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吸血鬼日记》中的邦尼形象分析
2016-07-13王静
王静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契合读者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的期待视域。女巫邦尼丰满的形象是贯穿《吸血鬼日记》的一条主线,一方面,邦尼的美丽、善良、万能的魔力迎合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另一方面,在达到读者的既定期待之时,女巫邦尼为了友情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其独特的使命感又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域,给读者带去更多的审美新体验,拓展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因此,在这种期待视域的标准下,塑造邦尼这样丰满的形象不仅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也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接受美学;《吸血鬼日记》;女巫形象;邦尼;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97-03
引言
L.J.史密斯是美国著名青少年文学作家,尤其擅长奇幻文学创作。至今已为青少年、儿童创作小说作品二十余部,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受到全球各国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她的作品通常以年轻人为主题,混合了惊悚、奇幻和浪漫的成分。小说里的人物们向来是很多俊男美女、人类和超自然的东西。其中大多数角色都是年轻人,或者说看上去很年轻的人。《吸血鬼日记》是由L.J.史密斯创作的吸血鬼恐怖系列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吸血鬼日记》系列一经推出便受到人们的青睐。美国图书馆协会《书目》杂志评论到:“快节奏的情节发展让读者欲罢不能。个性鲜明的人物、古老的魔力、浪漫的爱情,它拥有一切满足幻想文学爱好者的元素。”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称赞这部小说“从头至尾不间断的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这是个非读不可的故事”。故事以艾琳娜·吉尔伯特,一个在两个吸血鬼兄弟间左右为难的高中女孩为中心展开。整个故事里一直充斥着黑暗和光明之争,正邪之争,循环因果。在此背景下女巫邦尼的形象可谓十分鲜明与饱满。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研究文学作品。姚斯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美学实践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其中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经典作品也不例外,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姚斯将作品的理解过程看作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当一部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符合一致时,它立即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使理解迅速完成,容易得到读者的接受。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并不满足于实现其期待视域的作品,相反对超出自己期待视域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们能给读者带去审美的新鲜感。”简言之,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契合读者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与期待空间,读者的审美活动才具有意义,作品的文学魅力才得以持久。
一、《吸血鬼日记》中契合观众审美期待的邦尼形象在《吸血鬼日记》中,大多数角色都是年轻人,而且都是俊男靓女。艾琳娜拥有雪白的肌肤,金色的秀发,苗条的身材,是校园的时尚先锋。她是每个男生梦寐以求的约会对象,也是每个女生都争相效仿的榜样。卡洛琳身材玲珑有致,像个时尚模特。相比之下,邦尼略微逊色,她既没有艾琳娜雪白的肌肤,也没有卡洛琳金色的秀发。她皮肤发黑,身材娇小。作者这样的安排也恰恰符合读者对女巫的期待形象,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女巫大多是外表丑陋,头发蓬乱,长着高挺的鹰钩鼻子,手上留着长长的指甲而且没有亲人,独自一人生活在偏僻的森林中。虽然女巫邦尼并不像传统女巫那般恐怖模样,但是与艾琳娜和卡洛琳相比,她并非标准的美女,观众更容易接受邦尼作为女巫的形象。
另一方面,邦尼心底善良,忠诚勇敢,忠于友情。在三个好姐妹中,艾琳娜与卡洛琳通常会因各种原因产生矛盾。尤其当艾琳娜在一对血族兄弟中移情别恋于哥哥达蒙后,卡洛琳爱上了弟弟斯特凡。可斯特凡并非完全忘记艾琳娜,因此对于卡洛琳的爱,他并未欣然接受。无形中卡洛琳对艾琳娜多少抱有成见。爱情本身是自私的,这样的矛盾无可厚非。可是邦尼却从未与二人中任何一人有过磕绊与矛盾,在她心中,友情高于一切,这一切都源于她内心的那份善良与纯真。邦尼才是真正的“美女”,真正的美女是基于善良更富有智慧和思想的美女。她用自信、自强、自爱的个性,雕塑着现代女巫的魅力。
其他人的行为更加衬托出邦尼的“美”。在得知邦尼还活着的消息后,达蒙和艾琳娜准备去救她,可是还有一个小时救援就要成功时,邦尼和达蒙却回到了现实中。原因竟然是女巫丽芙不再愿意施魔法协助他们穿越时空到1994年去救邦尼,卡伊回来了,一个觊觎妹妹丽芙魔法的凶残之人。丽芙和泰勒必须在卡伊夺取她的魔法之前立即回到神秘瀑布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自私的,泰勒是为了爱情渴求保住丽芙的性命,可邦尼何尝没有爱情呢?当丽芙觉得不能摆脱哥哥卡伊的伤害之后,他们竟然做起了交易,一起寻找他们的姐姐乔,让卡伊与其融合从而获得魔法。他们可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可丽芙为了自己竟然与卡伊一样残酷无情。同样是女巫,邦尼为了朋友竟然能牺牲自己,何况是家人呢?
尽管邦尼是艾琳娜的好姐妹,可是在得知达蒙和邦尼在地狱世界那边一起待了四个月后,艾琳娜却莫名其妙地有了嫉妒之心。首先,艾琳娜很吃惊,追问“你们都干什么”之类的话。当得知邦尼和达蒙一起做饭、吃饭、聊天、玩俄罗斯方块时,艾琳娜觉得这些听起来都很奇怪。很显然她心里不悦,她妒忌达蒙和邦尼在这四个月中拥有彼此。当达蒙说“原来花些时间跟某些人在一起,而不是杀了他们,最后居然会成为朋友”时,艾琳娜却不屑地回答道:“达蒙和邦尼,谁会想到呢?”在读者看来,邦尼生死攸关之际还在关注这些,确实有点不近人情。邦尼无时无刻不对艾琳娜的爱情充满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牺牲自己的全部。邦尼在读者心中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文学作品中黑暗和光明之争、正邪之争、循环因果无不向读者证明任何一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邦尼身材矮小,皮肤黝黑,没有男士的追求。可是她心地善良,别人遇到困难时,她总是那个拯救大众的英雄,毫无畏惧。当达蒙得知自己的母亲莉莉仍然活在监狱的时候,他迫切想要救她回来。可这样的事情必须要借助女巫邦尼的魔咒。邦尼与达蒙只是普通的朋友,但他还是好姐妹艾琳娜的最爱的人,为了艾琳娜,她爽快地答应了。在邦尼心中友情第一。塑造这样的一个邦尼形象一方面可以衬托其他女主人公,另一方面也向读者说明内在美远远胜过外在美。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了,外在才会饱满。塑造邦尼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仅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也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女巫邦尼更吸引读者的是她具有超乎寻常的魔法,她总是能通过不同的咒语来拯救朋友、亲人,同时抵抗坏人的攻击与迫害。然而她所拥有的魔法虽然保障了朋友们的安全,但是也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因为坏人也迫切得到她的魔法为自己所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魔法都令读者们为之着迷,也是他们想象力的来源之一。当旅行者在神秘瀑布镇施咒语成功后,就消除了灵魂魔法,使得吸血鬼们无法在瀑布镇安身。更为糟糕的是,另一边(地狱)也在逐渐崩塌,这就说明那边的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将消失。此时邦尼已经在为大家找出路了,在另外一个女巫丽芙的帮助下,她准备把每一个人都从那边拉过来。最终她利用自己的魔法拯救了许多人,遗憾的是她和达蒙却永远被困在了地狱世界里。在那里,只有他们两个人,达蒙每天喝酒无所事事,对出去不抱任何希望,可是邦尼却不一样,她勇敢、忠诚、有耐心。每天不仅在想办法,而且还要忍受与达蒙不休止的拌嘴和达蒙的灰心丧气与唠叨。后来他们遇到了卡伊,一个被家族抛弃的残酷冷血的人,他想成为巫师团的领袖,可是他没有魔法,因此他迫切需要与自己的同胞姐姐融合汲取魔法。他手中的支配器是确保他们能逃离地狱的必备武器,但是还必须有邦尼的魔法。在读者看来他们三个可以一起逃离,平安归来,可是结局却出人意料。卡伊野性十足,冷血无情,他的归来势必伤及无辜,在千钧一发之际,邦尼把最佳的机会让给了达蒙。不仅邦尼无法回来,而且为了夺回魔法,卡伊竟然把匕首伸向了无辜的邦尼。因此,每次危难之际,都少不了邦尼的魔法,她的魔法总是能化险为夷。就连无所不能的吸血鬼也敌不过女巫所拥有的神奇魔法,一个咒语就可以让吸血鬼们痛苦不堪。这种魔法的神奇恰恰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使得原本相貌平平的邦尼形象更加丰满。
二、《吸血鬼日记》中超越观众审美期待的邦尼形象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域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姚斯认为,读者的期待视域与新作品之间具有一种审美距离,并不断发生变化。胡经之与王岳川在《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一书中提到:“当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审美距离为零时,接受者完全进入角色,无法获得审美享受;相反,当这种距离增大,期待视域对接受的制导作用接近零时,接受者则对作品漠然。”在《吸血鬼日记》中,作者不仅利用邦尼的内在美、神奇的魔法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契合读者的审美期待,还通过邦尼的自我牺牲精神与神圣使命把对邦尼形象的塑造提高到更高、更富有生活哲理的层面,将文学的审美视域与生活审美视域结合起来,不断修正读者的审美视域,提升并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让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更多的“空白点”,恰如其分地拿捏好了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邦尼的形象才得以完美地塑造出来和丰满起来。
当邦尼与达蒙一切准备就绪,打开支配器准备回来时,卡伊出现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邦尼竟然把支配器扔给了达蒙,于是达蒙瞬间回到了人间。可是邦尼却永远留在了那边,而且生死未卜。邦尼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无不让读者为之惊奇与感动。一个女巫拥有魔法不足为奇,救人也在常理之中,可是为了一个普通朋友牺牲自己的生命确实让读者感到意外。其实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邦尼心中一直存在的真挚友谊。达蒙是其好朋友艾琳娜的最爱,如果达蒙回不去,艾琳娜就会永远活在悲伤里,为了不让朋友心痛,而且在自己的恋人杰瑞米在焦急等待自己回来的情况下,邦尼竟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她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牵挂,连玩世不恭的达蒙也说他救邦尼不是为了心爱的艾琳娜,而是为了邦尼。在爱情与友情的抉择中,邦尼却选择了后者,这对于一个女巫确实不易。邦尼这种为了友谊的自我牺牲精神超越了读者的审美期待,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距离美”。
《吸血鬼日记》中的女巫邦尼不但勇敢、忠诚、有耐心,而且承担着神圣的使命。她所拥有的魔法不仅仅可以挽救朋友的性命,更为重要的是,在她看来遵循自然规律与维护生态平衡是其神圣使命所在。在西方民间故事中,女巫形象通常是险恶的象征,她们生活的环境通常与阴森森的森林、小村镇等荒僻之地联系起来。她们常常会无缘无故使用魔法捉弄人。开心时得意洋洋,失意时又会突然变得残忍。然而邦尼的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女巫形象。她的公正善良、有主见、积极上进、乐观勇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可是将她的职责上升到遵循自然规律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局面则超越了读者审美视域。
虽然邦尼的外祖母已经去世,去了那边的世界,但是她依然能通晓外面的世界。一旦邦尼施了黑魔法或受困时,她就会出现。她不允许邦尼破坏生存法则,无论是现实世界中的还是地狱世界中的。在她的影响下邦尼施展魔法的出发点与核心是要维护生态平衡。当邦尼与乔伊一起被困在地狱时,为了不让残酷的乔伊出来伤害其他巫师们,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将魔法转移。达蒙的母亲莉莉被救出后,她迫切想要把自己的朋友们从1903年的监狱世界里救出来。出于母子之情达蒙把支配器交给了莉莉,可是这一切都必须有邦尼的魔法才行。在观众看来邦尼善良勇敢,重友情,应该会帮助莉莉完成挽救计划。但是邦尼拒绝了,因为莉莉的朋友们都是异教徒,是吸血鬼巫师,也就是说,他们既是吸血鬼又拥有巫师法力。他们的法力比吸血鬼或巫师都要强大百倍,如果他们复活,那么一切的生态平衡便会被打破。
对于一个女巫来说,这样一个神圣的职责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于读者来说,邦尼形象中充满着许多“‘未定点和‘空白点,等待读者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对其加以想象和重构,这样小说的审美价值才会得以实现”。因此,依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读者的接受活动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活动。这样就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有助于开拓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结束语
在《吸血鬼日记》的众多俊男靓女中,女巫邦尼的形象可谓独树一帜。一方面,邦尼的美丽、善良、万能的魔力迎合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另一方面,在达到读者的既定期待之时,女巫邦尼为了友情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其独特的使命感又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域,给读者带去更多的审美新体验,拓展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产生一种独特的“距离美”。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L.J.史密斯V族日记I[M].姚睿,郭雪,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10.
[3]L.J.史密斯V族日记II[M].秦恺,张嵘,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10.
[4]王红艳.传统与颠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女巫形象分析[J].作家杂志,2013,(11):101—102.
[5]周来祥,戴孝军.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11,(8):4—16.
[6]周望月.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小说《女巫》[J].名作欣赏,2014,(6):98—101.
[7]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98989/6636227.htm.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