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节到人”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思考

2016-07-15何周源

中学物理·初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视域物理笔者

何周源

所谓“包节到人”,指的是将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节内容都下放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在“包节到人”视域下如何有效推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呢?笔者认为应该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本文就该话题结合教学实例谈几点笔者的思考,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1“包节到人”视域下的合作学习的特点

基于“包节到人”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1.1任务为导向

学习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学习如此,包节到人的合作学习亦是如此,我们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应该引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具体的可实践的任务,引导学生围绕着任务进行探究,任务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可以是阅读教材,可以是具体的问题,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可以是物理习题.任务是我们进行合作学习的载体和支架,领引着学生的合作学习由浅入深有序地展示.

1.2师生、生生多维互动

包节到人的合作学习,必然涉及到独立探究,每个学生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方法是否科学,如何想到探究的,这些都需要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反馈,因此多维互动性是包节到人的合作学习的一大特点,其中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是点对点的交流、反馈与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其他学生通过讨论平台进行大范围的研讨,充分体现师生的教学主体性和合作学习的互动性,如图1所示.

1.3同伴互助

包节到人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建设很关键,建立的学习小组应该满足组内具有层次性,组间相对平衡的原则,这样不仅有利于组间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组内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共同提升,小组内部的学生物理成绩好的学优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讲给组内其他学生听,比如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学会了讲给C层的学生听,因为学生的思维比较接近,在A层次的学生教C层学生的时候,相对A层次的学生而言,B层的学生独立学习时间拉长,他们有能力学好,最后BC两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和固化认知.

1.4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学习

包节到人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从接受情境到合作交流得到结论都应该以自己的发展和学习需要为主线有序开展,那么这个过程中教师和班级其他同学充当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充当合作者的角色,旨在促进自身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具体关系和学习流程如图2所示.

2“包节到人”视域下合作学习的策略

“包节到人”视域下的合作学习既然有上述几个特点,那么,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优化呢?下面就具体的策略进行分析.

2.1大胆放手,先学后教

“包节到人”意味着让学生自主处理教学内容,包节到人需要我们大胆的放手,那么大胆放手的结果如何?哪些知识还需要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探讨呢?为此,笔者认为应该转变当前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充分先学,让学生自主分析教材结构,阅读教材,收集素材,相互讨论,将学习的初步成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疑虑暴露出来,并以此为课堂生长点再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学习初二物理中的“密度”这部分内容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先学,具体的做法如下,笔者抛出一个与生活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这节内容的自主探究和学习.

问题:一桶水用去了一半,剩下的水的密度会怎么变化?

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见过一桶水变成半桶水,但是只考虑了体积和质量的减少,并未考虑密度的变化,那么到底密度如何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思考.而且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肯定也是有序探究的,一桶水变为半桶水,体积变化了多少?质量变化了多少?然后如何计算密度?顺着这样的思维,学生最终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密度”的概念,明晰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一个物理量.

2.2以学定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包节到人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如何检查和施教呢?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需要监控、反馈和进一步深度探究的.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我们无法确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是否都理解和掌握了,是否存在认知上的误区,还有有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的理解趋于表面化,这时需要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实时的监控,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置具体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包节到人”是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自主学习,但是不可缺失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例如,初二很多学生对“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容易片面化,而“力”是整个初中阶段甚至是到高中阶段较为重要的概念,采用“包节到人”的模式让学生学习后,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力”但是却很少找到“反作用力”,还有很多学生举的例子都集中在“接触力”这个层面上,学生的学习出现上述问题是什么原因呢?如何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力”这个概念呢?笔者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设置了如下几个环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抛出可实践的问题:用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

设计意图:引入力的符号和单位.

(2)抛出具体情境,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拿起削好的铅笔,竖在课桌上,用手指压笔尖,接着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生成问题:明明是我们对铅笔施加力,为什么自己的手指会疼?你除了疼,还看到了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引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同时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之一——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3)给学生提供实验小车、条形磁铁,让学生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开放学生设计思路,学生在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力是成对出现的,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同时选择了磁铁这个物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联系到非接触力,进一步联系生活发现重力也是非接触力,拓宽对力概念的理解.

2.3适当引导,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向性

学习的方向性决定了课堂探究的质量,对于包节到人的合作学习模式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逻辑性思维还不是很强,虽然有小组合作,但是还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笔者有时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适当地提示,提高学生探究方向的明确性和有效性.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研究纸锥的下落速度”的有效性,提高探究的质量,笔者给学生如下提示.

(1)怎样对纸锥的下落速度进行测量,你所依据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2)该实验中你需要对哪些物理量进行测量?

(3)该实验的完成,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4)请结合你的实验思路,设计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5)思考与讨论:总结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纸锥下降速度?请谈谈验证猜想的方法.

总之,包节到人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本着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 充分解放思想, 以合作学习为主要课堂模式,同时也要注重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引导,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空间与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收获.

猜你喜欢

视域物理笔者
留言板
老师,别走……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