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转型期聋校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浙江省聋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述评
2016-07-15沈玉林
· 本刊记者 沈玉林
探索经济转型期聋校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浙江省聋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述评
·本刊记者沈玉林
背景
2015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无声世界”走出创业路》,报道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聋人职业教育典型事例。12月5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及分管副厅长对此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考察、总结、推广该校的职业教育经验。2016年1月12日,浙江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各聋校校长,对衢州特教学校的聋人职业教育进行实地考察、交流和研讨。浙江省在传统聋校职业教育基础上,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当地产业优势、地方传统文化、聋生潜能特长、学校资源特点,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期的聋校职业教育新路。
新理念: 充分地就业、 体面地工作、 尊严地生活
职业教育是聋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聋生具有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与能力,能够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同时也使自己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提高生活品质,这是聋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聋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
职业教育与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与区域产业特征和地方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大众创业、全民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为聋人提供了充分就业的良好机遇,也对聋校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挑战。
浙江是我国商品经济发达省份,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大环境下,浙江省各聋校把职业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传统职教项目中注入新元素、在原有项目基础上拓展新外延、在以往发展途径上寻找新出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职业教育新局面。
浙江省聋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念更新。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王炳洋校长认为,职业教育不只是让聋生有“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个“饭碗”,能“自食其力”,而是要让他们能“充分地就业、体面地工作、尊严地生活”,这是一次职教观念的更新与提升。
“充分地就业”就是要让每一个职高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努力做到不让一个聋生失业;“体面地工作”就是让聋生能通过辛勤劳动,发挥专业技能,靠智慧、能力、特长以及努力和毅力,以优良的劳动质量,获得企业和社会的接纳与尊重,而不是仅靠体力,从事简单的劳动;“尊严地生活”就是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劳动过上与同龄健听人一样甚至更好、更有质量的幸福生活。
新模式: 专业·社团·基地
如何使新理念落地生花,确保职业教育健康、优质、可持续发展,这是浙江省聋校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对此,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回答是:建立一个“专业·社团·基地”的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社团活动为补充、以基地建设为推进的职教新模式。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压舱石”。专业建设是职教之本,没有专业或没有合适的专业,聋生的学习就会漂浮不定,就会不稳不实,难以取得实效。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加强专业建设,以此作为“压舱石”,来稳固职业技能的基础。该校从2005年起,精心设置了细纹刻纸、陶瓷艺术、园林绿化、美甲等四大专业,这四个专业既符合市场所需,又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每个学生可同时选择两个专业,专业技能教学质量有了可靠保证。细纹刻纸和陶瓷艺术专业毕业生90%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从事刻纸和木雕工作,深受企业欢迎,一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毕业生毛晓浪被评为“衢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徐卫华在浙江省首届百位技师技能大赛中获金奖。
职业技能社团是职业教育的必要补充。聋生间个体差异较大,有限的职教专业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职业学习需求。如有位下肢瘫痪的聋生,学不了这四个专业,上课时就“随班就坐”。发展“职业技能社团”能使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课程。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先后推出了刺绣、插花、蛋糕制作、室内摄影、花木嫁接等10多个职业技能社团,满足了学生的特殊需求。那位肢残学生加入插花社团,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插花技艺,在衢州市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插花组第一名,在省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第三名。
技能社团学习方式比专业课灵活,有的社团是一对一教学,学习时间有保证,但学习考核很严格,同样按照专业学习方式考核,并与劳动技能等级考试相结合。技能社团还能有效解决专业设置有限、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让学生“一专多能”,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拓展了职业教育的空间。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可靠保障。实地训练是就业前的岗位模拟,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训基地就是工作技能形成与提升的平台。许多聋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都缺少实训场地,学生基本是“学在教室,动在教室”,实训基地薄弱成了制约职教发展的瓶颈。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把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职教的保障,每个专业都创办了实训基地。目前有“三衢细纹刻纸基地”“美地亚美甲基地”“青少年宫陶艺基地”和“童村园艺基地”。基地教师有32人,其中外聘教授、工美大师、高级技工12人。每个基地按学以致用的原则与要求进行设计,按学习、实践、实战、就业区块进行划分。实训基地还发挥创业“孵化器”的功能,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再通过基地实践操作,激发起创业热情,掌握了创业本领。现在,学校成立了绿化养护创业团队,承接了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等的绿化养护工作。“美甲饰界创业团队”在闹市区设有店面柜台让聋生进行创业实践。
新经验: “一生一表”, 量身定制个性化职教课表
特殊教育的本质是个别化教育,聋校职业教育亦如此。目前,聋生个体间差异增大,多重残疾比例升高,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均不能采用统一的课程课表。杭州聋人学校开展了选择性课程改革实验,在“一专多能”基础上进行了“一生一表”的职教课程改革,让聋生根据自己特点及需求,从课程序列中选课,形成个性化课表,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实现“一生一表”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职教课程体系。杭州聋人学校设置了“四课一活动”的职教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康复课程、1+n专业技能课程、社会实训课程、校园主题活动。公共基础课程是必修课,包括德育课、文化体育课、礼仪和生活技能课等;康复课程主要有沟通与交往和心理健康课;“1+n”专业技能课程由必修的基础课程和自由选择的微课程构成。“1”指计算机及应用或美术设计与制作基础专业课程。“n”是就业技能类的微专业,如手工制作、信息录入、电子商务、动漫制作等;社会实训课程是必修课程,包括到企业见习、假期自主到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校园主题活动是开展系列体验式的主题活动。
杭州聋人学校实施“一生一表”后,聋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改变了以往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被动学习状态,在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取得了喜人成绩。3年来,有125人次取得相关技能证书,38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级书画比赛中获奖,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收入不低于同龄健全人,有的还获得了企业优秀员工称号。
新途径: 依托文化产业优势, 开拓“非遗”传承项目
浙江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厚,文化产业发达,具有职业教育的地方优势。全省各聋校紧紧抓住这个优势,瞄准当地文化与旅游市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方面,开发出了适合聋生特点的职教项目。
湖州的羽毛扇制作。湖州位于太湖之畔,文化历史悠久,羽毛扇制作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州市康复学校紧紧抓住地方文化特色,开设了“湖州羽毛扇制作”专业。在项目选择初期,他们走访湖州天工羽毛扇研究所和相关博物馆,拜访羽毛扇制作技艺传承人,查阅相关书籍,成立了羽毛扇制作工作室,聘请羽毛扇研究所退休工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曹玉芬指导教学,配备专职教师跟曹老师一同上课学习,编写了《湖州羽毛扇制作》校本教材,拍摄了教学微课。通过实践,学生学会了羽毛扇工艺制作,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加了审美和创新素养,提高了动手操作和就业竞争能力。
丽水的商品油画。丽水,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古堰画乡”更是山水如画,吸引了无数画家来此创作写生,形成了“丽水巴比松画派”,大大推动了商品油画文化产业的发展。丽水市特殊教育学校紧紧依靠这一地方产业,开设了商品油画课程。他们改革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特点,与“古堰画乡”油画创作生产基地联合办学,形成了立体化培训模式。学校调整了课程结构,小学1至3年级开设儿童画课,4至5年级开设水粉画、国画课,6至8年级开设素描、色彩课,9年级开设商品油画基础课,高中3个年级开设商品油画课程。他们贯彻“教学——就业一体化”思想,做到教材与任务一体化、教室与工厂一体化、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绍兴的手绘工艺浮雕。绍兴是个文化古城,绍兴黄酒名扬全国。中国黄酒集团作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企业,生产的黄酒以及工艺浮雕酒都具有很好的市场。浮雕酒的浮雕手绘是一项传统工艺,技术含量高,但后继乏人,而这正适合聋生学习和掌握。2010年,绍兴市聋哑学校抓住机遇,瞄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产业,开拓了新的职教项目。他们与中国黄酒集团古越龙山浮雕工艺分公司建立了“校企联盟”,进行深度合作,对职高聋生进行培训,学校现已成为该公司的教学实践基地、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他们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企业中级、高级工艺师(技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与实训计划,共同考核学生。企业提供原材料和设备,指导实训和师资培训,以企业标准进行评价,并提供实习岗位。目前,实训基地能够完成浮雕手绘工艺全套制作流程,具备月产600余坛1公斤装工艺浮雕酒的生产能力,且全部通过质量验收,成为市场畅销产品。2012年6月至今,历届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了黄酒集团,成为国有上市企业的正式职工。
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学习植物嫁接
新未来: 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
聋人是社会弱势群体,聋人职业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同情、关心和呵护。但市场不相信眼泪,聋人必须凭借过硬的技术、可靠的质量、诚信的道德以及个性化的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得住、立得稳,最终赢得市场、赢得未来。因此,聋校教育必须重视、培育、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浙江省聋校重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优化专业设置,完善配套建设,着力提升传统职教项目。如把烹饪专业从原来的“一灶一(煤气)瓶”,发展到现在具有专业水准的煤气管道烹饪灶台,有专门的操作台,操作条件大大改善。面点专业从“一团面粉一张桌”,发展到现在拥有搅拌机、发酵箱、烤箱等一系列齐全的设施设备。
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与钜轩微维修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具有行业竞争力、科技含量高、富有特色的“汽车微维修”专业,为顾客提供轮毂修复与改色、快速补漆、大灯修复项目与改色、喷涂彩绘、汽车内饰修复与改色等特色项目服务,实行培训、实习、就业一条龙的聋校职业教育。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采取“卫星班”的方式,与普通职业学校合作培养聋生,使聋生能进入普通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利用普通职校的师资及场地,配以特教学校职业技能指导师,为聋生提供更多的就学与技能培训途径。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创建专业工作室,引进行业大师,构建校园“师徒制”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技能。学校拥有3大类专业,10个小类别分项,设立了泥金彩漆工作室、金银彩绣工作室、布衣工作室和面塑工作室等6个工作室。工作室教师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同时梳理教育教学技法,整理制作技巧,拓展项目理论知识,巩固和提高技能水平。
浙江省聋校职业教育正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此次会议希望,全省各聋校认真落实省教育厅要求,学习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联系本地本校实际,“读别人的书,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聋校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聋人劳动者。
(配图摄影: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