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程要从零敲碎打到整体设计

2016-07-12陈东永李红鸣郭子其

人民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办学课程体系学科

陈东永 李红鸣 郭子其

强调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教育制约了教育的视野,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塑造有担当的新一代?

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提出了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五力”思想,即:道德力、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领导力。这五大核心素养以道德力为基石,以学习力与实践力为基础,注重学生德智发展;创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思维;领导力注重培育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五力素养”坚持情智并举,促进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完整人”。

在“五力”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发展实际,以文化引领和教育创新为着力点,大力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卓越人生”课程体系的构想由此发轫。

从局部的零敲碎打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

我们梳理了学校多年来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情况,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碎片化。课程开发主要依靠教师的兴趣特长,不能体现出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平面化。课程建设缺少层次性,停留在浅层次的热闹上面,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单一化。课程目标的达成不能真正聚焦于学生核心知识、核心素养的形成。

这样的课程建设少了规划.缺乏深刻、完整而又富有高度的价值引领,也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显得零散而随意,不能有效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学生培养目标。这也启发了我们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从局部的零敲碎打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引领性的学校课程体系。

秉着“基于发现、指向未来”的思考,我们聚焦于“五力”的培育,形成了学校“品格课程、学术课程、实践课程、未来课程”四大课程体系。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心和基础,故我们把国家课程重新整合,完全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分层分类的思想,更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

品格课程的设计遵循“树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坚守以“德”为核心的育人主张,归纳提升为三大课程:文明养成课程,包括国学讲堂、中国风度、世界礼仪、军事训练等;德行塑造课程,包括卓越人生讲堂、“典礼课程”、哲学与人生等,尤其注重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信、勇敢、坚韧、宽容、协作等“六大人格品质”;责任培育课程,通过“勇于负责、勇于追梦、勇于担当”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包括校园之星评选、树德学子论坛、校园“两会”(学校发展学生建议委员会、学生仲裁委员会)等。

学术课程的设计在形式上注重分层、分类,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思维。基础学术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人文与社会等四大领域;深度學术课程,包括挑战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援助性课程等。国际课程包括IB课程、VCE课程、美国大学先修AP课程等。

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强调技能养成,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生活与生存课程包括交往的艺术、烹调、游泳、逃生自救等;运动与健康课程主要有乒乓球、毽球、羽毛球训练、棋类、太极、跆拳道等;实验与技术课程包含机器人制作、航模、电脑动画制作、电子控制与技术、影视后期制作等;社会与实践课程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未来课程的设计,注重引领学生关注未来和国际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开放能力与组织领导能力,包括知识与视野、艺术与审美、思维与创造等为主的创新力课程和以生涯规划、社团演义、国际理解、组织领导等为主的领导力课程。

这个体系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架构,兼顾领域和功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之间的一致性,建立起了课程内容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比如,学科门类、必修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结合等,体现了学校对课程的整体思考以及课程各部分的逻辑布局。

三个“遵循”为课程设计筑牢“定海神针”

“卓越人生”课程体系在价值取向上有三个“遵循”:继承优秀办学传统、“分层+分类”、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树德中学创办于1929年,经历87年风风雨雨,优秀办学传统可总结为:坚持育人为先,坚持文理兼修;强化美育、运动与健康的课程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好奇心、质疑批判精神为核心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三大原则为学校新课程改革、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筑牢了“定海神针”。

“分层+分类”课程注重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既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发展的全过程,又注重提升课程对学生成长需求的适切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力求在纵向分层和横向分类上立体地审视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注重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与实施,使课程开设更加适应学校实际需求,形成具有学校办学特色和价值主张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德育课程与智育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学科课程的跨界整合;学科内部各模块之间的整合。

比如,学科课程的跨界整合中,以“跨界”思维鼓励教师运用多品种、多层次、多种文化重构的理念,不拘一格地采用新形式,突破以往的传统格局,由此产生生动有趣且富有创意的效果:有主题统领下的学科关联知识跨界整合,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视野的思考;还有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路径整合,如心育学科和艺体学科的融合课程、环境地图制作等课程。而学科内部将国家课程的八大领域作为学校的基础学术课程并进行有效整合,如语文学科打破原有教材的必修选修模块,重构校本化的选修体系,通过全员选修和自主选修,推动校园阅读课程的实施。

猜你喜欢

办学课程体系学科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