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2016-07-18王德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5500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2期
关键词:借鉴意义绿色农业

王德胜(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5500)



·研究综述·

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王德胜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5500)

摘 要绿色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文章简要介绍了绿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从产业发展规模、绿色农业企业、农民、国家政策等方面说明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绿色农业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绿色农业企业高增速显著、农民绿色意识提高、政策对绿色农业支持力度加大等,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缺乏理论研究、标准不健全、疏于管理、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分布不均匀、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并提出依靠科学技术、借鉴国外经验、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绿色农产品价值等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词绿色农业 产业成长 借鉴意义 支持措施

1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

2003年10月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主持,在我国北京召开了“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这是一次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盛会,在会上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专家首次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为进一步开展国际间的合作,推动绿色农业理论和研究的发展。我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成立了研究绿色农业基本理论的课题组,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扶持该项目的建设,这标志我国正式进入到“绿色农业”的发展阶段。

2 绿色农业的内涵

有关“绿色食品”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紧接着“绿色农业”就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对于“绿色农业”的内涵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均做过积极的探索。知名专家刘连馥老师在其主编的论著《绿色农业初探》一书中,明确指出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当代的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和农业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标准化农业生产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1]。但也有学者认为绿色农业仅是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一种;有的学者强调绿色农业就是要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2]。

总的来说,绿色农业涉及范围较广、领域较多,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还有工业、管理学等众多领域。但不可否认的是绿色农业将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流,应该把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作为首要目标[3]。绿色农业的产品不仅要包括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还包括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原料如纺织、橡胶、化工、包装材料等及绿色休闲产品如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农业、生态景观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等,因此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范围非常广阔。

3 我国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自从2003年学者提出“绿色农业”概念之后,至今已过去12个年头。在这12年中,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到自我创新等几个阶段,取得以下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绿色农业高速发展,产业链逐渐延长,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1 绿色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状况见表1,可见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速度之快,产品总数、产量、销售额、出口额均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由表1可知,至2014年我国绿色食品已有14 500个,其中有机食品2 53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量分别达7 520万t、300万t,销售额分别达1 798亿元、81亿元,出口额分别达35亿美元、4.9亿美元[4]。

表1 2006~2014年我国绿色与有机食品生产与销售状况

3.2 绿色农业企业高速增长

绿色农业企业是绿色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它统领全局,一只手连接着生产基地及农户,另一只手连接市场。近年来绿色农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具体见表2。

表2 近年来绿色农业企业的发展

截止2014年底,绿色农业企业有8 7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已达239家,省级企业1 194个,年增长率达20.7%。当年新增的绿色农业企业达580家。这些企业的产品约21 153个。814家企业拥有并使用有机产品标志,其产品有3 342个。全国建成了635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规模达1 066.67 万hm2,达到有机农业标准的有17个,总面积达66.67万hm2。这些绿色食品基地带动农户2 010万户,为农民增加收入10亿元[5]。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种植户对接,如“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或“企业+农户”等,除收购农产品之外,还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为以后绿色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农民意识提高

农民是绿色农业生产中的细胞,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农民参与绿色农业,既提高了自己的收入,又为城市的居民提供绿色农产品。如2014年绿色农业生产共带动2 100万个农户,直接增收10亿元以上。绿色农业建立了绿色农产品基地,在生产中,农民也学到了绿色农业技术,其自身的意识逐步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类组织是农户与企业的纽带,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结构虽然松散,但作用很大,使农民团结起来以应对市场的风险,将市场与农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至2014年全国已有几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约1 000家通过了绿色食品的认证。

3.4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我国政府制定了农业产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是当之无愧的绿色农业领导者。中央先后出台了许多利好的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如2008年6月1日起,对于生产、销售有机肥产品的企业与个人免征增值税;2009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等。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仅2014年建成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及示范园区面积就达0.11亿多hm2。

4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4.1 缺乏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专家学者开始“绿色农业”研究工作。纵观学术界发现均是自发的、分散的学术争鸣、理论探讨。21世纪开始,我国开始成立专业的绿色农业研究组织,但截止到目前,有关绿色农业的理论研究还很匮乏。至今国内已出版的有关“绿色农业”的专著或论文集仅有:《绿色农业初探》、《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原则》、 《绿色农业导论》、 《绿色农业与绿色生态江西研讨会论文集》等[6]。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成系统的理论支持,无法指导大规模的绿色农业生产。理论上绿色农业发展涉及的环节较多,要保质保量,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绿色的目标,需要工业、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创新。但目前现有技术储备还难以完成指导绿色农业发展的整套规程,这严重制约绿色农业的发展。

4.2 标准不健全,疏于管理

绿色农业是一种标准化生产方式,由专业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当前,我国绿色农业标准不健全,管理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绿色农业的发展。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参照GB/T24000-ISO14000、欧盟有机农业条例 (2092/91)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有机农业标准,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A级和A级两个等级。同时也实施了《有机食品国家标准》,如绿色食品白菜类蔬菜标准 (NY/T654-2002)、绿色食品茄果类蔬菜标准 (NY/T655-2002)等。但总的看,我国绿色农业还较缺乏,没有形成自己的标准,更不必说标准体系。

另一方面,对于绿色食品的认证,表面上看制度健全,有相应的法规,有从中央至各省、市一级的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但疏于监管的现象时有发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程序非常混乱,认证的机构很多,认证手段、方法及证书也均不一致。另外,许多并不具备绿色农业生产条件的企业也堂而皇之地披上了绿色农业的外衣,其产品也打上了绿色食品的标志,进行虚假的宣传,使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时分不清真假,而真正的绿色农业的产品反而败下阵来。

4.3 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分布不均匀

绿色农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晚,发展的时间短,总体上看其规模和层次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整个农业体系中占得比重还很小。一是绿色农业发展规模较少,辐射范围窄,影响能力小,截止2013年,我国现有绿色农业面积是1 214.13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95万hm2,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18%。其中产品达到绿色标准的数量很少。近年来,随着大家意识的加强,绿色农业发展较快,至2014年底,全国经过认证的无公害种植面积比重达14.6% (摘自国家统计局数据)。

二是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高,深加工产品数量很少且分布不均衡。种植业产品较多,水产、畜牧等产品较少。据统计2014年初级产品数占61%,深加工产品占39%,2014年绿色农业产品构成详见图1,可以发现农林产品占大多数,其他的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

4.4 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转化的结果较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测算,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内科技的贡献率为57.1%,而美国超过78%,尽管较过去已有大幅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贡献率还有提升的空间。长期以来,对于科研单位来说农业科研活动往往停留在理论层次,与实践脱离,取得的成果多是束之高阁,缺乏推广应用方面的研究,如在蔬菜水果的栽培研究中往往只重视产量为的提高,过分依赖于高水高肥的投入,而轻视对节工降耗、低碳环保、绿色安全等栽培技术的研究。另外,我国有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也想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但由于转化渠道不畅通,也制约了转化的结果。作为种植户来说也想得到最先进的种植技术,但苦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无法了解急需的技术,不能引导种植户进行绿色农业的生产。

图1 2014年我国绿色农业产品构成

5 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5.1 依靠科学技术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次农业发展的进步最终决定力量均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要把科技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不仅是利用自己的成果,也要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对于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果进行适度的改造。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讲在项目申请前就应考虑到该项目的应用前景,是否属于绿色农业的范畴,是否达到绿色农业的标准。从农户的角度来讲在生产中要严格按照绿色农业的相关规定进行生产,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不违规施用农药和化肥。

5.2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国外对于绿色农业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绿色农业生产有法可依,如美国出台了《有机食品生产法》、《2002年农村安全及农村投资法》,规定对于绿色农业实施补贴。德国出台的法律较多,有《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垃圾处理法》、《水资源保护法》等。日本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平直管理法》和《食品废弃物循环法》等[7-8]。上述的法律条文规范了绿色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对于国外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功不可没。而我国仅制定了一些标准,未出台有关的法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

5.3 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引领着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但在其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困扰。作为政府应鼓励其发展,给予其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如对于种植业为主的企业,可以鼓励其与农民签订协议,承包农民的土地 (原有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建立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照顾。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山西省的做法值得推广,省政府领导适时地提出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口号,涌现出多个龙头企业,仅上述这些企业进行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就达90多项,带动农户300万人[9]。

在绿色农业生产中农户也深深地体会到过去那种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标准化的生产,即使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也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力拔头筹,结合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这是农民自发地组织,但其的作用不可小视,但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低,对市场信息不了解,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没有完全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给予其领导,引领其走上正轨[10]。

5.4 扩宽市场,提升绿色农产品价值

对于绿色农业的真正含义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使其市场占有率增长缓慢,由于现在新闻媒体很多,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媒和舆论的力量,大力宣传绿色农业,使大家了解并认识它,同时让企业参加绿色农产品展示会,打造知名品牌,在同行业间政府也要加强管理,避免恶性竞争。适当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动种植户和企业的积极性,打击假冒产品,在适当的条件下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尤其要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引入电子商务等现代销售手段,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二维码追溯系统[11-12]。有条件的要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刘连馥.绿色农业初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4~67

[2] 党银侠.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8~12

[3] 刘连馥.从绿色食品到绿色农业从抓检测到抓生产源头.世界农业.2013,(4):2~3,6

[4] 朱绪荣,邓宛竹,施政.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况及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9):23~25

[5] 张爱民.关于绿色农业发展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3):61~64

[6] 黄国勤.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业信息,2008,(8):25~28

[7] 段清斌,吴长好,马新叶,王甜甜.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河南省息县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4):59~66

[8] 刘濛.国外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3,(1):95~98,101

[9] 张利国,徐翔.美、德、日有机农业开发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农业经济,2005,(6):62~63

[10] 王引荣,梁郭栋.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农业科学.2014,42(5):503~506

[11] 张希彪.陕甘宁接壤区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139~144

[12] 潘连公,陈彩能.甘肃省天水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1):889~9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GREEN AGRICULTURE

Wang Desheng
(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ern china),Qingdao,Shandong 265500)

AbstractGreen agriculture is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develops rapidly though it has a late start in China.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green agriculture,illustrated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China from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gree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farmers,and national policy,and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such as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not perfect standard,lack of management,small scale,low grade of products,uneven distribution,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ak social service system.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China,such as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supporting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farmer cooperatives,enhancing the value of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Keywords green agriculture;industry growth;reference significance;support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2-0226-05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238

收稿日期:2015-03-01

作者简介:王德胜 (1968—),男,山东烟台人,区委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农业方面。Email:1649881815@qq.com

猜你喜欢

借鉴意义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克拉克财富分配理论对中国财富分配现状的借鉴意义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论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重温《补锅》价值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