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伦理思想看家长式作风
2016-07-14张婧雅中国美术学院310000
张婧雅 (中国美术学院 310000)
从中国伦理思想看家长式作风
张婧雅 (中国美术学院 310000)
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生活环境造成了中国早期社会和文化具有祖先崇拜这一特征,即把祖孙世代繁衍视为最高人生价值,它体现在注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后来发展出了一套以宗族为中心和纽带的等级制度,就是所谓的宗法制度。这就构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本质: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的道德化。家庭内部的关系不同于跟其他人的关系,家庭内部处于不同等级的人必须要各守其分。儿子有作儿子的道德标准,父亲有做父亲的道德标准,儿子不能作出任何违背父亲意愿的事情,这叫做“父父子子”。
在汉代,作为儒家伦理道德载体的“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并拥有正当性。为了巩固帝王统治“独尊儒术”,把“国”看做“家”的放大,产生了“家国同构”概念,皇权被视为父权的放大,家庭伦理的“亲亲”被外化为社会关系的“尊尊”。在家内服从儒家伦理的家法约束,在外遵守王法,即皇帝公布的作为礼治补充的法律和政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国就是家,皇帝就是家长,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称之为“家天下”。
此后以儒家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思想体系植根于中国家庭和社会之中长达一千多年之久,形成了自古至今的家长式作风。
近年来,家长式作风被越来越多的人热议。顾名思义,家长式作风是一种行为,是有一个个人、组织,或者国家限制一些人或群体自身权益的自由或自主权,也可以理解为该行为是对抗或者忽视一个人的意志,表现出优越感的态度。简直言之,就是指一个领导者(比如父亲),代表其他人(比如妻子或儿子),替他们做出“为他们好”的决策,即使这样的决策违背了他们的愿望。
我们狭义的认为,家长式作风就是在一个家庭之中一家之长持有绝对的话语权,只准家长说话,家族中其他成员并没有发言权,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甚至最终成了“失语症”病人,家长的话语才具有决断权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是不平等的,彼此之间没有必要的沟通而产生矛盾。在表面的平静之中,往往蕴藏着某种非常可怕的东西。一旦某天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更可怕的是,在这种家长式的家庭中,其他成员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人格受到很严重的伤害,可能被迫言不由衷,甚至说假话。就连家长本人也听不到他人的真心话,感受不到他人的感情。许多家庭的不幸正是从这种家长作风开始的。例如,很多父母以 “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服从”为由替孩子做一切选择,而并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也正因为如此,如今许多家长都抱怨无法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和睦相处,孩子则觉得和父母有代沟。“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不论是孩子不理解父母也好,还是父母没有和孩子充分交流也罢,家长式作风在社会家庭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家长式作风的适用语境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是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其家长就是一个个的领导、上司、官员,我们称之为“人民的公仆”。他们往往以一家之主自居,权力极大,把单位当作他的私有财产,行使家长的权威,而所有的副职都只能唯唯诺诺,听之从之。这种“家长制”十分普遍,许多乡镇企业和海外华人企业大都是家族制的。表面看来,这样家长式的领导和管理,最简单、最方便、最有效。但是,从长远来看也最可怕,甚至众叛亲离。孙中山曾说过“天下为公”,就是对这种家长制的反驳。
2011年中国国家青年篮球队员集体“上血书”要求更换主教练范斌一事,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纷纷扬扬的热议,同时引发了对中国体育界甚至更广范围内的家长式作风管理问题的关注。以战绩突出、从严治军闻名的国青男篮队教头范斌受到了队员的联名抗议,抗议他在训练中有“人格上的侮辱与打骂”,最终范斌被停职。在范斌看来,训练中打骂队员是很正常的。因为当范斌还是队员的时候,也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面对“棍棒式教育”,范斌是不敢和教练说什么的,更不要说向领导反映了。时过境迁,到了他带领这帮90后的队员时,这种执教方式显然已经不可取。所以,“兵谏”一出,社会舆论都站在了球员一边。其实,中国体育界一直存在着家长式作风,此类事件我们也常有耳闻,打一打、骂一骂很正常。从出发点来说,范斌是想让队员们成才,但方式显然是错误的,这种“家长式”的旧式管理作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家长式作风问题在社会上还有很多,比“女教师怀孕需申请校长予以批准”否则除了享受不到正常的生育补贴外,还要面临取消先进称号等“处罚”。又如前段时间多部美剧停播,说是净化网络抵制三俗,难道社会上的下流低俗现象是美剧传播造成的么?只播放所谓积极正面的剧目,就能够杜绝低俗了吗?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卖AV碟片的报刊亭、自动贩卖机,连电影院也会定期上映AV电影,我并不是说日本社会的做法明智可取,而是我国这种简单粗暴的一概而论式禁止带有浓浓的家长式作风,让人不喜。再比如中国的互联网登不上国外的网站,太多的社会实情被隐瞒,想要了解还要翻墙去搜索国外网站,这难道不是政府控制思想、控制言论的家长式作风么。
尽管今天的中国早就不是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了,然而“家长制”“家长式”“家长作风”这样的词语却依然存在,也常常被使用。一种社会制度改变了,产生于这种社会制度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消失。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度是消灭了,但是由它而产生的家长作风却不一定消弭于无形。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家长式的作风在家庭中的影响或许早已被淡化,但在集体中乃至社会上是仍然存在的,这种两千多年来积重难返的思想还要经过我们更多的努力来改变。
张婧雅,学生,硕士在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