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长”通往“创造”
2016-07-17刘倩
刘倩
在学校的语境中讨论“创造力”,无法绕过“专长”的概念。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认为,有“专长”的人是已经将自己的技能磨炼到极高水平的大师;有“创造力”的人是使思维领域、实践领域或艺术表达方式发生转变的开拓者,他们推动某个领域发展,甚至创造出一个全新领域。前者指向高精通度,后者指向高创新性。
对于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而言,创造力的发展轨迹与具体领域的专长发展轨迹并没有太大差别。例如,屠哟哟先生研制出新型抗疟药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这‘创造性成就离不开她高水平领域特殊性专长、多年从事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学术经验以及与同事的专业合作。
因此,当面对“创造力”这宽泛概念无从下手时,学校教育可以从培养“专长”人手‘。
专长和创造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抑制控制能力
专长和创造力可以通过两个维度进行区分:抑制控制能力和认知灵活性。兼具抑制控制能力(抵抗干扰)和认知灵活性(进行发散思维)的人,更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只关注抑制控制的人更可能成为在某领域深耕细作的专家;只在认知灵活性上有优势却缺乏抑制控制的人容易成为空想家;如果二者皆无优势,就容易成为碌碌无为的人。也就是说,创造型人才在抑制控制能力和认知灵活性上都要体现出优势,并在二者之间进行一种平衡。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力培养却往往偏重认知灵活性而对抑制控制认识不够。
什么是抑制控制?狭义的抑制控制主要强调个体抑制自动但错误的反应、阻止或压抑无关信息或行为、排除或减少无关信息对当前认知加工任务的影响(Diamond,2013)。广义的抑制控制涉及自制力和自我调控。创造力是一个丰富的概念,更多涉及广义的抑制控制。
抑制控制可以培养吗?抑制控制作为个体众多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认知训练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脑成像研究表明,抑制控制与工作记忆、流体智力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关系密切,它们都激活了前额叶和顶叶的共同脑区(McNab,Leroux,Strand,Thorell,Bergman,&Klingberg;,2008; Duncan &Owen;,2000)。抑制控制的神经基础在儿童10岁之前不断发育成熟,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应该远远高于成人(Spierer,Chavan,&Manuel;,2013)。
如何培养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有一种不太需要专家进行方法指导的训练方法叫“专注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也译作“刻意练习”。专注练习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密集训练,旨在提高某一领域的特定技能。Ericsson(2006)认为,“专注练习”对于个体在学校获得学业知识、培养专长和最终形成创造力都很重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密集训练重要的是练习的“质”而不是练习的“量”。举个简单的例子,依据“专注练习”方法来看,“题海战术”是.定要摒弃的,学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犯错的地方,同一类型的问题只需要一两道,屏蔽无关干扰信息,这样才能练习并提高抑制控制能力。
为培养创造力而训练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除了根据认知训练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通过科学训练得以提高,还要注重抑制控制能力向认知灵活性的迁移。例如,采用游戏化的训练方式,提高训练方案的趣味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难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施建农研究员曾经指出,适应能力是一个人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世界时最重要的个人能力。在抑制控制能力和认知灵活性之间进行平衡,有助于培养一个人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卓越的适应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抑制控制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凸显。互联网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对自制力强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互联网为这类人提供了自学的知识宝库,例如大规模各专业领域的在线课程——“慕课”,供使用者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然而,对自制力弱的人来说,互联网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无边无际的信息迷宫中迷失前进的方向。这种影响甚至会渗透到狭义的抑制控制能力上,个体难以集中注意力,无关信息的干扰会影响正常的大脑认知加工过程。无论是在专长的发展中,还是在创造力的培养中,自制力的作用都是非常关键的。
创造力=知识力x想象力x自制力
我们假设在兴趣程度相同、外部环境资源类似的前提下,创造力=知识力×想象力×自制力,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创造力与专业领域的学识、丰富的想象以及自我调控能力成正比。需要注意的是,在知识的获得、想象力的开发中也都需要抑制控制的参与。更极端的情况,当任何一个维度的值为0,创造力发展潜能最终也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核心维度成分的缺失将会使其他所有维度的影响消失,例如,缺乏自制力(无法专注于目标问题)将失去创造力继续发展的可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从上述三大变量入手。
目前,培养知识力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确认和记忆的巩固。知识的确认在犯错后的改正中形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犯错,最重要的是对“为什么是错的”有充分的认识。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考试依然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短板的有效环节,对试卷的讲解应该是学科学习的重要一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通常会对学生错误率较高的地方进行重点解释,然而很多学生只会关注自己犯错的地方,忽视了每次都存在的猜测作答(虽然答对但并不确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考试时对拿不准的题目记下题号,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实现知识的确认。在记忆的巩固方面,教师通常会强调及时复习,却容易忽视运动和睡眠的力量。研究表明,运动让头脑更灵活,能够改善认知功能和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更新,因此学校需要保证甚至增加课间操、体育课的次数等。睡眠对记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后睡眠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细胞之间联结的形成(Guang et al.,2014),因此教师不妨减轻课后的作业量,避免重复机械性的复习,留给孩子更多睡眠时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想象力需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传统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是否牢记教师所教的知识,能否熟练地运用教师所教的方法、按照教师预设的框架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新颖、“古怪”的问题或没有采用“常规”方法时,常常被忽视,甚至遭到批评和嘲讽,以至于这种求新求变、独立思考的动机被打击,甚至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要力争给学生尽量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表达不同见解、提出新颖的问题和展示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例如增强发散思维培养的意识,无论任何学科,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不拘泥于已有的模式,一题多解或进行头脑风暴,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精神。另外,不要任何教學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目前很多教师喜欢采用这种方法),视觉的具象刺激会限制人类无穷的想象。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制力,需要注重发现每个学生对奖励方式的偏好以便给予及时的反馈,注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擅长的学习领域,建立个人专长档案,提供尽可能有效的教育支持。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挑战:在他能够有始有终地完成简单任务后;在他能够克服困难完成有难度的任务时;在他能够不受外界环境干扰、专注地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都要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肯定。自制力的提升也可以在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实现。可以改变课堂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身份互换,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负责节课的教学,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教师作为关键问题的提出者和温和评价者,作出评价时主要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时间的控制、对承诺的控制、对目标的控制和对忧虑的控制。培养专长、培养创造力,高级的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养成会令学生长久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