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6-07-14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疫病学分会

海峡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疫病学分会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疫病学分会

[摘要]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生产、公共卫生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该报告阐述了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学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技术及学科发展对策,以期促进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为进一步保障畜禽产品、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及有效防控动物疫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动物疫病学 学科发展 公共卫生安全

1 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重大动物疫病风险也日趋突出,如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后,2005年发生了亚洲I型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和炭疽,2006年后又发生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变异伪狂犬病毒,这些都给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由此,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其延伸的动物疫病学内容也日益增多,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广泛,学科由传统的中兽医学发展到西式的现代动物疫病学。动物疫病学以探讨动物机体结构形态和生命活动规律为基础,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致病原理,借助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手段,采用化学合成、半合成等药物,对动物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形成了动物解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疫病药理学、动物疫病毒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寄生虫学、动物疫病诊断学、动物疫病放射学、动物疫病内科学、动物疫病外科学、动物疫病产科学、公共卫生学及食品加工学等若干分支学科的学术体系。目前,动物疫病学研究的动物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家畜家禽疾病诊疗,而扩展到研究其它经济动物、伴侣动物、水生动物、观赏动物、实验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等的疾病预防和诊疗,并涉及公共卫生学、食品学、医学、生物学、环境学等领域。

动物疫病学属于应用学科,它的研究目标是解决应用中的科学问题。随着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畜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动物疫病学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共卫生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和《福建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精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发挥福建省动物疫病防控平台及体系在引导学科发展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在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动物疫病学分会组织一批动物疫病学专家及相关科研人员,经调查、查阅大量文献和探讨基础上,撰写出《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现状

目前,福建省动物疫病学相关的主要部门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教学、科研部门等;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兽医)局;省、市、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市、县(市、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

2.1学科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

2.1.1平台建设

福建省十分重视动物疫病学科研实验平台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学科平台有了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学科的持续发展。目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是福建省从事动物动物疫病研究最主要的科研机构,下设动物病毒研究室、禽病研究室、猪病研究室、草食动物病研究室、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研究室,其中“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已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和农业部资格审查,并获得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活动的许可;设有2个服务科室,分别为畜禽水产疾病诊疗中心和《福建畜牧兽医》杂志编辑部;设有1个信息化平台,为省动物防治技术信息服务糸统,设有1个为提供动物疫病研究的实验动物房。现有多名从事动物疫病研究的研究员和博士,在学科发展方面拥有一支实力强、稳定的专业研究队伍。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建有1个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和2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在动物病毒感染的信号通路、抗病毒免疫机制、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机制、中兽药代谢动力学、中兽药深加工等动物药物研究和开发、畜禽疾病与保健、鱼类疾病与保健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龙岩学院建有“预防兽医学与生物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生猪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医学研究所”,下设血清学室、细菌科研室、分子科研室、病毒研究室、微生物生化分子科研室、天然产物营养与免疫科研室,着重进行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动物疫病病原学研究、天然产物的提取、营养与免疫等研究。福建省各设区市也设有相应的动物疫病学科研机构。

福建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农业执法等机构,其中省本级设立了福建省农业厅(内设兽医处、饲料兽药管理处)、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农业执法总队、省边际动物防疫监督总站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加挂“省兽药饲料监察所”牌子);9个设区市都分别设立了农业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执法支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全省80个涉农县(市、区)均设立农业局(农林水局或畜牧兽医局),除福州市晋安区(只设动物卫生监督所)、仓山区(只设畜牧兽医站)外,其他78个县(市、区)均设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农业执法大队。南平市和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18个县(市)还设立了36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全省按乡(镇)或区域设立了100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或与其他农口部门合设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其中38个县(市、区)的603个站的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和日常行政事务由乡(镇)政府管理,其余站实行县乡双重管理。2009年以来,经中央和省发改、财政批复,累计投入10544.5万元,实施乡镇畜牧兽医站、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县级动物防疫体系、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执法体系和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厦门、泉州等设区市投入资金添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厦门市启动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另外,全省现有相应动物疫病监测诊断能力的官方兽医实验室78个,能对近50种动物疫病进行实验室诊断;9个设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所在县(市、区)实验室均具备开展动物疫病病原学、血清学监测的能力;登记的5个社会兽医实验室中,有1个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并已获准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活动。

2.1.2人才培养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兽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涵盖了对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农业(兽医)推广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前拥有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点 1个。其中“临床兽医学”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是培养福建省畜牧兽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中专生多名,目前在校生700多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全日制研究生10人、专业硕士5人,其中预防兽医学获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兽医学获省级一级学科建设、预防兽医学团队获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主要培养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的畜牧兽医实用人才,所开设畜牧兽医专业获得“省级精品专业”,2003年以来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专生几千名。龙岩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农业学校均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员几千名。另外,福建省每年也与国家同步,开展全国执业兽医考试,截止2013年,全省通过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执业兽医747人、执业助理兽医师798人,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科学实用的专业人才。同时,各级兽医机构建立了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并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官方兽医培训计划,重点对全省重大动物疫情防治指挥部副指挥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人、乡(镇)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系统培训;不定期组织人员参加上级兽医机构开展的各种培训班和公务员管理等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

2.2学科研究现状

在畜禽疫病方面,福建省主要开展番鸭细小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病、鸭肝炎病毒、禽霍乱、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高致病性禽流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副猪嗜血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圆环病毒、羊痘、羊口疮、羊喘气病及畜禽寄生虫等常见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疾病研究,重点开展病原的流行病学、诊断学、免疫学和疫苗学等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为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2.1禽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分别于1985—1995年开展鸡5种疾病研究,成功筛选到抗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制成诊断试剂,推广900 多万头(羽)份,并获成果奖2项;研究了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鸡细胞凋亡病变及凋亡机制、禽鸟住白虫病和血变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等。于1988 年在国内外率先分离鉴定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建立了快速简便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诊断方法,研制成分别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原和抗体的乳胶凝集抑制诊断试剂盒;同时研制成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自1997 年以来,对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进行了病原学、诊断学和疫苗学研究,在国内首次分离到5 株病毒,明确了病毒形态、理化、生物学、抗原性、基因组特性等,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MDRV 的RT-PCR 方法,同时应用生物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别获2004年、2005 年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该疫苗临床试验已于2008 年7月获得农业部批文。在鸭出血症病原学及诊断技术研究方面,首次分离鉴定该病的病原为鸭疱疹病毒2 型,明确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建立了检测该病病原的血清中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实验室诊断技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快速诊断提供了依据和有效手段。在禽霍乱研究方面,在国内首次成功研究出“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1987 年有偿转让给湖北省兽医生物药品厂扩大生产,成为我院首个可以转让的科研成果。在鸭疫巴氏杆菌病研究方面,在对该菌的分离与鉴定、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及细菌浓缩技术、血清学、超微结构、荚膜的提取及免疫原性、外膜蛋白(OMP)的提取及分型、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病理组织学、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鸭病毒性肝炎方面,研究了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状的特点,用此病毒制成“免疫蛋黄”,保护了雏番鸭,保护率达94%。因此确认1981年雏番鸭发生的急性传染病是鸭肝火病毒引起的雏番鸭病毒性肝,首次报告了本病在福建的存在,而在国内报道番鸭查出本病病原也属首次。由于应用免疫蛋黄苗的防疫,制止了该病在我省流行,使养鸭者获得一定保障,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在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方面,针对该病研究空白和技术难题,开展了系列基础与应用研究,在病原、诊断及防制技术等方面率先取得创新性成果;首次报道从我国临床表现为出血坏死性肝炎的病死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在国内外率先测定并获得NDRV编码σA、σB和σNS 的S基因组及M1、M2、M3的M基因组序列,率先明确NDRV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全基因序列差异。首次发现NDRV σB、 σC基因具有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ARV)和MDRV的特征;NDRV M1和M3与MDRV处于同一进化分支;NDRV M2 与ARV处于同一进化分支。NDRV全基因组序列进一步证实了该病原分类地位,是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有别于MDRV和ARV的一种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禽类呼肠孤病毒的新内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首次明确了产蛋异常种(蛋)禽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感染状况,明确了种(蛋)鸭H9亚型AIV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和基因组特性,揭示了与我国H9亚型AIV疫苗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

2.2.2畜病

福建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1962年在国内首次分离并鉴定了伪狂犬病病毒(PRV闽A株,已成为我国的标准毒株)以来,对该病的疫苗及单抗诊断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建立了ELISA、免疫荧光法、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体,研制出伪狂犬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筛选到PRV-B弱毒株制成的鸡胚细胞冻干苗,并研制出了PRV新型ISCOM疫苗。于1977—1978 年对猪链菌病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和控制猪链球菌病的流行及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于1979 年成功研制出“猪链球菌弗氏佐剂灭活疫苗”,被农业部批准列入九种兽医生物制品之一的“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1980年培育出一株安全有效的猪链球菌Ft117 弱毒菌,1981 年经农业部批准在福建省兽药厂进行中试,在省内外扩大试用范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猪链球菌弱毒冻干疫苗”于1981 年被农业部批准列入“猪链球菌弱毒冻干菌苗制造及检验规程”。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方面,阐明了PRRSV 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在福建省内分离了多株PRRSV 分离株,并开展了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对病毒生物学特性与分子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证实了福建省流行的PRRSV 属主要为美洲型毒株;选育出一株毒力致弱的弱毒株,为进一步研发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研制了两种不同佐剂的灭活疫苗,建立了荧光定量RT-PCR和普通RT-PCR等快速诊断技术,制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研制的疫苗安全性好,疫苗保护率高的灭活疫苗及免疫原性强的弱毒疫苗株。在猪流感方面,开展了福建省猪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了猪流感在福建省的流行病学数据,分离到3株猪流感病毒,为 H1N1 和H3N2亚型毒株,明确了毒株的遗传进化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并研究了猪流感综合防控措施,开展了猪流感灭活疫苗的研究。同时在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疾病方面也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诊断学和疫苗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快速诊断技术。

2.3学科主要获奖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加大了对兽医科技的支持力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即立足本省实际,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展研究,使兽医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为我省畜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动物疫病学学科方面共有25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技术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其他奖2项;获得 2个国家一类兽药证书;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SCI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20多本。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成就,为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

2.4学会活动及学术交流

为更好地促进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的前身——福建省农学会畜牧兽医专业委员会于1952年12月在福州成立,下设11个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会对分支机构进行改革,将11个专业委员会合并调整为7个,将其中畜禽传染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和家畜寄生虫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合并,并更名为动物疫病学分会。

学会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会以学术活动为中心,推动了包括动物疫病学学科在内的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普及和提高。长期以来,省畜牧兽医学会及其动物疫病学分会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创新学术年会、办好科技期刊;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开展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的友好交往与科技合作,拓展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学术交流方面,自2001年以来,学会每年举办以防控动物疫病为主要内容的畜牧兽医学术年会;从2007年开始,学会举办学术沙龙活动,其中与本学科有关的学术沙龙有“科学防控动物疫病”“福建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福建省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福建省H7N9流感防控”和“生态养殖 防治污染”等。动物疫病学分会在推动本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7年开始,每年轮流在各设区市举办一届猪病学术大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至今已连续办了8届,参加年会的人数400~700人不等,每届猪病大会都贴近生产实际,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展位,规模盛大、影响甚远,是福建省科协的重点项目。

3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动物疫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人类公共卫生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所以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动物疫病学学科的发展。福建省动物疫病的基础研究整体上还比较薄弱,多病原混合感染、多重感染比较严重,病原的变异速度加快,跨种间感染增多,导致疾病复杂化,社会影响不佳、经济损失巨大。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确保福建省畜牧业生态健康发展,动物疫病学学科建设重点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开展重要动物疫病病原研究。重点研究重要疫病的发病机制、病原的变异与致病性和抗原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开发新型疫苗、诊断制剂和药物。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和诊断试剂盒的研发是今后发展方向。

(2)注重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强调动物疫病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诸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的交叉与融合,以研究兽医学和公共卫生中的重大疾病的防治为目标,揭示人兽共患病原跨种间感染机制。

(3)开展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加强与省内外其他组织的科技合作,建立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疫情基础数据库和疫情风险评估标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疫情快速报告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4)加强动物传染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在弄清福建省动物重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规律,研制新型高效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的基础上,以认真贯彻实施《福建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为重点,加快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防控策略;要大力推动实施种源正向监测净化,做好种畜禽场主要垂直传播疫病控制工作,从源头控制动物疫病风险;要结合各地实际,强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推动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和净化场(区)建设;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变异、基因亚型跟踪送样检测和预警分析。

(5)开展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动物重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的宿主间、时间、空间分布和流行病学特征,阐明其在畜禽、宠物、野生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规律及环境变化对传播的影响;研究病原的遗传变异,阐明不同亚型或基因型病原的相关性、传播能力和跨种感染潜能;分析省内外动物传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为动物传染病预警预报系统与防控策略的制定和防控产品的设计与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4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学科发展不平衡

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病原的基础研究、生态分布与流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动物病原(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免疫机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等基础研究滞后,对多病原混合感染、多重感染、持续感染、跨种感染以及病原变异后致病性等研究比较滞后。寄生虫病研究虽然有所进展,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仍较为落后;兽药特别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的研究还需加强。

4.2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原创性的学科研究成果少,跟踪模仿研究多;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平台,国内外竞争力不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少;缺乏高素质研究团队,科研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4.3学科体系建设不健全,兽医人才缺乏

学术带头人及拔尖人才较为缺乏,更加缺乏从事基础研究人才,对动物疫病学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基层方面,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相对薄弱,人才素质偏低、年龄老化、队伍不稳,具有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工作人员较少。基层防疫机构不健全,公益性基层推广网络有待完善,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4.4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当前,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防治形势严峻。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总体下降,但仍存在免疫带毒和免疫临床发病现象;局部地区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呈上升态势;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持续存在。动物疫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引发广泛社会影响。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加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畜禽感染病原机会增多,病原变异机率加大,新发疫病发生风险增加。另外,国内外动物疫情传入风险、我省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表明,省内病毒污染普遍存在,为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造成了更大障碍。

4.5地方动物疫病防疫能力较落后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高级别试验动物基地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不足,先进诊断技术缺乏,监测预警技术和系统不够完善,标准品、质控用品匮乏,有效防控疫苗研发不足,平台和生物安全条件相对落后。

5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

为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和《福建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先后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定位,指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这些规划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在动物疫病学方面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政策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们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行动纲领。与此同时,国家关心和重视海西建设,在农业发展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有力政策,这都为新时期推动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福建省近年来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扎实推进动物疫病综合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范了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有力保障了福建开展重大活动的动物产品安全,成功应对了多次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防疫。目前,福建省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防疫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工作体系逐步健全,为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消灭动物疫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6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6.1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 —2020年)》和《福建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精神,围绕福建省动物疫病有效防控体系,保障动物产品的安全,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企业各自优势,整合资源,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加强学科基础研究,合理布局研究技术平台,提高学科的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重点开展重要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的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诊断学、疫苗学、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机制,进一步保障福建省动物持续、健康及高效发展。

6.2发展目标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的发展目标必须与福建省畜牧兽医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总体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根据我国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养殖与管理、动物及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预防控制的技术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大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尤其在具有地区优势的水禽疫病方面的研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开发动物传染病及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要求,在若干个具有较好基础的研究领域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在全国动物疫病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治疗制剂;启动一些重大动物传染病的净化与根除计划,建立一批高技术平台,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动物传染病科学研究与防控的专门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全面提升我省动物传染病的研究整体水平,保障福建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

7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

动物疫病学学科的发展战略是将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领域扩大化,基础研究深度不断提高,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日益频繁,高新技术成果在动物疾病防控中的应用也更加普遍。畜牧业的发展对于福建省整体经济来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目前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主要来源于动物,因此,动物疫病学需要在服务于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风险,确保动物食品的安全,维护人类健康。根据福建省实际情况,动物疫病学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有以下几点:

(1)开展重点疫病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等诊断与监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与免疫增强剂,开展传统疫苗的改进与完善;研制新发生疫病疫苗;加强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开发;对工艺路线成熟,具有重大生产应用价值的疫苗开展产业化开发研究与生产。

(2)开展新型畜禽专用抗菌药物研发,加强兽药质量监管。研制适用于动物用药特点的缓释制剂与靶向制剂、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同时扩大兽药质量抽查范围,增加抽检数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等违法行为。

(3)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防范人兽共患病。据统计,60%的人类传染病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中,有近80%来源于动物。在过去25年,出现了38种新病原体,其中75%来源于动物。对此,应完善流行病学监测与预警工作,单独制定被动流行病学监测计划,建立科学的被动流行病学监测程序和方法,遏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为进一步保障人类健康提供护航保驾的作用。

(4)保障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病原微生物污染、药物残留和违禁物品的使用是动物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食源性微生物的污染和食源性寄生虫与人兽共患病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建立饲料质量安全预警信息机制和饲料质量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兽药监管体系、动物饲料监控体系进行审核;养殖业的高速发展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和破坏,因而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测井使用仪器为北京中地英捷地质仪器厂生产的PSJ-2型智能数字测井系统以及山西友源光电科技公司生产的YYGD-XZ型视频成像检测仪。

(5)加强动物检疫及边界安全控制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动物的检疫规程,并按检疫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县(市、区)级官方兽医,使检疫工作能够更加规范有序开展;继续推进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建立跨省调运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进出制度;推进兽医机构,特别是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建设配套的动物隔离场所;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建立检疫监督协作机制,联合打击非法走私活动。

8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动物疫病新型快速诊断与监测技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净化技术,疫苗生产的改进和完善技术,畜禽主要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技术,高效、低毒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研究动物疫病的分子生物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等。

应用关键技术开展重要疫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学、免疫学和疫苗学等,研究重要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开展重点疫病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等诊断与监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与免疫增强剂,开展传统疫苗的改进与完善;研制新发生疫病疫苗;加强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开发;对工艺路线成熟,具有重大生产应用价值的疫苗开展产业化开发研究与生产;开展新型畜禽专用抗菌药物,高效、低毒、低残留抗寄生虫药物,适用于动物用药特点的缓释制剂与靶向制剂、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9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9.1强化科技资源创新,为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结合福建省动物疫病防控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大力支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化水平。依托科技项目,充分调动兽医行业内外相关科学研究机构的积极性,加强动物疫病研究机构、监测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资源集成融合,支持新疫苗和兽医药品研发平台建设,推进诊断检测技术和试剂的标准化,鼓励发明创新和技术进步,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好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同时吸引和凝聚海外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鼓励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动物疫病学发展的整体创新水平。

9.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设施平台

9.3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为学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学科应根据福建省畜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大动物疫病学学科研究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制约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动物产品安全保障技术、动物疫病净化技术、健康养殖与生态保护技术等方面加大攻关研究,强化动物检疫、边界安全控制、兽药饲料监管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技术研究,完善流行病学监测与预警机制。

9.4强化动物疫病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信息资源

动物疫病信息网络系统把现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应用于畜牧业的疫病诊治,及时公布疫病的发展现状,并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流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进步。对于避免人兽共患病发生和提高畜牧业人员整体素质,以及推动畜牧业信息化、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福建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9.5完善政策机制,为疫病防控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动物防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疫病处置扑杀补贴机制,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销毁的动物、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及人员经费给予补贴;严格执行养殖、屠宰环节病死动物及其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强制免疫应激反应死亡动物补贴政策。将重点动物疫病纳入畜牧业保险保障范围。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各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更加稳定高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开展经费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以风险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为依据安排资金的管理机制,保证兽医机构能切实履行职责、按时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 梁全顺,王寿昆,庄向生,等.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J].海峡科学,2009 (1):72-80.

[2] 刘琳.畜牧学与兽医学学科发展报告[J].中国家禽,2008,30(19):32-38.

[3] 吴绍铭. 我国兽医学科的发展战略[J].当代畜牧,2012(12):51.

[4] 陈焕春. 兽医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家禽,2012,34(17):1-3.

[5] 丁铲,焦新安,薛飞群,等.兽医公共卫生学学科发展报告[J]. 中国家禽,2011,33(24):1-6.

[6] 焦新安, 涂长春, 黄金林, 等.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J]. 中国家禽, 2009, 31(19):4-11.

[7] 夏咸柱.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战略研究[J].中国家禽,2012,34(11):10-12.

课题组成员:

1. 王隆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

2. 周伦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3. 吴顺意,福建省农业厅兽医处,高级兽医师;

4. 王寿昆,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5. 王全溪,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

6. 李国平,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7. 吴学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
浅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建筑学建造教学探讨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世纪之交20年湖北省语言学科发展巡礼
重大基础建设对美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
论学科建设的内涵及特点
大数据环境下关于情报学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