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6-07-13韦彩艳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探索能力综合运用

韦彩艳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探索能力;综合运用;好奇心与幻想;渗透美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1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也是当代教师深思远虑的时代课题,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体会:

1.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新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新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化成小数比较。用折纸比较。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手脑并用。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联系几何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

在学生掌握了部分几何知识,且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后,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贯通几何知识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几何知识和具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变式,强化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灵活性,引导学生的空间思考能力,以利于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 1) 在学生具有初步几何空间知识后,我们可以设计综合几何题型来锻炼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这是一道圆柱体和长方体组合的题目:在一只底面半径是 10厘米的圆柱形玻璃瓶中,水深8厘米。要在瓶中放入长和宽都是8厘米,高是15厘米的一块铁块: 如果把铁块横放在水中,水面上升几厘米? 如果把铁块竖放在水中,水面上升几厘米? 对于此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或者先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出铁块浸没在水中的两种情况之下的不同的形状、方位、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3.1圆柱形玻璃瓶和长方体铁块 第(1)小题,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把铁块横放在水中,铁块将会全部浸没。上升的容积就是铁块的体积。 若用算术方法解:则水面上升部分的容积(也就是铁块体积)÷圆柱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即15×8×8÷(102×3.14)≈3(厘米); 第(2)小题,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思考,把铁块竖放在水中,铁块能全部浸没吗?显然不能。因为横放在水中,水面只上升了约 3厘米,而竖放在水中,铁块的体积不变,底面积变小了,所以水面不可能上升到15厘米这一高度。进而再考虑,把铁块竖放在水中,水面是肯定要上升的,因为有部分铁块将浸没在水中。 若用方程解:我们假设把铁块竖放在水中,水面上升到 x 厘米,则当前水面的总容积-铁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原来水面的总容积,即:102×3.14×x- 82×x= 102×3.14×8。 解得:x≈10(厘米),得到水面上升为:10-8=2(厘米)。 对于很多几何应用题,解题所需的条件并不是完全已知的,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提炼出隐蔽的数据,这部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3.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与幻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位学生都有很强的创新欲望,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与幻想。因此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善于创新。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放两部科学教育影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19.5分钟,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对于这道题,教师要求是只列式不计算,比一比看谁用的方法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快有多数同学先后列出3种不同的算式:①720÷(585÷19.5)-19.5;②19.5×(720÷585)-19.5;③(19.5÷585)×(720-585)。紧接着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相继又出现了2种不同的解法:④(720-585)÷(585÷19.5);⑥19.5×[(720-585)÷585]。然后指出回答每一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说出各自的理由,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渗透美德,培养思维的审美力

明是非、知美丑、懂得失,是一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基础,教育始终应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铺路搭桥。利用正面榜样,提供楷模力量;借鉴反面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展示学科内容的作用,以需激趣;发掘学科内容的美育因素,陶冶情操;揭示学科内容中蕴涵的哲学素材,提高感知世界、认识自我的本领;等等。使学生逐渐形成思维的人格审美力、行为审美力、鉴赏审美力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查找勾股定理相关资料:在网上可以搜索"勾股定理"有约322000条相关内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有约72500条相关内容;"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至今可查的有关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是大约公元前1世纪前后成书的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比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要早了五百多年等等。学生会深刻感悟数学图形的美感,同时也了解到到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需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探索能力综合运用
通过种植园地提高幼儿探索能力的途径
高中物理实验课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运用有效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感
论国有企业薪酬与绩效考核综合运用的策略
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快乐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运用能力研究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综合运用环节的设计
日语能力测试的变化对日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