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德育运行机制的研究①

2016-07-14武汉商学院学生工作处徐丽

中国商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德育工作

武汉商学院学生工作处 徐丽



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德育运行机制的研究①

武汉商学院学生工作处 徐丽

摘 要:新时期、新阶段,社会分工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不断出现的新岗位以及传统岗位的自我更新升级,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个人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职责的本科院校,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方式,坚持以德育人、德才兼备的教学理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深入理解法等方法,进行应用型本科德育运行机制研究,分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 德育工作

本科院校现今多开展了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进行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工作,产生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弥补了传统课堂德育的不足,达到了以德育人、德才兼备的教学目的。然而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1 校企合作背景下德育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1.1校企合作程度低,且侧重于技术交流

校企合作是学校将企业搬入课堂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通过知识讲座、企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交流层次相对较低,且更加侧重于技术方向。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企业来说,企业认为德育工作应该为学校负责,忽视了德育工作,故没能发挥企业所提供的真实氛围的独特优势;而对学校来说,因为缺少相应的企业环境,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中的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难度大、推广效果差。二是学术讲坛中,企业代表讲述的内容总是侧重于企业发展和技术介绍等,对于企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的讲述相对较少或讲述比较空洞,难以与学生形成共鸣。

1.2传统德育模式不适应时代发展,谋求更新

许多高校目前德育模式比较传统,侧重于课堂教学,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少,德育尚有不足,部分学校虽然借助于新媒体,成立了诸如心理健康中心、微信班级、QQ群班级等平台,但对这些平台运用少,多数只是当作信息发布平台,德育工作大多数时候依旧停留在课本教学上,学生难以领会其精神,对德育理解不足。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德育活动开展上,取得了不俗的进展,如志愿者主题系列演讲活动将德育工作借助学生社团活动推广出去,学校引导,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形成了良性共生的德育教育模式。

1.3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难度大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是校企合作的难点,企业往往没有专业德育教育经验,不能提供科学的系统性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自己的安排,经常发生实习期间离职或换岗的行为,这为企业增加了巨大的管理成本和统计成本。同时,学校和企业难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与评分,企业、学生、学校三方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信息的无法及时更新与考核的难以进行,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长期稳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 校企合作背景下德育的方法研讨

德育并不是一个短暂的灌输式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多方面的辅助。培养德育环境、健全德育机制、完善信息沟通、优化德育模式是德育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需要高校更加重视如上四个环节,打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不断优化德育模式,用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进行德育工作。

2.1加大“校园讲坛”中引进企业比例,培养德育环境

德育工作要有生存的土壤,而“校园讲坛”类型特色活动积极引进社会各界优秀人士来高校开展讲座教学活动,学生踊跃参加、认真汲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经验和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德育工作中,高校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校园讲坛”活动,积极邀请先进企业与个人来校开展职业素养讲座,将企业搬上讲坛,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全、最真实的企业信息,开阔眼界、不出校园就能了解行业动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教育。

同时,“校园讲坛”是一座沟通校方、学生、企业三方的桥梁,将校方、学生、企业联系起来,学生获知企业要求,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而企业一定程度上也获知学生的新思路,新想法,为企业提供新鲜的血液。

2.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学生工作

辅导员是常年接触学生的第一线,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也是未来构建学校、学生、企业三者联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定期对辅导员展开职业能力培训,定期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鼓励辅导员与企业接触,构建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导师要从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现实问题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持续的辅导。

辅导员可以与企业共同研讨德育模式,加深与企业方面的合作,在校以辅导员为主,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辅导员发挥好自身联系纽带的作用,帮助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联系。

2.3积极引导社团活动,鼓励德育形式创新

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提升德育工作实效。社团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新形式,通过德育主题的社团活动,能够很容易地把德育融入到学生活动之中,学校引导、社团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宣传、组织、参与这三个阶段中渗透性地接受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时期下要积极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模拟招聘会、模拟公司类型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职业过程,了解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更好地发展。

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引导、多举办价值观向上的活动,发挥学校学生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会”、“学生工作处”等学生管理服务组织的带头作用,对学生组织加以引导,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明白真知,在实践中检验德育教育的成效。

2.4构建德育教育平台,建立信息三方流动

信息是策略的基础,德育信息需要流通,必须打破传统的单向交流机制,要借助微信、QQ群、贴吧等新媒体,打造校企合作德育平台。

通过该平台,校方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且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企业可以与校方沟通信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与反馈。而学生通过平台可向校方反馈自身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也可与企业沟通。三方交流,将打破传统的单向交流机制,提升交流效率,构建更为和谐、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2.5引进企业奖学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企业与高校可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打分与评价,对于实习期间职业素养(包括专业能力与个人品德)特别优秀的,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企业奖学金是对学生素质的肯定,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遵守企业相关规定和行规。

2.6建立健全双导师制,二带一,二带多,成长式教学

建立健全双导师制,校方导师为辅导员、班主任等,而企业导师为企业技术骨干、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成员等,校方导师承担学生在校的理论教育与学生实习时的信息交流工作。而企业导师承担学生实习时的职业教育,并对学生表现进行督查和打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快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实行双导师制,每一个学生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单独的培养,从学生的专业能力,到个人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都可在两位导师的协作中得到解决,有利于学生全面科学地发展,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时,双导师制将导师带入企业,将企业搬进课堂,真实的企业环境能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企业的文化与规章制度,从而认可职业道德,并自发地学习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境界,达到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红.“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 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边春生.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3.

作者简介:徐丽(1983-),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现任职于武汉商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2014年度武汉市教育局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运行机制研究”课题(2014115)。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a)-177-02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