资本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及知识技能型劳动力离土离乡,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得到缓解的同时,大量农村区域出现了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素质化等现象[1],劳动力结构出现断层[2],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尴尬局面。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现有结构性短缺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担当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受到了威胁,应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找寻解决对策,切实促成农业现代化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近年来,从农村劳动力视角来分析农村问题的并不少见,但诸多文献侧重于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于在长期不平衡的城乡二元关系下所形成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特点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中国农村是否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表征?而如果这种结构特点已经出现了,有哪些因素会对其造成影响?又应如何应对?这都是该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现状
根据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理论”的观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同质转移的过程,最终的结果:一方面,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现代工业部门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农业部门自身效率可得到提高,将实现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双赢”,使“异质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3]。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一个同质转移的过程,而是具有高度的筛选性[4]。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知识技术型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大部分农村地区变成了“空心村”[5~6],农业生产主体以妇女、老人居多。农村劳动力的不同质转移正在改变着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结构,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严重[7]。
1.1 性别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 100万人,劳动力性别构成男性50.80%、女性49.20%,男女比例协调;但是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男性64%、女性36%,外出务工男性将近是女性的2倍,留守农村的妇女居多。虽然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是就性别来看,男性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以女性为主。
图1 农村劳动力年龄分布
1.2 年龄结构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6 947万人,占 13.10%;21~30岁 9 184万人,占17.30%;31~40岁12 679万人,占23.90%;41 ~50岁 11 021万人,占 20.70%;51岁以上13 269万人,占25%;中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0%;21~30岁占36.50%;31~40岁占29.50%;41~50岁占 12.80%;51岁以上占5.10%,外出从业劳动力的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20~40岁,达到了66%,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加之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就年龄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主体老龄化趋势明显[8]。
图2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
1.3 文化素质结构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 593万人,占6.80%;小学文化程度17 341万人,占32.70%;初中文化程度26 303万人,占49.50%;高中文化程度5 215万人,占9.8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0%。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0%;小学文化程度占18.70%;初中文化程度占70.10%;高中文化程度占8.7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0%。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居多,文化素质普遍较低[9],而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从业,大量知识技术型高素质人才流出农村,留守农村的知识技术型劳动力短缺[10]。
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妇女化、老龄化、低素质化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结构性短缺,我们需审时度势,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找寻解决对策。该文基于22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2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
2.1.1 数据来源
为了更加科学客观的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2014年7~8月该研究选择性地对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区域——怀化市、湘潭市、岳阳市、衡阳市等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座谈,对问卷的统计整理,搜集到了相关数据资料。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有效回收224份,回收率达93.33%。
2.1.2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
问卷调查分析表明,样本农户有以下基本特征:(1)样本调查性别分布比例女性多于男性,分别为58.90%与41.10%,但户籍人口数男性要多于女性,比例为3:2。(2)受访农户年龄集中分布在41~60岁之间,老龄化比较严重。(3)受访农户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比重较大,达到了77.70%,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占的比重较低;有84.8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并有78.60%的受访者缺乏相关技能。(4)受访农户的家庭年纯收入主要集中在2~4万元,但是受访者本人的月收入在500~1 000元之间的比重较大,达到了40.60%。(5)受访农户中,有79.90%的家庭人口数量为4~5人,青壮年负担的家庭责任比较重;大多数受访家庭表示家庭欠有外债,迫使家里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6)受访农户大多从事种植业与养殖业,但是他们表示更加愿意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守农村的大多是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年龄较大,不适宜外出务工,受访的女性则大多是为照顾家庭而未外出。
2.2 模型及变量选取
2.2.1 模型选取
该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复杂多变的影响因子通过降维处理,进行分类简化。其模型方程表达式为:
也可以矩阵形式表示:X=AF+ε。式中Xi为标准化的原始变量;fi为因子变量,且fi与fj互不相关(i≠j);a为因子载荷阵;aij为因子载荷系数;ε为特殊因子;k<p。
2.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因素多种多样,该文选择了以下十二项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对相关变量进行平均值与标准差的计算,相关变量的含义、赋值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模型解释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2.3 确认并构建因子变量
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检验结果Cronbach’s α系数为0.714,KMO=0.750,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χ2值为1 474.771,p=0.000,说明所使用的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中,大部分的相关系数大于0.5,其Sig.值均小于0.05,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均表明12个原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可以从中提取公因子。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12个外生观测变量进行降维,构建因子变量,得出的结果如表2、表3、表4所示。
由表2中数据可知,所有变量的共同度 (也称公共方差)均在0.5以上,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较理想。
表2 公因子方差
表3将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进行了降序排列,并列出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分析结果可知,前4个公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4.50%,表明它们对原始变量信息的解释力较大,适合提取4个公因子。
表4是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从中可看出文化程度(x3)、家庭年纯收入 (x4)、土地经营情况 (x6)三个变量均在公因子1与公因子2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家庭是否欠有外债 (x7)在公因子2与公因子3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农户本人的月收入 (x8)在公因子1与公因子3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部分原有变量同时与几个因子都有较大的相关关系,需要由若干个因子共同解释,因此因子变量的实际含义并不清楚。
2.4 因子命名解释
通过方差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每个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系数,对各因子进行命名解释,输出结果见表5。
若一个因子变量可以成为某一个原有变量的典型代表,它的实际含义就清楚了,由表5可知,农户是否拥有技能 (x1)、是否参加过专业培训 (x2)、文化程度 (x3)、身体素质 (x10)在公因子1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可定义为人力资本因子;家庭年纯收入 (x4)、家庭人口数量 (x5)、土地经营情况 (x6)、家庭是否欠有外债 (x7)等4个变量在公因子2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可定义为家庭因子;主要收入来源(x9)、农户本人月收入 (x8)等2个变量在公因子3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可定义为收入因子;农户从事的行业 (x11)、农户就业地点 (x12)等2个变量在公因子4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可定义为就业因子。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表4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2.5 因子变量得分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计算出综合得分,结果如表6。从综合得分来看,每个解释变量的权重及重要性是不一样的,除了变量6与变量9的综合得分系数为负数,其他10个解释变量的得分均为正数,表明家庭的土地经营情况及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是负向的影响。农户是否拥有技能(x1)、是否参加过专业培训 (x2)、文化程度(x3)、身体素质 (x10)的综合得分系数均比较高,分别为1.409、1.203、1.256、1.129,这4个变量属于人力资本因子,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最大;家庭年纯收入 (x4)、家庭人口数量 (x5)、土地经营情况 (x6)、农户本人月收入 (x8)的综合得分绝对值比较接近,分别为0.543、0.556、0.630、0.524。变量4、5、6属于家庭因子,变量8属于收入因子,家庭因子次之,第三是收入因子;农户从事的行业 (x11)、农户就业地点 (x12)、主要收入来源 (x9)、家庭是否欠有外债 (x7)的综合得分绝对值分别为0.247、0.380、0,140、0.001,综合来看,收入因子的影响力度小。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受人力资本、家庭、收入及就业因素的影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是人力资本,其次是家庭因素,第三是收入因素,就业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小。实证分析详细结果:(1)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首要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贡献率最大,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人力资本成为关键,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优质人力资本的投入。留守农户受教育程度、身体素质、技能的拥有、接受培训的程度,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局面。知识技能型留守农户越多,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尴尬局面越能得到缓解。(2)家庭因素中,家庭年纯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土地经营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较大。家庭的年纯收入越高、人口数量越多,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局面越严重,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留守农户的收入较低,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家庭外出务工人员的非农收入,再加上家庭人口多,家庭负担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流动性大,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局面越严重;家庭土地经营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有负向影响,土地的规模经营可以吸收家庭劳动力,使劳动力回流,缓解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局面。家庭是否欠有外债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较小,但也不容忽视,家庭欠有外债,迫使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动性大。(3)收入因素中,本人月收入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权重较大且为正,主要收入来源的影响权重相对较小且为负。(4)就业因素中,农户从事的行业以及就业地点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数据显示,受访的留守农户中,71.40%从事的行业是种植业与养殖业,53.60%的就业地点在本地农村地区。农户从事的行业、就业地点均比较单一,就业选择、就业机会较少,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努力寻求外出务工机会,脱离农业生产。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要切实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使农村劳动力结构更加趋于完善,可以做如下工作:(1)提高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加强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把握市场脉搏,紧扣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在农村设置技能培训点。(2)鼓励农村土地规模化、多样化经营,政府提供种粮补贴、技术支持,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吸引农民返乡。(3)在农村大力发展中小产业、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4)建立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管理并轨,消除流动后农民后顾之忧,保障其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 张银,魏君英,何蒲明.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29~30
[2] 王迎春,张婧,王艳丽,等.我国“农民断层”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6):187~191
[3] 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郭熙保,赵光南.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基于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州学刊,2010,(5):112~117
[5] 何侍昌.中国农业劳动力空心化与难题破解刍论.改革与战略,2014,(4):76~79
[6] 王彩霞.农村空心化与新生代农民培育.山西农业大学,2014,(11):1143~1147
[7] 王英,刘秀华,刘勇.不同经济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及其影响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7):120~125
[8] 刘畅,邹玉友.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三农观察,2013,(8):25~29
[9] 蒋勇,林柏浪,陈泮,等.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4):16~19
[10] 高源鸿.农村劳动力功能性短缺的原因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3):53~55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STRUCTURAL SHORTAGE OF RURAL LABOR——BASED ON 224 QUESTIONNAIRES SURVEY IN HUNAN
Ouyang Tao,Long Jing
(College of Economics,Ha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With different quality transfer of rural labor,the labor is aging,women-dominated and less educated in many rural areas,and the remaining rural labor is in a serious structural shortage,which l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ransit to a bottle neck stage.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224 households and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this article carri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rural labor structural shortag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al shortage of rural labor was resulting from human capital,family,income and employment factors,of which the human capital was the dominating factor.In other words,whether the remaining rural labors were skilled or trained directly affected the structure of rural labor.The family annual income,population and soil management situations would contribute great to the structural shortage.The income played a dominating role.Employment was a less-affected factor and types of industries chosen by rural labor and working locations had an indirect influence on the rural labor shortage issue.Finally,it provide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modeling results.
Keywordsrural labor;structural shortage;influence factors;factor analysis;human capital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2-0124-0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220
收稿日期:2014-12-12
作者简介:欧阳涛 (1964—),男,湖南岳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Email:tao.o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