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7-13李翠翠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李翠翠

摘要:创新, 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29-01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1.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将相和"》一文,在揭题时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纷纷举手问:我想知道"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事闹不和的?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又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结尾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2.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质疑只是成功的一半,善导才是创新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质疑问难的内容变成理解课文的思路,根据问题设置障碍,引发矛盾,造成疏漏,或者有意错误,把学生"激"起来,引起争论,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巧妙地将打开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授人以渔",让学生自主探索,把质疑问难的内容弄个水落石出,把似是而非的问题想个一清二楚。教师的知识、思维总是小于学生信息量的总和,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师生同读、同疑、同悟、同得,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创新的舞台。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学生提出怎样理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我便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先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讲海里的水和鱼各占一半;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说鱼多。我让学生再读书,找出理由,相互辩论,看谁能说服谁。"矛"和"盾"相撞,互相攻击,思维的亮点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答案在学生争论中产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现。又有学生提出,课题为什么用"富饶"而不用"可爱"时,我在黑板上出现两面三刀个课题,让学生讨论,师生争论,促进学生深入读书,认真思考,自主探索,寻求答案。

3.创造成功机会,点燃创新火花

创新能力包括深刻的认识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怎能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创新的火花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跃的思维依赖于主体的积极性,信赖于主体的求知欲。因而,语文教学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挂图、实物、投影、课件等先进的设备、设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绪,将录相、表演、艺术欣赏引入课堂,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获得成功的机会。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牵牛花》后,黑板上出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山坡上的牵牛花,丛林中的野菊,小路边的芙蓉,池塘边的睡莲。一切组合都是那么协调,让人赏心悦目。最精彩的是当老师问"如果要使这幅画更完美,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些什么?"教室里小手林立,个个跃跃欲试,有人说:"画上蓝天白云和初升的太阳,因此在太阳的照射下,花儿才会开得这样艳。"有人说:"在草地上或丛林里,还可以画上茅屋、小亭,使他充满生活气息"……于是教师让同学补画这幅画,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描述,这时,不论哪位同学描述的都比课文内容丰富,语言都比课文有情趣。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铺垫学生创新的土壤,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刘佛年语)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

4.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

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就如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