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南坡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2016-07-15张理华
张 理 华
(安庆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大别山南坡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张 理 华
(安庆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要:以大别山南坡皖河石牌水文站的径流量、含沙量与输沙量作为流域水土流失的相关性指标,研究其水土流失成因和发生时间,提出水土保持策略与措施。皖河输沙量变化与含沙量、径流量波动有正相关性,表明暴雨型降水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6-7月暴雨期是水土流失高发时段。继续做好水土保持,策略与措施直接针对6-7月份的强降水过程。
关键词:大别山;水土保持;皖河径流量;含沙量;输沙量
DOI:10.13757/j.cnki.cn34-1150/n.2016.02.026
亚热带季风区中低山地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即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也难遏制,相关的水土保持研究很多[1-9]。安徽省将大别山区岳西等6县列为水土流失重点整治区。以大别山南坡的河流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作为流域水土流失的相关性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结合实地调查研究,探讨水土保持策略与措施,对亚热带季风区山地的水土保持有参照意义。
1研究区域概况
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与河南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30°10′-32°30′N,112°40′-117°10′E,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峰众多,海拔1 500m左右。地质构造基础是古生代华力西中期的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主要由前震旦纪地层和侵入岩构成,以花岗岩、片麻岩等为主,风化程度深。坡度多在25°-50°。山间河漫滩和阶地平原狭小,是主要农耕区。山区水库众多,大小不等,皖河、淠河等河流的中上游都在山区。
山地南北两坡分别属长江与淮河水系,河流分布呈放射状。山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量丰沛,多年平均气温16.5 ℃,多年平均降水量1 440mm、蒸发量894mm、径流深749mm,降水集中于夏季。上游山区径流深超过850mm,径流系数偏高。径流量随降水波动大,坡陡流急,侵蚀力强。
山地森林覆盖率为50%-70%,建群种以马尾松、杉、栎为主,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植树造林的成果。油桐、油茶、乌桕、漆树等经济林木在低山丘陵区分布广泛。
水土流失缘起历史上的乱砍滥伐和盲目开垦,水土保持研究经历30余年,虽经长期生态修复,大别山区仍然是水土流失重点区域。
2研究材料及分析
2.1年径流量与输沙量
大别山南坡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下降,河流短小,向东南汇聚入长江,其中皖河中上游水系规模较大,有代表性。河流输沙量是反映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指标。皖河干流出山口后有石牌水文站,提取皖河1965-2010年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数据,如图1所示。
图1皖河石牌站1965-2010年年径流量与输沙量
河流径流量(Q)与输沙量(V)为直线关系,即V=QS,式中S为含沙量。分析图1,曲线波动特征显示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并非简单直线关系,说明含沙量(S)不稳定。计算1965-2010年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0.687,偏低。追究原因,可能是年际降水量或降水强度的差异,不同年份含沙量有较大的变化,导致径流量与输沙量的直线关系变得复杂。
图1反映,1965-2010年输沙量有明显下降趋势。46年来,平均年输沙量为55.28×104t/年。年输沙量变化特征可分两个阶段,1997年以前输沙量较大;1997-2010年,输沙量显著性下降,意味着水土流失量减少。分析与20世纪70年代后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提高有关。经过20年积累,至1997年后,森林对水土保持的贡献开始显现。
2.2年径流量与年平均含沙量的相关性
1965-2010年,皖河平均年径流量为33.2×108m3。大多数年份,年径流量波动范围为20×108-50×108m3,超过此范围的是洪水年或枯水年,如1969、1978、1893年等年份,年径流量出现极端值,如图2所示。
图2 皖河石牌站(1965-2010)年径流量与年平均含沙量
图2中年径流量曲线与年平均含沙量曲线显示正相关,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关性显著;洪水年份和枯水年份的正相关性显著。计算两者1965-2010年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0.291,并不高。实际上年径流量与年平均含沙量并无因果联系。曲线显示的正相关现象作如下解读:年径流量大或洪水年,暴雨多,强降水打击地表,洪水冲刷河床,导致强侵蚀作用,含沙量升高;而平水年份,暴雨型降水不多的情况下,二者不显示相关性;枯水年份,降水量小,暴雨少,侵蚀作用弱,年平均含沙量偏小。
年平均含沙量变化也分两个阶段。1965-1997年,多数年份变化幅度为0.18-0.32kg/m3,洪水年有极大值,枯水年出现低值,1969、1978等年份都很典型。1997-2010年,平均含沙量波动区间显著性下降,基本都在0.18kg/m3以下,反映水土流失量下降,与输沙量变化特征一致。计算1965-2010年年平均含沙量与年输沙量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0.825,相关性更显著。
综合上述分析推断,降水多,暴雨多,径流量大的年份,年平均含沙量大,全年输沙量大大增加。1969、1978、1893等年份,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含沙量相差也很大,二者同时出现峰、谷,而其年输沙量相差更大。以图中数据计算,1969年(洪水年)年径流量61.98×108m3,输沙量289.9×104t;1978年(枯水年)年径流量11.3×108m3,输沙量12.4×104t;两年份对比,径流量相差4.5倍,而输沙量竟相差22.3倍。反映洪水年份出现大量水土流失,而枯水年份水土流失量很小。
2.3月平均径流量与含沙量显著正相关
季风区河流月平均径流量因夏季风带来降水等原因变化很大。皖河石牌站月径流量波动与月平均含沙量变化如图3所示,呈显著正相关。
图3 皖河石牌站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月平均径流量与含沙量
1996年(丰水年)径流量54.44×108m3,集中于6-7月份。7月份平均径流量1 250m3/s为最大,相当于最小月(2月,13.9m3/s)径流量的90倍。7月份含沙量为0.24kg/m3,而最小月份(8-12及1、2月)为0。月平均径流量与月平均含沙量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0.785,呈显著性正相关。
枯水年径流量和含沙量也反映了上述特征。1978年为典型枯水年,径流量集中于上半年,下半年很小。5-6月份径流量最大,但也低于100m3/s;含沙量较大,6月为0.16kg/m3;7-12月径流量很小,含沙量也很小,8、9、10和12月为0。月平均径流量与月平均含沙量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0.658,也呈显著性正相关。
由此可见,月平均径流量与月平均含沙量的正相关性更为显著。反映降水多的月份,降水强度大,含沙量大,与上述推断结果有一致性。表明输沙量集中于多雨的6-7月,出现大量水土流失,而其他月份水土流失不明显。
3调查实证
调查皖河流域中上游干、支流长河、皖水和潜水流域的典型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皖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分布区域
资料来源:安庆市水利局2005年流域规划统计数整理成果。
大别山区是长江中下游交界的暴雨中心之一,降水集中在5-9月。多年平均暴雨次数为5.2次,6-7月份暴雨频次占全年的81.9%。流域多年平均24h暴雨量为125mm。暴雨与洪水发生高度一致。相对应的是洪水暴涨暴落,冲刷力强、含沙量大和破坏力大,但历时短。
水土流失区山坡坡度多为30°-40°,最陡达70°。河谷底部基岩裸露,河岸多见崩塌、滑坡的风化层。各支流出山口以上河道洪水过程多以单峰为主,洪水历时一般1-3天。
表1中重点区域土壤侵蚀的成因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陡崖与深切割沟谷伴有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侵蚀形式整体以面蚀为主,也有沟蚀。面蚀伴随农耕、造林、垦荒、建筑材料开采及修筑公路等人为活动和生产过程出现,特点是侵蚀总量大,显见度低,潜在危害大。土层较厚的坡耕地,细沟侵蚀是面蚀的主要形态。沟蚀有集中性,偶发性,显见度高的特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常伴随暴雨洪水发生。
大别山区现有森林以针叶林为主,多为单一纯林,森林生态稳定性不高,林下灌木、草本少,涵养水源与阻滞径流的能力有限,急需林相更新和生态保育。经济林地的地被覆盖率为30%-70%,山坡耕地80%以上属梯田。
4结论与建议
20世纪末,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现象有显著改善。中低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较高水平仍然会发生水土流失。皖河输沙量与年平均含沙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年径流量也呈正相关。年径流量与年平均含沙量也呈正相关,洪水年与枯水年的相关性显著。月平均径流量与月平均含沙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了暴雨型降水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坡度陡峻、河谷幽深,岩层风化强烈也是重要因素。同时也表明6-7月暴雨期是水土流失高发时段,输沙量大,尤其是多雨年份,实地调查证实了分析推断。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好水土保持,主要针对6-7月份的强降水过程,做好以下工作。
1) 调整产业结构和农田耕作制度。大别山区传统农耕制度是两熟制,夏收后农田裸露率高,翻耕、松土都会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对强降水打击很敏感,遇暴雨即形成面蚀。抛弃传统的双季稻种植,扩大山区特产作物轮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确保6-7月份农田绿色全覆盖,抵御暴雨和坡面片流对土壤的侵蚀、冲刷。
2) 限制暴雨多发期的挖掘性施工。涉及土地挖掘的工程施工和弃渣堆积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修梯田形成的高陡边坡、弃渣弃土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设集中的城镇或采矿采石区、道路建设施工区,都是水土流失重点区。
建议大型工程施工前必须设计水保措施,禁止在6-7月间挖掘性施工。
3)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山坡防护工程通常有梯田、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等。在陡崖与深切割沟谷建设挡土石墙、石坊、山洪排导沟等。山沟治理工程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等。对主要河流的水能资源实施梯级开发、综合开发,保证防洪、拦沙,控制和稳定径流,减轻河床冲蚀,降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率。
4) 改善森林结构。当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再提高已不现实。水土保持需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改善森林树种结构,补充乡土树种、阔叶树种,提高郁闭度,改变针叶林树种单一状况;二是改善植被结构,恢复林下灌木、草本植被。未成林造林地是重点水土流失区之一,必须保护草被。坡地改梯田或新开辟营林造林地必须与植草相结合。
5) 保护经济园林草被。桑、茶、果、中药材等经济园林是山区主要经营方式之一,有良好扩张前景。当前林下草本覆盖水平普遍低,大多数园地抚育与耕地种植相似,山民有园地除草的习惯,必须调整园地作业,禁止6-7月地表裸露,保护草被,阻滞地表径流。
参考文献:
[1] 张理华, 张群, 周葆华.安徽资源环境[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周峰. 东大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水土保持,2011(2):52-53.
[3] 张文普, 赵小蓉, 王昌全,等.五官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 . 水土保持通报,2010 ,30(1):195-198.
[4] 宋洁. 土石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J]. 水土保持, 2011(16):54-58.
[5] 张新玉,杨元辉. 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水利, 2011(12):58-61.
[6] 史志刚.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综合防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12,19(5):39-42.
[7] 晏清洪,原翠萍,雷廷武,等.降雨类型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2):169-175.
[8] 徐涵秋,何慧,黄绍霖.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13,33(10):2954-2962.
[9] 林娜,徐涵秋,何慧. 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长汀河田盆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3,33(10):2983-2990.
InvestigationandStrategyStudy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theSouthofDabieMountains
ZHANGLi-hua
(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qingNormalUniversity,Anqing,Anhui246133,China)
Abstract:Therunoff,sedimentconcentrationandsedimentloadofWanRiverhydrologicalstationinsouthDabieMountainwereusedascorrelationindicatorstoinvestigatetheregularityandpossiblecauseofsoilerosionwhichfurtherprovidedthestrategiesandmethods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sedimentdischargevariationofWanRiverwaspositivelyrelatedwiththefluctuationofrunoffandsedimentconcentration,indicatingthatrainstorminJuneandJulyisthehightimeofsoilerosionandthestorm-typeofprecipitationistherootcause.Thekeystrategies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houldbedirectlyfocusedontheheavyrainfallinJuneandJuly.
Keywords:DabieMountai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runoffofWanRiver;sedimentconcentration;sedimentdischarge
* 收稿日期:2015-08-10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021011)。
作者简介:张理华,男,安徽宿松人,安庆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资源开发。 Email: zhanglihua@aqnu.edu.cn
中图分类号:S7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260(2016)02-0106-05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08 12:57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150.N.20160608.125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