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实验研究
2016-07-15王兰
王兰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物理实验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特别是那种按部就班的实验操作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目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则可以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本文以“目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就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物理实验的开展.
1明确运用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大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物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讲解上,同时学生也将学习的精力过度放在背诵和记忆教师所要求的物理实验操作步骤上,而很少思考每步实验操作的含义及其具体的实验原理,以至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完全成为了按照教师的要求来按部就班的机械性操作.在这种实验操作模式的指导下,学生只是一味地按照有关的实验要求和步骤来进行操作,自身思维的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更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而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的根本原则,所以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而“目标—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则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提出、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验操作问题,从而可以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全面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真正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物理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角色,物理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学习特点等来合理构建一个符合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的“目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而就“目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策略而言,其主要包括“目标”、“互动”和“探究”三个教学环节,其中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物理教师开展物理实验的具体教学目标,比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相关的实验原理等;“互动”既包括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即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就自己在做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疑惑点或者问题等同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解决有关物理问题的目的;“探究”则是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就有关的物理问题进行自主分析、思考和探究,以验证自己对于有关物理实验原理理解的正确性.如此一来,借助“目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可以就有关的物理实验内容进行自由表达、质疑、讨论和探究,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例如,针对有关教材中的“观察水的沸腾”这部分的物理实验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该部分的物理知识,物理教师可以将其变成“探究水的沸腾”,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于水沸腾部分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在新课标下,学生取代教师而成为了物理实验教学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这一角色就可有可无,教师只是由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主导者”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者”.可以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教学需要重点考虑的一对关系,同时这也是活跃实验教学氛围的重要条件.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中,大多数物理实验指导教师大都没有意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以至于他们大都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重视讲解方面的内容,却忽略了实验操作中的有效互动,从而使学生无法感受到物理实验操作的实际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形象在课堂上的构建,部分物理实验教师同学生之间还存在严重的“敌对”心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并且叛逆心理比较强的学生,甚至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会成为学生讨厌教师和物理实验操作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师生之间和谐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在“目标—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物理教师必须要切实注重“互动”的注重性,即要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目的.
为了可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效果,物理教师可以将平时的物理演示实验由自己操作换成学生的自主实验和观察,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口和动眼机会,同时教师也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问题进行互相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解决他们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难点,从而增强学生实验操作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平均速度的测量”这部分物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部分的物理知识,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明确平均速度的具体概念,而不必直接将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要为学生合理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生活中有关平均速度的实例有哪些呢?通过提前的师生互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物理教师可以从班级中指派四个人,并测出他们从课堂后面直线走到黑板部位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借助具体的数据来为学生表述平均速度的具体物理概念.此外,物理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并非一定要用专门的实验器材来开展物理实验,只需要借助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即可达到增强师生互动的目的,比如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土电话等实验的制作都可以有效地加强师生互动,从而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3践行探究实践,增强实验效果
借助探究实验的开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当前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这也正是“目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要求.但是为了确保探究实验开展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切实结合物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综合确定,以最大化探究实验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自主探究实验的开展,学生也可以验证自己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以及相关物理结论或者原理是否正确,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物理教师必须要切实践行“目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下的自主探究实验,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实验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针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这一物理探究实验,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探究,在结合已学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来共同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同时需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有关的电路来探究这一物理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在自主设计电路以及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线路连接以及电流表的读数等相关方面的电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总结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具体特点.又如,针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物理探究实验,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来进行具体探究,比如吸管喝水、自行车打气以及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潜等均可以反映物理概念的教学.这种教学效果要远好于单纯的讲述.
总之,“目标—互动—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从而可以达到活跃实验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效果的目的.本文重点就“目标—互动—探究”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