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
——以萍乡为例

2016-07-14孙正广萍乡学院337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渔鼓萍乡文化遗产

孙正广 彭 萍 (萍乡学院 337000)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
——以萍乡为例

孙正广 彭 萍 (萍乡学院 337000)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陈光国老艺人吸取了外来艺人渔鼓说唱这一演唱形式,在发挥了萍乡语言和音乐的基础上,编创了说唱结合的萍乡渔鼓艺术,受到了萍乡人们的一致喜欢和热捧,随着萍乡渔鼓说唱艺术的盛行,后来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萍乡渔鼓这一艺术,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赢得了很多地区人们的赞誉。

萍乡渔鼓;数学化保护;传统曲艺

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人们生活和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不但在工业上得以充分应用,而且还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式。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萍乡渔鼓说唱这一古老艺术保护中,为采集、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渠道,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分析萍乡渔鼓的特定和发展

在1898年,萍乡煤矿厂招聘工人,很多湖北人和湖南人来到萍乡煤矿做起了煤矿工人,每到逢年过节时,湖北同乡就会邀请湖北地区的工友们一起聚会;他们一起唱歌、喝酒、唱小曲。湖南籍、萍乡当地人也会参加聚会,一起拉琴唱曲。长期下来,萍乡地方调与湖北小曲小调融入后,发声发音逐渐向萍乡方言转变,形成了具有赣西特点的萍乡渔鼓调。段先明和邓小岩是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很出名的两位艺人,他们从小就跟着师傅学艺,可以说继承了渔鼓说唱。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戏剧里融入了渔鼓这一说唱形式。由于其旋律美、调子美,曲调和萍乡方言有些类似,在萍乡城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时萍乡很多工矿学校群众业余文艺团体都在舞台上表演渔鼓说唱,受到了老百姓一致认可,从那以后渔鼓说唱正式加入了萍乡曲种库中。在1995年,陈焕声是萍乡煤矿歌舞团中一名歌唱者,他在采访安源煤矿工人中,对《安源大罢工》这首渔鼓词进行了改编,再加上改编的渔鼓曲调在很多地方演出,都受到了当地人们的一致追捧,同时中国工人出版社负责出版了这首改编的渔鼓词,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1961年,王付正是此团音乐创作员带领团里很多热衷于渔鼓说唱的学员到萍乡各个乡村中挖掘渔鼓说唱音乐,并将其进行记录,整理成小册子,提供给当地的学校、社区、工矿等作为文艺演出资料。在上个世纪60年后期,王付正、钟继文等人改编了《劳工记》这一萍乡渔鼓说唱音乐,但并未改编主旋律,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后期到北京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称萍乡渔鼓说唱唱出了矿工具有的情怀,歌词简单易懂,但却充满了乡土味道,得到了各地区老百姓的青睐,可见,萍乡渔鼓说唱这一艺术形式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应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二、浅谈萍乡渔鼓具有的功能价值

1.萍乡渔鼓的娱乐审美价值

萍乡渔鼓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萍乡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擅于叙述人物和故事情节是唱词最大的特点,艺人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改编唱词,渔鼓唱词中事件应该就是改编者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引人深思的基础上,还能起到伦理教化的作用。在萍乡渔鼓作品中,广泛融入了萍乡历史和民间故事,感人至深。在萍乡渔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下,可以看到很多社会历史事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生存状态等,从听中感悟和体验。萍乡渔鼓具有很强的地方社会审美价值,也正是由于具有较强的社会审美价值,才受到了萍乡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喜爱。在文艺生态学中认为,每一种艺术的出现都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任何群体,必须要在自然环境中生产,并在生产中创作出别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说萍乡渔鼓就是萍乡人结合地方方言和音乐特征而创作出来的。萍乡渔鼓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种类,以它的草根性、个性化音乐等特征,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求,在发挥审美功能的同时,还充分实现了娱乐审美价值。

2.萍乡渔鼓的地方文化价值

萍乡渔鼓作为萍乡地区传统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与其他民间曲艺和戏曲等类似,萍乡渔鼓也是以庙会和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生动的、形象的展现出其刻画的人物性格,最终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萍乡渔鼓是萍乡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融合了各地区的渔鼓音乐元素,但又与它们不同,具有自身的风格,曲目虽然短小,但是精悍,便于人们群众理解。在认识地方文化特质上,渔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无论是在演出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上,还是在音乐特质、历史背景等方面上,萍乡渔鼓都融入了萍乡的传统文化,是传播萍乡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萍乡渔鼓对萍乡民间艺术史和曲艺历史等起到了丰富的作用。同时对我国曲艺艺术起到了完善的作用,并且也丰富了我国人们群众的文化生活。可见,萍乡渔鼓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内涵,其功能价值是无法估计的。

三、保护萍乡渔鼓使用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可行性

1.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技术实现了萍乡渔鼓更好的保存

结合实际情况而言,国内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存储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如拍照、记录、收藏物品等,这种传统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虽然也为我国保存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录像带的老化和失真、书籍的损坏等,都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存,导致它们出现了失真的情况,并且受到了拍摄角度的局限,很难长久的保存和使用。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方法,如图文扫面、全景拍摄、运动捕捉等等。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化存储技术也提供了很多新的保护手段,如磁盘阵列、连接光纤与网络等,实现了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使用这些现代数字化采集存储技术中,既可以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转化成为数字化格式,便于长久的保存,也能够使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管理,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这样可以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水平。萍乡渔鼓在使用数字化技术的保护下,定能流传久远。

2.数字化复原与再现技术为传承渔鼓说唱提供了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艰难,追本溯源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动,如果维持原来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是相违背的。这也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前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等日益成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先进的方法。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后,制作成为可视化虚拟产品,提供给人们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如采用2D或者3D数字动画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和事件进行恢复和解读,通过一系列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恢复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物;使用真实感角色哼唱、搭建真实的场景、绑定相应的动作等,快速的、及时的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行为,虚拟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们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可以将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上,实现网络共享,从而让更多的交流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呼吁的更多的人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如通过使用数字动画技术,记录好萍乡渔鼓,并上传到网络上,让人们广泛认识萍乡渔鼓这一艺术曲种,从而实现萍乡渔鼓的继承和宣传,呼吁和号召更多人参与保护和继承萍乡渔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队伍中,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萍乡渔鼓的社会娱乐价值。

3.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共享萍乡渔鼓提供了新渠道

在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下,此虚拟技术展示具有图文声像、虚拟现实等多媒体表现手段,在计算机虚拟世界中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景和平面现实等方式,将光、声和电产生的效果以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方式呈现到社会公众的眼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具有如下几点优势:一是使用三维场景建模、渲染特效等动画技术,对非物质文化进行真实再现;二是使用多媒体集成技术、知识建模技术等,构建起包括声音、视频、文字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三是在数字媒体统一平台下构建起数字博物馆,整合和优化各种媒介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使用现代媒体或者传统媒体进行大范围和大规模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充分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共享了浩海如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此基础上,还提高了人们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意识。可以说萍乡渔鼓是我国艺术曲种中一种奇葩,这一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多群众的肯定,并将受到长久的保护和继承,但想要保护好萍乡渔鼓,必须要借助于数字化技术,这样才难高效的存储和记录萍乡渔鼓的发展史,让广大群众意识到和认识到萍乡渔鼓的价值和意义。

4.虚拟现实技术为开发和利用萍乡渔鼓提供了空间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创新保护文化遗产的思维,拓展保护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在价值在于其含有丰富的、多彩的文化因子,在生产和销售下可以将这些因子转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让其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中,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为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阔了新的空间,在使用数字化技术下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调动起人们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同时还能形成的新的生产品,有助于企产业链的延长,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比重,从而促使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未文化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同时,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潜藏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创造出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和进步。

总而言之,萍乡渔鼓可以称之为我国曲艺种类的精髓,这一民间说唱艺术受到了广大人们群众的热捧和肯定,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保护非物质遗产中,应该更加充分发挥作用,确保萍乡渔鼓这一民间说唱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萍乡渔鼓还应与时俱进,创作出具有新意又符合精神要求的作品,在传承民间说唱文化遗产中,光大和丰富萍乡渔鼓说唱这一艺术奇葩,让其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喜爱,从而走的更长、更远。

[1]黄永林,王伟杰.数字化传承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

[2]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

[3]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孙正广,本科,萍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保护,三维设计,虚拟现实。

彭萍,本科,萍乡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助教,广告设计,信息管理。

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以萍乡为例》,课题编号为:YG2014256

猜你喜欢

渔鼓萍乡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地方保护经验对零陵渔鼓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