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人物造型初探
2016-07-15李佳潞
李佳潞
[摘要]唐山皮影影人雕刻工艺复杂、造型精炼、形象俊美,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璀璨瑰宝。本文就唐山皮影发展的历史、造型特点等方面对唐山皮影影人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唐山皮影 造型艺术 影人
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已入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作为中国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唐山皮影的材质非常特殊,采用的是驴皮,故又称为“驴皮影儿”。它结合了中国剪纸、绘画、雕刻等工艺美术的造型艺术,自古就有“方寸驴皮,尽显神奇”的美誉。
唐山皮影从金元时期传播到此,通过与当地文化艺术的融合,在明代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并开始向外流传到东北及北京等地。唐山皮影在唐山这片土地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物造型在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的造型形式多样,融合了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及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其造型样式与制作工艺都别出心裁,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色彩艳丽,极富表现力,具有非常显著的直观艺术效果。
一、唐山皮影影人造型
唐山皮影的影人分为头茬和戳子两部分,头茬就是影人的头,戳子就是影人身子。唐山皮影的影人大小历经几次变化。最早的影戏称为“大影”,影人高大,但是制作粗糙,演出时唱腔单调,操纵起来很不灵活。后来为了演出方便,将影人尺码改小,整个影人从头到脚不超过一尺,如五寸人、七寸人。尤其以七寸人持续的时间最长,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影人几乎都是这个尺寸。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50年代后期随着影窗的改变,影人开始放大,发展到一尺二、一尺五、一尺八、二尺二、二尺五等。影人越大表演的难度也越大,演员通常采用的影人为一尺八。
唐山皮影影人造型一般侧重于物象侧面的形象表现,在透视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从雕刻上看,有“阳刻”和“阴刻”之别。去皮留线的为阳刻,去线留皮的为阴刻。唐山皮影中的“生、小、髯”等头茬均为阳刻,“大”为阴刻,而“丑”行里既有阳刻也有阴刻。所有头茬的头帽冠饰和身子都为阴刻。这样在一件小小的影人中阳刻与阴刻协调配合,使影人看起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为满足观影受众的要求,影人造型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因表演的需要影人的手臂过膝,表演者需要通过手臂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人物形象采用的是传统戏曲中“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处理方法,忠奸分明,一目了然。
二、唐山皮影影人角色的造型设计
唐山皮影的人物行当齐全,个性鲜明。根据影人的脸谱样式与唱腔的不同可分为生、小、髯、大、丑五个行当。
“生”在唐山皮影里专指小生,可分为文生和武生。生的造型非常俊美,脸部镂空,阳刻,俗称“净脸”或者“素脸”。这样的镂空在影窗上显现出来的都是白色,也就是白脸小生。从额头到鼻子只有简单的一条线,眼睛细长,眉毛从眼角勾上去,嘴很小并且上挑。再加上服饰,文生文质彬彬,武生显得雄姿英发。“生”一般是正面形象,但有的性格比较诡计多端、心狠手辣的就在眉毛上多刻上一点,还有的是在额前和鬓角多刻出一些装饰,加以区别。
“小”属于旦角,与“生”的造型非常相似。阳刻,镂空脸,凤眼直鼻,小口上挑。与“生”的不同是佩戴耳环,多留有刘海,在额发交界处的线条略呈弧形,突出了女性柔美的特点。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小”这一行当大致可分为正小儿、花小儿、待字闺中的闺门旦或者舞枪弄棒的刀马旦。
“髯”属于净角,造型和“生”相同,阳刻,镂空脸,不同的是带有胡须,根据人物年龄的不同可分为三髯、五髯、长髯等。老生是中年男子角色,造型雍容庄重,为性格刚毅的正面人物。胡须颜色表示人物年龄,其造型刚劲挺拔、质朴醇厚。
“大”类似于戏曲里的“净”,但并不完全相同。造型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阳刻,镂空白脸;还有一种是阴刻,它的头部不是镂空而是保留了皮质,比起其他影人更加丰满,也叫“肉脸”。肉脸影人常根据性格特点被涂染成绿、黑、红三种颜色,加上镂空白脸,“大”就有白脸、绿脸、黑脸、红脸四种类型。大多数情况下白脸是反面形象,而绿、黑、红脸为正面形象。白脸造型前额突出,眉毛特别长眼睛特别大,鹰钩鼻子,一般都有长长的胡须,看上去非常凶恶,又极尽奸态。绿脸造型豹头环眼,扫帚拧眉,胡须以虬髯居多,锯齿獠牙,绿脸红发,对比强烈,性格挚猛。黑脸造型重眉环眼,有胡须的则为修长满须,形象肃穆庄严,性格刚直不阿,如包拯这类角色。红脸造型郎目大眼,蚕眉,高额,尖鼻,形象宁静,性格敦厚,表示英武正直忠义千秋的英雄性格。
“丑”和戏剧中的丑很相似,皆是滑稽可笑的角色。“丑”的造型非常独特,蒜头鼻圆且上翘,眼睛周围加画一个圆圈,就如同戴了一副眼镜,龇牙咧嘴,一看就让人感觉诙谐幽默。
皮影里有一些剧目也需要神仙鬼怪出场,如《西游记》《封神榜》,甚至在一些传统剧目里也都穿插着灵魂出窍、鬼怪显灵等封建怪异的情节。因此这些头茬在皮影里很常见也很庞杂,从行当上分又自成体系。在造型上,大多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头饰的设定都有固定的模式,神怪形象千奇百怪,多彩多姿,设计精巧,极具个性。
三、唐山皮影中特有的两个影人
唐山皮影中,有两个人物形象有着特殊的地位,个子高的是师弟,个子矮的是师兄。大师弟和小师兄造型为一大一小,艺人们称其为大师弟和小师兄,或者称为大手厮和小球厮(读音为xie),有的干脆称为大巴掌和小巴掌。他们造型特殊在手上,一只手出奇大,状如蒲扇,另一只手又出奇小,呈拘挛状。这两个特殊的角色是其他地方皮影戏中所没有的,是唐山地区传统皮影班子的代言人。他们可在皮影戏间随时上台说一些与戏剧有关或无关的话,也可针砭时弊。但不管说什么,都必须幽默风趣,引人发笑。表演时滑稽夸张,像串场的小丑一样。每当他们出现在窗幕上时,总是会引起观众的开怀大笑和孩子们的嬉闹,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影戏人物。这两个人物的作用还相当于农村盖房打夯时那个领夯人的作用,如果夯领得好,打多久也不累,如果领得不好,可能一会就气喘吁吁。
在所有影人儿中,任何影人的头部都是可装可卸的,唯有大师弟和小师兄的头是被固定在身子上的,不能摘下来,以示“不死”。别的影人和场景都是驴皮刻的,而他们则是狗皮刻的,传说狗皮辟邪。20世纪50年代为了净化舞台,唐山皮影中的这两个人物被废除了。我们目前能见到的大师弟和小师兄都是唐山皮影中较早的实物资料了。特别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已是弥足珍贵的收藏品。
唐山皮影影人刻工精巧缜密,造型古朴典雅,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具有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民族气味浓厚,具有艺术审美性与收藏价值,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璀璨瑰宝。
(作者单位:唐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