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2016-07-13
本刊特约报告员
创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本刊特约报告员
创新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贯穿《建议》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一为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恩格斯曾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人类才能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取得的科技成就,为近代科技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近现代以来,世界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无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近现代兴起的数次科技革命,极大拓展了人类认知空间,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世界格局。蒸汽机和纺织业的发展促成了英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有机化工和内燃机使德国加速壮大,电力、铁路和信息技术等的蓬勃发展成就了美国的崛起。而近代中国陷入了历史的低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数次科技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件影响世界长远发展的重大事件正在发生,这就是全球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一些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出现。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深陷转型调整过程,全球产业剧烈变革,推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不断出现重大创新。一是能源革命加快推进。以石油、煤炭为基础的化石能源正在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碳绿色的清洁能源所代替,分布式、智能化、绿色环保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方向。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众多领域发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产业变革,商业、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新业态出现爆发式增长。三是新材料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互动融合,改变制造业的传统形态,智能制造正成为制造业新的强大生长点。四是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制造、农业、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内在规律驱动和全球发展巨大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迸发出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能量,人类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乃至治理结构都将发生深刻改变。高速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公平,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和参与决策的能力;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定制,改变了现在的大车间、大工厂的生产模式,引发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全新变化。这对各国而言都是重大机遇和挑战交织并存。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成为新时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共同选择。
从中国自身发展讲,我国面临加快转型发展的紧迫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持续增长,取得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显著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十分突出,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差,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益已明显降低,出口拉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内需市场迟迟未能释放。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加紧迫,我国产业发展已经没有了当年发达国家起步时所拥有的良好环境承载力,必须走一条更节省资源能源、环境友好程度更高的新型产业发展之路,必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创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红利、新动能、新优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正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也进入了决定性阶段。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有不到5年时间,一些制约科技创新的重点问题亟须解决,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全力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切实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轴承产业是河北省临西县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实施“创优、创新、创牌”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资,向生产中高端产品转型。图为1月22日,质检人员对特大型调心轴承进行装后检测。
面对全球变革大趋势和中国转型发展任务,未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现实需求来看,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维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都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引领。从历史上看,18世纪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蒸汽机时代,中国是旁观者;19世纪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电气化时代,中国是落伍者;20世纪中期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国是追随者;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站在了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前沿。谁能成为这场大变革的领先者,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占据发展的主动权。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关键看我们自己的战略和行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现实挑战,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
中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榜第29位
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瑞士、英国、瑞典、荷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5个国家。中国的创新指数在全球141个经济体中排在第29位,而2013年排在第35位,2010年排在第43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创新和国家综合竞争力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中国排在第28位,继续领跑金砖国家,位列亚洲经济体第二位。中国从2010年以来的排名一直徘徊在26~29位,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创新对竞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已经到了需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发展阶段。
二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应该认识到,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新形势,走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本力量还在科技,关键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切实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大力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优势资源更多地向科技创新配置,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聚焦到发挥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上来,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同推动、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实现发展驱动力的转换,打造先发优势。在发展要求上,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转为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发展,转为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主导发展;在创新治理上,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始终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惠民、提升综合国力作为根本落脚点,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协同创新,着力打造我国发展的“加速度”和先发优势。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们讲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活动不竭的精神动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要通过创新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实现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把13亿中国人的智慧都汇聚到创新的大潮中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乃至科技强国就指日可待。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和空间,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让一切创新的智慧充分迸发。要适应创新大众化趋势,加大力度鼓励全民创新,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要全方位推进产品、品牌、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不同层次的创新,着力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1月8日,一场“机器人科技嘉年华”在内蒙古科技馆专题展厅展出,吸引了众多机器人爱好者前来参观体验。图为小朋友在展会上与智能机器人互动。
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围绕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作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进入靠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科技改革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国家长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科技创新基础。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
中国研发支出位列全球第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用于研发的投资占全球总额的20%,仅次于美国的28%,位列第二。中国的科学家人数占全球科学家总数的19%,仅次于欧盟。另外,中国的科学出版物数量在5年内增加了近1倍,几乎占到世界总量的1/5,10年前这个比例仅占5%。报告指出,不论收入水平如何,大多数国家都把研究和创新视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促进发展的重点。而就投资、研究者和出版物的数量而言,中国的研究体系正在走向成熟。
(一)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八号、九号、十号成功飞天,实现对接和天海对话,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载人深潜和自动深潜器创造新纪录。载人深潜成功冲击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当“蛟龙号”在大洋深处向太空深处的神州九号发出问候的时候,我国被世界舆论认为“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且“同时在宇宙和海洋上演大国崛起”。
天基工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风云气象卫星覆盖全球,提供近中远期气象预报。高分系列卫星在国土资源、环境和农业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效果。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应用已广泛服务于测绘、城建、水利、交通、旅游和应急救灾等领域。
超级计算机占领国际制高点。我国于2013年5月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5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它具有高性能、高能效、自主可控的技术特点,既能用于科学计算,也能进行大数据处理的显著优势。“天河二号”连续六次位居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在气象预报、生物医药、工程仿真、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领域应用取得显著效益。
移动通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实现“2G跟随”“3G突破”“4G同步”的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华为、中兴等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的5G关键指标参数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
(二)基础研究涌现一批世界前沿成果
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生命科学领域取得多方面突破。发现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为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开辟全新途径。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肿瘤标志物,为抗肿瘤药物研究开辟新途径。H7N9禽流感病原学取得突破,整体提升我国应对突发传染病和临床诊治研究的能力。
量子科学领域代表了当代量子科学研究最新进展。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实现16公里的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隐形传态,比此前的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成果将推动未来无能耗电子学的发展。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在世界上首先确认了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并精确测量振荡参数。
新材料领域取得最新进展。首先发现了转变温度4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以及系列的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首次合成硬度超过金刚石的立方氮化硼新材料;成功研制国际上最长的55cm碳纳米管;高质量石墨烯制备等新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新型基础微电子器件半浮栅晶体管研制成功,标志尖端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
科学论文水平迅速提升。201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国际科学论文总被引用次数的国际排名从2004年的第十八名上升至2014年的第四名。英国《自然》杂志《2015中国自然指数》显示,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增长了37%,美国同期下降了4%。中国对世界高质量科研的总体贡献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三)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建设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工程。承担国家重大工程的企业,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重大工程实施中,我国高铁、核电、特高压输变电、电力装备、高难度油气田、长距离燃气输运、大型化工装置等技术逐渐成熟,企业的装备制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一些技术和产品已经国际领先并走向世界。
新一代高速列车研发引领世界高铁产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时速380公里,为我国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高速列车技术正向谱系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
自主创新打造中国轨道列车事业“金名片”。图为2015年12月11日,在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两辆高速动车在进行装配工序。
特高压输变电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全面掌握了特高压输变电的核心技术,建立特高压技术研发体系。实现特高压交流1000千伏特、直流±800千伏特系列成套装备国产化,特高压交直流设备国产化率均超过90%,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并成功进入拉美、欧洲市场。
重大装备研发制造上了新台阶。突破了大直径硬岩、软土等复杂地质掘进装备(TBM)、千吨级履带起重机、300t自卸车和薄煤层高效成套采煤装备设计、制造、控制与系统集成关键和共性技术。完成了样机研制及示范应用,实现了该类型设备的国产化,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
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白光LED芯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减小,蓝宝石衬底技术路线已接近160 lm/W的国际先进水平。“十城万盏”37个试点城市中,LED灯具应用超过1400万盏,年节电超过40亿度,年节电达到600亿度,减少碳排放4680亿吨。
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鼓励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移科技成果,并享受以下政策。一是自主决定转移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原则上不需审批或备案。二是成果转移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主要用于奖励科技人员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三是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应提取不低于50%用于奖励,对研发和成果转化作出主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四是科技人员可以按照规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实施成果转化。五是探索完善支持单位和个人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2%提高到2015年的56%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科技创新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作出积极贡献。
新科技革命、全球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提供了重大机遇,展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找准突破口,抓住机遇,我们完全有能力破解当前发展难题,走上创新驱动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四把握未来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创新,切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力争打造一批能够支撑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聚焦高端制造,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加快发展数控装备、智能机器人、纯电驱动汽车、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和高端装备,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促进制造模式向协同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工业和低附加值环节的改造。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技术体系,提升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确保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转型,建立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融合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石油替代产品,推进终端用能领域的节能减排。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系统一体化布局,推动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等的全面应用。突破基础设施对能源体系变革的瓶颈制约,培育新型能源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半导体照明、大气治理、海水淡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提升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把握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升级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核心关键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加快完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引领我国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TD-LTE 4G的商业化应用,实现与国际先进企业同步推出高端产品和服务;加强高端芯片设计制造,加快形成装备、材料、工艺的配套能力和较完整的产业链,构建我国自主安全可控的基础信息技术平台;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兴业态。进一步扩大电信市场开放,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息产业建设的投资机制。
加快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着力研制和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实现我国生物技术由技术积累向产业化开发的战略转变。重点在干细胞、合成生物、分子诊断、生物催化等方向率先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培育优质多抗高效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种植;加强新药创制和专利过期药物技术升级改造和再创新。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能源、制造、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应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以现代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生物种业、农业装备和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农业、农产品储藏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业物联网、海洋农业等领域的系统部署。大力推动农村农业信息化,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支撑。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围绕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以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等为重点,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以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空间位置信息服务等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以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和科技金融服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服务新业态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加强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产业化基地,构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总而言之,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唯创新者强。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时代赋予中国发展兴盛的历史机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创新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创新理念,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栏责编:赵鸿文
E-mail:zhao_hongw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