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待补缺口
2016-07-17管晓蓉
管晓蓉
高品质的数学阅读将引领个体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但当前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数学阅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各种误区。这使得数学教育的路越走越窄,数学的魅力被遮蔽。而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低质量的数学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
数学阅读主要是逻辑语言的阅读,有突出的学科特点。
一是抽象性。数学符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符号几乎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事物、现象,这使得数学可以成为所有科学的基础。由于年龄特点和思维的直观形象性等现实原因,小学生在学习符号运算过程中,对认识和理解字母表示数,用关系式、表格、图象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等思维过程表现出接受困难。
二是严谨性。数学概念、规律、符号、术语都非常严谨、准确,以至于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必须了解数学材料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如果忽略某个词汇,甚至某个字,很可能就谬以千里。
三是灵活性。数学材料中语意转换频繁,理解与表达均要求思维灵活。而复杂多样的符号语言、严谨规范的文字语言、内涵深刻的图形语言等,都是小学生有效数学阅读的瓶颈。
这明确了几点:数学阅读是有难度的,是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的。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并利用的常识,需要执教者更多在创设情境和语言转化等方面主动作为。
然而,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数学阅读教学误区重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包办阅读,越俎代庖。在实际教学中,不乏有教师为了达到“短时高效”,追求“省时省力”,往往多讲、少读,多说结果、少议过程,不知不觉中,研读数学教材逐渐成为教师的事,而学生的任务却沦为接受和倾听。那些本该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教师的越俎代庖中被阻断。
仓促阅读,蜻蜓点水。数学阅读讲究方法,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指导。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不完整,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只是蜻蜓点水。这导致到了五六年级,一些孩子面对稍微冗长些的题目还是读不进去。
低质量的数学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
从兴趣到能力,三步骤加深数学阅读体验
那么,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笔者认为,可分三步逐渐深入,由兴趣到能力,把学生带人数学学习的魅力王国。
第一步要激发兴趣,自愿阅读。兴趣一旦产生,人的各种感官会处于活跃状态,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或设置悬念,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课时,我先让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数,然后快速、准确地计算判读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好奇:老师也太神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步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具体可从四处着眼:
以“疑”导读。刨根问底的数学思考是儿童保持阅读兴趣的“加油站”。数学知识的引进阶段,需要教者着意引导启发。比如,认数和计算教学中的“满十进一”,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还要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要“满十进一”而不可以“满六、九等进一”呢?既然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并不都是小于1的,为何要命名为“小”数呢?……充满问号的数学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深入钻研,弄懂算理和事理,感受数学知识的必然性。
以“变”助读。教科书中的数学语言系统融合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领会,我们必须进行某种形式转变,将生活语言转变为数学语言,把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变为图表,把难懂的文字叙述转变为实物演示等,帮助学生找出隐含的数量关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以“辨”明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如教学《认识负数》时有一道练习题:2015年2月9日,江苏淮安中午的最高气温为8摄氏度,到了夜晚。时,气温下降了12摄氏度,那么夜晚。时的实际气温是多少摄氏度?练习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明辨“关键词”的语意并做好圈画。否则,肯定会有个别学生误读,或把“下降了”读成“下降到”,得出结果“12摄氏度”,或忽略关键词+8摄氏度”,把在“8摄氏度”基础上下降12摄氏度,误会成"0摄氏度”基础上下.降12摄氏度。
以“思”促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同一问题,把一种数量关系“换种说法”,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例如:“某单位270人,女职工和男职工的比是5:4,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其中,关键句“女职工人数和男职工人数的比是5:4”,可换成“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4/5”,“女职工人数相当于男职工人数的125%”,“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多1/4”等。
第三步要帮助学生养成乐于阅读、主动交流的習惯。
数学教材是学生数学阅读和学习的优秀载体,教师要敢于把“主体”还给学生,并明确自己的角色:通过设置问题、创造情境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思考地阅读。
比如,教学“平角”时,常有学生误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可设置“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的讨论,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应延迟评价,并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中“平角”的定义,进一步明确: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个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只不过这两条射线位置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已,绝不能将之看成.条直线。经过这.过程,学生自主理解了平角和直线的区别。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如编写阅读提纲,进行阅读批注等。
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学习“比的意义”后,可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习《认识小数》之后,可布置学生去查找“小数”是由谁研究出来的?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学生将以探究者的身份深入课外阅读。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视角,向学生推荐适合的数学科普读物和报刊等,作为他们课外阅读的补充材料。
阅读是输入,交流是输出,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要努力创新交流平台,如在教室环境中布置“数学角”,引入数学游戏,在活动中定期开设“数学沙龙”“数学阅读成果汇报会”“数学知识大擂台”“数学制作小能手”以及全校性数学文化节等,又或在班级建立QQ群或微信群,开展“头脑风暴”等,为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供多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