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亚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探析*
2016-07-14周明
周 明
影响中亚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探析*
周 明
〔提 要〕 中亚国家独立之初,各国领导人表达了借助原苏联时期的联系实现更高程度一体化的愿望;各国相似的历史经历以及在经济与安全领域的诸多联系,也为推进地区一体化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苏联解体给中亚国家造成冲击、各国在国家层面致力于国家建构、相互之间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及俄美在地区层面博弈等因素影响,中亚国家在推进地区一体化方面尚未取得根本突破。中亚各国可通过转变对地区一体化问题立场,在对外经济政策和改善与其他国家关系等方面做出努力,为推动地区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 键 词〕中亚国家、地区一体化、国家建构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以及诸多联系,这使该地区开展一体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然而,多年来的地区一体化尝试并未取得根本进展,有学者甚至认为,在各种矛盾交织的压力及地区内外形势变化作用下,中亚国家合作出现“逆一体化”趋势。[1]石泽:“中亚‘逆一体化’给上合带来的挑战”,《环球时报》2013年5月9日。本文通过对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亚国家参与或规避多边机制的动机,为各国推动中亚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苏联解体之初,中亚国家领导人试图维系密切的政治与经济联系,多次表示需借助原苏联时期的联系,实现各国之间更高程度的一体化。1993年1月,中亚五国领导人在一次商议本地区重大问题的会议上,[2]因内战,塔吉克斯坦参会者为议会主席,其余四国与会者为总统。同意在称呼该地区时统一使用“中亚”(Central Asia,即Цeнтpaльнaя Aзия)一词,代替苏联时期的“中亚与哈萨克斯坦”(Middle Asia and Kazakhstan,即Cpeдняя Aзия и Кaзaxcтaн)。[3]Martha Brill Olcott, “The Myth of ‘Tsentral’naia Aziia’,” Оrbis, Vol.38, No.4, Autumn 1994, p.549; Leila Zakhirova, “Is There a Central Asia? State Visits and an Empirical Delineation of the Region’s Boundaries,” 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Vol.42, No.1, Summer 2012, p.34.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曾多次表示促进中亚地区一体化发展,如在1995年表示“突厥斯坦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还提出了“通过地区主义实现全球主义”、“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不过是操两种语言的同一人种”等观点。[4]Farkhod Tolipov, “Micro-Geopolitics of Central Asia: A Uzbekistan Perspective,” Strategic Аnalysis, Vol.35, No.4, July 2011, p.633.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是中亚一体化的支持和倡导者,早在1994年就曾建议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组建“欧亚联盟”,以维持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5]Keith A. Darden, Economic Liberalism and Its Rivals: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mong the Post-Soviet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65, p.215.
事实上,中亚国家在推进地区一体化方面具有不少有利条件。在沙皇俄国征服中亚地区之前,中亚五国原本拥有不同的发展轨迹,而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五国同处一个政治实体之内,逐渐拥有了诸多相似性和密切联系。苏联解体后,五国之间的差异虽然越来越大,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相互依赖并未彻底消失,加之各国相似的制度安排、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为中亚国家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地区一体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经济领域,中亚各国虽均致力于实现本国经济的自给自足,但苏联时期形成的经济联系格局依然有所体现。例如,哈萨克斯坦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接收天然气,乌兹别克斯坦在哈萨克斯坦的希姆肯特进行石油提炼。在达成的三方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向中亚地区提供煤炭,乌兹别克斯坦提供天然气和食品,吉尔吉斯斯坦则提供水和电力。[1]Keith A. Darden, Economic Liberalism and Its Rivals: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mong the Post-Soviet States, p.221.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同样体现在各国经济稳定与否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上。如哈萨克斯坦加入俄罗斯主导的关税同盟,而乌兹别克斯坦试图通过双边关系管理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哈萨克斯坦的行为给非关税同盟国的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2]Martha Brill Olcott,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An Overview of Five Years of Independence,”Demokratizasiva, Vol.8, No.4, 2000, pp.527-528.吉尔吉斯斯坦199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对其他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吉尔吉斯斯坦更为自由的经济环境对乌兹别克斯坦追求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挑战。[3]Michael Rywkin,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Central Asia: Differing Interests and Perspectives,”А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28, No.3, Fall 2006, pp.205-206.中亚五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客观上要求各国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实现各国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相互依赖,也决定了地区一体化有可行性和必要性。1991年以来,中亚地区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安全威胁均具有跨国性质。无论是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在该地区的渗透、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网络,抑或是塔吉克斯坦内战、阿富汗局势动荡、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局动荡与族群冲突,都对其他中亚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客观上要求中亚国家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基于历史联系与现实需要的考量,中亚地区一体化能为各国带来诸多额外收益。以中亚国家经济一体化为例,如果能够通过推进地区主义削减国家间贸易壁垒,加速交通行业互联互通,各国每年预计将获得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该地区贫困率有望降低30%~50%,且能有效改善200万~300万跨国劳工的工作状况。由于中亚国家深处亚洲内陆,缺乏入海口,各国开展对外交往成本高昂。吉尔吉斯斯坦或其他中亚国家向俄罗斯出口商品,为通关需支付商品价值16%~40%不等的“贿赂费”,某些中亚国家还要求外国产品过境时支付“护送费”(escort service fee),[1]Kathleen Collins,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onalism among Patrimonial Authoritarian Regimes: The Case of Central Asia,” Europe - Аsia Studies, Vol.61, No.2, March 2009, pp.257-259.这些额外费用大大增加了各国间贸易往来的成本。除了经济成本,中亚国家间贸易还受手续繁琐、各国政局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增加了贸易时间和政治成本。基于中亚国家间合作所能带来巨大收益和显著降低的经济、时间等成本,各国推进地区合作的必要性不言自明。
中亚国家虽有推进地区一体化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且进行过一定的尝试,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尝试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曾于1994年建立中亚经济联盟(CAEU);1998年更名为中亚经济合作组织(CACE),同年3月塔吉克斯坦加入;2002年该组织再次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CACO),并在2004年俄罗斯加入后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EEC)合并,[2]Reul R. Hanks, Global Security Watch: Central Аsia, Oxford: Praeger, 2010, p.125.这意味着中亚国家建立一个主要涵盖本地区合作机制的努力归于失败。中亚经济联盟的命运多舛,似乎预示着由中亚国家创建或主导的地区合作组织难以取得成效。目前,只针对中亚国家的地区化倡议仅有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提出的“中亚关税同盟”构想和2005年哈萨克斯坦提出的“中亚联盟”构想,但均未得到其他中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在安全领域,目前在该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主要包括:有多个中亚国家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美国与北约资助组建的“中亚维和营”、欧盟资助的“中亚边界管理项目”与“中亚毒品行动计划”、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下称“集安组织”)等,上述倡议和机制虽有助于促进中亚国家间安全合作,但并不仅限于中亚国家。[3]Kathleen Collins,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onalism among Patrimonial Authoritarian Regimes: The Case of Central Asia,” pp.265-266.
对于中亚地区一体化推进之艰难,国内学术界不乏相关研究,[1]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常庆:“中亚国家‘一体化’任重道远”,《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3期;秦放鸣:“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评析”,《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1期;姚大学:“全球化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1期;王志远:“中亚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评估”,《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5期;王维然、朱延福:“中亚区域一体化进展及大国作用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4期;李超、曾向红:“试析文化因素对中亚一体化的影响”,《俄罗斯研究》2014年第2期;王志远:“中亚区域一体化合作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俄罗斯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参见:Caoдam Олuмoвa, Мyзaффap Олuмoв Интeгpaциoнныe пpoцeccы в Цeнтpaльнoй Aзии:взгляд из Taджикиcтaнa. // Цeнтpaльнaя Aзия. № 4. 1998; Гyльнoзa Cauдaзuмoвa Интeгpaция в Цeнтpaльнoй Aзии: peaлии, вызoвы, вoзмoжнocти. // Цeнтpaльнaя Aзия и Кaвкaз. № 3. 2000; Paхмamyллuнa Гyльнyp Интeгpaциoнныe пpoцeccы в Цeнтpaльнoй Aзии. Boзмoжнocти фopмиpoвaния Oбщeгo pынкa. // Цeнтpaльнaя Aзия и Кaвкaз. № 6. 2005; Алeкcaндp М. Лuбмaн «Интeгpaция cнизy» в Цeнтpaльнoй Aзии. // Eвpaзийcкaя экoнoмичecкaя интeгpaция. №1. 2009; Eвгeнuй Ю. Buнoкypoв, Алeкcaндp М. Лuбмaн u Hamaлья B. Мaкcuмчyк Динaмикa интeгpaциoнныx пpoцeccoв в Цeнтpaльнoй Aзии. // Eвpaзийcкaя экoнoмичecкaя интeгpaция. № 2. 2010; Дuльдa К. Cмaгyлoвa Интeгpaциoнныe пpoцeccы в Цeнтpaльнoй Aзии: пpoблeмы и пepcпeктивы. // Eвpaзийcкaя экoнoмичecкaя интeгpaция. № 4. 2012。英文研究成果较多,此处不作罗列。但大多集中于梳理中亚地区一体化进展,或基于特定角度(大国博弈、中亚政治文化、经济政策差异)探讨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少有对中亚地区一体化步履维艰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事实上,中亚地区一体化进展缓慢,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有苏联解体的冲击、各国国家建构衍生的后果、中亚国家间关系有待改善以及俄美在地区层面战略竞争的负面影响。
二、苏联解体对中亚地区一体化的冲击
苏联时期,按照劳动分工,中亚地区主要提供原材料、能源与农产品,苏联中央向该地区提供补贴。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形势迅速发生变化。基于路径依赖,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并不愿意长期形成的历史联系在旦夕之间消失,愿意保留在卢布区内,希望继续获得来自俄罗斯的补贴。然而,俄罗斯自身经济捉襟见肘,加之“利用其作为其他共和国主要出口市场和现金卢布唯一发行者的权力,单边改变金融游戏规则,改变了卢布区物质收益的分配”,[2]André Broome, The Currency of Power: The IМF and Мonetary Reform in Central Аsia,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p.96.中亚国家希望与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维持相当程度一体化的愿望落空。[1]Anders Åslund, How Russia Became a Мarket Economy,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5, p.109.为了应对独立后糟糕的经济形势,各国不得不自谋出路。1993年,吉尔吉斯斯坦率先退出卢布区,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索姆。在发行新货币的过程中,时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并未咨询其他中亚国家领导人,而是听取西方政策建议,包括与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国进行一系列外交商谈。[2]Heather Michelle Smith, Eхplaining Ratifcation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 Signaling for Аid during Regional Cris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7, pp.165-166.吉尔吉斯斯坦此举虽旨在获得来自国际金融机构和西方的贷款,却疏远了其中亚邻国。为降低吉尔吉斯斯坦脱离卢布区造成的负面影响,各国不得不发行本国货币,并以关闭边境作为回应,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遭到冲击。
独立后,中亚各国的经济形势均处于严重恶化境地。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1993—1994年间国民收入下降了20%,通货膨胀率在1993年达到1300%,失业率从1993年的1.7%上升到1996年的7.8%。哈萨克斯坦1993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662%,1994年升至1880%。[3]Christopher A. Stevens, Identity Politics and National Security: Estonia, Kazakhstan and Ukraine Compared, Ph.D Dissertation, Brandeis University, 2004, p.13.根据经济学中的外溢效应,在各国经济关系密切联系的情况下,一国经济状况的好坏往往会对与之紧密联系的其他经济体产生正向溢出效果。中亚各国之间原本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客观上加速了危机的蔓延与恶化,给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造成困扰。由此不难理解,在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背景下,一体化被中亚各国视为负担而非财富。这种认知也体现在政治领域,塔吉克斯坦内战(1992—1997年)导致的难民问题,使其邻国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建构事业趋于复杂化;土库曼斯坦接受俄罗斯在里海问题上的立场,对哈萨克斯坦形成压力;哈萨克斯坦加入俄罗斯关税同盟,给乌兹别克斯坦带来诸多经济问题。[4]Martha Brill Olcott,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An Overview of Five Years of Independence,”pp.527-528.这些事件客观上都产生了促使其他各国削弱与当事国政治联系的效应。
为应对独立后出现的经济危机,中亚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损害了地区一体化。中亚国家资源禀赋不同以及领导人风格各异,逐渐引领各国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乌兹别克斯坦工业经济基础较好,资源能够自给自足,加上“卡里莫夫总统曾是苏联时期的经济学家……对于经济事务有一套自己的理解”,[1]Keith A. Darden, Economic Liberalism and Its Rivals: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mong the Post-Soviet States, p.201.乌兹别克斯坦逐渐改变了此前支持独联体国家一体化的立场,采取了具有保护主义倾向的重商主义发展路径。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丰富,原总统尼亚佐夫致力于维持自身统治,采取了“永久中立”战略,在经济领域推进渐进式改革路径,甚至保留了部分苏联时期的经济政策。[2]Luca Anceschi, Turkmenistan’s Foreign Policy: Positive Neutralit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Turkmen Regim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哈萨克斯坦虽同样拥有大量的能源资源,但由于领导风格迥异,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带领哈萨克斯坦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推进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经济改革,积极拓展对外联系,吸引西方投资公司尤其是能源公司对哈萨克斯坦石油的开发,[3]K. Arystanbekov, “Kazakhstan’s Economic Policy with High Levels of Foreign Investment,”Problem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Vol.48, No.2, March 2005, pp.29-42.另一方面出于维护与俄罗斯友好关系的考虑,希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包括中亚国家)维持较高程度的一体化。[4]Edward A. D. Schatz, “Framing Strategies and Non-Confict in Multi-Ethnic Kazakhstan,”Nationalism and Ethnic Politics, Vol.6, No.2, Summer 2000, pp.71-94.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并不具备能源资源优势,故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发展与俄罗斯等大国的经济联系(如劳务输出)和与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关系,其后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参与俄罗斯主导的各种地区一体化组织,二是不得不顺应西方国家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要求,实施各种结构调整方案,推进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等改革。[5]Saadat Aksartova, Civil Society from Аbroad: U.S. Donor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5; Heather Michelle Smith, Eхplaining Ratifcation of Human Rights Treaties: Signaling for Аid during Regional Cris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7.在各国采取不同的经济改革路径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背景下,中亚五国最初团结一致应对危机的期望遭到严重削弱。
苏联解体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影响了各国对地区一体化的态度与政策。以区内贸易为例,1991年中亚国家间贸易额约占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20%,199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15.6%,到2003年进一步降至7%~8%。[1]Annette Bohr, “Regionalism in Central Asia: New Geopolitics, Old Regional Order,”International Аffairs, Vol.80, No.3, May 2004, pp.486-487.2010年,中亚国家间出口额约占各国出口总额的5.9%,进口额的6.6%,五国内部贸易额仅占各国对外总额的3.5%。[2]Roman Mogilevskii, Trends and Patterns in Foreign Trade of Central Аsian Countries,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y of Central Asia, Working Paper, No.1,2012, p.35.上述数字显示,中亚国家间一体化出现退化趋势。中亚国家间贸易额处于较低水平,既是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后果,反过来也削弱了各国对地区一体化的热情。此外,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一定的同构性,互补性不高,这也制约了各国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努力。以出口结构为例,尽管各国主要出口商品存在一定差异(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油气,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出口黄金、钻石,塔吉克斯坦主要出口铝,乌兹别克斯坦主要出口石油和矿产品、机械与装备等),但各国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初级产品推动经济发展,生产较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有限,[3]Nazgul Jenish, “Walls and Windmill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sia,” in David B. H. Deno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uture of Central Аsia: US-China Rela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2015, pp.25-32.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各国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能力与意愿。受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中亚国家对地区一体化进程热情不高的趋势仍将持续。[4]Kobil Ruziev and Toshtemir Majidov, “Differing Effect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Kazakhstan, the Kyrgyz Republic and Uzbekistan,” Europe-Аsia Studies,Vol.65, No.4, June 2013, pp.682-716.
三、国家建构优先对中亚一体化的消极影响
中亚五国原本并无民族国家历史,独立后国家身份并不十分稳定,产生了一种“地图式的焦虑”(cartographic anxiety)。这种焦虑源于“一个社会悬置于‘前殖民地’与‘尚未形成民族’之间的中间地带”,无法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明确国家发展方向。[1]Sankaran Krishna, “Cartographic Anxiety: Mapping the Body Politic in India,” Аlternatives,Vol.19, No.4, (Fall 1994), pp.507-521.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中亚五国构建的国家身份具有了明显差异:土库曼斯坦将自身定位为“里海国家”和“永久中立国”;塔吉克斯坦突出强调本国为波斯语国家和“欧亚国家”,反对具有“突厥”色彩的地区身份;[2]Nicole J. Jackson, “Trans-Regional Security Organisations and Statist Multilateralism in Eurasia,” Europe-Аsia Studies, Vol.66, No.2, March, pp.183-186.哈萨克斯坦强调“欧亚国家”身份,自视为中亚地区领导者;[3]Sally Cummings, “Eurasian Bridge or Murky Water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deas, Identity and Output in Kazakhstan’s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Communist Studies and Transition Politics,Vol.19, No.3, Fall 2003, p.139; Reuel R. Hanks, “Multi-Vector Politics’ and Kazakhstan’s Emerging Role as a Geo-strategic Player in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Balkan and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11,No.3, September 2009, p.258.乌兹别克斯坦强调自身是中亚地区“天然领导者”,同时突出“亚洲国家”身份;[4]John Heathershaw, “Worlds Apart: 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Geopolitical Space in the US-Uzbekistani Strategic Partnership,” Central Аsian Survey, Vol.26, No.1, March 2007, p.134;Dina Rome Spechler and Martin C. Spechler, “Uzbekistan among the Great Powers,”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42, No.3, September 2009, p.354.吉尔吉斯斯坦自诩为“中亚的瑞士”与“民主之岛”,以示本国与其他中亚国家在政治体系开放程度上的差别。[5]Christian Boehm, “Democracy as a Project: Perceptions of Democracy within the World of Projects in Former Soviet Kyrgyzstan,” The Аnthropology of East Europe Review, Vol.17, No.1,1999, pp.49-58; John Anderson, Kyrgyzstan: Central Аsia’s Island of Democracy? Amsterdam:Harwood Academic, 1999.各国所强调的不同的国家定位,使地区意识进一步淡薄,难以形成一种共享的集体身份。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集体身份的形成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如共同威胁、相互依存、自我约束与同质性等。[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0-454页。中亚国家在经济和安全等领域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但其他三方面的条件均存在缺陷,对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产生消极影响。以同质性为例,研究者通常将中亚国家视为具有较多相似性的国家,然而各国独立后不久,具体国情与发展道路就出现了明显差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取向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对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哈萨克斯坦能源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形势较好,政局较为稳定,致力于成为中亚地区的领导者;乌兹别克斯坦基于人口众多,地理位置重要,在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自视为地区的“天然领导者”。[1]Murat Laumulin and Farkhod Tolipov, “Uzbekistan and Kazakhstan: A Race for Leadership?”Security Indeх: А Russian Journal 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6, No.2, April 2010, pp.43-60.作为中亚五国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对地区领导者地位的争夺,对中亚地区一体化产生负面影响。乌兹别克斯坦对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各种地区化倡议通常持怀疑态度;而哈萨克斯坦则通过参与俄罗斯主导的多边机制巩固自身地位。土库曼斯坦奉行“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缺席绝大多数涉及中亚国家的多边机制或地区化倡议,处于一种游离于该地区各种多边倡议的状况。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虽乐于参加各种地区化倡议,但因实力较小无法左右地区化倡议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将中亚视为一个地区的观点面临越来越明显的挑战。尼古拉斯·斯万特洛姆(Niklas Swanström)指出:“在讨论中亚时需要注意,作为一个地区概念的中亚是非常成问题的。这不仅因为中亚国家之间并无好感,更重要的是各国彼此用邻国来界定自身……各国的战略视野大相径庭。”[2]Niklas Swanström, “Central Asia and Russian Relations: Breaking Out of the Russian Orbit?”Brown Journal of World Аffairs, Vol.19, No.1, Fall/Winter 2012, p.102.
此外,由于中亚五国此前均无构建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历史,各国对可能削弱其国家主权的多边机制持警惕态度。苏联解体时,中亚国家并不愿意独立,而是希望保留在苏联之内,至少也是在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维持较高程度的联盟。然而,当俄罗斯针对该地区采取了“甩包袱”政策后,中亚国家不得不开始国家建构工作。[3]Mazen Labban, “The Struggle for the Heartland: Hybrid Geopolitics in the Transcaspian,”Geopolitics, Vol.14, No.1, November 2009, pp.6-7.享受到国家主权带来的各种益处后,中亚国家在捍卫国家主权问题上的立场变得非常坚决。[4]Nicole J. Jackson, “Trans-Regional Security Organisations and Statist Multilateralism in Eurasia,” pp.181-203; Kathleen Collins,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onalism among Patrimonial Authoritarian Regimes: The Case of Central Asia,” pp.249-281.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1993年之前乌兹别克斯坦曾是原苏联地区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5]Economic Liberalism and Its Rivals: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mong the Post-Soviet States, pp.200-203.自从1993年卡里莫夫总统对原苏联地区与中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发生变化,乌兹别克斯坦开始在经济和外交领域执行独立自主政策,不仅对俄罗斯主导的地区一体化进程有所顾虑,对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等国际机制也并不积极。对于本地区经济或政治一体化机制(如中亚经济联盟及其后续组织),乌兹别克斯坦最初虽也参与其中,但态度逐渐变得消极,这也是中亚经济联盟1998年改称中亚经济合作组织的部分原因。[1]Paul Kubicek, “Regionalism, nationalism and Realpolitik in Central Asia,” Europe-Аsia Studies, Vol.49, No.4, June 1997, p.648.
中亚国家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的刚性立场,无疑是中亚一体化步履维艰的首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在捍卫国家主权时的坚定立场虽比较突出,但并非个例,其他中亚国家同样抱有这种情绪。有观点认为,土库曼斯坦执行“永久中立”政策,很大程度上与其希望免受外界对主权的影响有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在多边合作上的立场虽较为温和,但并不代表它们愿意向多边机制让渡主权。以哈萨克斯坦为例,针对2014年8月普京有关“纳扎尔巴耶夫做了一件独一无二的事——在从来不曾有过国家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国家”的观点,纳扎尔巴耶夫的回应颇为强硬,称“如果《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中规定的条款没有得到执行,那么哈萨克斯坦完全有权利退出欧亚经济联盟。这一点我之前也说过,现在再说一次”。[2]“普京:哈萨克斯坦总统在不曾有过国家的土地上建国”,凤凰网,2014年9月1日,http://news.ifeng.com/a/20140901/41807415_0.shtml。(上网时间:2016年2月5日)事实上,“欧亚经济联盟”的设想最初正是由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其上述反应与哈萨克斯坦致力于捍卫独立和国家主权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在中亚国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国家构建的背景下,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之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中亚国家间微妙关系掣肘地区一体化
中亚五国地处同一地区,且曾先后作为沙皇俄国与苏联的一部分存在一百多年时间,各国官方层面关系理应非常密切,事实却并非如此。以对各国高层互访的简要统计为例,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五国政府间高层访问可用“近邻不如远亲”来形容。根据对1992—2006年间中亚国家之间政府高层访问(包括出访与到访)的定量分析,发现各国之间的双边访问数量相较于各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双边互访数量有明显差距(见表一)。[1]Leila Zakhirova, “Is There a Central Asia? State Visits and an Empirical Delineation of the Region’s Boundaries,” pp.25-50.在1992—1996年、1997—2001年、2002—2006年三个时间段中,中亚国家间的双边访问次数不到各国高层互访总数的10%,在2002—2006年时间段内,中亚国家高层访问甚至降至4.2%,说明中亚国家间官方互动较为少见。在此情况下,很难想象中亚国家间对本地区的各种一体化倡议持热情、支持的态度。中亚国家间关系能否得到有效改善,直接关系到地区一体化推进。
表一 中亚五国高层互访次数[2]Ibid., p.36.
某些中亚国家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影响到各国推进地区一体化的意愿。据相关调查显示,中亚五国彼此间的关系存在一定问题。调查涉及中亚五国中除土库曼斯坦外的四国专家(包括政治家、安全官员、学者、非政府组织领导、记者和社会科学家)对各国关系的认知,通过对各国间关系进行评估打分(关系最好的赋值4分,关系最糟糕的赋值-4分)得出结论。调查结果显示,关系最为积极的哈吉关系仅为2分,而有四对关系为负值(见表二);影响中亚国家间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各国在水资源、边界划分等问题存在的争端,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对地区领导权的争夺,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见表三)。尽管该项调查是在2000年完成的,但上述因素至今依然存在,甚至进一步恶化,如乌塔、塔吉的边界争端,[1]Roman Muzalevsky, “Border Disputes in the Ferghana Valley Threaten to Undermine Regional Trade and Stability,” Eurasia Daily Мonitor, Vol.11, No.141, August 1, 2014; Mark Vinson, “Border Clashes With Kyrgyzstan Threaten Tajikistan’s Regional Integration,” Eurasia Daily Мonitor, Vol.11, No.94, May 20, 2014.乌吉、乌塔在水资源问题上的争端等。[2]Leila Zakhirova,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Water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Europe-Аsia Studies, Vol.65, No.10, December 2013, pp.1994-2013; Kai Wegerich, “Water Resources in Central Asia: Regional Stability or Patchy Make-up?” Central Аsian Survey, Vol.30, No.2, June 2011,pp.275-290.
表二 专家对中亚四国间关系的赋值[3]Kirill Nourzhanov, “Changing Security Threat Perceptions in Central Asia,” А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Аffairs, Vol.63, No.1, March 2009, p.99.
表三 专家对影响中亚国家间关系因素的排序[4]Ibid., p.99.
中亚国家间关系有待改善是客观事实。在五国之间,除了哈吉关系相对较好,其他九对双边关系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以乌兹别克斯坦与其他四国的双边关系为例,均存在可能引发局势紧张的问题,[1]Annette Bohr, “Regionalism in Central Asia: New Geopolitics, Old regional Order,”pp.485-502.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某些现实原因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无法简单归咎于某个国家。水资源分配与边界划分问题是乌兹别克斯坦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障碍。乌兹别克斯坦于2009年退出中亚能源网络,给能源匮乏的塔吉克斯坦造成严重困难,而当塔吉克斯坦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计划修建罗贡水电站时,乌兹别克斯坦则出于保障农业和生态环境考虑予以反对。在划界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乌兹别克斯坦在与哈萨克斯坦划定边界时采取的行动导致双方关系紧张。为防止邻国民众非法入境,乌兹别克斯坦在边界埋设地雷,导致邻国民众死伤;当边界地区出现纠纷或摩擦时,乌兹别克斯坦基于自身利益采取的行动,有时会造成对平民的伤害。[2]Igor Rotar, “Uzbekistan and Kyrgyzstan Heighten Tensions in Violent Local Border Dispute,” Eurasia Daily Мonitor, Vol.10, No.17, January 30, 2013.此外,在安全防御问题上,乌兹别克斯坦维护自身安全的一些措施,有时也被其他国家解读为侵犯主权。[3]Shahram Akbarzadeh, “U.S.-Uzbek Partnership and Democratic Reforms,” Nationalities Papers, Vol.32, No.2, June 2004, p.273.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部分中亚国家民众对乌兹别克斯坦持有负面认知。2013年在塔吉克斯坦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4%的塔吉克斯坦受访者视乌兹别克斯坦为威胁,比视阿富汗和美国为威胁的受访者比重分别高出2%和17%。[4]Umida Hashimova, “Quarter of Polled in Tajikistan See Uzbekistan as a Threat,” Eurasia Daily Мonitor, Vol.10, No.148, August 9, 2013.近年来,乌土关系有所改善,[5]Alexander Kim, “Uzbekistan and Turkmenistan: Can Common Interests Push Old Quarrels Aside?” Eurasia Daily Мonitor, Vol.10, No.189, October 23, 2013.但与其他中亚邻国关系依旧紧张。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乌兹别克斯坦与其他中亚国家间关系存在负面因素并非个案,中亚五国之间均有改善彼此关系的空间。
哈萨克斯坦虽也自视为地区领导者,但并未经常诉诸单边行动,与其他中亚国家间关系总体平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哈萨克斯坦对其他国家有较强认同。哈萨克斯坦突出强调其“欧亚国家”身份,对“中亚国家”身份颇有微词。2014年2月,纳扎尔巴耶夫在视察西部城市阿克套时,曾建议将哈萨克斯坦国名改为“哈萨克耶烈”(Kazakh Yeli, 意为“哈萨克人的土地”),[1]Birgit Brauer, “Rebranding Kazakhstan by Changing Its Name,” Eurasia Daily Мonitor,Vol.11, No.30, February 14, 2014.哈萨克斯坦国名中去除“斯坦”字样,也就与其他中亚国家区分开来。纳扎尔巴耶夫的这一建议,国内虽不乏嘲弄与批评的声音,但也得到一定支持,反映了哈萨克斯坦政治精英的一种深层心理,即经济发展平稳、政治局势稳定的哈萨克斯坦,优于其他中亚国家,[2]Ibid.这也部分说明了哈萨克斯坦精英与大众均对本国的独特性有一定认同,而对本国属于中亚国家的地区身份则认同有限。基于这种认知,哈萨克斯坦认为应优先发展与俄罗斯等欧亚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将精力集中在加强与地区国家的联系上。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不再积极倡导新的中亚地区化倡议,转而参与由俄主导的集安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等机制,其中缘由也可见一斑。
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五、俄美地缘竞争的负面效应
中亚国家的国家建构及各国间关系冷淡,为地区一体化进程投下了浓重阴影,而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进一步削弱了各国推进地区一体化的动力。根据对50多位来自中亚各国、俄罗斯和英国专家的调查显示,50%的专家认为中亚地区一体化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经济利益和发展状况不同;有35%的专家认为是由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争夺地区领导权导致的;有30%的专家认为各种次国家实体(如部族、安全机构)的存在阻碍地区一体化发展。[1]Mirzokhid Rakhimov, “Internal and External Dynamic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 Vol.1, No.2, July 2010, p.97.大国竞争榜上无名,似乎并非影响中亚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因素。然而,通过回顾五国独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多边机制的态度变化可见,中亚国家之所以未在创建地区多边机制上做出切实承诺和投入精力,与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不无关系。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曾是中亚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是其他域外国家无法比肩的。独立后的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双方深厚的历史与现实联系,仍赋予俄在中亚地区重要影响力。“权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尽管俄罗斯的权力已落后于西方和中国(甚至将来可能落后于印度),它仍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大国,事实上中亚是俄罗斯在世界上唯一一个可称之为大国的地区”。[2]Rajan Menon, “Introduction: Central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Eugene Rumer,Dmitri Trenin and Huasheng Zhao, Central Аsia: Views from Washington, Мoscow and Beijing, New York: M. E. Sharpe, 2007, p.6.有学者认为,中亚地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地区安全复合体”,而是以俄罗斯为中心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的一部分,俄在其中扮演“地区霸权国家”角色。[3]Barry Buzan and Ole Waever,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428-429.由于在中亚地区拥有诸多利益,除苏联解体初期(1991—1993年),俄罗斯一贯重视该地区在俄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为巩固自身影响力,俄罗斯并不鼓励中亚国家建立排他性的地区合作组织,而是尽力将各国整合到由其主导的多边合作机制中。在经济领域,俄主要利用欧亚经济共同体整合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则通过集安组织发展与各国关系。尽管土库曼斯坦并非两个组织的成员,乌兹别克斯坦也于2012年6月暂停了集安组织成员国资格,但这些多边机制的存在,仍将构成俄影响中亚国家的重要渠道。
与俄罗斯不同,美国介入中亚事务的历史较短。苏联解体之初,美国的中亚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俄政策的附属物。从1993年开始,美国开始加大介入中亚事务力度。[1]郑羽:“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中亚政策的演变(1991—2006)”,《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4期,第54-66页。美国借“9·11”事件出兵阿富汗,成功实现了在中亚地区驻军,加大对该地区的战略投入,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截至目前,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与俄罗斯比肩”。[2]赵常庆:“大国博弈与中亚国家的立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72页。尽管目前美军已撤出中亚,但其在该地区二十余年的经营,为其保留并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打下基础。美国主要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与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等多边机制影响中亚国家。然而,美国与中亚地区相距遥远、多边机制的成员众多、决策过程冗长、提供的支持力度有限等因素,削弱了美国整合中亚国家的效果。
俄美两国在介入中亚事务过程中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更倾向双边而非多边。俄罗斯为整合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创建了多个多边机制,但与其他成员国在多边框架内的合作更多停留在话语和文件层面,较少落到实处,可见多边机制仅是俄双边外交的补充。美国中亚政策的这一特征更为明显,甚至没有创建主要囊括中亚国家的多边机制,其为整合中亚与南亚地区以及阿富汗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地区论坛。“在缺乏包含俄罗斯、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的情况下,美国倚重双边途径介入中亚事务,强化了俄美双方关于对方以零和方式追求自身利益的认知,由此带来双方在中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形成。”[3]曾向红:“美国参与中亚事务的主要途径及其效果研究”,《当代亚太》2013年第5期,第81页。尽管目前“俄罗斯—中亚这一体系的权力平衡无疑主导性地偏向俄罗斯”,[1]Rajan Menon and Hendrik Spruyt, “The Limits of Neorealism: Understanding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5, No.1, January 1999, p.89.但俄美在中亚地区面临的安全困境促使双方以竞争乃至对抗的视角看待彼此的活动,并极力采取行动削弱对方影响力。俄美在中亚的竞争对地区一体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一是中亚国家利用俄美竞争获取最大利益,而非通过地区合作获得共同利益。尽管在具体外交政策中,中亚五国对俄、美的态度有所差异,但仍视两国为积极争取的外部力量。俄美在该地区的竞争关系,为中亚各国提供了机会。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在“安集延事件”发生前利用美削弱俄在该地区的影响,尔后又利用俄抵御来自美国的压力;2009年吉尔吉斯斯坦曾利用玛纳斯军事基地分别从俄美获得巨额补偿;[2]2009年,俄承诺如果吉关闭玛纳斯军事基地,俄将向吉提供3亿美元的经济发展贷款、1.5亿美元的赠款,以及减免吉所欠俄1.8亿美元债务;而美为保障美军能继续使用该基地,承诺将基地租赁费从每年的1740万美元提高到每年6000万美元。在得到美国慷慨资助后,塔吉克斯坦由亲俄变得对俄强势。上述事例表明,俄美双方在中亚地区的博弈极大地改变了中亚国家的对外行为取向,其中包括各国对地区合作的态度。[3]Roy Allison, “Regionalism, Regional Structures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in Central Asia,”International Аffairs, Vol.80, No.3, May 2004, p.481.在与俄美等大国的互动过程中,中亚国家同样偏好双边途径,而不是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推进本地区合作。
二是中亚国家之间存在借助大国牵制彼此的倾向。中亚各国为获得大国提供更多经济、军事、政治等支持所展开的竞争,进一步削弱了各国推进地区合作进程的意愿。乌兹别克斯坦在五国中人口最多、军事实力最强,总统卡里莫夫希望乌成为中亚地区领导者。[4]Paul Kubicek, “Regionalism, Nationalism and Realpolitik in Central Asia,” p.646.在此背景下,其他中亚国家领导人往往不愿创建和参与仅涵盖本地区国家的地区机制,而是寻求发展与大国关系,或参与由大国主导的地区机制,以实现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牵制。有学者已从这一角度分析了中亚国家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集安组织等机制的原因。[5]Roy Allison, “Regionalism, Regional Structures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in Central Asia,”p.468.由此可见,中亚地区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多数中亚国家并不是针对该地区的主导国家——俄罗斯采取制衡措施,而是采取对其“包容”(accommodation)或“搭便车”(bandwagoning)的策略,从而实现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牵制。作为应对,乌兹别克斯坦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这一趋势仅在2005年“安集延事件”至2009年这段时间才发生些许改变。俄美虽声称鼓励中亚国家间加强合作,但却有意无意地成为各国彼此牵制时利用的对象。即使哈、塔、吉三国有意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乌兹别克斯坦的“积极性不高”与土库曼斯坦的“游离”,也将使这种意愿短期内难以实现。
六、结语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虽然在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家建构上仍面临一些困难。加快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无疑是有效应对上述挑战的积极尝试。然而,苏联解体造成的各种冲击、中亚各国对国家主权的重视、各国间关系有待改善以及俄美等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等因素,都对地区一体化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
地区一体化是当前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亚国家保障地区稳定的有效手段。在地区一体化方面具有良好条件和深厚历史基础的中亚国家,需认识到地区一体化对彼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深层次意义,未来如能逐步转变对该问题的看法与政策立场,切实在对外经济政策和改善国家间关系等方面做出努力,中亚地区一体化依然可期。诚然,上文论及的推进地区一体化面临的重重障碍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中亚地区一体化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乐见中亚国家在地区一体化进程问题上取得进展,愿意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在推进中亚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各国政治互信及政策协调方面做出努力,推动中亚地区一体化早日取得突破进展。
【完稿日期:2016-4-12】
【责任编辑:李 静】
〔作者简介〕周明,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6)3期0032-19
*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兰州大学中央专项资金项目“中亚地区一体化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项目批准号:15LZUJBWZY0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得到2015年兰州大学重点研究基地团队建设项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的若干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5LZUJBWTD003)、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建设资金和上海政法学院“创新性学科团队支持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