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药用蜈蚣资源与品质研究现状及对策

2016-07-14康四和邓海英刘义梅陈科力

关键词:品质资源

康四和,邓海英,刘义梅,陈科力,*

(1 湖北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中药资源和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65;2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武汉430064;3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430065)



我国药用蜈蚣资源与品质研究现状及对策

康四和1,2,邓海英3,刘义梅1,陈科力1,*

(1 湖北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中药资源和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65;2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武汉430064;3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430065)

摘要回顾了我国药用蜈蚣应用的历史沿革,对其资源和药材品质研究应用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药用蜈蚣资源研究的对策,为推进蜈蚣属药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性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用蜈蚣;资源;品质;研究状况

蜈蚣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少棘巨蜈蚣为中国药典收载的蜈蚣药材唯一来源物种[1].但我国蜈蚣“品种”较多,在部分地区,尚有使用其他蜈蚣种类的药用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蜈蚣研究的深入,其抗肿瘤、镇痛、抗炎等[2-8]药效作用不断发现,其临床应用也逐步扩大.由于我国对蜈蚣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其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质量控制方法不严,药材品种混淆、质量良莠不齐情况常有存在,制约了蜈蚣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有关蜈蚣的药理作用研究和综述的文章较多,本文对我国药用蜈蚣资源和品质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以期为蜈蚣药材的质量评价和蜈蚣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我国蜈蚣应用的历史沿革

蜈蚣在古代称“吴公”,后又称作“蜈蚣”,在民间尚有“雷公虫”、“天龙”、“多足虫”、“千足虫”等多种名称.蜈蚣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鬼注、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后历代医学著作中多有记载,如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恶用药及积聚用药均作吴公,证明为古写,虫旁为俗字,后世所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治小儿惊厥风搐,脐风口襟,丹毒,秃疮,瘴病,便毒,痔漏,蛇伤”.《中国药典》自1953年版起以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作为蜈蚣品种的唯一来源.但古代对于蜈蚣药用种类并未有确切的区分,如《名医别录》中记载“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蜀本草》载“(蜈蚣)生山南川谷,及出安、襄、邓、随、唐等州土石间”;《本草纲目》“蜈蚣,西南处处有之…南方有极大者,而本草失载”;《本草求真》载“(蜈蚣)赤足黑头者佳,火煨用”.从上述形态描述及地理分布区域可以看出,文献记载的药用蜈蚣并非是同一品种来源.

2我国药用蜈蚣资源研究现状

2.1我国蜈蚣种类及应用

在分类学上,蜈蚣可理解为节肢动物门多足总纲唇足纲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动物的总称.全世界蜈蚣目种类共有记述3科32属620种[9],中国蜈蚣目动物种类有3科5属30种,其中蜈蚣科蜈蚣属(Scolopendra)动物12种[9,10].我国供药用的蜈蚣种类主要为蜈蚣属动物,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蜈蚣药材来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据调查,除少棘巨蜈蚣为蜈蚣正品药材外,还有其他6个物种如多棘蜈蚣、哈氏蜈蚣等在我国不同地区或民间均存在药用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药用蜈蚣资源的开发,蜈蚣的药用种类不断扩大,多个品种逐渐作为药材资源被文献和标准收载并应用于临床,如墨江蜈蚣作为云南省地方药材物种被收入1996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及2005年版《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多棘蜈蚣在广西被称为“广西蜈蚣”,1983年版《中国药用动物志》将多棘蜈蚣作为蜈蚣药材的另一来源收载.而我国台湾1985年版《中华民国中药典范》收载蜈蚣药材来源则为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之干燥体.为厘清我国蜈蚣品种数目,本文依据近年来文献记载,对我国境内蜈蚣的主要种类及应用情况进行整理,结果见表1.但我国未对蜈蚣资源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境内蜈蚣种数并不确定,墨江蜈蚣和黑头蜈蚣均为近年来被发现并命名的蜈蚣新物种[11,12],随着我国对蜈蚣类资源的深入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品种被发现.

表1 我国蜈蚣属动物主要种类及应用情况表

2.2我国药用蜈蚣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药用蜈蚣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海拔20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5℃~32℃,活动时间多为每年4~10月,不同种类在资源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王克勤等[13]通过对少棘巨蜈蚣、多棘蜈蚣、墨江蜈蚣、黑头蜈蚣等种进行药源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具有相对固定的分布区域;迟程等[12]对我国云南墨江蜈蚣的分布及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显示其活动与光照、气温、海拔、气压、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子呈现密切关系.我国南方地区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日平均气温一般为20℃左右,具有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区域内雨季长,降雨量大,河流湖泊纵横,主要分布有长江、珠江及云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主要水系,具有较高的湿度.同时,我国南方地区为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交错地貌,不同的海拔高度、气压差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特定的温度、湿度及气压等气候条件及地貌特征为不同种类蜈蚣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使我国药用蜈蚣在资源分布上具有典型的地域特性,不同种类在我国南方各沿江水系、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地域分布.根据对我国药用蜈蚣资源调查、供销状况及文献记载等进行分析,不同品种药用蜈蚣资源分布情况见表2.

3我国蜈蚣药材品质研究现状

药材品质是对药材真伪优劣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药材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我国在蜈蚣药材品质研究方面,注重对蜈蚣药材品种基源进行鉴定研究,以保证蜈蚣药材基源准确,并对蜈蚣药材质量进行控制研究,保证药材的安全与有效.

3.1蜈蚣基源鉴定研究

中国药典收载的蜈蚣药材品种来源为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但我国境内蜈蚣属动物种类较多,根据蜈蚣使用历史及地区用药习惯,我国供药用的蜈蚣品种除少棘巨蜈蚣外,还包括多棘蜈蚣等6个种[13].各种药用蜈蚣均为同属动物,形态学上存在相似的形态特征,在蜈蚣药材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常存在基源混淆现象.同时蜈蚣为毒性药材,不同种类毒性存在差别,对人体危害程度不明确,不同种类药效作用也可能存在差异,为了保证药材基源准确和疗效稳定,我国学者分别从形态学和DNA分子鉴别方面对蜈蚣基源进行了鉴定研究.

3.1.1形态学鉴别研究

形态学鉴别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形态特征差别从而对物种进行鉴定,是目前药材品种鉴定中使用最广泛的传统鉴别方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蜈蚣的形态学鉴别主要是依据蜈蚣大小、颜色、触角、背板及步足等形态结构特征对不同种类进行鉴定研究.王克勤等[14]通过对蜈蚣药源调查及商品鉴定,对少棘蜈蚣等4种蜈蚣原动物形态特征及商品性状进行鉴定;李晓东等[13]对7种蜈蚣的生物学形态鉴别特征进行比较,拟定了蜈蚣种类鉴别检索表.宋志顺[9]对中国蜈蚣目3科不同种动物进行了分类研究,依据标本核对及文献整理,分别记述了蜈蚣科蜈蚣属9种蜈蚣的形态鉴别特征.为了通过形态学特征差异比较鉴别,对我国药用蜈蚣基源进行有效鉴定,本文对7种药用蜈蚣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建立了我国药用蜈蚣形态特征比较表,见表3.

3.1.2DNA分子鉴别研究

DNA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具有种类的专一性,不受生物生长期、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开展DNA分子鉴别,是对生物种类进行准确鉴定的最根本鉴别方法.陈士林等[15]在基于以DNA条形码为手段开展大量中药材鉴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建立了以ITS2为核心,psbA-trnH为辅的植物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和以COI为主、ITS2为辅的动物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该方法在川贝、蛇类等多个中药材的分类鉴定中均取得较好的鉴定结果[16,17],已成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材鉴别的法定方法之一.Warut Siriwut等[18]对东南亚7种蜈蚣属动物进行分类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方法分析了其遗传基础与外观形态、地理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不同种类蜈蚣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可引起外观形态上的多种变异,如哈氏蜈蚣存在5种颜色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形态学分类的困难,但从遗传物质上能对其进行准确分类和鉴定.张印红等[19]采用DNA条形码为手段对中国境内少棘巨蜈蚣、多棘蜈蚣、哈氏蜈蚣、赤蜈蚣、日本蜈蚣等5种蜈蚣属动物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显示,5种蜈蚣种间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经采用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少棘巨蜈蚣单独聚为一支,而其他各种蜈蚣则单独进行聚类,将少棘巨蜈蚣与上述种类蜈蚣进行有效区分从而达到鉴别蜈蚣药材真伪的目的.但通过市场调查,上述研究种类并未涵盖目前蜈蚣药材基源混淆的主要品种来源,如模棘蜈蚣、黑头蜈蚣等常见混淆品种,也未能对其他药用蜈蚣种类进行有效鉴定.

形态学鉴别方法作为物种鉴定的传统方法,能够对具有特定形态特征的物种进行快速鉴定.但对亲缘关系近、形态特征相似及外观形态不完整的样品,形态学方法在鉴定结果上常存在局限.同时不同物种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生长阶段往往存在外观形态上的差别,如模棘蜈蚣不同个体在体色、棘刺等特征上有时存在较大差异,少棘巨蜈蚣尾足前股节棘数有的并不相同,这种差别也常造成形态鉴别的不准确.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作为物种分类与鉴定的新方法,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能对物种进行准确鉴定,但该方法也存在着成本高、周期长、实验设备不普及等问题,成为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为有效解决蜈蚣药材基源混淆和形态不全所致的基源鉴定问题,必须针对药材流通、使用环节的实际情况,综合采用“形态-分子鉴定法”,通过形态特征的差别对蜈蚣样品进行快速鉴定,并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对问题样品重点开展DNA分子鉴定研究.

3.2蜈蚣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蜈蚣药材质量控制主要体现为药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两方面.蜈蚣药材的安全性是药材作为药物原料的前提条件,开展药材安全性研究,能有效避免药材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效性控制研究主要是在蜈蚣药材基源准确鉴定的基础上对所含成分种类与含量进行控制.

3.2.1蜈蚣药材安全性物质研究

影响蜈蚣药材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内源性和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蜈蚣为毒性药材,其内源性毒性主要为头部颚肢所含毒液能对人体造成神经麻痹甚至中毒死亡,在蜈蚣的炮制加工过程中,要求去头足后入药,能有效减少蜈蚣内在毒性对人体影响.外源性有害物质主要是由于蜈蚣受生活环境、采收加工、贮存等影响,易产生重金属、外源性毒素等有害物质污染,开展蜈蚣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控制,将有效保障蜈蚣药材安全性.林秀玉等[20]采用ICP-MS测定10个地区的蜈蚣商品药材中的铅、镉、砷、汞、铜等5种有害元素含量,对蜈蚣商品药材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0份商品药材中5种有害元素的含量符合标准,表明研究所用药材在临床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蜈蚣在贮存期易受温度、湿度影响发生霉变,加强对蜈蚣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等的控制,将有利于减少蜈蚣对人体安全造成危害,目前尚未见对蜈蚣外源性毒素进行控制的研究报道.蜈蚣是富含蛋白质的药材,长期以来使用竹签固定,没有较好的包装方法,其在储存过程中的污染和霉变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3.2.2蜈蚣药材有效成分控制方法研究

蜈蚣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总脂、微量元素等[21,22],蛋白质及多肽类为蜈蚣的主要成分类别,占总成分的50%~70%,被认为是蜈蚣的主要活性成分,并作为蜈蚣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李峰等[23]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建立了蜈蚣药材的指纹图谱,对蜈蚣药材商品进行品种鉴别,并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李桃等[24]以蜈蚣药材中游离精氨酸、丝氨酸为指标,建立了蜈蚣薄层鉴别方法;以凝血酶滴定法建立了蜈蚣抗凝活性定量方法,作为蜈蚣质量控制依据.GyeYoon Cho[25]等采用HPLC—DAD/FLD法建立了蜈蚣注射剂中氨基酸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上述方法的应用保证了蜈蚣药材基源的准确和指标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对蜈蚣药材的有效性进行控制.但我国对蜈蚣的物质基础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其作用的物质基础仍不明确,因此目前中药蜈蚣的质量控制,还没有有效的方法.

同时,我国学者对中国境内不同种类蜈蚣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方红等[26,27]对多棘蜈蚣、黑头蜈蚣与少棘巨蜈蚣三种蜈蚣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三者总蛋白质、总脂、游离氨基酸、微量元素砷含量等主要化学成分基本类同.迟程等[28]对墨江蜈蚣和少棘巨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两种蜈蚣均具有相同的15种游离氨基酸及17种微量元素成分,仅在部分成分含量上存在差异.这些研究表明不同种类蜈蚣含有相似的成分类别,为扩大我国蜈蚣药用资源提供了部分依据.

4问题与对策

我国药用蜈蚣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应用日益广泛.但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蜈蚣资源应用的扩大,其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与薄弱的研究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药用蜈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蜈蚣药效物质基础仍不明确、质量控制指标设置不科学、药材基源混淆情况常有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蜈蚣药用资源,提出以下对策.

(1)深入开展蜈蚣资源调查和品种整理研究.我国蜈蚣资源研究起步较晚,对蜈蚣品种的调查不够全面,境内蜈蚣属种数并不明确,各种蜈蚣的具体分布区域及应用情况尚不清楚.同时,我国蜈蚣资源研究目前仅限于对我国南方各省区等地理范畴的记载,各种类在分布上与地理环境、气候的相关性未见有研究.深入开展蜈蚣资源研究,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29]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种类药用蜈蚣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明确我国蜈蚣属确切的种数、资源分布状况及蕴藏量等,有助于促进蜈蚣药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

(2)加强蜈蚣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是药材质量的根本保障.由于蜈蚣作用的物质基础不明确,不同种类蜈蚣是否存在相同的药效作用和物质基础,仍缺少深入研究.相对薄弱的研究基础使得专属性的质量控制方法难以建立,中国药典目前仅采用性状鉴别作为蜈蚣质量控制指标,难以保证蜈蚣药材质量和基源准确.综合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蜈蚣基源鉴定,能够确保蜈蚣基源准确,解决药材品种混淆的现象,同时针对蜈蚣药效作用深入开展物质基础研究,建立专属性的质量控制方法将是蜈蚣质量研究的发展方向.

(3) 开展蜈蚣的储存包装研究和配方颗粒研究.我国蜈蚣药材商品储存方式控制不严,包装简陋,多以竹签固定,低温放置,按条出售,极易污染变质.应开展蜈蚣的储存包装研究,鼓励有影响的企业迅速改变蜈蚣千年一贯制的竹签固定的包装模式,提倡能减少污染的小包装.同时建议在蜈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蜈蚣药材及饮片多类型、多规格开发研究,如开展蜈蚣配方颗粒研究.

(4)推进蜈蚣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性利用.我国药用蜈蚣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治疗前景,但应用上仍处于较初级层面,对蜈蚣药材的深加工不够,主要以少棘巨蜈蚣参与中医配方为主,以蜈蚣为主药或含蜈蚣药材的相关制剂上市品种较少,未见有以蜈蚣提取物或单体成分为主的相关品种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存在着蜈蚣资源的较大浪费.我国蜈蚣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随着蜈蚣应用的日益扩大,其野生资源将面临着不断减少和枯竭的危险,开展蜈蚣制剂及相关产品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尝试开展蜈蚣的人工养殖,合理应用其他地方习用品种,将有利于充分利用蜈蚣属药用资源,对促进蜈蚣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57.

[2]刘兵,谭竹钧,孔祥平,等.少棘蜈蚣活性蛋白对舌癌细胞Tea-8113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24(6): 1543-1544.

[3]刘细平,钟德玝.蜈蚣提取液对裸鼠移植肝癌抑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2):164-168.

[4]汪梅姣,谢志军,谷焕鹏,等.蜈蚣、地龙、地鳖虫镇痛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35-1436.

[5]刘端勇,赵海梅,左志琴,等.全蝎蜈蚣对胶原免疫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损伤改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4):73-76.

[6]刘瑞连,廖建萍,刘绍贵.蜈蚣不同部位抗凝活性的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21(2):32-33.

[7]Hyemin Choi,Jae-Sam Hwang,Dong Gun Lee.Antifungal effect and pore-forming action of lactoferricin B like peptidederived from centipede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13, 1828(11): 2745-2750.

[8]Young-Nam Kwon, Joon Ha Lee, In-Woo Kim,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Synthetic Peptide Scolopendrasin II from the Centipede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 23(10): 1381-1385.

[9]宋志顺.中国蜈蚣目的分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

[10]张崇洲.药用蜈蚣养殖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8.

[11] Zhang Chong-Zhou, Wang Ke-Qin. A New Centipede,Scolopendra Negrocapitis SP.NOV. From Hubei Province[J],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1999, 24(2):136-137.

[12] 迟程,罗天诰,冉永禄.云南墨江药用蜈蚣分布及活动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7):401-403.

[13] 李晓东,李欣,屈桂群,等.药用蜈蚣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3,15(169 ):85-88.

[14] 王克勤,方红,叶卯祥,等.蜈蚣药源调查及商品鉴定[J].中药材,1997,20(9):450-452.

[15] 陈士林,姚辉,韩建萍,等.中药材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41-148.

[16] 罗焜,马培,姚辉,等. 基于ITS2序列鉴定川贝母及其混伪品基原植物[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1):1153-1158.

[17] 廖婧.华南地区常见药用蛇类的DNA条形码研究及其在金钱白花蛇鉴定上的应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18] Warut Siriwut, Gregory D. Edgecombe, Chirasak Sutcharit, et al. The Centipede Genus Scolopendra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Geometric Morphometrics and External Morphology as Tools for Species Delimitation [J]. PLoS ONE. 2015,10(8): e0135355. doi:10.1371/journal.pone.0135355

[19] 张印红,陈俊,贾静,等.中药材蜈蚣及其混伪品 DNA 条形码鉴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 39(12):2208-2211.

[20] 林秀玉,李可强.蜈蚣商品药材中有害元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2):2420-2421.

[21] 吴刚,冉永禄,迟程,等.少棘巨蜈蚣的化学组成[J].动物学研究,1991,12(3): 319-322.

[22] 付银丹,李振麟,濮社班,等.多棘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3,44(13) :1726-1729.

[23] 李峰,王成芳,包永睿. 蜈蚣药材高效毛细管电脉指纹图谱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2835-2836.

[24] 李桃,谭晓梅,龙群,等.蜈蚣药材薄层鉴别及抗凝活性定量的研究[J].中药材,2012,35 (5 ):686-689.

[25] GyeYoon Cho, KyuChul Han, JinYoung Yoon. Stability Test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the Amino Acids in Pharmacopuncture Extracted from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J]. Journal of Pharmacopuncture, 2015, 18(1):44-55.

[26] 方红,邓芬,王克勤.多棘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4):202-204.

[27] 方红,邓芬,严宜昌,等.黑头蜈蚣的化学成分[J].中药材,1999,22(5):226-228.

[28] 迟程,罗天浩,孙少荣,等.墨江蜈蚣和少棘蜈蚣游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2):104.

[29] 陈士林,索风梅,韩建萍,等.中国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生产区划[J].中草药,2007,38(4):481-487.

Status of Resources and Quality of Medicinal Centipede in China

KangSihe1,2,DengHaiying3,LiuYimei1,ChenKeli1

(1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and Compound Prescription,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5; 2 Hubei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Wuhan 430064; 3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AbstractA review is presented on the application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 and qualit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centipede in China.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centipede. Th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centipede industry.

Keywordsmedicinal centipede; resources; quality; research status

收稿日期2016-03-10*通讯作者陈科力(1947-),男,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及其品质研究,E-mail: kelichen @126.com

作者简介康四和(1971-),男,主任药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及其品质研究,E-mail:45773691@qq.com

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药新药安全性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2014ZX09304307001)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21(2016)02-0061-06

猜你喜欢

品质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