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现状与反思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6-07-14卢德生赖长春

职教论坛 2016年12期

□卢德生 赖长春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现状与反思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卢德生赖长春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2006-2015年的社区教育相关论文进行文献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近十年社区教育研究中的一些机构和作者的研究成果受同类研究关注较多,这期间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主导产业型城镇新市民的社区教育问题、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定位问题、农村社区教育如何服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途径问题、社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经验等。这十年来有关社区教育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主题过于分散、研究力量区域差异巨大、研究成果的层次有待提升等问题。

关键词:社区教育研究;十年回顾;CiteSpace

反思社区教育研究现状是社区教育研究理论自觉的重要途径,也可提升对社区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水平。事实上,学术界的这种反思一直在进行,所用方法为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文献计量分析法的代表成果有《近三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进展之文献计量分析》(张文丰,2010)、《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热点》(徐会作,2015),《我国社区教育研究二十年的动态透视》(齐军,晁亚群,2016);内容分析法的代表成果有《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方法论思考》(李松林,2004),《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综述》(田小梅,刘刚,2011)。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法有助于人们以立体的视角来把握某一领域的现状。它可以将教育领域的知识和引人瞩目的信息以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挖掘、分析和现实教育领域知识及其联系,判定教育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历史演进路径,为后续科研选题和研究走向提供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1]。本文拟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用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法对我国过去十年(2006-2015年)的社区教育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社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于Drexel大学华裔研究者陈超美开发并开放授权使用的可视化分析系统与工具CiteSpaceⅡ[2]。CitespaceⅡ是基于多元、时序和动态的第二代信息分析与可视化技术开发的分析工具。随着大数据(big-data)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可视化分析与检索成为可视化研究和信息统计分析处理研究的新型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了用户体验与用户交互体验在信息加工与检索中的探索过程与信息获得方式[3]。因此,为了跟踪和挖掘数据信息中隐含的知识研究前沿与基础,以及梳理关键研究与领域研究的关系,各种基于共引网络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和系统不断出现[4],如VxInsight系统与Timeriver等。同时,可视化分析系统也发展出更多的种类,如基于视角开发的多视角共引网络图谱,基于自我建构的组织结构产生的自组织知识图谱等,基于时间序列和维度开发的多维尺度图谱和时间轴知识图谱[5]。但在大量的基于共被引空间开发的工具与程序系统中,CiteSpace知识图谱是最受国际计量学研究者公认的技术之一[6]。CiteSpace基于JAVA环境进行开发,通过SQL数据库汇编语言写入和编程,通过文献信息的共被引用网络,结合聚类分析与其他统计原理和不同的算法分析和探索某一学科知识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发展前沿、趋势和动向[2]。CiteSpace的开发与成熟运用使得其被大量的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的前沿分析,如认知神经科学、文献计量分析与信息检索、航空航天工程、公共危机管理等领域。

基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为数据来源,检索了我国近十年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的标题中含有“社区教育”的论文。检索表达公式为“核心期刊= Y或者CSSCI期刊=Y并且年between(2006,2015 and题名=社区教育)(精确匹配)”,经过数据筛选和剔除不良数据,最终获得文献485篇。参数设置为:时间节点=1,年份节层=1s,阈值=50 Topper slice,聚类提取度=1.0%,c=2、cc=2、ccv=22,统计检验网络=Keywords、Institution、Author,采用最小成树计算法,首次分析不予以任何算法的修剪。

二、结果与分析

图1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机构图谱

(一)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机构情况分析

基于CiteSpace 4.0.R5 SE(64-bit)所提供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得到我国2006年至2015年社区教育研究的机构分析图谱及其信息统计图表(如图1和表1)。如图1所示,图中的环形称为引文年轮,它代表这篇文章被引用的情况。引文年轮最中心部分的颜色代表这篇文献的发表年份(参考图中最上部分不同年份对应的颜色)。引文年轮每一个环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引文时间,一个环的厚度与某个时间分区内的引文数量成比例。节点中心旁的数字(隐藏于底色中)代表整个时间跨度内的被引次数。

表1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信息

从图1和表1所展示的各个节点的文章被引用的频次来看,过去十年华东师范大学在社区教育研究中受到同行的关注最大,其次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

就研究成果被其他研究者引用最多的华东师范大学而言,其研究者在过去十年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及其启示、社区教育科学研究的理性目标、社区教育的时代价值、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课程模块开发、基于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等。

该机构受学术界关注最多的两项研究成果是《专业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提升社区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教育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重要保障。但社区教育教师的来源多样化,因此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社区教育教师标准,其专业化发展的过程相对要复杂的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前一项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问题必要而紧迫,并提出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若干对策:鼓励专职教师的自我学习,促进其实践性专业智能发展与职业成长;营造社区教育机构的学习文化,为专职教师创造更多学习资源;强化社区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开展专职教师专业化标准研究与建设;发挥政府干预作用,确保专职教师队伍的市场特许和专业垄断地位[7]。后一项研究回顾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25年的历程,指出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比如对社区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把握不准,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对社区教育立法的思考不深,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有待提升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建议包括:应该进一步明晰社区教育的概念与目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实现社区教育多元化与自主化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快社区教育的立法保障步伐,要进一步的重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充分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资源[8]。这两项研究有一些共同点,都是基于社区教育的根本性和原理性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思考,都思考的是社区教育理论性和全局性问题,都呼吁用系统化的眼光分析社区教育的历史与未来。

研究成果被引率排第二名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近十年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社区教育比较研究与元研究、城市居民社区教育需求、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的协同互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社区教育信息化、社区教育评估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等问题。

该机构受到学术界关注最多的两篇文献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与研究现状述评》和《广州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前者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该研究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社区教育主题研究的内容、国外社区教育对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研究与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9]。后者通过对广州市4个区12条街道1200多名居民的社区教育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接受社区教育的目标和动机、社区教育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教育需求、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10]。

这两个机构的相关研究之所以能引起同类研究的重视,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都关注了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社区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下步伐对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反思如何完善社区教育的诸多机制,反思如何发挥社区教育在劳动力素质提升和劳动力再生产方面的功能,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同样,在城市里如何让社区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是需要关注的课题。第二、都结合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华东师范大学注重探讨社区教育基础理论以及注重对国内外社区教育教师进行比较分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重点关注的是城市社区教育的优化问题,这些研究都与各自所属机构的学科特色结合起来,更容易形成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作者情况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作者情况,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4.0.R5 SE(64-bit)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将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如图2和表2所示,从各个节点文章被引用频次来看,陈乃林在我国社区教育研究中的论文受关注程度最大,其次是陈龙根和宋亦芳等人。

图2 我国社区教育贡献率较大的研究者图谱

表2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主要作者信息

在过去十年里,陈乃林所研究的领域既包括社区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诸如社区教育项目本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创新、社区教育基本特征的反思等,也包括社区教育与横向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关系,诸如社区教育与电大和高职教育的关系、社区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此外,他还对社区教育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他在研究中提出的系列观点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比如就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电大转型问题,他在研究中指出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使命和方向,依托电大建设社区教育培训学院既是电大的出路也可以盘活社区教育资源[11]。他还在分析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与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社区学习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社区)等主张[12]。

宋亦芳所研究的领域包括社区教育示范区问题、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功能、城市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社区教育政府经费使用效益、社区教育区域化推进策略和社区教育的方式等问题。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涌现,如何让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便成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宋亦芳在研究中系统分析了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效应、示范要素等基础性问题[13]。他还在研究中指出,强化社区教育的职业培训功能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区教育应当承担的社会使命,为此要正视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发挥社区学院终身教育整合平台作用,统筹协调社区的技能培训资源,把握区域特征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结合点[14]。

陈龙根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农民工教育与社区教育关系、我国社区教育的治理路径、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的路径等问题。他在研究中指出提升农民工素质不仅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但当前农民工培训的平台与方法因为脱离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所以收效甚微,应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提升农民工培训的质量[15]。他还在研究中对我国社区教育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需要继续改革我国社区教育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并提出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加强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建设,有效解决社区教育发展瓶颈的建议[16]。

上述这三位研究者长期从事社区教育研究,在社区教育研究领域内积淀深厚。陈乃林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咨询专家,教育部社区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专家。宋亦芳是上海开放大学长宁分校副校长、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社区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陈龙根现为浙江工业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会理事。在过去十年对社区教育的研究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

(三)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变迁情况分析

在大数据信息提取与整合功能不断强化以及有关用户行为收集和分析体系不断成熟的背景下,科学研究对其各个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分析和大数据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各个研究的领域要求不断发现和探索研究前沿与研究基础的时延性对偶[4]。社区教育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分析就是要探索在该领域一组动态的突出的概念与一些潜在问题,即具身研究的前沿[17]。有研究者提出,从计量文献学上来看,最近发表的40-50篇的新近研究[18],其共引网络即可构成稳定的知识基础,建构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前沿[19]。我国社区教育的可视化分析试图探索出近10年来构成社区教育研究的前沿的知识基础。研究基于Kleinbeg.J在2002年提出的算法对我国社区教育十年内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突词(Buret)检测,突词检索发现了大量的有效聚类(Cluster),即数据符合指定模型估计或参数检验的条件,该领域出现了研究的热点和贡献的前沿。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运行该软件得出社区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如图3和表3)。由此可见,过去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终身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社区)、社区学校、终身学习、社区教育实验、远程教育、社区学院、学习型城市、社区教育发展、高职教育等问题。

表3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出这十年期间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图4和表4)。

图4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可视化图谱

表4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

从近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热点的受关注度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主导产业型城镇新市民社区教育问题——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定位问题——农村社区教育如何服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途径问题——社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经验”。

按照时间为序,这几个核心问题出现的序列和受关注的内容如下:

第一个关注的热点是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途径问题(2007年)。近年来,学界对如何将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效结合的关注较多,有研究者提出组建社区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地社区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充分利用社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实行社区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一条龙等[20],这些观点引起了同类研究的关注。

第二个关注的热点是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定位问题(2009年)。社区教育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社区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的认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长暨社区教育委员会主席厉以贤撰文,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国际发展趋势着眼,就深入理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及其与社区教育的关系、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等问题进行学者视角的解读。他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进程、现状和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解读,比如对社区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社区教育的整合和领导管理机构,社区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关系,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社区教育与电大的关系问题,数字化学习港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21],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个关注的热点是农村社区教育如何服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2010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痛点,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社区教育也在逐渐兴起,于是,有研究者就农村社区教育如何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危机进行思考,这也体现出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者的社会担当。研究者提出的一些观点,诸如明确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权责以确保留守儿童享受社区教育,健全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农村社区教育政策体系,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组织者联盟以稳定留守儿童教育者队伍,基于留守儿童生活实际以搭建丰富的社区教育平台等观点[22],也引起了同类研究的关注。

第四个关注的热点是主导产业型城镇新市民社区教育问题(2011年),研究者提出促进主导产业型城镇开展好社区教育的策略建议,诸如建立主导产业引导下的技能培训体系,以社区居民为师资主体,实施区校联动为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动性,加强新市民社区意识的培养等观点[23],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

第五个关注的热点是社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经验(2011年)。2010年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会上总结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这次会议还介绍交流了我国社区教育实践领域在整合资源建构制度、社区教育改革创新、社区教育服务于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经验[24]。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术界对这一系列热点的关注主要是基于我国对社区教育政策走向的分析,以及对各地社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CiteSpace和重要文献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过去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中成果受关注较大的机构是华东师范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成果受关注较大的学者是陈乃林、宋亦芳、陈龙根,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主导产业型城镇新市民的社区教育问题、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定位问题、农村社区教育如何服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途径问题、社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经验等。过去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是研究成果形成的基础,也是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诸多热点与核心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区教育发展的客观反映。

(二)反思

与此同时,反思过去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的研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比如研究的主题过于分散、研究力量区域差异巨大、研究的成果层次有待提升等等。

1.研究主题过于分散。中心中介率是以节点中心性度来进行中心性度量的直接指标,指知识网络中经过某节点并在这两点之上的最短路径在这两点间最短总路径的数量比,通常来说,中介中心性高的点常常位于连接两个不同聚类的路径上,即计量文献可视化分析知识网络图谱中是否存在中介中心性节点反应了该研究领域是否形成热点和前沿。

从前面的统计可见,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机构信息统计、作者信息统计和高频关键词统计中心中介率都是0。即各机构、作者和关键词之间尚未构成和满足聚类条件,这样的结果说明,在社区教育研究领域中,各个机构之间、作者之间和关键问题之间联系较小,并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和专业的研究体系,这说明无论是在教育研究机构、作者还是关键词突现中均不能接受存在明显的、集中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假设。而由于各机构和作者的研究之间联系较少,可以推测出各研究之间可能会出现研究断层的风险。虽然本研究通过软件运行归纳出了过去十年社区教育研究的五个热点,但这只是在若干分散的研究中相对集中的几个主题。

导致研究主题过于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社区教育实践领域内的问题杂乱,缺乏共同性的问题;二是现有的研究与实践脱节;三是研究者自说自话,彼此间关注较少。很显然,第一个原因是不成立的,因为社区教育问题的时代性和共同性很明显。结合相关分析,本研究认为,社区教育研究主题分散与研究者之间的协作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这也体现出一些研究者对社区教育实践关注不够,对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握不准。

表5 发表文章单位数量和文献数量前五名

2.研究力量的区域差异巨大。本研究检索到的核心期刊论文涉及到35个单位,拥有发表文章单位数量和发表文章数量前五名的情况如表5。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单位和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发达和较为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的需求往往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日趋旺盛的,所以当地的研究者关注社区教育,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

但是,理论研究自身的独立性决定了它可以在借鉴同类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水平上的自主增长,即当前各地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不完全依赖当地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社区经济发展水平,而是通过借鉴其他研究或者做跨区域的合作研究实现理论水平的提升。所以理论研究的超前性决定了它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对当地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中西部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社区教育的需求也非常旺盛。为了解决社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实践层面上的问题,中西部实践者往往习惯借助于东部研究者的力量,这反映了中西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缺位,也与中西部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缺乏超前性和本土性有关。更加让人担忧的是,跨区域的理论与实践对接本身就存在经验的水土不服问题,也不利于后发者探索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需求的社区教育经验和模式。

3.研究成果的层次有待提高。基于数据库的资料分析可知,在本次分析的社区教育研究成果里,属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有31篇,其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7篇,占到总数的7%左右,可见,绝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层次不高。

《教育研究》是目前学界公认发表最高理论水平文章的教育学期刊,为了检验社区教育相关研究的成果水平,本研究在CNKI上检索到1996-2005年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题名中包括“社区教育”的文章有12篇(其中3篇为述评和会议综述),然而2006-2015年间没有一篇题名中包括“社区教育”的文章在《教育研究》上发表。

与此同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过去两个十年期间文献题名中包括“社区教育”的载文总量和CSSCI源刊载文总量,结果发现,在1996-2005年期间,载文总量645篇,CSSCI源刊62篇,占总量的9.6%;2006-2015年期间,载文总量2550篇,CSSCI源刊162篇,占总量的6.4%。由此可见,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成果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该领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比例不如前一个十年。

参考文献:

[1]郭文斌.知识图谱: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研究新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1):45-50.

[2]刘则渊,陈超美,侯海燕,等.迈向科学学大变革的时代[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7):5-12.

[3]闫立光.浅议社会发展对档案管理的要求[J].兰台内外,2011(4):36.

[4]李峰,朱彬钰,辛涛.十五年来心理测量学研究领域可视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2(7):1128-1138.

[5]田伟,辛涛,康春花.项目反应理论中潜在心理特质“填补”的参数估计方法及其演变[J].心理科学进展,2014(6):1036-1046.

[6]Chen,C. M.,Ibekwe-SanJuan,F.,& Hou,J. H. .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1386-1409.

[7]黄健.专业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99-104.

[8]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3):9-13.

[9]赵小段,刘楚佳.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与研究现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8(20):27-29.

[10]刘楚佳.广州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8(1):16-18.

[11]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15-20.

[12]陈乃林.终身教育理念观照下的社区教育[J].成人教育,2008(10):16-18.

[13]宋亦芳.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60-65.

[14]宋亦芳.加强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功能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12):41-44.

[15]陈龙根,孙雯.社区教育:农民工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16-18.

[16]陈龙根,胡央波.多中心治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15-17.

[17]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析与情报研究专刊,2009(10):14-34.

[18]Prince,D. D. .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J]. Science,1965(149):510-515.

[19]Persson,O. .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1):31-38.

[20]张苏里,王粤华.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方式途径[J].职业时空,2006(18):48-49.

[21]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5-12,48.

[22]李天鹰,王慧英.完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缓解留守儿童教育危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0-94.

[23]吴锦程,陈榕,杨素铧.主导产业型城镇新市民社区教育探讨——基于福建省德化县城区的调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0-32.

[24]余秀琴.社区教育:担当学习型社会建设任务,承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使命——2010年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7-30.

责任编辑王国光

作者简介:卢德生(1977-),男,四川阆中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赖长春(1977-),男,四川三台人,四川省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教育质量评价。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建构研究”(编号:13YJC880064),主持人:王国光。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2-00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