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下的满汉文化研究

2016-07-13徐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

徐磊

摘要: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汉两族文化不断借鉴、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从跨文化认同和涵化角度来分析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关系,旨在进一步丰富跨文化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跨文化;涵化;满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111-02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满族入主中原之际,满汉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碰撞,两种文化相互影响、交流、交融。这种交流和冲突正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所以对跨文化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跨文化探析和文化涵化

所谓的跨文化就是指跨越了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体现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群体、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也是一种与越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跨文化首先解释强调的是有关价值论和本体论的问题,因为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也只存在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价值和以谁为主体以谁为本体的问题。关于跨文化的理解,并不是先前如同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理解,而是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文化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并不存在谁领导谁,谁优于谁的问题,否则就会成为殖民者带来的文化对殖民地当地文化的一种泯灭。

因此,跨文化视角下的不同文化之间应该是相互平等的。两者或多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小部分和不同的大部分,并不是求同存异而是以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前提。所以正是这种在不同之中有相同,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差异与相同并存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加符合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倾向和对文化的判断要求。

两个主要的民族在同一片土地上杂居共同生活,使得两个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交流和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现象,即所谓的“文化涵化”的关系。所谓的文化涵化,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长时间不间断的相互接触中,导致一方或者双方原有的文化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相互融合的文化方式的现象[1]。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满汉文化关系

1满汉文化涵化的现象表现

在清人入关之后,为了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特点,他们强制使用一些手段,迫使汉族人民接受他们的文化习惯,例如“剃头令”,各族的人们都要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剃头,男性必须全部剃满族的这种发型;“易服令”,汉族人效仿满族,穿著满族服饰等等。这一系列强制性的手段,引起了汉族人强烈的不满,并且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此起彼伏的斗争。但最终,被崇尚武力的满族军队强硬地镇压下去,使得汉族的人最终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的衣物冠帽。

由此引起社会动荡,使得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放弃强硬的武力手段,而选择主动地接受他们部分,从而无论是在思想上、政治中、文学方面、语言角度,还是饮食、传统习俗方面,都表现出了民族文化融合和涵化的现象。

(1)儒家伦理思想上的相互影响。世祖入关后就十分重视儒家伦理思想,意识到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来约束人民,比用武力镇压有力,如皇太极时期,就出台了条令在婚姻丧葬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康熙提出了明代的程朱理学,参观并重修孔庙,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变成为满汉两族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促进满汉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推进两族民族文化的涵化。而同时满族人民崇尚武力、豪放洒脱的性格特点,也被许多汉族人所接受,尤其是在现在的东北地区。

(2)语言上的借鉴。最初,清人入关时,将满语定成国语,从而达到形成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以及保护本民族的新兴政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管理广大汉族地区,他们同样强调了统治者以及各级官员的汉语能力,非常重视汉语的学习。同时,满语中的许多常用音节被汉语吸纳进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得以长久地保留下来。例如,汉语中的膝盖,有许多地区的方言称之为“波棱盖”,这就是满语的音节;还有表示同意赞同的音节“嗯呐”,也是满族的音节等等。可以说清朝语言经历了满语—满汉语—汉语的变化历程。

(3)满人姓氏的汉化。满族传统的姓氏数目繁多,皆来源自部落,例如叶赫部落的姓氏为叶赫那拉氏,以及山川等地域的名称,例如住在宁古塔附近的称之为“宁古塔氏”。还有一些沿用女真的旧姓,例如“完颜氏”等等。而在女真入主中原之后,就有人率先使用汉族姓氏。随着民族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有了皇令,要求满族人用汉姓,但只能用两字而不能用三字。一直到了晚清时期,满族人大部分使用汉化后的名字进行日常活动。

(4)饮食民俗的相互借鉴。随着满族人定居时间的加长,感受到汉族食品种类的丰富,接受了许多汉族人民的习惯,同时也影响了汉族人们的传统风格。例如:汉族人爱吃饺子,满族人喜食酸菜,所以就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做成独具特色的酸菜猪肉馅水饺;又或者满汉饮食融合的集大成者,就是“满汉全席”,突出了满族与汉族菜色的特色风味,不仅表现了满族的传统风味,同时也展现了汉族烹饪的特色。

(5)住宿习惯。满族追溯到女真甚至是肃慎时期,可以看出他们这种崇尚传统宗教的少数民族,习惯过着巢居的生活。为了抵抗潮湿和严寒,满族先人就创新地建造了类似于“穿地龙”式的取暖设备,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地暖。同时,还懂得利用大自然赐予的一切来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由于地底相对于温暖,所以他们开发出地窖来保存食物。而这种享受般的生活进入关内之后仍然流传下来,并被汉族人吸收进入自己的文化习惯中。

(6)结婚丧葬等传统习俗。在长期的共同相处生活中,满汉诸多的生活习俗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相似或者相同之处。例如在丧葬过程中,满汉民族的人们都讲求烧一些纸制的祭祀品,例如马车、轿子、人等等;在婚礼过程中,传统汉族讲求的六礼也被满族人所接受,而满族主张婴儿的“睡头”等传统四关,也被广大的汉族人所接受等等。

2满汉文化相互融合、涵化的原因

(1)由于外力原因而促成的人口流动成为促进满汉文化融合过程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满族接收中原文化影响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频繁的战争导致许多的汉族人被迫背井离乡来到东北,与满人混居,在生活中两种文化不断借鉴。到明初的女真人,特别是“三卫”女真的建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不断融合,所以说在清朝未建之前就已经有了些许同汉族文化交流的传统了[2]。

努尔哈赤称汗定金这个阶段,强制推行的“八旗制度”以及“合户制度”,促进了满族和汉族文化的交流。初建“八旗制度”时,满人占据其中的多数。而随着军事活动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军队扩建的要求使得八旗组织迅速得到发展,在吸收满人的基础上同时吸纳了大批的蒙古人和赞同满族制度的汉族人,为八旗内部多民族的相互认知和赞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注重吸收汉民族文化经验来发展经济,例如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使得经济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为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商贸往来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的频繁。通过对入关之前的女真各部落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女真各部落的分布情况来看,自北向南,越往北走交流越少,越向南发展交流就越多越密切,交易就越频繁。而在交易的物品上也可以看出,越往南,主要交流在于农产品方面。而正是这样频繁的交流,推动满族人民发展自己的农业,从而为以后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

(3)满汉通婚。清朝建立之初,为了缓解同汉族人之间的关系,顺治皇帝鼓励满汉官民通婚联姻。而正是这种联姻,将汉族人民同满族人民联系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互之间的传统习惯影响更为深刻。例如若女方为汉族,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生活中的传统习惯则倾向于汉族的传统,而丈夫则在家族的祭祀等大事上仍保留着传统满族的习惯。然而,双方进行相关事宜的交流时,传递着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别,则更容易推动双方文化传统的融合。

(4)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在皇太极、顺治等皇帝的积极倡导下,满族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促使其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推动满汉文化相互涵化的主要因素。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倡导要尊崇孔子,同时提出开通科举,兴办学校,翻译汉书等,为清朝接受汉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传统的支持。而顺治时期,许多制度都承袭旧明朝;各种文书都是用满语、汉语和蒙语三种语言书写;六部大臣也是满汉几乎各占一半;更不用提在孔孟之道等传统的儒家思想上的推崇吸收和借鉴[3]。

三、结束语

满汉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和借鉴,推动了双方文化的携手并进,同时也说明了在现阶段的多民族国家中,跨文化现象的频繁发生。民族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又是人类文明冲突的一个根源,这一似乎充满矛盾的现象,恰恰就构成了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如果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一个节点,那么,今天的中国就是未来中国建设的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李莉.涵化:清入关后满汉文化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2—34.

[2]王宇.近三十年来晚清满汉关系研究述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哈恩忠.《清代满汉关系研究》出版[J].历史档案,2012,(1).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海外工程的跨文化管理
中日跨文化协作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也谈跨文化研究在中国
解读电视剧“鄙视链”——海外剧跨文化传播中的偏见
翻译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EFL/ESL课堂LC1与LC2的跨文化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